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之后新增劳动人口递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42:37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在于2017年之后的新增劳动人口递减周期,以及2021年之后的总人口递减周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af2c70100k7u1.html
人口也是财富 从人口数量和结构来分析行业投资机会
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结构所具有的消费需求特点,是企业和投资人决定自己资金投向与产品选择的可靠情报,是企业和投资人寻找目标市场的重要参考。
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其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其结构则深刻地影响着市场消费结构和企业生产结构。
"人口红利"经济贡献大
2007年底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2374万人:
其中:
2000-2007年期间出生人数——0-7岁为0.63亿;
1990-2000年期间出生人数——7-17岁为1亿;
1982-1990年期间出生人数——17-25岁为1.28亿;
1972-1982年期间出生人数——25-35岁为0.88亿;
1963-1972年期间出生人数——35-44岁为2.5亿;
1953-1963年期间出生人数——44-54岁为1.24亿
1949-1953年期间出生人数——54-58岁为0.3亿;
1949年建国时人口为5.4亿。
到2015年,根据13.5亿的总体控制目标,中国的人口结构为:
15岁以下的人口为约为1.3亿,占总人口的9.63%;
15-25岁的人口为约为1亿,占总人口的7.41%;
25-33岁的人口为约为1.28亿,占总人口的9.48%;
33-43岁的人口为约为0.88亿,占总人口的6.52%;
43-52岁的人口为约为2.5亿,占总人口的18.53%;
52-62岁的人口为约为1.24亿,占总人口的9.18%;
63岁以上人口为:5.3亿,占总人口的39.25%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0岁为分界点,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2岁到2015年,63-72岁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39.25%,到2035年,60岁以下的人口约为6.5亿左右,和中国本世纪中叶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的目标比较,60岁以上人口占到53.57%,彻彻底底的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的社会。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是个劳动人口占主导、少儿比重小、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讲,我国正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尾部高峰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六、七十年代高生育期出生的一代现在都到了中壮年期,因此就迎来了适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老少抚养负担较轻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时期。但正是由于高生育期出生的这一代人的绝对数量较大,比欧洲德、法、英、爱尔兰四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这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与人口红利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全球企业的生态环境。我国连续1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丰硕成果,均有人口红利不小的贡献成分。
人口红利期的抚养比(老少抚养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值)相对较小,生活质量很快提高,社会普遍存在消费与投资的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欲望、投资欲望与理财欲望显著增强,市场开始变得非常活跃。在人们从市场中尝到消费、投资与理财的甜头之后,又会进一步刺激消费结构的升级与理财市场的活跃,甚至个人投资创业也变得很活跃,这必然引起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
大消费催生大公司
中国不但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消费大国。有大消费,才会有大市场,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从这一点上讲,人口也是财富。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方式,影响商品与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乃至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格局。历史证明,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期,总会留下某种企业与产业的烙印,如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婴儿潮"是美国历史上一个人口高峰,伴随着这次儿童人口高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了强生公司,当这个"婴儿潮"的人口经历青少年时,快餐文化的盛行为麦当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步入中年以后人们的消费趋向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人们的投资理财需求推动了美国股市的大涨和金融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人口红利刺激了外资与技术的向我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消费主流与消费取向,他们的消费需求变化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结构主导消费结构
中国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3/5以上,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消费,而且很大一部分人还有抚养老少的义务性消费。这部分人是家庭消费的最终支配者。从我国所经历的时代特征来看,这个群体又可划分为15-25岁、25-45岁、45-60岁三个年龄段,不同的年龄段因其社会经历、经济基础和家庭责任不同,消费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
15-25岁这部分人数大概有1.28亿,是个富有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这一代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个性张扬、容易接受新事物,消费意识很强,往往偏向于购买进口品牌,有较高的超前消费倾向。但他们强烈的求新、求异思维又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电脑网络、高档通讯工具及其外围设备等是这一代人的学习生活必须品,运动时尚与造型个性的汽车成了他们的普通消费,健身、旅游与出国留学也是一大热点,快餐文化与风格别致的投资类中小户型住房是他们生活消费的主导潮流
25-45岁的这部分人有2.16亿,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相当一部分又都是在文革前后出生,大多有过艰苦的童年,比较勤俭节约,但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就业机会比较好,抚养性消费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这也是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一代。家庭型经济轿车、大中户型与社区化的文化教育地产是他们的普遍需求,由于有一定积蓄,所以投资理财也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丰厚的经济基础,他们希望自己的居住品质更上档次,一般会二次置业甚至"终级置业"。
45-60岁这部分人有1.24亿,这代人在"文革"期间被中断教育,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过苦,总体上不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倾向于节俭,对支出和消费升级比较保守。
60岁以上这部分人有5.4亿,属于老年阶层。由于子女工作繁忙,自己又不想给儿女增添过多负担,从而派生了老年人的自我消费。这个阶段,老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更希望与人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多选择生活在老年社区、亲情社区等,同时决定了老年生活用品、老年娱乐与老年保健品是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上世纪50年代高出生率期间,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婴儿潮”时期(1953年-1972年,尤其是最密集的1963-1972年间)诞生的人群正在步入老年,到2015年,63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39%以上,到2015年-2030年期间,“当一个年轻人的肩上扛起了更多的老人,储蓄率将要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影响。”
1984年-1991年正是中国出生率发生转折的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新出生人口在1987年达到2520万的顶峰后开始减少,1990年短暂回升到2621万,之后便一直以年均约45万人的速度下降。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0岁为分界点,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2岁,到2015年,63-72岁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39.25%,到2035年,60岁以下的人口约为6.5亿左右,和中国本世纪中叶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的目标比较,60岁以上人口占到53.57%,彻彻底底的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的社会。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是个劳动人口占主导、少儿比重小、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讲,我国正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尾部高峰期。
“日本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与出生率下降后导致的房地产消费萎缩有关。”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2015年后中国房价面临价格下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