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01:03
作者:唐玉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09-4-24 21:44:49           ★★★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误区,引发一定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多个教学案例,分析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 信息技术  新课程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            问题的提出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确立起来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学习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习者和施教者,在新型的学习方式的执行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各种的偏差。只有真正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有助于改进与完善,使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起到理想的效果。
二、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含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是一种倾向性、投入性行为,是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组间的合作有利于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它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主体参与增强合作学习的活跃性、时效性,增强小组成员责任感。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它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要补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三、            应用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完成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合理应用,警惕学习方式的误区
1、自主学习——“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知识的兴趣,觉得学习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常见误区:
(1)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因此要全面的理解信息素养并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案例: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练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使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没有真正落实。
(2)自主学习让学生放任自流,启发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只重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鼓励。新课程模式下,部分老师片面主张自主学习,仅利用简单的提示,意图让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 但是最终学生漫无目的,不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效果往往不能如愿。
2、合作学习——“独立教学”变为“共同合作”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常见误区:
(1)没有组织与协调好分组活动,效果不平衡
案例: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只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2)任务布置不当,影响学生合作兴趣
案例:在一次信息技术的综合练习课上,我要求每个3人小小组做一份word小报,围绕3个主题(可以任选其一),灵活应用文字框、图形底图等相关操作布置版面,做到图文并茂。考虑到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因素,要求各小组把搜索到的素材存放在一个公用的文件夹中,以便全班同学分享。
接下来,各小小组就忙开了,有的组2人负责搜集资料、1人做word小报;也有的小组1人搜资料、2人做小报。过了五分钟,我查看了一下公用文件夹,是空的!我再次提醒大家,把搜索到的资料存放到这个文件夹中;又过了十分钟,公用文件夹中只有寥寥数个文件。
一节课的很快就结束了,绝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了小报,但是排版的质量一般,因为每个小组都化了不少时间在素材的搜索上。
究其原因:①学生对合作与分享的理解浮于形式,体会不到分享的实际意义;②小我”意识作怪,学生被眼前的小利束缚了手脚,看不到分享的真正价值。
3、探究学习——“权威教学”变为“共同探究”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概念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探究学习的常见误区:
(1)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从少数教师的课堂看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目标并无特别重要的关联,明显有结论性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如果不用合作讨论方式,由学生独立操作可能完成得更快更有效;如果课堂游戏活动除了能够烘托气氛以外而没有教学目标的核心价值指向,游戏是否需要保留。
案例:
一位老师讲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的内容,先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接下来的就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每个4人小组各选一个领域,这一活动持续了8分钟。最后选组汇报,老师作了总结,一堂课一个问题,教学就完成了。
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2分钟,学生还能模仿活动一下,其余更多的时间学生在做小动作、聊天,不知该作些什么,而教师又缺少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忽视学生元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过程的完整性
课程标准的非零起点要求,造成面对少数几乎是零起点的学生,出现课堂教学难度加大的状况。部分教师在教学上过于依赖书本,没有进行基础理论、技能等的铺垫,也没有进行纵向横向的拓展,造成了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追赶。练习留于形式。
案例:这次应学校的活动要求,让学生以“爱鸟周”为主题,制作电子报刊。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这学期没有使用word软件,对于word中的一些功能的使用已经忘了。而很多学生除了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课,平时根本就接触不到电脑,也就是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复习课程内容的条件。
(3)丰富的学习资源反而成为学习的阻碍
判断能力不强,对与活动中所收集的资料一律接受,使探究过程被大量的资源阻碍,影响了探究的进度与准确性。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如果没有合理的指导,探究活动等同与资料的整理,繁杂的内容容易使学习偏离主题,错综复杂。
五.走出学习方式的误区
根据上述分析,列出以下几项意见,以解决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1)    进行自主、探究教学首先要构造问题情景,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贴近学生经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获得和形成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继续探究创新。
(2)    以人为本。教学中的情景设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始知识经验。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集体讨论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3)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4)明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合理引导,协调小组合作的进行。
(6)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多增加探究的任务和内容。先对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集中提示,然后让一部分学生“走在前面”自主探究。教师要做到经常关心这些“走在前头”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态度要了如指掌,避免出现失控状态。
(7)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8)合理选择,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避免形式主义。
六、结束语
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他必须懂得和他人相处,他要独立自主而不随波逐流,他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的能力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的师生关系,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走进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学习!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拓展知识。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
②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  中国教育报 2002-11-29
③吴永亮:《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朱建峰:《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⑤韩希文:《谈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科组网页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