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代的内蒙古地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47:36

隋(581—619年)唐(618—907年)时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北方各族,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吐谷浑、党项、沙陀突厥、室韦等族。突厥族属于救勒人的一支,曾屈服于柔然,北朝时期逐渐壮大,552年灭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今内蒙古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都是突厥汗国的辖境。583年(隋开皇三年)突厥境内发生严重灾害,人民和牲畜大量死亡;主要由于统治集团的内江,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投靠隋朝,沙钵略可汗率部进入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进攻管领东部的突利可汗,突利战败后投归隋朝,被封为启民可汗,并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安置其部众。后来又将启民可汗及所属部众安置在夏州和胜州之间,即今伊金霍洛旗以北至准格尔旗北部一带的黄河西岸地面。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部众多投归了启民可汗。于是,隋王朝又为启民可汗兴筑了金河城(今托克托县七星湖村附近)和定襄城,漠北的突腋人又南下投靠了启民可汗,东突厥全部都归附于启民可汗,统一在隋王朝管领之下,直至始毕可汗(610—619年)时,东突厥才脱离了隋王朝的统治。东突厥汗国的势力很强,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被都臣服,甚至隋朝未年的军事割据势力也向突厥称臣纳贡。唐代初年,突跃汗国曾多次南进,一度攻占了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占领了鄂尔多斯高原。唐太宗李世民于629年(贞观三年)乘突厥内外交困之机,进军攻打东突厥,先后在白道等处大破突厥,乘胜灭亡了东突厥汗国,统一了漠南地区。682年(高宗永淳元年),云中都督府突照首领阿史那骨础禄率领部众反唐,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唐王朝受到后突厥汗国的严重威胁,直到703年(中宗景龙二年)才重新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并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屯兵据守。745年(玄宗天宝四年)后突厥汗国被回纪汗国灭亡。
回纥为九姓铁勒的一支,居住在漠北的色楞格河和鄂尔挥河流域。隋代臣服于突厥汗国,唐代初年回纪势力壮大,配合唐王朝军队灭亡了薛延陀部,自建回纪汗国。744年(天宝三年)骨础禄朗毗伽可汗立,第二年灭亡了后突厥汗国,势力甚为强大,统领了漠北和漠南的广大地区。毗伽可汗将领地分为三部分,中部管领汗庭所在的鄂尔浑河流域及其围的漠北地区,左部管领契丹、室韦等部族,右部分管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840年回统汗国被斯灭亡,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移至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另有一部分迁移至河西走廊,牙帐设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称为甘州回纪。
契丹为鲜卑檀石槐部众的后裔,北朝时期居住在今大凌河流域一带。隋代契丹人分为10部,不愿受东突砥汗国的统治,迁移到今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居住。唐代契丹人分为8部,曾受后突厥和回纥的控制,对唐王朝统治也是时分时离,势力逐渐壮大,建立了遥荤氏部落联盟。
奚和羽往往并见于史籍中,有时很难将他们区别开来。奚人在北朝对期称为库莫奚,隋唐时代只称做奚,大致居住在努鲁儿虎山以东、老哈河上游的山地内,分为5部,时附突厥,时附唐王朝,后来分为东西两部,称为东男和西奚。
(雨羽日)人是从隋代开始才见于史籍,大致居住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霍林河以南及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辽代已被吞并,从此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室韦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其周围地带各部族的总称。隋代记载室韦有6部,南室韦居住在契丹以北、嫩江中游以西地区;北室韦居住在乌洛侯北面的甘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钵室韦居住在盘古河流域;深末但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左、右两旗的激流河流域;大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地带。唐代记载室韦有20多部,名称有乌素固、西室韦、大室韦、蒙7C室韦、移塞没、塞易支、和解、乌洛候、那礼、山北、大如者、小如考等等。室韦人与唐王朝建立了联系,唐王朝设置了室韦都督府,任命部落首领为都督或大都督。室韦人亦曾归附于突顾,突厥人称他们为三十姓达达旦,史书上记载的达但人,也就是室韦人。唐代中、后期,室韦入逐渐向西或向南迁移,向西迁移进入漠北草原的,就是后来的达旦或蒙古;向南迁移的黑车子室韦,就是和解部,又称七姓室韦,活动范围已达滦河下游以东、大凌河以西地区;另一部迁入阴山地带,称为阴山室韦或阴山达但,其活动范围甚至达到阴山以西地方。
党项本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称做党项羌。党项族拓跋部被唐王朝安置在银州(今陕西神木县)以北、夏州以东地方,进入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地带。在唐王朝庇护下,党项拓跋部势力发展很快,首领拓跋思恭以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绥银州节度使,赐姓李,占有夏、绥、银、盐、宥州等九州地面,直至唐王朝灭亡。吐谷浑(音突浴魂)本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迁居青海,建立了政权。唐代初期吐谷浑被吐藩灭亡,大批吐谷浑人投奔唐王朝,先被安置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后又将其中一部分迁至振武和丰州等地,也就是今后套地区和阴山以南的和林格尔县一带。
沙陀突厥本是西突厥的部众,后归附唐王朝,被安置在今山西北部及呼和浩特地区,首领朱邪赤心拥护唐王朝,屡次立有战功,赐姓李、名国昌,授振武节度使。875年(乾符二年)黄巢农民起义,沙陀突厥乘机反唐。878年(乾符五年)吐谷浑攻陷振武军,李国昌及子李克用于880年(广明元年)投奔明山达但。881年(中和元年)李克用率领阴山达旦等部帮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来封李克用为晋王。唐代末年,李克用成为阴山以南一带割据势力。隋王朝将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权改为州、县两级政权后又改州为郡,以郡领县。隋王朝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设置的政权,有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定襄郡,管辖围包括阴山以商的后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及其以南地带。其中:朔方郡治夏州,所辖岩绿县在夏州城内,宁朔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境内,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榆林郡治胜州,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设在胜州城内,富昌县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东面的天顺圪梁;金河县位置在今托克托县七星湖附近,已被大黑河冲积土湮没。五原郡治丰州,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辖有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后两县位置不详,前者应是与九原县同在一城中。定襄郡原是云州总管府,后改为定襄郡,郡治设在大利城,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有两大系统,主要是管领汉人的道、州、县三级政权,其次是在边疆各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唐代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增设五道,确定为道、州、县三级政权。唐代初年只在边境诸州设置都督代使持节,后改称为节皮使。节度使管领地区也逐步增大,原来只在一州之内,后扩大到统领数州;权力也不断增加,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政权和监察权。758年(乾元元年)以后,节度使已成为道一级的最高长官,所以节镇亦称为道。唐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政权,有属于关·内道的灵州、盐州、夏州、宥州、麟州、胜州、丰州,河东道的云州,陇右道的甘州等管辖的区域。设立节度使后,振武节度使管领的有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灵武节度使管领的有灵州、盐州,夏州节度使管领的有夏州、宥州,丰州都防御史管领的有天德军、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这些州县城址的位置: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振武节度使同驻一城;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中的大皇城;麟州在今陕西神木县境内,管辖区域包括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伊金霍洛旗的一部分;胜州治所在今淮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同在州城内,河滨县城即今十二连城东的天顺圪梁古城;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灵武节度使同驻一城,所辖六县中的怀远县城约在今乌海市陌近;盐州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所辖白池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的大池古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所辖长泽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有州治所在今陕西杨林县境内,814年(元和九年)复置新有州于长泽县.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天德军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苏木的陈二壕;中受降城址在今包头市郊敖陶窑子;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的库伦补隆。
唐王朝在北方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其都督、刺史等官由朝廷任命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受都护府或节度使管辖。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羁縻州有:以党项人住区设置的兰池都督府,属灵州节度使统辖,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乡的巴拉庙;以突厥人住区设置的云中、桑乾、呼延等三个都督府,属单于都护府统辖,位置约在今乌审旗南部;以契丹、奚人住区设置的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位置当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今仅证实林西县樱桃沟古城为饶乐都督府城址;以(雨羽日)人住区设置的居延州,应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以室韦人住区设置的室韦都督府,当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带。
隋(581—619年)唐(618—907年)时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北方各族,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吐谷浑、党项、沙陀突厥、室韦等族。突厥族属于救勒人的一支,曾屈服于柔然,北朝时期逐渐壮大,552年灭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今内蒙古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都是突厥汗国的辖境。583年(隋开皇三年)突厥境内发生严重灾害,人民和牲畜大量死亡;主要由于统治集团的内江,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投靠隋朝,沙钵略可汗率部进入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进攻管领东部的突利可汗,突利战败后投归隋朝,被封为启民可汗,并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安置其部众。后来又将启民可汗及所属部众安置在夏州和胜州之间,即今伊金霍洛旗以北至准格尔旗北部一带的黄河西岸地面。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部众多投归了启民可汗。于是,隋王朝又为启民可汗兴筑了金河城(今托克托县七星湖村附近)和定襄城,漠北的突腋人又南下投靠了启民可汗,东突厥全部都归附于启民可汗,统一在隋王朝管领之下,直至始毕可汗(610—619年)时,东突厥才脱离了隋王朝的统治。东突厥汗国的势力很强,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被都臣服,甚至隋朝未年的军事割据势力也向突厥称臣纳贡。唐代初年,突跃汗国曾多次南进,一度攻占了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占领了鄂尔多斯高原。唐太宗李世民于629年(贞观三年)乘突厥内外交困之机,进军攻打东突厥,先后在白道等处大破突厥,乘胜灭亡了东突厥汗国,统一了漠南地区。682年(高宗永淳元年),云中都督府突照首领阿史那骨础禄率领部众反唐,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唐王朝受到后突厥汗国的严重威胁,直到703年(中宗景龙二年)才重新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并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屯兵据守。745年(玄宗天宝四年)后突厥汗国被回纪汗国灭亡。
回纥为九姓铁勒的一支,居住在漠北的色楞格河和鄂尔挥河流域。隋代臣服于突厥汗国,唐代初年回纪势力壮大,配合唐王朝军队灭亡了薛延陀部,自建回纪汗国。744年(天宝三年)骨础禄朗毗伽可汗立,第二年灭亡了后突厥汗国,势力甚为强大,统领了漠北和漠南的广大地区。毗伽可汗将领地分为三部分,中部管领汗庭所在的鄂尔浑河流域及其围的漠北地区,左部管领契丹、室韦等部族,右部分管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840年回统汗国被斯灭亡,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移至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另有一部分迁移至河西走廊,牙帐设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称为甘州回纪。
契丹为鲜卑檀石槐部众的后裔,北朝时期居住在今大凌河流域一带。隋代契丹人分为10部,不愿受东突砥汗国的统治,迁移到今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居住。唐代契丹人分为8部,曾受后突厥和回纥的控制,对唐王朝统治也是时分时离,势力逐渐壮大,建立了遥荤氏部落联盟。
奚和羽往往并见于史籍中,有时很难将他们区别开来。奚人在北朝对期称为库莫奚,隋唐时代只称做奚,大致居住在努鲁儿虎山以东、老哈河上游的山地内,分为5部,时附突厥,时附唐王朝,后来分为东西两部,称为东男和西奚。
(雨羽日)人是从隋代开始才见于史籍,大致居住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霍林河以南及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辽代已被吞并,从此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室韦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其周围地带各部族的总称。隋代记载室韦有6部,南室韦居住在契丹以北、嫩江中游以西地区;北室韦居住在乌洛侯北面的甘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钵室韦居住在盘古河流域;深末但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左、右两旗的激流河流域;大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地带。唐代记载室韦有20多部,名称有乌素固、西室韦、大室韦、蒙7C室韦、移塞没、塞易支、和解、乌洛候、那礼、山北、大如者、小如考等等。室韦人与唐王朝建立了联系,唐王朝设置了室韦都督府,任命部落首领为都督或大都督。室韦人亦曾归附于突顾,突厥人称他们为三十姓达达旦,史书上记载的达但人,也就是室韦人。唐代中、后期,室韦入逐渐向西或向南迁移,向西迁移进入漠北草原的,就是后来的达旦或蒙古;向南迁移的黑车子室韦,就是和解部,又称七姓室韦,活动范围已达滦河下游以东、大凌河以西地区;另一部迁入阴山地带,称为阴山室韦或阴山达但,其活动范围甚至达到阴山以西地方。
党项本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称做党项羌。党项族拓跋部被唐王朝安置在银州(今陕西神木县)以北、夏州以东地方,进入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地带。在唐王朝庇护下,党项拓跋部势力发展很快,首领拓跋思恭以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绥银州节度使,赐姓李,占有夏、绥、银、盐、宥州等九州地面,直至唐王朝灭亡。吐谷浑(音突浴魂)本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迁居青海,建立了政权。唐代初期吐谷浑被吐藩灭亡,大批吐谷浑人投奔唐王朝,先被安置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后又将其中一部分迁至振武和丰州等地,也就是今后套地区和阴山以南的和林格尔县一带。
沙陀突厥本是西突厥的部众,后归附唐王朝,被安置在今山西北部及呼和浩特地区,首领朱邪赤心拥护唐王朝,屡次立有战功,赐姓李、名国昌,授振武节度使。875年(乾符二年)黄巢农民起义,沙陀突厥乘机反唐。878年(乾符五年)吐谷浑攻陷振武军,李国昌及子李克用于880年(广明元年)投奔明山达但。881年(中和元年)李克用率领阴山达旦等部帮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来封李克用为晋王。唐代末年,李克用成为阴山以南一带割据势力。隋王朝将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权改为州、县两级政权后又改州为郡,以郡领县。隋王朝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设置的政权,有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定襄郡,管辖围包括阴山以商的后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及其以南地带。其中:朔方郡治夏州,所辖岩绿县在夏州城内,宁朔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境内,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榆林郡治胜州,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设在胜州城内,富昌县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东面的天顺圪梁;金河县位置在今托克托县七星湖附近,已被大黑河冲积土湮没。五原郡治丰州,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辖有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后两县位置不详,前者应是与九原县同在一城中。定襄郡原是云州总管府,后改为定襄郡,郡治设在大利城,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有两大系统,主要是管领汉人的道、州、县三级政权,其次是在边疆各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唐代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增设五道,确定为道、州、县三级政权。唐代初年只在边境诸州设置都督代使持节,后改称为节皮使。节度使管领地区也逐步增大,原来只在一州之内,后扩大到统领数州;权力也不断增加,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政权和监察权。758年(乾元元年)以后,节度使已成为道一级的最高长官,所以节镇亦称为道。唐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政权,有属于关·内道的灵州、盐州、夏州、宥州、麟州、胜州、丰州,河东道的云州,陇右道的甘州等管辖的区域。设立节度使后,振武节度使管领的有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灵武节度使管领的有灵州、盐州,夏州节度使管领的有夏州、宥州,丰州都防御史管领的有天德军、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这些州县城址的位置: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振武节度使同驻一城;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中的大皇城;麟州在今陕西神木县境内,管辖区域包括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伊金霍洛旗的一部分;胜州治所在今淮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同在州城内,河滨县城即今十二连城东的天顺圪梁古城;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灵武节度使同驻一城,所辖六县中的怀远县城约在今乌海市陌近;盐州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所辖白池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的大池古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所辖长泽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有州治所在今陕西杨林县境内,814年(元和九年)复置新有州于长泽县.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天德军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苏木的陈二壕;中受降城址在今包头市郊敖陶窑子;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的库伦补隆。
唐王朝在北方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其都督、刺史等官由朝廷任命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受都护府或节度使管辖。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羁縻州有:以党项人住区设置的兰池都督府,属灵州节度使统辖,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乡的巴拉庙;以突厥人住区设置的云中、桑乾、呼延等三个都督府,属单于都护府统辖,位置约在今乌审旗南部;以契丹、奚人住区设置的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位置当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今仅证实林西县樱桃沟古城为饶乐都督府城址;以(雨羽日)人住区设置的居延州,应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以室韦人住区设置的室韦都督府,当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带。
隋(581—619年)唐(618—907年)时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北方各族,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吐谷浑、党项、沙陀突厥、室韦等族。突厥族属于救勒人的一支,曾屈服于柔然,北朝时期逐渐壮大,552年灭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今内蒙古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都是突厥汗国的辖境。583年(隋开皇三年)突厥境内发生严重灾害,人民和牲畜大量死亡;主要由于统治集团的内江,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投靠隋朝,沙钵略可汗率部进入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进攻管领东部的突利可汗,突利战败后投归隋朝,被封为启民可汗,并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安置其部众。后来又将启民可汗及所属部众安置在夏州和胜州之间,即今伊金霍洛旗以北至准格尔旗北部一带的黄河西岸地面。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部众多投归了启民可汗。于是,隋王朝又为启民可汗兴筑了金河城(今托克托县七星湖村附近)和定襄城,漠北的突腋人又南下投靠了启民可汗,东突厥全部都归附于启民可汗,统一在隋王朝管领之下,直至始毕可汗(610—619年)时,东突厥才脱离了隋王朝的统治。东突厥汗国的势力很强,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被都臣服,甚至隋朝未年的军事割据势力也向突厥称臣纳贡。唐代初年,突跃汗国曾多次南进,一度攻占了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占领了鄂尔多斯高原。唐太宗李世民于629年(贞观三年)乘突厥内外交困之机,进军攻打东突厥,先后在白道等处大破突厥,乘胜灭亡了东突厥汗国,统一了漠南地区。682年(高宗永淳元年),云中都督府突照首领阿史那骨础禄率领部众反唐,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唐王朝受到后突厥汗国的严重威胁,直到703年(中宗景龙二年)才重新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并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屯兵据守。745年(玄宗天宝四年)后突厥汗国被回纪汗国灭亡。
回纥为九姓铁勒的一支,居住在漠北的色楞格河和鄂尔挥河流域。隋代臣服于突厥汗国,唐代初年回纪势力壮大,配合唐王朝军队灭亡了薛延陀部,自建回纪汗国。744年(天宝三年)骨础禄朗毗伽可汗立,第二年灭亡了后突厥汗国,势力甚为强大,统领了漠北和漠南的广大地区。毗伽可汗将领地分为三部分,中部管领汗庭所在的鄂尔浑河流域及其围的漠北地区,左部管领契丹、室韦等部族,右部分管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840年回统汗国被斯灭亡,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移至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另有一部分迁移至河西走廊,牙帐设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称为甘州回纪。
契丹为鲜卑檀石槐部众的后裔,北朝时期居住在今大凌河流域一带。隋代契丹人分为10部,不愿受东突砥汗国的统治,迁移到今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居住。唐代契丹人分为8部,曾受后突厥和回纥的控制,对唐王朝统治也是时分时离,势力逐渐壮大,建立了遥荤氏部落联盟。
奚和羽往往并见于史籍中,有时很难将他们区别开来。奚人在北朝对期称为库莫奚,隋唐时代只称做奚,大致居住在努鲁儿虎山以东、老哈河上游的山地内,分为5部,时附突厥,时附唐王朝,后来分为东西两部,称为东男和西奚。
(雨羽日)人是从隋代开始才见于史籍,大致居住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霍林河以南及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辽代已被吞并,从此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室韦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其周围地带各部族的总称。隋代记载室韦有6部,南室韦居住在契丹以北、嫩江中游以西地区;北室韦居住在乌洛侯北面的甘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钵室韦居住在盘古河流域;深末但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左、右两旗的激流河流域;大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地带。唐代记载室韦有20多部,名称有乌素固、西室韦、大室韦、蒙7C室韦、移塞没、塞易支、和解、乌洛候、那礼、山北、大如者、小如考等等。室韦人与唐王朝建立了联系,唐王朝设置了室韦都督府,任命部落首领为都督或大都督。室韦人亦曾归附于突顾,突厥人称他们为三十姓达达旦,史书上记载的达但人,也就是室韦人。唐代中、后期,室韦入逐渐向西或向南迁移,向西迁移进入漠北草原的,就是后来的达旦或蒙古;向南迁移的黑车子室韦,就是和解部,又称七姓室韦,活动范围已达滦河下游以东、大凌河以西地区;另一部迁入阴山地带,称为阴山室韦或阴山达但,其活动范围甚至达到阴山以西地方。
党项本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称做党项羌。党项族拓跋部被唐王朝安置在银州(今陕西神木县)以北、夏州以东地方,进入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地带。在唐王朝庇护下,党项拓跋部势力发展很快,首领拓跋思恭以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绥银州节度使,赐姓李,占有夏、绥、银、盐、宥州等九州地面,直至唐王朝灭亡。吐谷浑(音突浴魂)本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迁居青海,建立了政权。唐代初期吐谷浑被吐藩灭亡,大批吐谷浑人投奔唐王朝,先被安置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后又将其中一部分迁至振武和丰州等地,也就是今后套地区和阴山以南的和林格尔县一带。
沙陀突厥本是西突厥的部众,后归附唐王朝,被安置在今山西北部及呼和浩特地区,首领朱邪赤心拥护唐王朝,屡次立有战功,赐姓李、名国昌,授振武节度使。875年(乾符二年)黄巢农民起义,沙陀突厥乘机反唐。878年(乾符五年)吐谷浑攻陷振武军,李国昌及子李克用于880年(广明元年)投奔明山达但。881年(中和元年)李克用率领阴山达旦等部帮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来封李克用为晋王。唐代末年,李克用成为阴山以南一带割据势力。隋王朝将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权改为州、县两级政权后又改州为郡,以郡领县。隋王朝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设置的政权,有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定襄郡,管辖围包括阴山以商的后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及其以南地带。其中:朔方郡治夏州,所辖岩绿县在夏州城内,宁朔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境内,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榆林郡治胜州,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设在胜州城内,富昌县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东面的天顺圪梁;金河县位置在今托克托县七星湖附近,已被大黑河冲积土湮没。五原郡治丰州,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辖有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后两县位置不详,前者应是与九原县同在一城中。定襄郡原是云州总管府,后改为定襄郡,郡治设在大利城,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有两大系统,主要是管领汉人的道、州、县三级政权,其次是在边疆各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唐代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增设五道,确定为道、州、县三级政权。唐代初年只在边境诸州设置都督代使持节,后改称为节皮使。节度使管领地区也逐步增大,原来只在一州之内,后扩大到统领数州;权力也不断增加,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政权和监察权。758年(乾元元年)以后,节度使已成为道一级的最高长官,所以节镇亦称为道。唐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政权,有属于关·内道的灵州、盐州、夏州、宥州、麟州、胜州、丰州,河东道的云州,陇右道的甘州等管辖的区域。设立节度使后,振武节度使管领的有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灵武节度使管领的有灵州、盐州,夏州节度使管领的有夏州、宥州,丰州都防御史管领的有天德军、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这些州县城址的位置: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振武节度使同驻一城;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中的大皇城;麟州在今陕西神木县境内,管辖区域包括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伊金霍洛旗的一部分;胜州治所在今淮格尔旗十二连城,所辖榆林县同在州城内,河滨县城即今十二连城东的天顺圪梁古城;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灵武节度使同驻一城,所辖六县中的怀远县城约在今乌海市陌近;盐州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所辖白池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的大池古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于,所辖长泽县城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有州治所在今陕西杨林县境内,814年(元和九年)复置新有州于长泽县.即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天德军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苏木的陈二壕;中受降城址在今包头市郊敖陶窑子;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的库伦补隆。
唐王朝在北方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其都督、刺史等官由朝廷任命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受都护府或节度使管辖。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羁縻州有:以党项人住区设置的兰池都督府,属灵州节度使统辖,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乡的巴拉庙;以突厥人住区设置的云中、桑乾、呼延等三个都督府,属单于都护府统辖,位置约在今乌审旗南部;以契丹、奚人住区设置的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位置当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今仅证实林西县樱桃沟古城为饶乐都督府城址;以(雨羽日)人住区设置的居延州,应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以室韦人住区设置的室韦都督府,当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带。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