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名将陈璘的历史地位及主要功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07:22
一、陈璘生平基本情况
据《明史·陈璘传》和《东安县志·太保陈龙崖公传》等史籍记载,陈璘,字朝爵,别字龙崖,于1543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出生于广东翁源县同陂龙田村,少怀大志,飞武术,谈韬略,结交豪贤,忠心报国。1560年,潮州人张琏把,两广总督招募能人破贼,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壬戌),陈璘应募,献策督府,得粤督张公元勋赏识,立委把总,平息潮州、韶南等地起事,升韶州都护。1563年6月,陈璘奉命平息翁源、英德、河源等地起事。1564年3月,陈璘奉命平息翁源、乳源等地起事,升韶州指挥佥事。1565年陈璘奉命平息沙罗等地起事。1566年,奉命平息新丰、翁源等地起事,钦赏金帛。
1567年2月(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陈璘奉命平息清远、河源等地起事。1568年9月,平息罗山等地起事。1569年4月,奉命平息从化起事,奉升实授指挥佥事一级。1570年9月,奉命平息揭阳起事,11月平息普宁南陂起事。1572年2月(隆庆六年壬申),平息揭阳、饶平等地起事,朝廷嘉勉,升都指挥佥事(从四品)。
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改恩赐,并核前功,晋授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正四品),再赉(lai赐)白金。1575年5月,晋授肇庆游击将军(从三品)。1576年4月,改调军高州、晋授参 将(正三品),四赉白金。随总督凌云翼平息罗旁起事。1577年,平定后经朝廷批准,设立“一州两县”(即罗定州、东安县和西宁县),经总督奏升为副总兵(从二品),兼署东安(现云浮市)参将事。凌云翼以为山林方启(即“三罗”地区刚刚平定),虑有反复,应选一员大将世代驻守于此地,确保一方平安,并募兵戍守,寓兵于守,以减少军费开支。于是报请朝廷加陈璘副总兵衔,让其奉命将父母及妻子儿女举家从老家翁源龙田村迁到东安南乡千户所定居(即现云安县六都镇南乡)。1584年12月,因朝准罗御史奏而被罢官职,改授狼山副总兵。后又被罢官,解甲归田。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壬辰),因东倭侵朝,复官参将,又升为神面七营参将,又改神枢右副将。未几,升为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官,镇守蓟、辽。1593年1月,诏以本官统蓟、辽、保定、山东军,御倭海防。随有封贡之议,休兵。以原官改调协宗漳、潮,实任南澳岛副总兵。后被奏劾,复罢官归。1596年,两粤相继有事,总督陈大科檄于其家,陈璘逐以无官之身,毁家募勇,率子弟兵从戎。1597年初,陈璘升为都督佥事(正二品),钦赏金帛。倭寇侵犯朝鲜,奉朝廷统领广东兵5000援朝。1598年,东倭侵朝,朝中台省交章荐陈璘。2月,以厚官升御倭总兵官,后又改领水兵,大败东倭水兵,立征倭首功。1599年,以原官挂印总广西兵,未到任,复以原官镇湖、广及偏桥等处。旋以援朝平倭寇功,诏升实授都督同知(从一品),世荫指挥佥事。1600年,奉命平息播州等地起事。1602年,以原官调镇贵州起事中。1604年,晋叙左都督。1607年5月,卒于任上,赏年64岁,9月,明神宗封赠“太子太保”,荫一子本卫,世袭百户。相传万历皇帝曾为他赐联:“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609年,奉旨,准照祭如六坛,遣官造葬,墓址于云安县六都镇莲花山。
二、陈璘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功绩
明朝世宗(嘉庆)、穆宗(隆庆)和神宗(万历)皇帝统治期间,其正处于明朝国力由强变弱,由兴变衰的过渡阶段,国力渐衰,一厥一振,吏治不明,社会动荡。据《明史》和《万历传》记载,世宗皇帝在位45年不务朝政,整天想着作个长生不老的神仙。穆宗在位时间太短,仅6年,看不出什么作为。而神宗皇帝在位48年,他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没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事迹,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由于疾病缠身,长期难于视朝,因而颇多非议。他统治期间有三大征剿,成为他最受后人赞许的政绩。所谓万历三大征剿,即东面的援朝抗倭,西北面的征剿宁夏口孛拜叛乱,西南面的征剿杨应叛乱,这三大征剿耗费明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数年,虽然三大征剿最终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大大树立了明朝大国之天威,但却无意中削灭了明朝的国力,而广东,古时候被称之为南蛮之地,也是明朝举足轻重之海疆。而以前身居本土的多以瑶族和苗族为多,经过历朝历代政府开发、官吏任命和各族迁徒等,汉族和中原文化逐渐融入广东。到明朝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广东局面甚为严重,明王朝能够控制的,一度只有水陆交通要冲和重镇大市,广大偏僻的山区和交通欠发达的地方仍然处于地主起事割据迭起的局面。陈璘作为明朝的一员武将,出现其武艺高强,指挥得力,屡次在平息广东各地起事中建立奇功,特别是在明神宗期间的三大征剿中,两次参与亲剿,奉命挂帅并担任主要重要角色。如在援朝抗倭期间,曾担任御倭总兵官,统领水兵破倭于乙山,论功行赏,陈璘为首,在征剿播州杨应龙的叛乱中,以湖广总兵之职与副将陈良王比所率一军沿湖南沅水向西进兵,对四牌、七牌等苗族武装进行了彻底的清剿,连克关隘,大振军威,迫使杨应龙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等被生擒,陈璘自投身军门以来,金戈铁马,征战南北,平叛无数,履战奇功,充分显示了陈璘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指挥才能。
然而,据《东安县志》记载“绩在边疆,威加海外,振古以来,所稀见也。”这么大的一位名声显赫的抗倭名将和平叛英雄,近四百年来对他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历史却没有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这真是对陈璘将军的不公待遇。有人认为,陈璘几起几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陈璘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带有片面的和不正确的。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对待,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站在大局看主流的方面看问题。身为朝廷命官,吃的是皇粮,领的是俸禄,当然要为朝廷的经济发展和统一大业效力,这是历史赋予每一个人的使命。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更要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历史人物。
1、扫除起事,兴邦安民。
1562年(明嘉靖壬戌)是陈璘戎马生涯的起点。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潮州人张琏造把,自号“飞龙主人”。两广总督张公招募能人破贼献策督府,陈璘应募,受到器重,即署为把总。随后对起事的林朝羲、林朝敬兄弟劝降瓦解获得成功,初显过人的胆识。南韶李富卓文昌,执韶州分巡冯佥事索赎,陈璘以身代质,救出人质又探知对方虚实,逃出后复带兵捣毁其策,后与诸股地方势力作战,建立战功,升为韶州指挥佥事。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进入广东都司(正四品),次年领兵出奇攻破岭东剧贼诸良宝,以功进肇庆游击将军,1576年升任参将,驻守高州(正三品),仅10余年时间,陈璘从粤东再到粤西,东征西战,屡立奇功,跃升为正三品的将军,成为能征善战的一代名将,这实现兴邦安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尔后,在平息粤西罗旁谣民起事割据和善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陈璘将军的才能。1576年(明万历四年),明朝廷以两广总督凌云翼为统帅,张元勋、李锡两总兵副之,抽调两广十万大军分十路(即十哨)进剿盘踞罗旁东西山打家劫舍,剽掠商旅的瑶族土匪。陈璘在此役中功居十哨之首,经总督奏升为副总兵(从二品)。凌云翼在用兵之初,就拟订了平乱后在罗旁地方设县和驻军防守计划。往朝廷批准,将原属肇庆府德庆州的泷水县升为罗定州,并在罗旁东西两山分设东安、西宁二县(此一州两县合称“三罗”),并在要害地点设守御千户所(东安境内设有南乡的富林二所),各县、所均筑城防守。此时,凌云翼认为山林方启,虑有反覆,应当选一员大将世代驻守此地,方可保一方平安。于是报请朝廷让陈璘奉命把父母同连同妻儿老少全部从老家翁源举家迁到东安南乡千户所定居(现在在云安县六都镇南乡有陈璘宗祠、后裔数千人,附近各山上仍有陈璘父母及家人的坟墓等)。
受总督凌云翼之托,陈璘负责东安县的善后事宜,为了尽快使东安这个初建县走上正常动作,陈璘首先发动军民共建县城。据《罗旁善后功绩碑记》,“善后建邑之初,听民迁徒筑城,助功授田与世业。”营建4个军营(南乡等营堡),还建造公署、桥梁、道路等。不几年,东安已“狼烟息警,山城如画,行者歌,居者宁,缙绅大夫士东西上下,而夜拆不走”。陈璘还捐资募士以充戍守,并“筑室分田,以世兹土”入籍东安,将自己融入当地百姓之中。可以说,陈璘为东安建县付出了感情和心血,对东安的社会安定和民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是四百年后的今天,陈璘在“三罗”的丰功伟绩仍然在百姓中有口皆碑,世代称赞。
2、援韩抗倭,威振海外。
据《明史》载,明万历年间,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积极从事对外扩张。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日军15. 8万人在朝鲜釜山登陆,分三路进攻汉城。日本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于是,朝鲜国王李蚣请求明朝派兵援朝。1592年12月23日,明军入朝参战。翌年初,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日本无理要求明朝把公主嫁给丰臣秀吉,把朝鲜南部割给日本,遭到朝鲜和明王朝的严正拒绝。于是,1597年7月25日,丰臣秀吉再次增兵朝鲜,兵力达14万多人,其中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只。明朝廷应朝鲜请求,派邢    等率兵援朝。1598年2月,陈璘以原官升御倭总兵官,奉命带领1.3万广东兵,战船500余艘,奔赴朝鲜忠倩、全罗、庆尚诸海口。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分三路从海上撤退。当时,中朝联军水师主力2.6万人,战船约800艘,部署在古公岛一带海面。明朝水师提督陈璘最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决定在露梁以西海域阻击日军。1598年11月19日丑时,石曼子率军万人、战船500只西上,进露梁海明军预付地,遭到陈璘左水师主力的阻击,调头南下。天亮,日军发现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师,遭到北岸邓子龙部截击。同时,与朝鲜水师率领的右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域与日军展开激战。联军驾船逼近日船,跃上敌船,短兵肉搏。北岸邓子龙率士率300人登上朝鲜船,奋勇冲杀,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军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战至中午,陈璘派水师副将陈蚕、游击季金率部来援。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据《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陈璘率主力与李舜臣夹击日船,施放喷火筒,焚毁日军大部分战船。日军跳水登岸,又遭陆上明军截杀,死伤大半。石曼子不支,仅率50余只战船溃逃。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子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陈璘乘胜挥师西进,焚毁日军准备撤退的船只百余艘,并与陆路刘延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事后,陈璘闻知邓子龙、李舜臣战死讯,伤痛之极,他从椅上跌落地,跃起又跌仆3次,捶动大恸,中朝战士同声哭号,殷殷震动海中。等到胜利奏凯归来,朝鲜国王李蚣接见陈璘,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攘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为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1781年朝鲜人民在皇朝建起了祭祀陈璘将军的庙宇,供子孙世代拜祭。
露梁海战是一场以切断敌人海上退路为目的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海上歼灭战。这次海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综观援朝抗倭之役,倭军水陆师全部覆灭,我军造全胜,史家论功,以陈璘为首,刘廷次之,麻贵又次之(见列传)。自经此次大捷之后,300年倭寇不敢萌侵略我国之念,而朝鲜亦得复国。
3、征剿有功,名垂边疆。
据《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五》和《万历传》载,播州地处四川南端,与贵州相邻,播州宣慰使司就是由杨民世袭的一个土司。杨民的先世是山西太原人,唐朝乾符年间,始祖杨端征订南诏,授武略将军,遂世守播州。隆庆五年(1571年)播州宣慰使杨烈死,其子杨应龙承袭其职。1586年,明神宗又赐他都指挥使衔。然而,杨应龙生性雄猜,阴狠嗜杀,他目睹四川官军弱不禁战,每有征讨必调拨土司兵马,因而骄横跋扈,自恃富强,滋生虎踞全蜀的野心,甚至藐视朝廷法纪,在他的居住地饰龙凤,擅用阉宦,俨然不方土皇帝。后来,万历帝先后采取招抚政策,杨应龙盘踞播州,拒不服从。对杨应龙的招抚失败后,杨应龙不断武装袭击川南、贵州、湖广一带,朝廷忙于应付朝鲜战事,一时无暇顾及。
为了解决播州问题,神宗任命邢玠以兵部侍郎出任贵州总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指挥使杨国柱率兵三千征剿杨应龙,遭到惨败,杨国柱战死。此事引起神宗关注,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理贵州巡抚,起用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征讨播州叛军。这时朝鲜战事已经结束,神宗调拨东征诸将如刘廷、陈璘率部,日夜兼程,赶往四川。
杨应龙乘官军尚未赶到,先发制人,以八万兵力分头进犯南川、江津,攻陷綦江,神宗听说綦江陷落,大为恼怒,下令追夺前四川巡抚谭希思、贵州巡抚江东之官职,赐李化龙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初,李化龙分兵八路进剿。四川方面,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贵州方面,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隆卫;湖广方面,总兵陈璘出白泥。各路统兵三万,刻期出发。
湖广总兵官,由偏桥进,副将陈良玭由龙泉,受璘节制。二十八年二月,军次白泥,杨应龙子朝栋率众二万渡乌江迎战。璘前御之,而分两翼蹑其后。贼少挫,追奔至龙溪山,贼合四牌贼共拒。四牌在江外,与江内七牌皆五司遗种、九股恶苗,素助贼。璘广招抚,乃进军龙溪。侦知贼有伏,令游击陈策用火器击之,贼据险,矢石雨下。璘先登,斩小校退者以徇,把总吴应龙等陷阵,贼大溃,退四牌保儿囤。璘二裨将逼之,中伏。璘募死士从应龙等奋击,贼复溃,奔据囤巅,夜由山后遁。黎明追及于袁家渡,复败之。四牌之贼遂尽。
三月望,诸军为浮桥渡江。知贼将张佑、谢朝俸、石胜俸等营七牌野猪山,璘即夜发抵苦练坪。前锋与战,后军至,夹击之,贼败逃深箐,官军遂入苦菜关。会童元镇乌江师败,璘惧,请退师,总督李化龙不可。璘乃进营楠木桥,次湄潭。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地皆绝险,而青蛇尤甚。璘议,同日攻则兵力弱,止攻一囤,则三囤必相助,乃先攻三囤,次及青蛇。良玭师亦来会,令伏囤后,别以一军守板角关,防贼逸。璘督诸将力攻三日,贼死伤无算,三囤遂下。青蛇四面陡绝,璘围其三面,购死士从玛瑙后附葛至山背举砲,贼惶骇,诸军进攻,焚其茅屋。贼退入囤内,木石交下。将士冒死上,毁大栅二重,前后击之,贼大败,斩首一千九百有奇,七牌之贼亦尽。
乃分兵六道,攻克大小三渡关,乘胜抵海龙囤下。诸将俱攻囤前,独水西安疆臣攻其后,相持四十余日。其下受贼重贿,多与通,且潜以火药遗贼,故贼不备。其后璘知之,与监军者谋,令疆臣退一舍,璘移其处,置铁牌百余,距囤丈许,贼强弩无所施,又为箛板于栅前,贼每夜出劫,为钉伤,不敢复出。应龙势穷,相聚哭。化龙初有令,诸将分日攻。六月六日,璘与吴广当进兵。璘夜四更衔枚上,贼鼾睡,斩其守关者,树白帜,鸣砲,贼大惊溃散,应龙自焚。广军亦至,贼尽平。
遂移师讨皮林。皮林在湖、贵交,与九股苗相接。有吴国佐者,洪州司特峒寨苗也,桀黠无赖,其从父大荣以叛诛,国佐收其妾。黎平府持之急,遂反,自称“天皇上将”,其党石纂太称“太保”,合攻上黄堡,诱败参将黄冲霄,追至永从县,杀守备张世忠,炙而啖之,掠屯堡七十余,焚五开南城,陷永从,围中潮所。时方征播州,未暇讨。既平播,偏沅巡抚江铎命璘与良玭合兵讨之,良玭失利。明年,铎移驻靖州,命璘率副将李遇文等七道进,璘擒苗酋银贡等。游击宋大斌攻破特峒,焚之。国佐逃天浦四十八寨,复入古州毛洞,追获之。石纂太逃广西上岩山,指挥徐时达诱缚之。贼党杨永禄率众万余屯白冲。游击沈弘猷等夹攻,生擒永禄。诸苗悉平。
万历三十三年壬寅(1600年),兵部尚书田乐推璘镇贵州给事中。贵东西二路苗:曰仲家苗,盘踞贵龙、平新间,为诸苗巨魁;在水硍山介铜仁、思石者曰山苗,红苗之羽翼也。自平播后,贵州物力大屈,苗益生心,剽掠无虚日。三十三年(1603年)冬,巡抚郭子章请于朝。明年四月,令璘军万人攻水硍,游击刘岳督宣慰安疆臣兵万人攻西路,并克之。乃令璘移新添,独攻东路,复克之。生获酋十二人,斩首三千余级,招降者万三千余人。
陈璘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大战大胜,小战小胜,为援朝抗倭的胜利,为明朝海防和边疆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产生的深远意义
1、中朝友谊源远流长
据《抗倭名将陈璘》和《云浮文物志》介绍,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鲜遭受倭寇侵略时,明援朝抗倭东征军水军都督陈璘和陈九经率5000广东水兵与朝鲜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组织联合舰队,并肩作战,并于露粱海战大败倭贼。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崇祯皇帝殉社稷,燕京清兵入城,陈璘之孙陈泳素自南京愤然渡海而东来海南定署。现居住在韩国全罗南道海南西方40公里的山二面皇朝里,他们仍以广东陈氏自居,且均以明朝遗民后裔引以为荣。据陈璘将军后裔第十四代陈奉植表示,在韩国广东陈氏约有250多户,汉城约50多户,海南皇朝里70多户,全部都是陈将军的后裔。现居于全罗南道海南地区皇朝里的陈将军后裔,以明皇遗民身份沿袭迄今,现已繁衍到第十五代,有子孙3000多人。
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尚云河教授大力协助下,陈璘将军故乡广东翁源县委县政府终于找到了蛰居在韩国300多年杳无音讯的陈璘后裔,1994年6月23日,以大韩民国民主平和会议咨询事务处江源道担当官陈邦植先生为团长的访问团一行16人,回到翁源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圆了“寻宗问祖”之梦,叙“一衣带水,百代宗亲”之情。自从翁源与陈陈璘后裔联系上之后,两地民间交往频繁,并逐渐发展成为双方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中韩两国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云安作为陈璘将军落藉和发展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陈璘的宗祠、陈璘墓(现已毁)和陈璘父母及家人的坟墓,而且在六都镇南乡大营、回龙、墩上、下麦、田心、墩下等村居住着陈璘后裔三千余人,可谓子孙繁衍。由于陈璘后裔同祖同宗,血脉相连,为此,云安与在韩陈璘后裔的联系和交流也指日可待了。
2、陈璘文化遍及“三罗”。
“万历四年天洞开,从前未见一人来;我今欲借神仙窟,浪学尧夫日打乖。”“魁星岩面蓬莱境,宰相人间好读书;二十年前戎马地,今看高步云堂居。”这两首诗是抗倭名将陈璘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在屯兵时在魁岩(今存云安县六都镇大庆北一公里处的石龟塘大岩洞)的题诗。据《抗倭名将陈璘》上记载,陈璘还在谅林院宴会上,对满朝文官索要题诗时即席所作了两首诗,一首是“幼习干戈未学诗,三公何必苦留题?绝发结绳拉战马,拆袍抽线补军旗。江南美景君曾志,塞北风寒我独知。胡夷百万临城下,为何不去吟首诗?”另一首是“磊累磊累又磊累,磊累压倒众谅枝;博得君王开口笑,方知满腹是珠玑。”陈璘作为一名武将,由于少怀大志,体魄健壮,臂力过人,结交多贤豪,相与谈剑术,讲韬略,因此自小读书不是很多,但他思维敏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对满朝文官的“索要”对答如流,这充分说明了陈璘不仅善于用兵,而且还很有文才。此外,陈璘将军题写的《罗旁善后功绩碑记》和《南澳山初树记(碑文)》两篇散文也写得非常优美,可见,陈璘将军的才气并非一般。
除史料外,陈璘还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特别是在当年“三罗”一带(即罗定州、东安县和两宁县),有关陈璘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史料和传说更是妇孺皆知。据《云浮民间文学作品选》和《抗倭名将陈璘》中记载,陈璘曾在平定“三罗”时民间遗留下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达几十首,如《陈璘题诗》、《陈璘得宝》、《陈璘择婿》、《陈璘与止戈岩》、《智歼鱼窝王》、《陈璘威勇服群臣》、《陈璘脱兵》、《陈璘大战东杆洞》、《陈璘中毒除奸》和《陈璘井》、《陈璘陂的传说》、《陈璘鞭山》、《陈璘赶石》等待,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充分展示了陈璘从善除恶的大智大勇形象,几百年来,这位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的抗倭名将仍然受到广大家乡人民的喜爱和怀念。
陈璘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是云安人民的一笔珍贵史料和文化魁宝,是云安不可多得的一笔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林造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中,对岭南历史文化进行重新的定位,对重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了重点保护和修缮,对一批历史文化进行了发掘、抢救和收集整理。陈璘历史文化作为云安珍贵的沉甸,是打造文化云安的难得史料。因此,我们必须从尊重抢救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搜集整理好陈璘的有关历史资料,而且要保护好现有的“太子太保祠”、“魁岩石刻”、“明城防遗址”,并逐步规划修复陈璘雕塑陈璘像,扩大陈太保祠等,使陈璘的历史重见天日,使云安的影响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