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要领——张志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20:51
c俊 砺剑,2005-07-06 13:54:41
第一章  各家太极拳的特点
(1994年4月25日在郑州对全国学生的讲话,学生根据录音整理的,错字及口语较多,请原谅。)
一、 太极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国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一位唯一未打过败仗的将军。他独创了纪孝新书三十二式练兵法,训练士兵作战。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运用缠丝螺旋劲,采用戚继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结合易经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陈氏太极拳。
古时候武术对练必须戴上护具才安全,很不方便。为了减少这种麻烦,陈王庭用柔化刚的技法创造了太极推手。陈王庭家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面对黄河,背靠清风岭。那里经常发生战争,陈王庭为了对敌才创编太极拳。他造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单刀、大刀、梨花枪、白猿棍、单剑、双剑、双锏、梢节棍、大杆等,最杰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单推、双推、进一退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挽花、花脚步(也叫乱采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经过历代努力,把五路太极拳编为一路和二路(炮捶)。陈有本、陈有衡创编了陈式小架,原有的老架为大架,同时成有两派流传。第十五代陈清平招赘到赵堡镇,把小架的每一个动作的折叠加他个圆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陈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到北京设馆授拳。陈发科子陈照奎(十八代)将陈氏太极拳传遍全国。
二、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1、缠丝劲:分顺缠、逆缠的基本缠丝和方位缠丝。方位缠丝有上下缠丝、大小缠丝、左右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五对。
顺缠有一个普通的规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缠都是离心力。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顺缠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缠是通过外翻的外缠,顺缠是逆缠到尽头用手指折回来的劲是向心力。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顺缠是不指领劲,逆缠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领肘,以肘带肩。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韧带、肌肉、骨骼跟着走缠丝的运动。还有腰肾上下抽扯,也是缠丝运动,腿的里外开合也是缠丝运动。缠丝运动不光是手上的缠丝运动,而是全身的缠丝运动。也不光是外形的缠丝运动,而且是肌肉、骨骼、韧带、内脏都一起进行的螺旋缠丝运动,这是外家拳所没有的,也是其它太极拳要求不太严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当你走螺旋缠丝就能达到已顺人被的效果,否则会造成被势。
2、弹簧劲的产生:弹簧劲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肌肉、韧带、骨骼产生了韧性,有了韧性才有弹簧劲。韧性是通过拳式运动的特种训练,把韧带,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拉长了,这样就产生了韧性,有了这种韧性和曲中求直的运动,加之对拉拔长的方法和螺旋运动产生的力,就会产生弹簧劲。
定义:各关节的韧带拉长后产生了弹性和韧性加上螺旋运动产生的力叫弹簧力。
3 、虚实开合:虚实开合靠什么来完成呢?上肢是手的折叠运动来完成的。手上升为轻,下沉为重,左右旋转往返须有折叠,这样轻重形成虚实,左右折叠形成开合。开合主要是通过折叠来完成的,往返必须折叠,知折叠这个道理练拳就有很大的收获。
4、螺旋运动也是转换,练时上肢叫折叠,下肢通过步法形成转换,步法分为进、退、顾、盼、定五种,前四种步法是通过定步产生的。从定步开始,向前进步或向后退步都是通过胯关节的螺旋运动,脚是以脚指领劲,踝关节通过开合。如果以右脚为例,右脚先收到左脚内侧,向前向外划弧线迈步,退步也一样。还是以右脚为例,从右前划到自己左脚旁,弧线向右后向外退出,是以脚领劲,踝关节的开合及胯关节的螺旋运动形成的。由于下肢的转换运动,要求腿必须分清虚实,这里讲的虚是没有重心或少有重心,这里讲的实是有重心或大部分有重心。腿负担超过50%的为实,少于50%为虚,要求处处有虚实。
手上的虚实主要是指空对方劲。当对方给力以后,通过螺旋运动和往返需有折叠的运动,把对方的力空掉是虚,没有空掉为顶。虚的目的是化掉对方的劲,而打击对方。化劲为虚,发劲为实。
开合有了,虚实、折叠、螺旋就要求周身的关节手与手、肘与肘、肩于胯、肘与膝、手与脚对称地形成开合,开合有两种:
一是两手开开为开,合拢为合。二是关节的开合,陈鑫讲:“裆开三尺不为开,两腿合拢不为合”。这种开合是一种意识上的开合,实际上是关节的开合。有的两腿迈得很小,由于两腿未合住劲,实际上是一种尖裆,又叫晃裆,就是裆未合住,是飘的。
合住劲是一个集团军,所谓合住裆劲,需要脚、踝、膝、胯、胸(也叫脊椎),这几个关节向会阴穴合劲。是一集团的多关节的组织运动,通常说的合住裆劲,实际上是关节的运动。裆是指会阴穴。陈鑫扬扬几万言:“开合二字尽也”。如用四个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虚实开合的主要含义就是折叠和螺旋运动。
第二章  棚劲
古语云: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
一、什么是棚劲呢?
棚劲是八门劲之首,棚劲是第一位而八门劲除了棚劲之外其它七种劲都含有棚劲,如棚捋、棚按、棚挤、棚采、棚肘、棚靠,每一个劲都需要把棚劲作为基本劲。有人说太极拳是棚劲拳,这说法虽不全面但也很有道理。
二、棚劲是怎样产生的?
棚劲是通过太极拳的特种训练方法,一是缠丝劲练习:二是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要做到节节分家,而后达到节节贯串。通过这种对拉拔长使关节产生韧性和弹性,有了弹性和韧性就会产生了弹簧劲。三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圈弧运动的方法,练出来新的劲力。一般武术是靠力气而太极拳是用以上方法练出来的后天之劲,去掉旧力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力,这种力就叫棚力。
三、棚捋劲
如果棚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一种离心力,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通过向心力转化成的离心力,单手或双手均可。由棚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除棚劲之外,还有挤、按、采、列、肘、靠,这些方位劲,棚劲也是方位劲。
在推手实战中,很多手法是多种劲组成的,即一个手法就有几种劲。如棚捋、棚挤、棚采、采捋、采列等在实站当中不会主动垂直向下运动,把向下的劲定为采、挤劲,把向一侧略向下的双手压把的叫采捋,向下的叫采按劲,这是权威人士定的。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上这八门劲是合到一起的总的叫棚劲。如一个充足了气的球,用脚踩上去,不管你踩着它的哪一面都会向你脚的方向给你一个反作用力,在滚动中给你一个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棚劲。
第三章  呼吸运动
陈氏太极拳对呼吸要求非常严格,一动就有呼吸,所以有人把陈氏太极拳的呼吸称为气功,应该说是高级气功。它是升吸,沉呼、虚吸,实呼、蓄吸,发呼、合吸,开呼。只要结合练拳,再流汗也不觉得气喘,所以会增强体质。
一、呼吸均匀细长,吸要深,呼要尽,使肺部达到最大的收缩和膨胀,以达到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促进血液循环。结合中医和气功进行逆式呼吸法(腹式呼吸)
二、皮肤呼吸。
第四章  轻沉兼备
陈氏太极拳讲轻沉兼备,杨氏太极拳讲缓慢柔活。缓慢是指速度,柔活是指不轻不重。轻沉兼备是速度和轻重起了变化。练拳时要显得轻灵柔活,柔化刚发。刚要纯,刚是通过上面讲的螺旋折叠,对拉拔长产生的劲,是纯刚是弹性的刚,而不是铁。柔也是通过螺旋运动练出来的柔。要求无意求刚,有意求柔。刚不需要用很大功夫去练,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练才行。柔到极时刚自生。
柔不是无力,不是软,是在螺旋缠丝运动中产生的。当推手时,通常讲的“不松”,“不松”不是无力,无力是丢劲,有力是顶劲。是在棚劲不丢的基础上,可作最大限度的去放松,通过特种锻炼产生的新力叫棚劲,这种棚劲不丢的情况尽量去放松才叫松。有的说我没有用力,该松了吧?没有力也不等于松,你丢了,要在有棚劲的基础上进行放松,才是太极拳的松。真正说来松不是消极松,是一种积极进攻的手段,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练松。
第五章  快慢相兼,一气呵成
有了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还不行,因为你的速度还是匀速,跟杨氏的区别仅仅是有发劲。陈氏太极拳的快可把慢衬托得更慢,慢可把快衬托得更快,有一种节奏感。一般的人听一种固定的声音或看一种固定速度的事物会感觉很疲倦,拳式的第一个动作都是快,最后一个动作都是发劲,最后一个动作如果不发劲,就等于比较慢的动作了。陈氏太极拳也相当于象孙氏太极拳那样的起、承、开、合,但它不叫起承开合。它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因起动就产生了快。为什么要快,最后一个动作才刚落点呢?刚就是方(方圆相生相克),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的路线通常叫方(也是刚,是沿切线方向的记离心力)。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接上来,象小孩放风筝一样,线断了要接上,不接上它就跑了。所以第一个分解动作是接劲。用什么方法接呢?用折叠把它接上。这时候接劲就需要速度快,圈要小。每一个拳式都有一个接劲,即快速走小圈,这是第一个快。第二个快是暴发力,因为暴发力是一种弹簧劲,平常练拳通过对拉拔长、螺旋的缠丝运动,身背五张弓,只要你的劲一松劲,就可以弹出去,暴发力出去了。第三个快是因敌变化似神奇;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由于这个小圈的快把断了的线接上了又可以慢下去,由于后面的慢把前面的快衬托得更快。光快行不行,光快把所有的动作都显得不快了,光快也不行。一气呵成,才能体现出快慢相间,有快有慢的风格。
第六章  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学说,什么叫阴阳呢?阴阳是大小、方圆、刚柔、虚实、轻重开合等凡是相对的都是阴阳。太极拳实际就是矛盾的有机统一体。
先讲方圆。方是用尺子来画;圆是用圆规画的圆圈。如光圆就无刚了,刚就是出了圆,出圆后又用折叠把它接起来,一个是圆加了弧线,出了圆就是方,就是刚。圆是柔化是,刚是方是发。发后用折叠弧线接下去,方生圆,圆生方,一套拳从起式到收式都是从圆到方,从方到圆的过程。
阴变阳,阳变阴、方变圆,圆变方、刚变柔,柔变刚。推手时,螺旋缠丝运动是不是圆?需要加大暴发力的时候,发劲是方。方了以后再变圆的时候是怎么形成的?只有用往返需要折叠的方法把断了的劲重新接起来,才会符合规律。因为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绵绵不断,一气呵成。方为刚、方为阳、方而圆、方为发;圆为柔、圆为正、圆为虚、圆为合、圆为化。
所以说化即是发,发即是化。方即是圆,圆即是方。只不过这个方再度变圆的时候小了。凡是方生圆都要通过一个折叠,否则就会出现以下五个缺点:1、直角;2、凸凹;3、断劲;4、棱角;5、平面。如果不用往返需有折叠的方法,就会发生上述五个缺点,用往返需有折叠的方法去做就会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会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发劲时应以圆为根,以圆为基础,如果没有圆为基础,你发出去的劲是不纯的,因为你必然要犯直线、凸凹、平面、棱角和断劲的毛病。
方必须以圆为根,圆以方为本。方——刚是本线,敢于柔化是因为有方的本钱。凡是一化劲就要想到一个或两个方的存在。敢化是因为能变成方,不能变成方是逃跑主义,是机械地刬圆,一味在丢,一味在扁,一味在软。
当发劲变方,要考虑到发劲后能否变到圆,如果能,这个发劲就成立了。所谓借力打人,是因为对方的身体过于失调,这样就被对方借力。走圆的时候要想到方,走方时要想到圆。
练拳时要想到圆和方的转换,通过圆方的转换灵活了,才能达到知己,通过推手圆方的转换才能达到知彼的功夫,练拳是知己的功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上述八个特点是区别于其它太极拳的,总结如下:
世传陈氏留美名,轻灵圆活事倍成。意识意念圆又空,神聚气敛事方成。棚捋二劲警天地,呼吸意识要记清。刚柔轻沉要兼备,节节贯穿快慢行。弹力劲变必须轻,螺旋缠丝灵又灵。对拉拔长灵中妙,虚实开合神鬼惊。一气呵成绵绵力,方圆相生劲如空。如若不识此中理,枉费功夫一片心。
最明显的区别是神形兼备,快慢相间。最实用的区别是螺旋缠丝,使人感到最不适应的是弹簧劲,使人感到最快的是进退需有转换,重心变换很快。
第七章  打法
在什么时候打击对方最合适中呢?是在往返后返回的时候打击的机会多,往返需有折叠的时候打击,击出的时候不打击。因为对方森严壁垒怎么办呢?通过腾、闪、折叠的时候打人,通过整体运动干扰了对方的大脑使对方的大脑在短时间内无法组织进攻和防御。另一个时机是在对方吸气的时候打击最好。交手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对方吸气,吸气就打,吸气就发。
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你去最快。(指打击)你来我往最快,象对开的火车。如果对方不动,单靠自身的伸缩是不快的。把对方引进来自己迎上去,这是最快的方法。通过整体螺旋的折叠运动,干扰对方大脑使其吸气,并使对方的身体产生前俯后仰,和你打击的方向产生相对的运动,这种方法我们叫做闪、惊、巧、取,这就是用惊弹劲的方法组织进攻。
第八章   拿法
陈氏太极拳的拿法是关节劲。拿法是以手的中指为界限,前三指为擒,后三指为拿。但是在运动中五指经常是不能分家,所以把擒与拿叫作“擒拿”。
陈氏太极拳的擒拿主要是关节劲,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关节方向运动,也是使对方的关节向反向运动,为逆向运动,这叫反关节。另一种拿法是顺关节的运动方向拿法,叫顺关节擒拿。只要超过关节活动的极限就能拿住对方。
反关节运动是通过顶把和底把,也叫上把和下把,也可把它叫左把和右把。反关节运动是左把和右把通过螺旋缠丝运动,其中间形成一个没有接触的圆,要在意识和劲路上形成圈,只要两手的圆形成,对方会感觉剧烈的疼痛,实际上是两手从三角劲起步,然后向外刬弧线向里合。两手向外先走离心力,然后再走向心力,就会把对方拿坏。左把和右把形成了三角形的劲,对方就感觉疼痛,也可把对方关节拿坏、拿断,也可以把对方关节周围的韧带扭伤和脱臼。反关节最好拿的是手指、腕和肘关节,擒拿下肢关节相对要困难点,如拿建议的膝盖可以有脚勾。
顺关节的擒拿,以手指和腕最好拿。如手腕拿反关节就不好拿,像手腕顺方向擒拿只要超过关节运动的极限就可产生疼痛,如向里合可把你的韧带搞坏。
腕关节是一个很特殊的关节,可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腕和向反关节方向就很不好拿,顺关节才好拿。而手指关节四个方向都好拿,当把你的小臂放到对方的小臂里边,通过手腕的缠丝运动,因肘中间夹了一个肘,由于肌肉的挤压会使对方的肌肉产生疼痛。手指最好拿,可以拿梢节,也可以拿中节,还可以拿根节。拿住一点可控制对方全身。拿法千变万化,可以分为三类:1、反关节拿法;2、顺关节拿法;3、横向拿法。
腕关节有四个面可以拿,即正、反、左、右都可以拿。而肘关节吸可以正、反、斜向的擒拿,这个关节很不好对付,如对方抗上劲是很不好拿的只有运用身体的螺旋运动,一旦拿住了,可以把肘关节拿坏,一旦拿坏了很不好恢复,一定要注意。肩关节的拿法,肩是最难拿的关节,可用别肘法顺向拿住对方的肩关节。
脊椎关节可以通过上下相合反关节拿住腰部,顺向是拿不住的。
很多拿法不外乎集中整体力量对付足部以控制全身。
除反骨以外最厉害的是螺旋运动,在擒拿时不可以出现凹凸、直线、棱角、平面和断劲。只要出现上述情况效果就不好,通过螺旋缠丝运动才能正确的完成拿法。
第九章   闪惊巧取
在推手及擒拿中,用闪战法使对方大脑受到干扰不知所措,一惊之下吸气,在这时给对方打击,为“闪、惊、巧、取”。通过螺旋的小圈突然变方向为打击,打击后立即变圆。切不可方了又方,必须通过圆再变方。
通过“闪、惊、巧、取”也叫闪战弹抖劲,又叫松活弹抖,作法是组合劲,是一小一大先闪惊再暴发。如果对方水平高了,闪他一下,他不惊,可用两小一大或三小一大,一闪有效,一闪是使对方失去旧力,大脑受干扰,新力不及发出,这时给一个重击——暴发力的效果最好。如第一闪后对方受惊立即反应过来产生了新力,那么可以作第二次闪战或第三次,最后有一个长劲是打击的本钱。
推手时应经常使用一小一大,两小一大,三小一大,后一个是暴发力。
小、短、快是圈小,路线短,速度快,这是短劲、暴发力的规律性;慢、长、大,这是长劲的规律。
运用一小一大,两上一大,三小一大时,必须是往返需有折叠的螺旋运动,方圆相生相变所形成的。
第十章  摔   法(跌法)
摔法主要有三个打击点,至少有二个以上的打击点才行。如果你技术水平高,能做到很高质量速度、方向、角度、时间的四要素,质量好,一个打击点把人摔倒为最好,一般是要三个点才能把人摔倒。
摔法的基本方法:除了两手螺旋运动外,最重要的是下肢要管上。推手中也可进中门也叫插步、插劲;进侧门叫套步。不管插也好,管也好,都要管住对方的下肢,使对方的身体形成上体向后仰,下肢向前伸的姿势,或者是上肢向左而下肢向右,或上体向前而下肢向后,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被摔倒。
用管脚法,不是管住对方的躯干,而要管住对方的劲路,管住对方的重心腿不能自由伸缩,就能摔倒对方。
目前我们的摔法有勾腿:有前勾、倒勾。管腿有侧门、中门管法。
第十一章   腿法
腿法,进退也是用腿法,不动时左右旋转也是腿法。有时对方进步你脚不动,恰是管住对方的腿法,进步和退步都是打击而用的。进步是打击好理解。而退步怎样打击呢?如倒卷肱,先是后脚不动,前脚往后勾。
将脚抬起来的腿法有踼、点、踹、挂、扫。打击点有脚(脚周围),小腿、膝、胯、大腿、包括臀部。最凶的是膝,因为膝打击的部位是最薄弱的部分。太极拳的摆腿打法是在小范围内打击,范围小而力量大,速度快,路线短,发腿时对方防不胜防,变化莫测。
砺剑,2005-07-06 13:55:19
第十二章   陈氏太极拳的推手特点
由于缠丝、惊弹,别人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两人打手时,对方打手,我就动肘打去,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
在形势上比其它拳活的多。推手方法多,有挽花、单双推、进三退三、花步、大捋。可以推得满天飞,上面粘粘相随,下面五种步法(进、退、顾、盼、定)下面转换,上面走折叠,下面走转换。
第十三章   推手注意事项
歌诀:逢力必棚,逢棚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1、意识要强,一搭手要棚起。(转动中)
2、三节(上肢)要分家,肘劲要贯足,肘万万不能后退,若退回去基本上等于输了一半,说全输不对,因为你后面还有一个肩可以打击对方。
3、棚劲——是由内向外、向上的劲。
4、捋劲——是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处运行的劲。
5、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的其它部位向前偏下的劲。有人把挤称为棚劲的付劲,把按劲称为捋劲的付劲。实际上太极拳的劲只有两个,一个是棚一个捋。
6、按劲——螺旋向前向下的劲为按劲。
7、采劲——向下的劲为采劲。
8、列劲——一般情况是回劲,比如你一采,他不来,不来我就回,也有有把列劲作为一瞬间的抖劲。
9、肘——是部位劲。肘有好几个面,只肘尖叫窄面,肘周围的部分,大的部分叫宽面。
10、靠——是第八门劲,后四种劲是方位劲。棚腾挪的意思,像下围棋一样,你拿我手我用肘肩那一边解松这一边。
11、闪——通过快速的一小圈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惶失措,短时间内造成对方大脑一片空白,自己趁机打击敌人。
12、折——往返时象折纸一样折折叠一下。
13、空——空实际上是化劲让对方的劲落空,“引进落空”。把对方的劲引进来让其落空,一合(发劲)即出。
一般的劲都是由几个劲组成的,有棚捋劲、棚采劲、捋采劲等。为什么有两个或三个劲呢?因为它是螺旋运动的,有起落旋转,向前向下为按,向后向侧为捋,这些实际上是一个方向。如有两个方向的劲,像采捋劲,一般情况应有两个或三个方向组成。
第十四章   关节运动
全身是有二百多块骨骼组成,人体的骨骼是一个关节团。
1、脊椎——是由颈椎、胸椎、尾椎所组成。
2、腕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也是在推手中最起作用用得最多的关节,它直接关系推手水平的高低。腕关节向后连续肘关节,向前连结指关节,(除大指是二节关节外其余都是三节关节)它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腕关节的旋转才能形成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缠丝劲。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腕关节的旋转形成 的。顺缠是以小指领劲其余四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逆缠是以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顺逆缠丝都是在以手领劲和腕关节的带动下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起着向前加力的作用。如发力时,坐腕是将力通过腕送到指上。坐腕是外折腕,另外还有内折腕。由于它能内外折,加上手指的变化,那么腕关节就变成魔术师和导演了。它能导演出很多精彩的作品。除了以上作用外,往返还起了折叠的作用。(折叠在腕,转换在胯)腕关节旋转活动最大,旋转才能转臂,调节肩转动的作用。在练习时应多注意腕关节的锻炼,推手水平高低与腕关节与直接关系。手的运动要轻灵,不能僵滞,对腕关节提出了很多 的要求,如拳式里的懒扎衣、青龙出水、二起脚等很多拳式,动作完成,腕关节的要求都很重要,所以在走手指的时候腕关节一定不能松懈,要领上劲。
3、肘关节——肘关节在推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腕关节、手掌输送力量,是腕关节的后方。通过后方的供应,向前输送力量,输送意识,向右有连接上肢的根部肩关节,肘是全身打击最凶狠的关节,转动幅度没有手腕关节大,但是在他的打击范围内,它的打击力量是很大的。全身任何一个关节都不如它,肘是上肢的弓背,所以不能随便伸直,和随便过于弯曲,如过于弯曲小于90度,弓就断了。伸直了就不是弓了,练拳时要尽量练习保持不伸直,而向后不可弯曲少于90度。能不能低于90度呢?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对方的打击力量很大,如果你保持90度就抗不住,可收回来合住再打,合住再出、退回来再进,以退为进,这一瞬间少于90度可以,如长度不够,把手暂时伸直一瞬间是可以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正常情况不可这样,要练好太极拳就要坠肘沉肩,要坠肘,肘就必须外乍,向下乍,这种才叫坠肘沉肩。坠肘才能沉肩,沉肩必须坠肘。
当你作捋势的时候,两手必须有外向下棚的弧线意识,这样你的肘的棚劲就丢不了,这样就形成一种外方内圆。方为刚,圆为柔、方为阳,圆为阴,实际上是阴阳,也是刚柔、轻重、虚实,凡是变化的对立统一的都可称为太极拳。
肘关节是最不好练的关节,肩沉的好坏跟肘有直接的关系。腕能不能走好跟肘有直接的关系,肘沉好了,可以承前启后。可以这样棚括: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以上说明乍肘之重要。
4、肩——肩是上肘关节的根部,也叫根节,是打击力量最大的关之一,而活动范围比肘要小得多。肩能否拉开,跟锁骨有关。它前面连肘,后面连锁骨。前面两个关节走好了,后面的肩就好走了,坠肘才能沉肩,沉肩才能坠肘。
肩关节运动的要点是:肩关节运动时,不要向里合,腋下就空,不要向上拉起,向后隆起,向前曲起,这样情况都不行,总之要把肩关节的骨缝拉开,把肩关节的韧带拉长。韧带长了就产生了一种弹性。周身所有的关节拉长了,所产生的周身的弹性和韧叫内劲。有人问什么是内劲?内劲就是弹簧劲和协调性。
肩关节特别重要,要求在一年内练好上肢关节也叫梢节。上肢要做到以手领劲。往返需有折叠,中节肘要做到外、下乍,根节要做到肩沉肘坠,才会形成轻灵圆活的效果。
5、脊椎关节——脊椎关节也叫躯干,它是由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组成。上三节运动的变化根本在胸椎和腰椎的变化。太极拳论讲:紧要全在腰间中运化。就是颈椎的运动。这一部分内有内脏,外有肋骨保护,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内脏,而这一部分的关节运动也和其它关节的运动一样,也是立体的运动,它除了会前后、上下的折叠外,还会作左右的旋转运动,脊椎关节也要作起落旋转运动。上肢关节能不能轻灵、灵活与颈椎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部分的关节在运动时除了起旋转外,看是否做到了立体的圆。要经常检查,不要走平面的圆。象六封四闭、初收、倒卷弘,颈椎、腰椎的运动是曲型的螺旋运动,弧度很大,在练拳时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是螺旋运动,找出它的规律。脊椎关节要求要虚虚对准,节节贯穿,实际上还是为了轻灵圆活,要做到轻灵圆活就要练好脊椎。
6、腰椎——腰椎是躯干的中干部分,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联胸椎,下联尾椎。从劲起脚跟的劲螺旋地送到了腰上,腰又作一次分配,把60%的劲送到了梢节。40%的劲退回到下肢去。这样就形成了有上有下,在技击推手中才会有根,不至于漂浮、失重。练拳时,手上的每一次往返腰椎都要作一次4比6的分配。练拳的时候,腰不可随便晃动。有的人为了显示他练拳很灵活,不断的晃动,这叫枉动。枉是白费的意思。如果练拳是经常这样,在推手时很好的机会失去了,很好的劲的发不出来。为什么呢?正因为枉动的时候腰椎漂浮了,经常是在腰间分配的时候它不能按比例去分配,经常作些不必要的动作(枉动、乱动),那怕你很大的个子、很高的质量,都站不稳,说明你腰椎分配的力量不合理。
7、尾椎——尾椎是脊椎最小的部分,下连胯关节。它有什么作用呢?在暴发力的时候,它顺利地把下肢的劲通过尾椎送到腰部去。练拳的时候一般臀部不要外翻,但是小腹也不要过于前挺。如果向后翻了是前俯,小腹前挺了会形成后仰。本来我们的重心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歪右斜就会形成双重,就产生手重了、脚实了,手轻了、脚也虚了。在推手中会出现许多被势,本来应该赢的赢不了,不该输的却输掉了。
尾椎的第二个作用是将下面脚的蹬力能不能通过尾椎送到腰椎去,是有关系的。如果尾椎不向里收而向外翻,拳练了很多年效果都不会好,总而言之尾椎是最难练的关节,也是很重要的关节,练习的时候要多多注意。
8、胯关节——胯关节是下肢根部关节也是周身打击力量最大的关节。胯关节下连膝,上连脊椎,所有的虚实变化都要通过胯关节来完成。在推手中的起落旋转、起承开合都是通过胯关节来完成的。胯关节的旋转直接跟你的水平有关。通常人不能放松很大一部分是跟胯关节有关系,有时发不出劲也是与胯关节的韧带有关系。拳论讲:“有不得机,得势者,必于腰腿求之”。实际上是在腰间求之,腰腿之间就只有一个胯关节,胯关节是把脚、踝、膝关节的力量顺利地送到脊椎进行分配。拳论讲:“进退需有转换,往返需有折叠”。什么叫转换?是通过脚指领劲有膝盖的弓背胯和踝关节的弓把,共同完成的螺旋弧线运动叫转换。如重心向前和向后运动不可直来直去,不可走直线、夹角。练拳的时候看脚下走的是不是弧线,有的人走的是三角形的线一个直线接一个直线,这说明胯关节有问题。转换的时候会出现了问题,胯关节的锻炼很难,关节很大,上面连着脊椎和承担上肢的重量,训练的弧度较大。要提高推手水平和技击水平非把胯关节练出来不可,放松胯关节不可,练胯关节的时候,一定要幅度拉大,要做到起落旋转在裆部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运动的圆。俗语一般把从下面翻上来的劲称裆劲,实际上裆是会阴穴和百会穴上下垂直相对。所谓裆能不能合住实际上是指胯能不能合住。胯能松开能合住暴发力一定大,所以说胯关节是全身第二大的关节(除脊椎外),也是最不好练的关节之一。全身是难练的关节有:脊椎、胯、踝、膝;全身最好练的是腕关节;全身最不容易注意的是肩关节和肘关节;运动量最大的是胯关节。所以说在胯关节的练习时,要多练拉开、合住,胯关节练不好水平就提不高。上肢是往返需有折叠,折叠在腕;下肢是进退需有转换,转换在胯。
9、膝关节——人是直立的靠两条腿走路,不象其它猫科动物大部分是四条腿走路。如猫的膝关节在后面,正因为它的膝关节在后面,它的重心就低的多,要灵活的多。膝关节下连踝,上连胯,它是下肢的弓背。膝关节的后面有一个委中穴,这个地方不能软,如这个地方一软就站不稳,一但这个地方软啦,你离摔倒就不远了。膝关节即要承担上体的重量又要自转运动。练拳时它是怎样运动的呢?实际上象肘一样是一个向外棚的运动叫外转内扣,而不是左右摆动。通常人把胯关节的运动作为左右摆动,前弓后蹬这不对。实际上是向外转为顺缠,向内转的为逆缠。这种运动完成了膝盖运动。
膝盖运动是合裆的保证。两膝能否相合、相系,就关系着你能不能合住裆,是表示下肢顺逆缠丝的标准。
膝在打击时,虽不及肘凶狠,但它的暴发力比肘大。泰国的泰拳之所以凶狠,实际上是他运用了肘和膝。膝的打击力仅次于胯,膝的练习主要是向外转内扣的意识要加强,不可光左右摆动。下肢主要练习胯、膝、踝。膝关节的灵活性是直接影响下肢的运动,练拳时两膝应相合,移动重心的时候膝盖应向里扣。这扣要扣得饱满、要圆。扣是意念要向里扣,把它合到一起,不是形势上一定要向里扣,不是把它锁得很紧,而是意识要合住。
10、踝关节——踝关节上连膝,下连脚指关节也是很难练的关节。一般练踝关节都是以勾脚为标准是以脚腕旋转为标准。认为转响了就叫练开了,其实踝关节是以跟踺韧带越长越好。如有的人练拳下坐不舒服,有时是对方加压力时不舒服,为什么呢?就是跟踺韧带比较短,所以进退都感到长度不够。练踝关节的时候,应用脚指领劲。动一次即一个进退转换,踝关节有三次运动,即开、合、开或合、开、合,最起码要做到三次运动,很少有两次运动。只要一迈步最少有三次。有些人不注意这些,迈步时脚尖要上翘,上翘才能里合,里合膝盖形成逆缠,曲膝松胯,迈步以脚跟贴地铲出。通过收弧线,贴地铲出,这样踝关节就产生了一个立体的圆。有些人迈步就迈步,退步就退步,不注意开合。就成了跳坑似的有响声,这是不轻灵的表现。扬式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跟猫一样很轻灵,陈式太极拳要求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踝、膝、胯,经常在打击中起了很妙的作用。在练习踝关节的时候,主要的目标是把跟踺韧带拉长,韧性比别人好。练拳的时候,经常注意到脚尖上翘。动一次步作一次开、合、开或合、开、合,很快就能把你的踝关节练好。踝关节是一个比较难练的关节(要注意)。
全身共13大关节,这13大关节是围绕脊椎运动的,千万不可先走三节一起走,后走也是三节一起走,这样不行,要节节贯穿,围绕腰脊椎各走各的路线。
劲起于足下,主宰于腰。上面是以手领劲,中间胸椎完成胸腰运化,腰椎完成4——6成劲力的分配,尾椎是完成劲力上送的传递作用,胯是转换的根源,进退需有转换的好坏在胯,合好裆劲靠膝关节的缠丝运动,步法灵不灵是看踝关节的运动,踝关节靠跟踺韧带拉长。
如果把手固定起来,能不能转换呢?虽然通过转腰可以办到,可这样不行了,因为你违背了太极拳节节贯穿的规律,要转换就要以手领劲。运动时,手指是个圆,手腕是个圆,肘、肩、腰、胯各是一个圆,要求十三个关节运动时,同时在转圆,这样就形成一个圆转的十三个圆,是结合在一起的立体的圆运动。这样的运动在实战中,在推手和技击中才能把对方的力化掉,然后很快就能组织进攻
第十五章  推手
太极拳在推手中是舍己从人,舍己从人会不会吃亏呢?不会,舍己从人是有原则的,它是通过改变来力方向的方法,运用螺旋弧线的缠丝运动把对方的力量改变方向,结果,你的力我的力的和归我指挥。
合不能乱合,从不能盲从,主要是通过一种螺旋的缠丝运动。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有圆运动的力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正因为圆无方向,它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为什么说阴阳乃万物之母呢?无极是未分阴阳,在极就分了,阴阳是从无极产生的。
把对方的力量改变了方向就可以归你指挥。舍己从人的方法是沾粘相随。目前在练拳和推手中易犯的四大毛病是:丢、顶、扁、抗。(1)丢——是太软,没有意识,没有力度,推手时易扁。(2)扁——在推手中出现了,不圆,在往返过程容易出现。(3)顶——就是僵了,舍不得松,仍然会出现凹凸和断劲。
在推手中应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以上四种毛病。推手和练拳是辩证的,陈鑫讲:练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拳。通过练拳能推好手,通过推手可以检验拳是否正确。
要有计划的练习推手,多打拳,在打拳中要把棚捋挤按的方法(手法)作出来,水平才能很快提高。推手时不要光求赢人,要求其方法的正确,过去的先生光教人打拳就要打三年,看起来很笨,实际上水平很快就能提高。通过三年的沾粘沾随,随之再加上手法就不得了。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天你推我一下,明天我拿你一下光想赢人不求方法,要想提高就得按规矩,要明规矩中规矩脱规矩而和规矩。练拳时,应刚柔相济、快慢相兼,但是要认真不可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练不如不练,不然你就休息,思考思考也可以,要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练就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蹋腰,裆走下弧,一式一式的练正确。
第十六章 放松
放松是对的,但放松并不是等于不用劲(不用劲是不对的),太极拳的任何一种运动包括起落旋转都是螺旋运动的。放松是在棚劲不丢的基础上放松,这是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你就不是松,而是丢。过了是顶,弱了是丢,即不能僵又不能丢,取其中间而已,这个尺度还是好掌握的,取其有意无意之间,经过长期的揣摩才能得来。
第十七章  技法
三百多年来陈氏太极拳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有踢、打、摔、拿和推手。推手是陈氏太极拳的专门技法。它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喂招,等对方掌握以后才能变劲,这叫招熟。目前练陈氏太极拳的比其它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要丰富的多,有打法、摔法、拿法、腿法和巨大的暴发力。
一、打法——打法分长劲和短劲两种,即慢劲和劲两种。
长劲是太极拳的宽面打击,如肩的周围、肘和周围、掌、胸、腹都为宽面部位。象拳、肘尖、肩的尖部这些都为窄面。窄面容易伤人,现在一般都练习宽面。宽面一般都为长劲(属慢劲),用窄面打人一般都为快劲(即短劲)。
陈氏太极拳除了螺旋运动外,另一个特点是暴发力强
它分为惊弹劲和劲两种,有时在打击中是好几个劲。
用一个组别来打击对方的方法叫闪惊巧取。通过闪战、惊弹组别方法打击,最后用一个重劲、沉劲打击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虚弄诈诱只为一转”这一转就叫闪惊巧取。
太极拳要求在进攻中两手相系,它经常出现重手不重人,打人不重手。打人的手正好回来转为轻手。所以说它有一个协调的关系,给别人的感觉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用肩、肘也等于手),境界高了,叫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
二、摔法——摔法是三点着地算输。它有上下结合的问题,上面有压力,下面有管脚。如使人头向左斜而右去,头向前倾而脚向后去,这样才能把人摔倒。摔法要有三个点:(1)上管手;(2)中管躯干;(3)下管脚。
三点打击才能把人打倒。有人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腿在用摔法的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采取杠杆原理的支点的力点。
第十八章  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陈鑫扬扬几十万言总结太极拳为“开合”二字,说明“开合”很重要。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太极拳就是“开合”,用四个字
概括就是“虚实开合”,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是:一般认为虚是无,实是有。
里指的是腿上分虚实,有重心的腿为实,负担重心少的为虚,手轻腿为实。虚实是指腿而言;轻重指手而言。
手和腿的关系:太极拳论“左得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虚是没有,杳也是没有,怎样区分腿的虚实和手的轻重呢?凡是手向下运动定为重手,下沉为重,上升为轻。有的说我的双手在水平面上怎么分呢?如两手向金刚捣碓的捋和退步压肘的捋,这种情况一般为身向右转而重心在左,身向左转重心在右,这是一般的规律。重手不一定有力,轻手不一定无力。向上的手哪怕有一万斤力仍定为轻手;向下的手哪怕只有三两力、四两力仍然定为重力。只有以方升沉来定下沉为重、上升为轻。不管怎样旋转都要为清上升下沉,分清虚实就是分清上升下沉。虚实指腿,轻重指手,除迈步以外,腿跟手发生矛盾的时候都要以手来定上升的轻重关系。手上升为轻腿为重;手下沉为重腿为虚。实际上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手和脚的关系。
开合:开是开开,合是两个方向相对合拢。从形式上是这样。太极拳的开合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因为它的球体运动,是螺旋的球体运动,是圆的,就可能出现多处的开中有合,合中寓开。如:六封四闭,当两手放到两耳下的时候,“肘开、胸开、胯开”。前面好象都开了,后面呢?两肩合上了,膝合上了。一般情况是前开后合、左开右合、上开下合,不可能一开都一合都合。除形式上的开合外还有神,练拳的时候很远看他一眼,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呢?这是神。神和形应高度统一,形神兼备后就能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手看视没合拢神合拢了。有一天在储奇门教了一个手法,从两手的距离看并未合拢,差的很远。但是通过前手的前搓、上升、下压、回拉这四个环节就连成了一个弧线,一个向前突出的下弧线;后手通过前伸、下沉从对方小腿上挖下来然后回摆,就是一个向下向里的运动,向里下的下弧线,连个弧线连起来就是一个球。形式上好象没有合起来,但通过形和神两者有机的结合就可以合起来。今后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在每个动作的定式是做到“外三合”。什么叫外三合呢?就是手与脚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怎样叫合起来呢?就是上下对照起来,就算合上。还有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里讲的是力就是太极拳的劲。通过太极拳特种方法锻炼产生的弹性和韧性,通过螺旋的弧形运动产生的劲就是刚才说的“力”(气与力合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太极劲。在练拳时要做到形与意合。光是形式上做到还不行,因为光有形式是呆板的,象学一个字,光知道它的音,不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神就是把形和意的含义进一步发挥出来,在练习中注意和内在的联系。
起落旋转是什么呢?起是向上,落是向下,起落旋转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圆。可以这样想,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圆。在练拳的时候,重心由左腿移到右腿或者由右腿移到左腿,只有这两种移动。裆走下弧的时候,从起点最高然后下落,通过下落向前走弧线然后上升,这里面就有一个落起的升降运动。如果单纯一个起落向前的平行运动就形成了一个平面的圆,加上螺旋就成为立体圆了。二起脚就是这样的立体圆。它的路线不是单纯的直上直下,而是一个弧线的立体运动。在以手领劲的过程中,通过肘划了个微小的圆弧线,向上升了,任何一个起落都是螺旋的,通过起落旋转把起落变为立体圆,不可单纯理解上下的运动。
如拳式中的懒扎衣变六封四闭的时候,过程中有上、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这是一个完整的螺旋的立体运动。因为它的圆运动有六个方向的路线构成,是一个正确的劲路,因为它具备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的运动,是一个完整的路线运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运动中重心并且不落,不虚不转它就不构成螺旋运动,这样就要出现直线、平面、凹凸和棱角。在螺旋运动时,当重心转换两手往返的时候,要注意立体的圆运动。通过旋转起来才对。有些人是平面过来的这就不对,只有通过一个立体的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管是手、腿、脚在任何运动中进步、退步都要走一个螺旋的运动。这一点今后在练习中要反复的练习,求证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运行中是不是有六个方向的劲(大部分人走的是四个方向,六个方向),才能成为立体圆的基本条件,有了六个方向的运动才是构成缠丝运动的基本条件。
关于轻灵圆活的问题,平时练拳僵直,心里想的和实际运动的不一样,想把对方摔得很远,结果事得其反,这是平时练拳推手不轻灵。轻则灵,练拳也好推手也好,轻是灵的保证;圆是活的保证,要用意不用力。一般人的力是呆力,太极拳通过特有的缠丝运动,特有的螺旋运动,通过练习变为一种新劲新力,这种新力我们叫太极劲。每到练习的时候我们要用意不用力,要节节贯穿,手上的意识要强烈,手即有劲而且又要轻灵,这种劲才算正确。
圆是太极拳的核心,弧线也是太极拳的核心。圆和弧构成了太极拳的刚柔。形成了阴阳、开合,所以说用意不用力的轻灵锻炼后,感到灵活了,在推手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种球体感,象球滚动一样。
太极拳的劲是八个字: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它的方法是五种:腾、闪、折、空、活。
这十三个字实际上是总结了前面所有的东西,归纳到“活”的上面来。
怎样才能活起来呢,实际上要走圆,不圆就不活了,
怕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在推手当中只有你出现了平面、直线、凹凸、断劲和棱角,就会感到不舒服,练拳时应注意节节贯穿,周身协调。协调是根本,认真揣摩,细心体悟,方能得到个中三味。
二00二年元月二十八日校正于华盛顿
张志俊
jhl,2005-07-06 15:14:04
能介绍一下张志俊先生吗?
砺剑,2005-07-07 12:38:06
[QUOTE][b]下面引用由[u]jhl[/u]发表的内容:[/b]
能介绍一下张志俊先生吗?[/QUOTE]
技击大师张志俊与陈式太极拳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而且自认为拳脚功夫也好生了得,时不时寻人过上几招。
1972年,第二届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兆丕,甫一交手,输得一塌糊涂,方知自己皮毛未得。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月,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兆奎,方知太极拳博大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
1974年2月,张志俊正式拜陈兆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志俊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白眼,以不为人理解的痴迷,独僻蹊径觅真经,甘愿自已清贫度日,却将陈兆奎老师接到家里来。因此,这个普通工人的家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世外桃源。陈兆奎老师在这里躲过了频繁的批斗和再教育,过上了较为宁静和安定的生活,他的家也成了陈兆奎老师在文革中的教拳基地。除了张志俊自己受益匪浅之外,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如陈小旺、马虹等人也是从他的家里走出来的。应该说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张志俊这个普通家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那几年里,陈兆奎老师曾数度在张志俊家里开班授拳;张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陈兆奎老师改拳,他练拳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夏三伏挥汗如雨,冬三九踏雪驱寒,夜半披星戴月,黎明闻鸡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要练数十遍。刻苦的训练、名师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与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张志俊很快脱颖而出,到1976年,他不仅拳路精熟,推手老练,在拳理上也有自已独特的理解和创新。陈兆奎老师曾经对张志俊说:“志俊你聪明绝顶,理应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老师对张志俊的褒奖以及期望值之高。
老师不幸仙逝后,1990年,陈家沟建太极名人陵园,为三位太极名人陈发科、陈兆须、陈兆奎立碑。张志俊亲率60多名弟子,以太极陵园立碑仪式副主席的名义积极参与,足见张志俊对自己恩师的不舍之情。
1980年,应郑州市体委和武协的邀请,张志俊出山开始教拳。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有历代明师言传身教,依然“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不高明的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张志俊教拳,却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他善于曲径通幽,引入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太极拳看似玄妙的拳理。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张志俊则巧妙利用杠杆、螺旋、切线的原理,来阐释其奥妙,既形象又易懂。还有诸如向心力、离心力、平面、直线、切线、凸凹、断劲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都被他恰当地引入教学当中。
80年代在郑州市教拳,别人的拳场报名者三三两两,而他开班授拳总是报名者纷至,还要限制每班不超过40人。1980年至1984年,先后有3000多人向张志俊学艺,不少人很快取得了成绩,他的弟子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见不鲜。
1981年,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刚跟他学拳一年多的河南驻马店地区运动员张春,便夺第得三名。同年,在温县举行的河南省推手比赛中,张春夺得75公斤级冠军。
1982年,他的澳门弟子,澳门武术总会秘书长李文钦,在第一届世界武术绵标赛中获得亚军。
1983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上,他的儿子张鹏摘取了太极拳金牌。 然而,1984年,张志俊突然宣布,以后不再率队参加各类比赛了。
原来,他认为,太极拳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胜负,而是向更广范围的推广,在发扬和光大太极拳事业上,他又要独僻蹊径了。 他第一步选择了大西南的重庆市。
西南名城重庆,历来是武林藏龙卧虎之地。忽一日,传言纷起:河南来个太极高手,能丈外打人。在储奇门设点教拳,从学者甚众。一时间,重庆三大武馆、八大高手纷纷寻上门来要与之较技。这个太极高手就是张志俊。
面对各路英杰,张志俊坦然相迎。但有话在前:“我来此地设点教拳,不为争一拳一派之高下,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享受他的益处。传言未必当真,说张志俊能丈外打人是夸张,不符合现代科学原理;但陈式太极拳以技击见长,打人丈外并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手,抬腿走人便可;汝等落败,以后在此地营生就有不便。”闻此善言,各路豪杰在心中叹服不已。他和当地的武林中人多采取私下里交手的办法,切磋技艺,并和多人合影留念,其武技武德为同仁所赞赏。
到1990年,重庆的太极拳社学生已有千余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张志俊有一个信念:国家有界,拳艺无境,太极拳是武术,更是民族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应属于全人类。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地推广太极拳。
1990年起,他开始在香港、澳门等地招收弟子,创办了香港太极拳社,澳门太极拳健身会,他的学生冯宇亮到尼日利亚设墵教拳,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舆论称赞陈式太极拳为“中国武术中的宝中之宝”。
近年来,张志俊先生的学生遍布五大洲,直接间接教过的有上万人。1998年年初,他发起的98国际太极推广工程鸡公山研讨会在河南信阳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捷克、意大利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名代表汇聚一堂,其中仅代表正规组织就有十几个。两个月后,又在驻马店举行了98国际太极拳精英交流推广赛,更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83年5月,张志俊率河南代表队到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他的儿子,也是弟子张鹏,在这次比赛中夺得太极拳冠军。比赛刚结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体委的加急电报:“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张志俊不敢怠慢,于次日凌晨赶回郑州。原来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代表团来访。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有弟子5万余人。这次,由馆长宗家保勇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要“交手”。
以往,中国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些表演大都为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是花拳绣腿,对中国功夫颇为看轻。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第一个上来的是年轻气盛的日方三段。(三段在日本是最高水平)张志俊劈打推压,诸靠缠绕,截前压后,声东击西,几个回合下来,已把对方放翻在地。再以后,日方代表轮番上阵,都被干净利索地击败。宗家保勇连称:张先生,很好!很好!回国后,连向张志俊发出四次邀请,请其到日本传艺。
其实,这样的交手对于张志俊来说,只是家常便饭。
强身健体,可能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然而技击却是太极拳的更高境界,是太极拳的灵魂。陈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技击艺术。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无不希望自己能够早一天遨游在太极拳技击技艺的王国里。
张志俊常讲:“跟我练拳学会摔到人不难,更要学会潇潇洒洒地摔倒人。”二十多年的潜心磨练,加上他对太极拳艺的广研博修,张志俊堪称世界级的技击大师,(澳门武术联合会秘书长李文钦语)他在讲拳时,每个动作的用法不仅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随手拈来,潇洒自如,学员如同在欣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的表演,其招势劲路的变化多端令人叹服不已。凡与之交手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他那人体平衡魔术师般的精妙技艺。他有两句名言:“拳到精时真亦假”,“高明的拳师可以以真乱假”。他亦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两句名言的注脚:“以往我看老师(陈兆奎)与别人推手时,总觉得是假的。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怎么会那样轻松地被他发出去呢?可是每当我与老师推手时,尤其切切实实地知道这是真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用“力”与之抗衡。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已经达到了以真乱假的地步。”
张志俊教拳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搞玄学,每一招,每一式,每一个用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是杠杆?是切线?还是螺旋?每个学员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学得会,做得到。他定义的太极拳内功与别人不同,他说:“弹性、韧性加协调就叫内功。”有一年他在澳门与李文钦谈拳,用了一招“饿虎扑食”将一大块头学生摔倒,李文钦没有搞清楚,要求再来一次。因为对方有了防备,张志俊还是用原来的招,但是加上了变速,这次这个学生被摔得更脆,他从地上爬起来双眼上翻盯着张志俊问:“老师,这是不是内功?”张志俊回答:“这不是内功,这是技巧。任何人经过苦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在对太极拳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张志俊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将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将太极拳向全世界传播,使之造福于全人类;同时发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力求在继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之中,将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去粗取精,去繁规约,首次提出了“以手领劲,两头卷曲”等太极拳新理念。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张志俊时时以太极拳的发展与创新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在理论上沿袭了《易经》的阴阳学说,使人们可以在从容不迫中,用自已的肢体语言来演译亘古不变的人类社会乃至大千宇宙的变化规律;在医理上则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对祛病强体,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作为一种拳术,太极拳之攻防技巧实用易行,真正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是一种高级的防身术。如此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拳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珍宝。在我国,太极拳这种民族艺术适逢盛世,不久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能够率先走上峰顶的,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我张志俊。这是我们每一个太极传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这种责任感,严格的讲就不配做一个太极传人,自已也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在这方面我愿做一个探路者或铺路石,有生之年要为陈式太极拳的创新发展作出自己贡献来。
1985年,张志俊先生因为婉言谢绝调入省体委而自称“太极闲人”。实则表达了他专著太极事业的心声。这是他一生淡薄名利,远离权位,潇洒处世,真诚待人性格的写照。凡是和他交往过的人都会发现,谈起太极拳来他话如潮水,涛涛不绝,四、五个小时转眼而过,珠玑妙语间流淌的是平等、真诚和真知灼见。在中华民族的武学园地里,他实践着“太极一生成一事,独辟蹊径景自幽”的个人信念;面对红尘纷争和人世百态,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淡泊意境。今年54岁的张志俊先生,已经着手将他研练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系列图文资料,留给后人。它的表现方式依然是独辟蹊径,与人不同。他说能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有他人去评说,但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他死不冥目。
张志俊先生在渝太极拳学术报告 砺剑,2005-07-07 12:40:17
在渝学术报告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拳友:
受重庆陈式太极拳社的委托,和巴蜀小学联合举办这个学术报告,就是把这些年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教和学的心得体会给大家随便谈谈。我刚从国外回来,8月应美国国家武术协会主席吴庆贵先生的邀请,参加了美国在奥兰多.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武术锦标赛,对大会作了了解,并作了学术报告,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轰动的理由是:所有的大师讲的都是"内功"。内功、内气、内劲、丹田内转。这"四内"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法用计量单位来称,也没法用长度来量,所以很多太极拳的同仁,可能很有感触,练了数十年太极拳,什么是内功",他不明白。丹田内内转是什么意思呢?他也不知道,老师是这样说的,别人是这样说的,书上也是这样说的,自己不太了解。所以模模糊糊、混混沌沌的练了几十年,不明白。所以,我自己努力希望把太极拳从繁到简的说出它的意义来,本来是很简单的,全世界任何事都是简单的。牛顿定律,一句话,爱因斯坦定律,一句话,没有什么复杂的。可是我们偏偏把他复杂起来,所以,我讲太极拳不讲"四内",我讲的是螺旋、是杠杆、是切线,它们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你给别人说"内功",他听不懂,你给他讲阴阳"他也听不懂,讲阴阳、说八卦,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道则非常道,名则非常名无论怎样,他也不明白,所有这些阴阳平衡,这些东西,他都不懂行。如果你说杠杆、一个支点、一个力臂,他就全懂了,说切线,他懂了,所以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美国太极拳总会主席丁马帕,就再次邀请10月份访美,8月回来后,出了个9.11事件,因此推迟到今年1月份,1月20访美,走了洛杉矶、麻省、纽约、奥尔巴尼、康里迪克等城市。今年订下了在美国参加太极拳年会,并订下了十个州进行讲学。为什么他们这样欢迎我的讲学呢?不是我讲得好,也不是我功夫好,是喜欢我的明白话。这些讲话是对是错,大家评赏,不是说我的对,别人的错,而是讲明白太极拳的道理,用我简单的道理来验证太极拳的古理论。如今,太极拳发展得非常好,除了中国以外,在亚洲、在日本、东南亚、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发展得非常好,美国50个州都有太极拳,陈、杨两家,独领风骚,其它相对少一点,欧洲也非常的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苏格兰等影响也非常好。
太极拳这种东方独特的运动,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相信,在全世界,以后不会有一个拳种、一个体育项目,能和太极拳相比美了。我在美国讲,太极拳是东方的圣经、活动的雕塑,是流动的山水,是抒情的音乐,非常美,非常有皇家气概。比如:杨式太极拳练起来有皇家的风范,雍容华贵,非常大度,非常飘渺。那么,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轻沉兼备,运动后使你回味无穷,这种太极拳运动在今后,是很难发现有比它更好的了,因为这种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可以健身,可以防身,坚强你的意志,开发你的智力,甚至对你的处世,可能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它是"阳春白雪"。很多"阳春白雪"的曲子,是曲高和寡,恰恰太极拳这种"阳春白雪"是曲高而不和寡,获得更多的人欣赏,它海纳百川,就是说什么人都可以练,越是你身份高的人,越可以选择太极拳。你是国家领导人,锻炼的时候选什么拳呢?没有选择,只能是太极拳,他不可能选择峨嵋拳、少林拳、南拳,更不可能选择猴拳,只有太极拳和他的身份相匹配。那样雍容富贵、美丽大方。因此太极拳容纳百川,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练。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有太极拳协会,奥林匹克规定,有75个国家赞同的运动。可以进入奥林匹克,所以说太极武术进入奥林匹克已经不远了。起码2008年中国主办奥运会,中国武术就会进入奥林匹克了,太极拳肯定进入。大家都是爱好者,即使你现在没练,也对太极拳有一定的向往。这样太极拳在全世界就会蓬勃的发展。为什么呢?第一,它有精妙的本质,太极拳理论以中国的易经为理论基础。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第二,它以黄帝内经为健身基础,通经活络。有个电视广告是指通经活络的,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非常有道理,它以健身为基础,太极拳有很大的健身作用,这是很重要的。第三,它以戚继光的练兵新法为搏击基础。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他在抵抗倭寇侵略时编的三十二式练兵新法,而陈王庭在创拳时取戚继光练兵新法中的二十九式,十分之九被取进来。至于后来,人们发现太极拳的理论可以在各方面上起到作用。有的把太极拳的原理用于企业管理,太极拳有利于行,太极拳与书法,太极拳用于家事,等等,都使用太极拳艺术,试想两夫妇间也是在打太极拳。她柔了,你就刚,她刚了你就要柔,两个都刚那就完了,长时间的相处,必然要刚柔相济。如果两人之间搞得很不好,有意见了,也是太极拳没有打好,你化不了了,矛盾就出来了,太极拳打好了,你想通了,也就没有什么了。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是在打太极拳,例如书法。书法也讲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书法讲笔断、意不断,太极拳也是,只是姿势,形式表现的不一样,他是拿一支笔,表现在纸上,你是通过肢体的语言,经过手舞足蹈,劲断意不断,所以,太极拳是一门艺术,始终是放在艺术之中的,无论它的拳式,无论它的搏击术,都是很精妙之艺术,是我们先辈几百年来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到我辈,我想不应让它失散,应将它发扬光大,太极拳在那些年没有得到光大发扬,这就成了个问题。举个小例,1840年英国人用两个破兵舰打进我们国土,造成我们割地、赔款,试想今天还是用那些破兵舰来打,行不行呢?那就不行了。曾经你是先进的,以后不一定是先进的。那个文言文时代把太极拳形容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含含糊糊的说这些问题,而虚实又是学术的基础,因此,非常费力,不好理解。但你又必须遵循这个法则、这个规律、这个定义,你才能打好拳。今天的太极拳,我觉得应该是科学的,老年人体弱者都可以学习,从娃娃抓起最好,古今成大器的人,都是从青年起步,没有一个从50岁起步成为太极宗师的,古今没有,即使很有名气、有声望,他的身份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些假打,你只有从小练起来。人有个规律,你老了,你就是不行,你要去爬山,就是爬不动,年轻人就爬得动,所以从年轻人抓起,才会有大的成就。那么真正的太极拳,内容是什么呢?是你心灵的感应,比如你到庙里拜神,释伽牟尼像,在你心中是什么呢?是你对他的尊敬,对他的崇拜,如果你不信他,什么也不是了。如果他真从神台上走下来,那你有多么的吃惊,可能把你吓坏了。你心中认为他是佛,那就是佛,那么所有练太极拳的,太极拳就在你心中。你认真的练习就有好处,不一定非要把人打倒,不一定要著书立传,成为大师,你只要把自己调理好了,就你自己来说,你已经成功了。
太极拳的科学性、实用性、建设性。过去我们知道,太极拳以腰为轴,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劲由后面向前面推进。经过我20多年的研究,在搏击当中,感到存在大问题……。我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理论在美国引起轰动,是有利于以腰领劲,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和重庆人不一样,在重庆1.70米就可以了,有一百多斤,三尺六寸的腰围,按重庆话说:"好大的墩墩啊!"(掌声),可在美国,1.8米、2米的人很多,腰围六尺三寸的也很平常。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他人高大,有力气,所以,你和他搏击时,你不把东方的魅力用出来,跟他拼命是肯定不行的,就是太极拳这种技巧可以征服了他,他们就感到东方的太极拳太妙了,真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他们没法用语言来形容东方文化,没法用语言来形容太极拳。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梢节领劲,就是用手梢和脚梢来领劲,进行运动,很多人用腰来领劲运动,就比较慢。举个例子,如果在街上遇到坏人,迎面打来,你只有说等一下,我先动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晚了,很明显,人家一拳打在你鼻子上,鼻梁断了,拳打过来还好一点,你身体好,就受了,假设是用刀来,那就很不合算了。那你将怎么办呢?你要快,就可以用手尖,你用梢节去接他的拳,否则你就接不住。我在全世界遇到好多人,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不敢和人伸手,如果推手,可以,散打是不敢伸手的,因为他接不住,他手指上没有感觉,推手可以,他长期靠推手接触,有听劲,可以粘住你,散开,他就坏了,他没有感觉了,他不知道怎么接你的手。实际上掌握了太极拳梢节领劲的方法,接手不是太难,当然也不是很容易,你知道了先进的方法,还是要多练,太极拳它还是一个肢体语言,你只有通过肢体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要梢节领劲,要想做到梢节领劲,还必须做中节定位,也就是肘定位、膝定位、根节要放松,以前我们讲过:"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比如用手拿人,你大臂的夹角要有一定的角度,定形了,不能改变,向里收成了锐角成了卸肩,向外翻夹角大了,成了钝角,夹肩,你的力到肩就断了,向上叫耸肩,向后收也不行,所以正确的叫坠肘沉肩,说起来很容易,在实际中解决起来是非常难。日常生活中肩上挎一包,必须耸肩,夹一张报纸也得耸肩,和太极拳不合,你要认真的练习。一个东西需要拿过来,就要做到走手、中节定位、根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气遍周身不稍滞,你才会不僵持,你劲才能通达,如果你仅为了练身,也就可以了,如果还想防身,学点搏击术,就有障碍了,练太极拳是不是光为锻炼身体?人是追求上进的生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断的追求,记得我在珠海时,就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当时都是参加表演的学生,有三百多人,我问:在推手中不愿赢的举手,无一举手,再问:愿意挨打的举手,也无人举,人们都想赢不愿输,尽管他练那样的太极拳。还是有上进心的希望学到一门技术,并不是纯研讨会的锻炼身体,既然有这样的上进心,就只有追求太极拳的搏击术。搏击术是太极拳的核心所在,如在美国讲学,就讲梢节领劲,不和他们伸手较量,美国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花钱请你去了,他们一点也不傻,不可能学一小时付100美金的学费,1分钟就是1元6角6分,合人民币是十几元。他们不是傻瓜,是搏击术吸引了他们,他们才会投入。假如没有搏击术,太极拳哪里还会"雍容华贵,皇家风范"?几百年来,久盛不衰,一定不会的,只要是变成舞蹈形式的,就不行了。刚解放时的广播操,出了一套又一套,为什么呢,因为做久了就烦了,不愿意做了,现在的健美操,你只教他一套,他就会烦。你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行,而太极拳,三百年来就那一套,没什么变化,他就不烦,而且还要追求最原始的,最古老的,这是因为它里面有搏击术,没有搏击,它的生命力绝对不会拖到今天,现在不断的研究太极拳,就是研究它的搏击术,创造太极拳那位老祖先,他一定是为了搏击,他不是为了健康,也不是为了休养和养性,最初他是为了打人。后来的武术家发现它可以健身、可以修身、可以养性,等等功能发挥出来了。但是,如果没有搏击术,太极拳就没有价值了。要学会搏击术,就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上肢运动我说过,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有一个检验上肢技术的标准方法,是夹肩、卸肩、耸肩",这三种情况在练拳中不出现,在搏击中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在搏击中你对别人没有威胁,是因为你违反了这个规律。我们知道,现在的推手比赛"顶"的时候比较多,老百姓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顶牛",在下边,在平时推手时也是顶的很多,输了的也有很好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你之所以赢我,是你力气比我大。"你力气大,我输是应该的,那么还是以力胜。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陈鑫的说法是;四两牵扯动八千斤",不管是千斤也好,八千斤也好。是以弱胜强,别人强了你赢不到,那就是你的搏击术有问题,而梢节领劲就解释了这个问题,梢节领劲可以使你的爆发力更整、更快,还可以使你的转动半径最大。所以,上肢要求五指领劲,下肢要求五指抓地,膝盖弯曲,定位,委中穴不软,要承得起力,胯部要松,所以"顶牛"都是胯不松,夹肩、耸肩、卸肩也产生顶,这是顶的基本条件,胯松就顶不上了,如果做到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你就可以身备五张弓,你可以遇敌即发,你可以轻灵园活,进退有转换,往返有拆迭,这就是纲,知道纲以后就可以纲举目张。现在的太极拳全世界都是一样,每个老师讲的都是高中的课程。另一个老师讲的又是大学的课程,这才是悲哀,因此就很难很难,因为你还没有学小学的课程、中学的课程、高中的课程,一上来就讲大学课程。1+1都不懂,给你微积分,怎么运算。最典型的就是,每个老师教你的第一节课就是"放松",什么是"放松"、怎么"放松"?你都不知道。给"放松"下个定义,"不用力"是"放松"吗?一定不是。"不用力"是"卸力"是"丢"是"扁"是溃散,是逃跑,是挨打。不用力为什么是挨打,应该大家都明白的。然而东方文化又把"力"和"劲"细分开来。如你把手抬起来时的用力,多一分抬得太高,少一分抬不起来。这种力量怎么能用于搏击,怎么能打人。如遇歹徒拿刀对你的时候,你用这样的力去对待,肯定不行。这是你遇到的第一课,也是全世界的通病,其实老师的好意是不错的?quot;放松"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第一课就把最高境界的东西教给你了,确实是好意,但是,你能掌握吗?"放松"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的主要原因。"放松"是减少阻力。你周身有很多关节,就象电厂输送电你家一样,中间有变压器,开关,导线,电表等,这些零件越多,电阻越大,送到你家的电量就越少。这些中间器件用的材料不一样,如:铁、铝、金、银等,到你家的电量也不一样,所以练拳时不能放松",肌肉紧张,你发出的力就小,"放松"的好,送到手尖的力就会大。怎样叫"放松"呢,比如突然停电时,你在桌上找火柴,想点上蜡烛灯。你找火柴时,即有力又放松,不会碰到茶杯、酒杯,很多东西都不会碰倒,那时你的手既有力,又放松,你不可能僵硬的伸出去,此时,你伸出去的手所用的力刚刚把手领起,不掉下,也不生硬,既放松又有力。练拳时注意这种感觉,时间长了,梢节有这种既有力又放松的感觉,那你就不错了。
怎样才能很好的放松呢,一个自然人到太极拳高手,它有几个过程。陈式太极拳的方法:第一、求软摧僵,我把这个软字改了,叫求棚摧僵,要求棚劲。如果没有棚劲,就不是太极拳。首先你要做好梢节领劲,练缠丝劲,杨式则练抽丝劲。缠丝和抽丝的区别我们就不细讲了,其实它们都为螺旋的"缠"即"棚"也。如缠毛线团,越缠越大,涨大了,我们叫它膨胀。太极拳的膨胀就是日后棚劲的基础,不能用单向的拙力,要螺旋的,通过缠丝劲的练习,才能练出"棚劲"。
缠丝劲在中国大陆也有很多说法,如"向心力为顺缠,离心力为逆缠",如"顺时针为顺缠,逆时针为逆缠",还有"大指外翻为顺缠,小指内收为逆缠"――。我个人认为,我的老师陈兆奎先生对于缠丝劲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把缠丝劲的练习方法告诉后人,而且,画龙点晴的递个"的字眼放入了缠丝劲中,他要求自然人,以小指领劲运动,后面的指头递个跟上运动,然后合上,合上后每个指头都可以和大指合。开始大家都能做上,以后就跑了,变样了,那就不行,他的精妙在于"递个",你如果五个手指一块儿合上,那就不行,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你在运动当中,仅运动肘关节,腕关节没有运动,手指也没有动,这不符合太极拳原理,所以一定要一个一个的运动。那么顺缠是什么呢?正确的顺缠是拍、拿、引、化,一定要五个指头都有合上,这样形成了掌心空、虎口园、大指合,注意的就是小指须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逆缠就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收拢后也形成掌心空、虎口园、小指合,中间的关节要曲,不能伸直,太极拳掌多,拳少。陈式太极拳有五锤,应该说叫太极掌。为什么又叫太极拳,这应该说?quot;商业秘密",比如说"松胯"书上说在腰腿求之。人们都会在腰和腿上求之,都考虑腰考虑腿就行了。然而,古代武术家在这里隐藏了个秘密,隐藏了一个字,他实际上是要人练拳时,不得机,不得势时在腰腿间求之,加一个字就变了,你不得机、不得势时在胯上求之。他不直接告诉你,你只有好好练腰,好好练腿,这样,你就走入了歧途。这是有意的,这是人为的,故意少了个字。就这样你就苦苦的练了10年,因此就有了一个规矩。"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因为少了这个字而造成的。这腰腿间求之,也就是胯上求之,你能松胯,才能圆裆,你能圆裆才能合劲,能够圆裆才能左右旋转,胯不松也就没有知觉,人家一推,你除了会顶牛,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我最近写了篇文章,尚未发表,名字叫"胯是通向太极搏击殿堂的金钥匙"。你拿了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锁,否则你进不了门。在座的人们,你说你没努力,没用心,我不相信。只是你没找到方法。84年在重庆,有爱好者问我,陈鑫的太极拳学说有问题,"拳打万遍,神理自现。"我晚上12点到早上6点,下午3点到6点,每天练9个小时,20年从不间断,拳练了几十万遍,还推不过你的学生。那么,陈鑫的话有问题,我说:"那是你没在正确的方法下练的拳,当然不管用,正确的方法很重要"。我在湖南碰到个小书法家,7岁,我可以当他的爷爷,可他字字书法,而我写的字,除了给别人认以外,每个字都没写好,我写了50年,所以说,你学的是搏击术,一定会健身,你学的健身术,未必会搏击。武术有个客观的现实,你趴下了,你怎么也不行,趴下了不好看了,不美了,也不高大了,武术最终是要以技巧来赢人,搏击就是要通过搏击术来表现。要想学习陈式太极拳的搏击术,就要练缠丝劲,要通过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方法来练习,久而久之就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谈身备五张弓,两头卷曲使身体备更多张弓。手指,脚指,两头卷曲,不能直,则有弹力,弓就是用一根绳子,把竹片的两头缚住,收紧绳子,拉弯竹片,就有了弹力,两头卷曲才是弓,所以不能伸直,伸直了,弦断了,在人体,大小臂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时,成了锐角,叫扁了,叫丢了。太极拳的三
*** 毛病,丢、顶、扁、抗,实际上是两大毛病,即重和顶,
只要你不正确,非丢即顶,只要你正确了,就不重不顶,沾连粘随不重顶,我们讲,手是弓把,肩是弓把,肘是弓背,弓背受的力大,只要弓背在(棚劲在),就好办,所以肘要定位,下肢、脚是弓把,膝是弓背,膝也要定位,这样就形成了你身体的四张弓,剩下的就是身弓,最大的一张弓,从劲椎到尾椎,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本来有5节,后来变成了1节,尾椎有5节也随人的生长而变成1节,胸部和腰部形成弓,太极拳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身体形成了第五张弓,以腰弓为变化,腰弓破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手弓破坏了,只要腰弓还在,可以卷土重来,有的人被推成那样了,他就是不倒,是因为他腰弓没有被破坏,手弓也很重要,因为各种打击都靠手弓来完成,所以练拳时要尽量做到身备五张弓。
四、下面讲公转和自转,普遍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公转大于自转,他随便做个动作,都要把腰转动,美其名曰:"丹田内转"。练腰,他说他有道理,腰向那,手向那。其实没道理,太极搏击术有一个明显的要求是:能动手时不动肘,能动肘时不动肩,能动肩时不动腰,能动腰时不动步。这是它的规则,比如说:一个公司,什么事都找老板,那是不行的,必然先找主任,再找经理,总经理,下面谈好了,老板才最后签字定板,不是事事都找老板来办。太极拳中,腰是我们的主宰,主宰不是事事要动的,不然就是一种浪费。在美国讲学时,有人提出他们学过以腰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我就让他们试试,他们才知道做了费力的事了,没有节省力,是大大的浪费,如果拿100美金买瓶矿泉水,傻子都办得到。太极拳要求用小的力去做的大功。如果用大的力去做小的功,不如去练举重,即简单又明了。练太极拳多费力,又费心,既要迈步如猫行,梢节要领劲,一动无有不动等等。要达到用小力做大功,就要考虑公转和自转,手对腕,手为自转,腕为公转,手腕对肘,手腕为自转,肘为公转,肘对肩,肘为自转肩为公转。臂对腰,臂为自转,腰为公转。下关节和上关节,下关节为自转,前关节为自转,如此类推,脚为自转,膝为公转,膝对腰,膝为自转,腰为公转。腰是公转的核心,腿的作用除了要迈步外,还要承担你的重量,但它又不可能象手一样,可以眼花了乱,千变万化的变化。太极拳正是因为它也有公转和自转,它的搏击术,它的套路变化,才会有精彩分成,使人眼花了乱。
五、太极拳的虚实,三百年来久久不能解决的悬念,武禹香老先生在河南武阳县发现了一本拳经,这本书残缺不全,据说是王氏拳经,现在推崇为太极拳的圣经,作者王宗岳,谈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杳"是什么意思呢?"杳"就是"了",没有的意思,是"空",还是虚的意思,换成白话文是:"左边重了左边要虚,右边重了右边也要虚",后来,有些学者学了太极拳写了心得,是"脚有虚实,手有虚实",腿有虚实,肘有虚实,肩有虚实,腰有虚实,处处皆有虚实,"洋洋万言,很多文章,都说虚实,还有说丹田也有虚实的,等等。从王宗岳的发现,已有百多年了,没有人下定义,本人冒天下之大不违,给虚实下了个定义:"手下沉为重,上升为轻,不管你多大力量,向上打勾拳,也是轻手,用一点力向下,也是重手,以上下的角度来分轻重,不是以人力量的大小来分轻重,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左手重了,左腿就该虚,知道了轻重才知道虚实,不知道轻重,永远不知道虚实。右重则右杳,即右手重了,右腿就虚。右手上升了为轻,右腿变成实。比如夏天,突然踏着西瓜皮滑倒,当他右腿踩到西瓜皮,向前运动,右腿实,而右手也跟着下沉,就摔倒了,如果右手向上抬,即上升,他就摔不倒,就符合太极拳的原理了。
我们规定为:"上升为轻,下沉为重。"两手平行运动身向左转,左手为重,向右转,右手为重。换句话说,身向左转,重心在右。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条,金鸡独立,因左手在上,左腿也上升,违背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那么第三条是独立支撑者,对称手不管在高在低在左在右,皆为重手"。这三种现象基本包括了太极拳的虚实,如果还不全面的话,在静止时,高者为轻,低者为重,通过这三种规律来检查太极拳的虚实,如果你符合了这虚实,你要是还输了,你来找我,我负责,练拳时去完成这些,去努力达到要求,那太极拳就不难了,难的就是你没有概念,没有注意检查。
六、太极拳与健康,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人老是从腿上老,男人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成女像,没有了男人的阳刚之美,尽管他心理还没有衰老,但年纪大了就要衰退,肌肉会慢慢地变柔,动作开始缓慢,他不敢再出头,不敢跳,不敢跑,只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是因为他末梢神经不太灵活。通过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不断地练习你的梢节,使大脑不断地指挥你的梢节神经,出现老像就会延缓些。不会老是不对的,尽管王宗岳在太极拳经里说出很好的结果。当今社会,节奏非常快,尽管你有儿有女,你不能动了,他侍候你三年五年,那就不得了啦,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强壮自己,早点作健康投资。我说的不是投钱,是每天抽点时间练太极拳,最后的练法是梢节领劲,调节你的末梢神经,使你的末梢神经更加灵活,更加健康,再有通过太极拳逆式呼吸的方法,调节身体的五脏,呼吸深透,肺部健康,供氧的能力强,大脑得到的血液中含氧高,大脑不易疲劳,所以经常练太极拳的人可以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出汗好,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现在的人们不想出汗,爱用空调,室内有空调,车内有空调,吃的地方有空调,玩的地方有空调,出不了汗,那就有问题了,怪病出来了,因为你除了大小便,其它不排泄,毛孔是排出毒素的重要通道,不排汗,毒素排不出,肝的负担加重,肝病就出来了。练太极拳,肝健康了,毛孔通达,汗排出了,其它也跟着健康了。长期练太极拳的人,他的年龄和实际都是有区别的,他精神焕发,步履矫健。希望大家都来练太极拳,一年初见成效,二年有成效,三年大见成效。要改观我们自己,不要认为自己没希望,你只要注意方法,一定行,如果你是老年人,也行,就是慢点。如果年轻输得起时间,那也没多大关系。八、九岁的小孩,输二十年,也才二十可其他人就不行了,一耽误,60岁了,70岁了,80岁了。所以,大家能通过这次讲课,能够吸取点什么。生活中怎样练太极拳,很多人认为没时间,我给你时间,我教你在生活中练太极拳。我有个学生在香港,大老板,有六家上市公司,他时间空贵,又想学太极拳,找到我,我告诉他,每天抽15分钟,可不可以保证,他说可以,那我就教你,否则就散。我教他在生活中用手端水杯时梢节领劲,即在意识上注意手指,切西瓜时,写字时,注意沉肩坠肘,时时事事都注意,中国武术有一条术语叫"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不是叫你24小时都打拳,是叫你心中有拳,处处心中有拳,如果要做好沉肩坠肘,驾车可以,骑自行车可以,提菜篮子可以,提包可以,则你时时在打太极拳了,这叫心中有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昧道,书法练习,这个字值一万元,它突出的就是味道,你写的不值钱,他写的就值钱,你写个神仙的"神",没有什么,他写个神仙的"神",那就"神"了,就值钱,差什么呢,差味道。你打一套拳,我也打一套拳,没什么区别吧。你差什么呢,差味道,味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比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英国人翻译成,白鹤展开翅膀,如我的三十二摔法中,"风扫梅花",美国人翻译成"风吹梅花",这味道就体现不一样。总之,你心中有拳,你就可练出一些味道。前辈大师练的拳,各有各的味道,我拜访过他们的后人,杨露蝉的第四代子弟,杨振铎、杨振基,我们很熟,武式太极拳的故乡去过,陈式太极拳的故乡,我多次走访,孙式太极拳的掌门人孙剑云,前年70大寿,我们去祝寿,去年珠海我们各级代表相会,并成立中国名家太极拳学会。前辈太极拳名家的功夫不可多加评判。杨式太极拳曾经作过表率,一只小鸟落在他手上而不能起飞,因此就出现;一羽不能加,蝇出不能落"的理论,理论上的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前辈武术家有时间,有能力,靠他们的悟性,练出了惊天绝地的功夫,杨露蝉他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呢?他不低于秦皇汉武,秦皇汉武只造福了一代,或者说他影响了几代人,而杨露蝉影响了多少代呢?如果地球一千年不毁灭,太极拳也不会毁灭,一万年也不会灭,它影响千秋万代人,他不只造福一方人,他造福于人类。前辈的功夫不去谈了,我们这辈人再不努力也达不到了,但是,他能四两拨千斤,我们可不可以,四斤拨千斤,四十斤拨千斤怎么样,实在不行,能练上四百斤拨千斤,我觉得也是非常欣慰的。最终你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练出太极拳的化劲,把太极拳的特点,通过你自己的形式体现出来,让人看了是艺术的享受,意味无穷。希望将来在世界比赛中,以四斤拨千斤的第一个人是重庆人,谢谢大家!
陈氏太极新探 砺剑,2005-07-07 12:45:34
张志俊
素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之所以代代相继,长盛不衰,广为世人所爱,其变幻无穷、奥妙无穷的招式技法正是陈氏太极拳的无尽的魅力所在。所以说,学习这一高级拳种不仅要理解其“乾坤茫茫,阴阳渺渺”这境界,更要撷取其精华,领悟其真谛,才能掌握要领,学得真功,并不断出新。笔者早年师从陈照奎先生,曾经先生耳提而命,后潜心研习拳写下心得一二,与同道切磋。
拳势定形
所谓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就像那些前辈大师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已养成习惯,不论多少 次都不会有几分差别。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任何干扰下动作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拳势定形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体的各关节、部位都有一个定型的问题。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们这人派系独领风骚、标新立异之处。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线,走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斗成果。所以应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关键是走梢节。手指有三节:指尖、中节、根节。指尖即第一节,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节,然后二、三节按顺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没抓住对手,也有个“缠”的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们这个派别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的运动,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对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形就一定是变了。太极拳运动中入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从未松懈过,一但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棚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棚劲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
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与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这张弓就是一个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虚领打劲的时候把劲椎领起来,像弓梢一样不歪不扭,下颌内收,两眼平视,使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觉,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让背有拔长的弹性。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不能气沉丹田,这时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会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如不倒翁。否则,就会横气填胸,浊气上升,劲力不能顺达。
五、塌腰
腰和胸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的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稳稳当当地把腰塌下来,人才能不飘,脚下才能有根。否则,腰塌不下来,挺胸凸肚,连琐反应是胯松不下来,膝盖亦不能弯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能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间将力量送至腰部。在对抗当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胯能不能松就意味着能不能得到进入太极拳殿堂的锁匙。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是松胯的前题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会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裆,膝屈裆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人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腱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不挪脚跟和脚尖,正是因为跟腱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才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显现。五指抓地时涌泉穴要虚要空。拳势定形是掌握太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战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扰,收发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混元运动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么多部位如果各自为战,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击运动时,周身运动都要与之平衡、配合、协调,上肢的“通背劲”,下肢的“裆劲”,中间的“胸腰劲”,合到一块儿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师说:“在成手之中,能发这种力的,千人不过二三。”技击时周身协调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力道。现代武术的力道很多,有爆发力、弹抖力、二争力、自然撞击力、冲击力等。如果对些力加以引导,使之通过弧线或螺旋的运动就一种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么,混元力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呢?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它应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有人虽然走的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的劲道。这是平面的圆、平面的弧,不是个立体圆。六个方向的圆、立体的圆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顶劲的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后是人的习惯)。更多的人顶起来也会以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个方向的劲才是混元劲,但这六个方向又必须拳势定形为基础。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顺缠、逆缠、乃至每个转关换势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势就是不正确的。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太极拳的动作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自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公转,这是个规律。自转的圆要大,公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自转,后者是公转。不过指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在对抗中不可能没有公转和自转,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
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自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似地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实战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多元化旋转
人体是一盘棋,论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论部位仅手指上就有“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这么多关节、部位在太极运动中是一动无不动,不静无不静。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关节一定要顺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
“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因为部位关节都有自己旋转运动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都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以手领劲,两头卷曲向中间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这就是爆发的力。那么就要求你从梢节,即就是从两头卷曲收到中间然后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地也是为了向中间收。这个收和放的时间差是多长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胀、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收进来才能发,不收进来发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势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各个关节、各个部位都旋转起来、协调起来,就会达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潜心研练陈氏太极拳多年,今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之真谛。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将另文论述。
此稿写出1994后4月一直没有发表,后经改写把本文折成三笔试篇文章,一、技击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二太极精髓――混元运动;三、论身备五张弓。但我还想将原文登出,供同仁们参考比较。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张志俊 砺剑,2005-07-07 12:47:20
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侧左虚,右重则右杳”。历来人们对这条拳论的理解比较含混,解释也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的“轻沉”、“虚实”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作者根据研习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尝试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是否完整准确,愿意求教各位太极拳同仁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的“轻沉兼备”指双手而言;太极拳的“虚实分明”指双脚而言。“轻沉”亦可作“ 轻重”。因此有“上分轻重,下分虚实”之说。
那么在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和技击动作中,如何界定两手的轻重呢?定义如下:
一、双腿分撑全身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
如“披身锤”、“白鹤亮翅”的最后定式时,左手在下为重,右手在上为轻。
二、两手平行随身体左右转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边,右手为轻。
如“金钢捣碓“第二个动作双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转第二“斜行”双手右捋。这时皆身向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
三、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对应手为重。(左腿对应右手,右腿对应左手.)如“金刚捣碓”、“金鸡独立”左腿承重为实,则右手为重。单腿贴地铲出时,另一只腿为独立承重腿为实。
有了两只手的“轻重“,重要的是要分出两只脚的“虚实”来.两脚的“虚实”比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哪只脚,或完全放在哪只脚上,哪只脚即为“实”,另一只脚则为“虚”,手重者,脚虚;手轻者,脚实。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验证前辈大师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注意:这时“重”与“沉”同解,“杳”与“虚”同解。无论哪家太极拳,哪门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将毫无例外地符合这一原则。练拳者觉得自身别扭,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推手中失机失势,站立不稳,也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处处验证这一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你平时走路,抬左脚,左手必挥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潇洒。比如说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块西瓜皮,身体迅速前俯,右脚负重前滑。这时如果你本能的举起左手,那么左手上升为轻,而此刻左脚已虚,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无疑;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是右手挥起,那么必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则跌一跤的尴尬,瞬间便可解除。君不见滑冰运动员往往一只脚负重长距离滑动,而他同侧的手必定高高举起,就是因为也要符合同样的准则。
以往,一些太极拳家在谈到太极拳的“轻重”、“虚实”时,总是笼而统之地说全身都要分虚实:脚上有虚实,手上有虚实,腰上有虚实,全身处处有虚实。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但充其量不过是太极拳阴阳学说的一种表述或一种翻版。对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解释之所以历来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为没有弄清太极先贤们真正用意所指。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的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
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正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个脚上,往往是重心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和我们确定手的轻重的办法,很容易决定我们的重心该放在前脚还是后脚,左脚还是右脚。初学者当时时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摆下了姿势,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撑八面的感觉。用心体味,则距“周身一家”的目标不远矣。
推手技击中,在被对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质量的外力的情况下,要能始终保持上肢的“轻重兼备”、下肢的“虚实分明”,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激烈的对抗中,周身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经过平时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这种协调。因此在平时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转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脚则必须踩实。这也是我们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动的理论根据。
无论是对于太极拳的孜孜追求者还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来说,细心体味“轻沉兼备”和“虚实分明”,切实弄懂“轻重”与“虚实”的关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练一套明白拳。
谈陈氏太极拳的“关节运动”---张志俊口述 魏昶整理 砺剑,2005-07-07 12:50:22
陈氏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拳术,不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保留了跌,打,摔,拿兼
施并用的手段,而且还在练习方法上对人体各大关节进行严格的训练,从而达到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劲起脚跟,完整一气的要求。通过这种训练,
充分体现出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点。
大家知道人的全身由二百多块骨骼组成,而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有十三大关节,
即上肢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身体躯干的脊椎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
,踝关节。只有让全身十三大关节同时协调运动起来,才能达谈到发劲干脆,化劲
乾净的效果。而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对各大关节进行专门训练。
第一腕关节
腕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也是在技术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关节。其他各关节运
动须在腕关节引导下才能完成,因此它的灵活程度的大小,就直接影响我们技击
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对它进行训练呢?陈鑫说太极拳唯“开合”二字,又说“
一处有一处开合,处处各有开合”,那么腕关节上同样存在开合。什么是腕关节
的开合呢?那就是顺逆缠。通过顺逆缠的一往一来,就形成开合。同时在顺逆缠
中,分清五个手指的作用。顺缠由小指领劲开始,逐步过度到大指。逆缠由大指
领劲开始逐步过度到小指。这就是我们在练拳中对于手腕上的动作必须分清顺逆
缠,必须分清五个指头的关系,并从拳式中抽出一二式,如懒扎衣等等,专门对
顺逆缠丝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推手中真正体现出□,捋,挤,按,采,列
,肘,靠八门劲别。
第二肘关节
肘关节在上肢关节中其灵活程度仅次于腕关节,但其打击力远比腕关节大。武谚
说“宁挨十手,不挨一肘”,因此只要加强其灵活程度的训练,就可以让肘关节
发挥出更大的打击作用。那么如何对肘关节进行训练呢?如何体现八门劲别中的
肘劲呢?陈氏太极拳术语中对肘有宽面窄面之说。窄面即肘尖,宽面即指除肘尖
之外的部份。窄面打击凶狠,如穿心肘。宽面打击柔和,如退步压肘。除宽窄面
外,又分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其动作路线与腕关节一样,分为顺逆缠,以达到肘
开合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坠肘沉肩,即在练拳时,时时刻刻注意肘的下坠,
保持肘不贴肋,肘不离怀。
陈氏太极拳又讲究五弓合一,五弓之一的手弓,即腕肘肩等关节组成,而肘为弓
把。只有在练拳与推手时腕肩对称,肘关节除了下坠之外,微向外澎涨。通过这
样的劲路,让发出来的劲力才能完整,而肘关节也就充份体现了轻沉兼备的特点
,因止拳式中的退步压肘,倒卷肱,肘底捶,六封四闭等动作,须专门抽出训练
,以帮助肘关节达到顺逆开合的目的,弥补手出隅后,肘作为第二度防线的功用。
第三肩关节
肩关节是上肢关节最不灵活,但同时也是打击力量很大的关节。陈氏太极拳术语
中“有俯肩一靠破铜墙”之说,至今仍然留有充分体现肩关节威力的迎门靠,与
通过迎门靠变化出来,用肩关节进行的拿法,跌法,因此要发挥肩关节的作用,
就必须对肩关节进行专门训练,使其能协调腕肘关节的运动,而发挥其功效。
肩关节的运动,首先强调沉肩坠肘。通过沉肩拉开肩关节,通过沉肩去掉自身拙
力,而产生太极劲,这就要求我们在练拳和推手时,随时注意沉肩。每式动作完
成之后,以手领劲肩微微地往下一松,以检查自己肩关节是否做到了松沉的要求
,同时在练拳中,肩部特别不能妄动,有些人在练拳中常常以肩的晃动,来表示
自己的拳法练得很柔和,其实这是一种病象,因为肩与胸存在开合,这种妄动,
恰恰打乱对肩的拉开的顺序,在肩需要开时无开,需要合时无合,因而是必须克
服的。
第四脊椎关节
脊椎关节是整个人体中,最重要关节,同时其骨节运动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
太极拳艺术的高低。陈氏太极拳术语中有“气贴脊背,力从脊发“之说,可见脊
椎关节的重要性。
脊椎关节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弓之一的身弓,也是最重要的弓。它的弓梢以颈椎第
一节为准,下以尾闾骨最后一节为准,中间以丹田对应之命门为弓把,整个脊椎
运动是呈斜向圆弧运行。那么如何掌握脊椎关节的运动呢?这就要求我们练拳时
上以百会领劲,虚虚领起,下起尾闾,形成一个上下对拉之意,这样就可把脊椎
拉长。但仅仅拉长是不够的,因为没有脊椎关节为主宰的胸腰开合,那就失去了
太极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要求,因此在练习拳中,除了上下对拉之外
,还需令胸腰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加强胸腰的开合运动,这样日久就可以做到气
贴脊背,力由脊发。
第五胯关节
王中岳太极拳论中有双重之病未悟,于腰腿求之。这其中腰腿实则指胯而言。陈
氏太极拳术语说”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也仍是指胯而言,就是说在一
进一退,左顾右盼之中,需要通过胯来更换一次虚实,这样才可做到进退自如,
在散打实战中出奇制胜。
下肢的虚实是通过胯来转换的,上肢的轻重则也是通过胯来转换的,上下相随也
是以胯为中心,可见胯也是人体上下运动的总枢纽。陈鑫说“变换虚实需留意”
,充分说明胯在整个螺旋运动中的枢纽地位。陈氏太极拳对胯关节的训练。是在
练习中要求胯关节进行裆走下弧的运动,通过裆走下弧,逐渐拉开胯关节,同时
要求在每踢腿,每收脚,每出脚中做到曲膝松胯,身体下沉,而不导至身体上浮
。陈氏太极拳说“虚实开合,起落旋转”,可以包括整个太极拳,而其中精义又
实在是一个胯。
第六膝关节和踝关节
膝关节是全身最难予以拉开的关节,同是也是比较灵活,而且打击力量很大的关
节。如能灵活运用,往往能出奇制胜。陈氏太极拳中有撞膝,顶膝,扣膝,跪膝
等几种用法。膝关节与胯关节其实不可分,腰裆运动中的扣膝圆裆,就是说膝要
扣,而裆要开。膝关节除了要互相对照之外,向上还应虚虚对准自己的手肘,以
形成上下对称之意。
对膝关节的训练,并无特殊的方法,只有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练拳,并在练拳中
做到曲膝松胯,扣膝圆裆,才可能真正拉开膝关节。
踝关节是人体直接接触地面的关节,也是人体自身巨大力量的来源。陈氏太极拳
有“劲起脚根”。只有劲起脚根,通过腰裆的转换,以手领出,这才是完整一气
的太极功。其功夫纯者可以发人丈外,同时踝关节向上与手腕关节虚虚照应,达
到上下相随,足随手运的要求。我们这裹所说的踝关节,是包括足趾在内的大总
成,与手腕关节一样也需要分出顺逆缠。其由大指领劲逐步过渡到小指为逆缠,
由小指领劲逐步过渡到大指为顺缠,练拳中尤须分清。
以上所谈十三大关节,基本上包括人体的主要部份,而且也可视,可感,较易为
人所接受。但是如何把这十三个分开的关节连在一块,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节
节贯串,周身完整一气的要求呢?
陈鑫说“一举动,周身要轻灵”。例如起势到金刚捣椎,这一势未起势时,身体
直立,头虚虚领起,含胸塌腰,沉肩坠肘,双膝微屈,待手领起后,身体螺旋下
沉,而劲起脚根,以手领之,脊椎微微斜向转动。这样每一势都参照练习,日久
就可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感觉,但尤需注意的是,不能只是气沉丹田,因为贵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气以直养而无害,因此又说太极拳是一种意识拳,除
了掌握好十三大关节运动外,还需通过锻练,使自己的意识“活似车轮”,而身
法“立如平淮”,这样练拳就可事半功倍,而取得满意效果。
以上这篇文章,不但可作为检查自己拳架的的尺子,而且裹面还可找到很多重要
的概念,譬如,节节分家要注意的地方,胯在腿虚实转换时的重要性,(不是简单
的一腿蹬一腿曲的重心转移),等等,都值得我们参考。
在分析之余,还引发一些思考题目,譬如为什么肩与胸要协调开合?为什么要转
换虚实(南拳许多时是下盘扎实才出拳)?如何让全身十三大关节同时协调运动起
来?等等。都值得我们思考。
只有通过思考,分析,找答案,消化,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进步。共勉之。
太极拳技击中的“舍己从人”—张志俊 砺剑,2005-07-07 13:02:19
太极拳在推手和散手技击中的战斗方针可概括为四个字:"舍已从人"。这是总法、总纲。你要打我,一般的应付办法是挡你、躲你,然后再寻找机会打击你。不过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办法,那就是你要打我,我引着你的手往我身上打。我顺着你来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你的力量就要听我指挥。给它定个公式--你的力加上我的力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统归我指挥,这就是太极拳的"
有人说,我不用"舍己从人"的原则,照样可以击倒人,难道不行吗?我们说,虽然你照样可以击倒人,但那不是太极拳的劲,也远不及太极拳技击法之精妙。太极拳要求我们在对抗中无论条件多么苛刻,都要顺从对方,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
,并且运用沾、粘、连、随,来解决问题。同时,"舍已从人"要明确达到"已顺人背"、"引进落空"的目的,让对方落空而不是落实。你来了我就把你空了,要发就发,要打就打,曲伸开合听自由。这是太极拳推手、散手中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潇潇洒洒的境地。
"舍己从人"
的核心部份是变被动为主动,是用最优选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要以我为主,巧妙地瓦解对方的进攻,同时组织和实施我方的进攻。"舍"不能白舍,否则为浪费;"从"不能盲从,否则就要受制。
做到"舍己从人"应掌握以下要点:
一 、要顺从并改变对方的劲力
交手时甲乙双方都向前,乙方跳出去了。感觉上可能只是一撞就出去了,其实甲在与乙交手的瞬间动作中加上了个很小的圈,正是这个小小的弧线运动使乙方飘了起来。所以双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对方劲力的方向,要尽量顺随对方的劲力并设法改变它的方向,否则自己出去了还稀里糊涂。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灵敏的触角和听劲的功夫,不要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赢了别人一下,那是一时的得,只有作到一搭手、一接触就能知道对方来力的大小、长短、方向和速度,才能有永久的得失。顺从对方的力仅是表象,顺的过程是将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合二为一,
然后用弧线和螺旋运动来改变这个力的方向。要求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去化解对方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个劲力。试想有了这种顺从加改造的办法,那么不论他是多么大的来力,都必然落空失势,从而受制于我。
二 、要不丢不顶
推手时有两个劲是明显错误的,一是"丢",二是"顶"。"丢"、"顶"是练太极拳最容易犯的通病。"顶"就是僵,"丢"就是软。"顶"使力道太硬,如果你的螺旋运动走得有棱角、有平面、有直线、有凹凸、有断劲,对方很容易察觉到你的意图,变出另外的招数来不让你走,这样就产生了"顶"。我们说棚劲是太极拳的总劲,对方来了力,接手即是棚,棚的方向很多:上棚、前棚都可以,然后引导对方向什么方向延伸都是对的,只有"对顶"的方向是错误的。但对初学者来说,对抗时候,往往是那么多正确的方法摆在面前你却视而不见,只会用一个方法--顶。但这又是练太极拳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勤学苦练,自然可以缩短逾越这个阶段的时间。在克服"顶"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丢"。"丢"就是软、松懈、无防备、全军溃泄。"丢已"与"舍已"大不相同,"舍已"是为了求变,而"丢已"则无主动可言,无变招可继,非败不可。
三 、要有循环防御、连续打击的意识 "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打击点走了以后,下一个打击点要迅速补上去。对方打过来,你的手退回来了,但肘一定要顶上去,否则就是把阵地送给了对方。用手死守前沿可能造成"顶";担把自己的阵地拱手相送就是"丢"。如要"不丢不顶",就要善于用第二点来保护第一点,用第三点来保护第二点,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手下去又有肘,周而复始,连续不断。这仅是上三节的变化,如能左右逢源、周身一家,利用手、肘、肩、胸、胯、膝、腿、脚等循环打击则更加妙不可言。同时还要有连续打击的意识。有很多人推手,把人发出去后自己不动了,结果别人再进攻时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第二打击没有跟上的原因,其实当时如果再走一个劲对方就摔倒了。有时尽管第一打击出去后形式上没有第二打击,但在意识上一定要盯住对方,有第二打击的准备。重要的是意识不能丢。
四、指导手与打击手 太极拳在技击中应分出"指导手"与"打击手"来,这一点对于"舍己从人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舍己从人
"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进落空,控制对方,造成已顺人背,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那么我们的两只手应该有个分工。我们将一只手叫"指导手",主要用来化解、引导对方的来力,使其"落空"。另一只手叫"打击手",则担负起打击对方的任务。当然这两只手是有联系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舍己从人和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指导手"与"打击手"的确定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来决定。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指导手"的作用一是要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二是要指导我方打击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使其定位、外膨胀即可,螺旋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指导手"作用重于"打击手"。"指导手"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可以使对方来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点,化对方劲力于无形;"打击手"则因"指导手"的变化而变化。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是"指导手"的妙用,"合"是"打击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若实战中分不出"指导手"和"打击手"来,那么,技法的运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实践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
(有关"指导手与打击手的祥细论述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推手中的"指导手"与"打击手")
五 、"蓄发相变"与"化打合一" " 舍己从人
"说到底是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对我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我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继续前进造成自已的背势,二是终止其劲力而后退。这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平衡创造条件。同时注意这个"化"的过程也是我方"蓄"的过程,一旦这个过程完成了,这就意味着:第一,对方对我的威胁解除了,第二,造成了我顺人背的有利局面。那么我就可以变"蓄"为"发",变"化"为"打"。这叫"蓄发相变"。更高的境界是"化打合一",在招熟和懂劲的情况下,在"舍己从人
"的总体原则下,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动作的前一部分为"化",后一部分是"打"。中间没有衔接的部分,或者说化打衔接于无形。
六、 可用折叠之妙
拳论曰:"折叠在碗"。其实周身都应该有折叠,不过折叠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缠丝劲的方向,也就是说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如果是混园的力对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里去,对方无法适应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弧线螺旋运动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短时间的空白,或人为的使对方吸气。往往在对方吸气时给一个打击最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容易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
七 、加上一定的身法和步法
如果来力的对方力道猛、质地强、速度快、角度刁,这就给"舍己从人"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应该是手法不能解决用身法,身法不能解决用步伐。一个步伐不能解决用两个,两个不能解决用三个。反复地用。太极拳有五种步法:进、退、顾、盼、定。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伐中"中定"是基本的,其他步法都是由"中定"演变而来。定步时要五指生根,各关节都能运动。如果对方冲击力实在太大,你可以退步,否则最好不退。因为定步可以使自己的技术动作不易变型。但反过来讲运动中缠丝劲的运用更有优势。因此,对抗中,如果在双方的手法、身法都有所不及时,谁能够运用步法改变对方劲路的力量和方向,牵动对方的重心,谁就能达到"已顺人背"的目的。
总之,"舍己从人
"是太极拳击技法的总则。在此基础上,太极拳还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等等高超的技击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体系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她易学不易得,易知不易练。学者只有通过刻苦训练,勤于总结,勇于探讨,不断升华才有可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黄金分割---谈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 砺剑,2005-07-07 13:03:44
张志俊
高明的太极拳师有"人体平衡魔术师"的美称,在推手及散手实战中,其入手之巧,劲力之妙常为人们称奇。这是因为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四两拔千斤,尤其注重人体平衡力的研究。而人体重心线则是研究人体平衡力的关健所在,因此我们研习太极拳,就应对人体的重心线和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 如何找到人体的重心线
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由于两腿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当人体双腿并立时,两腿承重均匀,重心线与中心线相吻合。
如预备式(见图一);
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时,即成为虚实步时,这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一般来讲我们称那个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
,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按照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见图二);
这个"约三分之一强"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618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即重心线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说大于了0、382,就会出现虚腿过虚,实腿倾斜的现象;(见图三)
最后一种情况是当一条腿支撑全部身体的重量时,这时的重心线自然是沿这条承重腿垂直向上。(见图四)
(二)进攻――加力、倾斜、颠覆、破坏对方的重心线
在太极攻防中,如果我进攻对方,就应首先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作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破坏掉了对方的重心线,就等于破坏了对方的平衡。那么就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我们的战术目的。以合步推手为例。如果双方均右腿在前,左腿在后,成弓步,重心在前。那么双方的重心线应都在身体的中线偏后位置。这时候如果我向前进攻对方,可用右手作"打击手",向对方的左胸前推发力;如果这时对方变化重心位置,后腿踏实,前腿变虚,则重心线前移,那么我的"打击手"应换为左手,向对方的右胸前推发力。如果不遵守以上原则,则进攻就将是无效的至少是拖泥带水的。如果我欲向左右方向进攻对方,使对方向我的两侧跌倒,那么当对方重心在前腿时,重心线偏后,我可以身向左传,以左手为"指导手"引导对方,使其前腿实而过实,(膝前倾过脚尖为"过")后腿虚而更虚;右手为"打击手",作用于重心线一侧,用螺旋缠丝的方式迫使其重心线倾覆;而当对方重心在后腿时,他的前腿变虚,重心线偏前,这时,我应身向右转,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以同样的方式使对方重心线倾覆。(有关"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论述详见论文《太极实战中的"指导手"与"打击手"》)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实施的进攻简洁而有效。
如果我在上述合步推手时,右手置于对方的脖胫后或右肩上,欲将对方提起使其脚下失根或压下使对方后仰跌倒,那末我的右手应置于对方的重心线上,换句话说,只有当对方重心线偏后时,亦即前腿实,后腿虚的时候,才能够实施,否则我的战术意图便很难奏效。我们总的原则是:"打击手"要永远置于重心线一侧;"指导手"要永远位于非重心线一侧。我们总的方针是:通过周身螺旋缠丝的变化和两手的相吸相系,使对方"实腿过实,虚腿更虚。"从而达到使对方失去平衡,倾覆跌倒的目的。在具体的攻防实战中,由于面对的是运动中的敌手、不断变化的招式和对方重心线反复灵巧的位移。我们对对方重心线的围剿和破坏也将不是一件易事,同时也就演绎出了太极推手、技击技法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作为攻击一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因敌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可以迫使对方的重心线按我的要求进行变化,这便是造势。
比如:对方右弓步前推,向我进攻,我双手螺旋缠丝将对方双臂棚起,裆走下弧,重心前移,迫使对方脚跟飘起,重心后移,对方的重心线由后变前,从而使我正面的攻击立即见效,对方不得已向后退步。又比如:我向己右后侧捋对方右臂,对方右腿前弓与我抗力不从。这时因为对方的重心线偏后,故有条件与我抗衡。如果我同时左手推其右胯,迫使其重心由右腿转向左腿,重心线前移,则我立即得势,对方向我右方摔倒。
(三)防守――转移、掩藏、变换、保护我方的重心线
稳固我方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使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
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亦即使对方的来力落空,对方的"打击手"永远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这样,我就可以在不改变自我重心的前题下,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变幻、
隐藏我的重心线
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将我的重心线隐藏起来,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则重心左移。(有关太极重心学说见论文<太极轻重虚实解>)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破坏掉对方的"打击手"
面对对方的"打击手",我可以通过周身的协调―――通过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前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手以机会,使对方的打击手不能有效地在我的重心线上施力。胸腰折叠使对方加在我重心线上的力点滑脱
一旦对方打击手按中了我的重心线,我通过胸腰折叠,
(1)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同时上托其进攻手臂,使其作用于我重心线上的力点向上方滑脱。同时还能使对方重心上提,脚下发虚,我立刻变被动为主动,变招即可将对方发出。
(2)含胸双手下采其"打击手",使对方的"打击手"向下从我重心线上滑脱,并前仆倒地。这也是紧急情况下的解脱方法,打击的力度很重。步伐的应用使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
一旦加进了进退顾盼定步伐,我重心线的守护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的进攻威力将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左右既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在太极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的说法。这里讲的就是双方平衡力与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讲的就是对对方重心线的准确把握和控制。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实践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才能在与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坏对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对方站立不稳,最终有望达到太极拳"接手即仆"的至高境界。
太极重心线 砺剑,2005-07-07 13:05:15
高明的太极拳师有"人体平衡魔术师"的美称,在推手及散手实战中,其入手之巧,劲力之妙常为人们称奇。这是因为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四两拔千斤,尤其注重人体平衡力的研究。而人体重心线则是研究人体平衡力的关健所在,因此我们研习太极拳,就应对人体的重心线和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 如何找到人体的重心线
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由于两腿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当人体双腿并立时,两腿承重均匀,重心线与中心线相吻合。如预备式(见图一);
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时,即成为虚实步时,这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一般来讲我们称那个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按照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见图二);这个"约三分之一强"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618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即重心线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说大于了0、382,就会出现虚腿过虚,实腿倾斜的现象;(见图三)
最后一种情况是当一条腿支撑全部身体的重量时,这时的重心线自然是沿这条承重腿垂直向上。
(二)进攻――加力、倾斜、颠覆、破坏对方的重心线
在太极攻防中,如果我进攻对方,就应首先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作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破坏掉了对方的重心线,就等于破坏了对方的平衡。那么就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我们的战术目的。
以合步推手为例。如果双方均右腿在前,左腿在后,成弓步,重心在前。那么双方的重心线应都在身体的中线偏后位置。这时候如果我向前进攻对方,可用右手作"打击手",向对方的左胸前推发力;如果这时对方变化重心位置,后腿踏实,前腿变虚,则重心线前移,那么我的"打击手"应换为左手,向对方的右胸前推发力。如果不遵守以上原则,则进攻就将是无效的至少是拖泥带水的。
如果我欲向左右方向进攻对方,使对方向我的两侧跌倒,那么当对方重心在前腿时,重心线偏后,我可以身向左传,以左手为"指导手"引导对方,使其前腿实而过实,(膝前倾过脚尖为"过")后腿虚而更虚;右手为"打击手",作用于重心线一侧,用螺旋缠丝的方式迫使其重心线倾覆;而当对方重心在后腿时,他的前腿变虚,重心线偏前,这时,我应身向右转,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以同样的方式使对方重心线倾覆。(有关"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论述详见论文《太极实战中的"指导手"与"打击手"》)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实施的进攻简洁而有效。
如果我在上述合步推手时,右手置于对方的脖胫后或右肩上,欲将对方提起使其脚下失根或压下使对方后仰跌倒,那末我的右手应置于对方的重心线上,换句话说,只有当对方重心线偏后时,亦即前腿实,后腿虚的时候,才能够实施,否则我的战术意图便很难奏效。
我们总的原则是:"打击手"要永远置于重心线一侧;"指导手"要永远位于非重心线一侧。
我们总的方针是:通过周身螺旋缠丝的变化和两手的相吸相系,使对方"实腿过实,虚腿更虚。"从而达到使对方失去平衡,倾覆跌倒的目的。
在具体的攻防实战中,由于面对的是运动中的敌手、不断变化的招式和对方重心线反复灵巧的位移。我们对对方重心线的围剿和破坏也将不是一件易事,同时也就演绎出了太极推手、技击技法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作为攻击一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因敌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可以迫使对方的重心线按我的要求进行变化,这便是造势。
比如:对方右弓步前推,向我进攻,我双手螺旋缠丝将对方双臂棚起,裆走下弧,重心前移,迫使对方脚跟飘起,重心后移,对方的重心线由后变前,从而使我正面的攻击立即见效,对方不得已向后退步。
又比如:我向己右后侧捋对方右臂,对方右腿前弓与我抗力不从。这时因为对方的重心线偏后,故有条件与我抗衡。如果我同时左手推其右胯,迫使其重心由右腿转向左腿,重心线前移,则我立即得势,对方向我右方摔倒。
(三)防守――转移、掩藏、变换、保护我方的重心线
稳固我方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使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
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
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亦即使对方的来力落空,对方的"打击手"永远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这样,我就可以在不改变自我重心的前题下,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
变幻、 隐藏我的重心线
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将我的重心线隐藏起来,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则重心左移。(有关太极重心学说见论文<太极轻重虚实解>)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
破坏掉对方的"打击手"
面对对方的"打击手",我可以通过周身的协调―――通过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前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手以机会,使对方的打击手不能有效地在我的重心线上施力。
胸腰折叠使对方加在我重心线上的力点滑脱 一旦对方打击手按中了我的重心线,我通过胸腰折叠,
(1)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同时上托其进攻手臂,使其作用于我重心线上的力点向上方滑脱。同时还能使对方重心上提,脚下发虚,我立刻变被动为主动,变招即可将对方发出。
(2)含胸双手下采其"打击手",使对方的"打击手"向下从我重心线上滑脱,并前仆倒地。这也是紧急情况下的解脱方法,打击的力度很重。
步伐的应用使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
一旦加进了进退顾盼定步伐,我重心线的守护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的进攻威力将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左右既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
在太极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的说法。这里讲的就是双方平衡力与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讲的就是对对方重心线的准确把握和控制。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实践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才能在与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坏对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对方站立不稳,最终有望达到太极拳"接手即仆"的至高境界。
谈太极拳的球体感 砺剑,2005-07-07 13:06:20
张志俊  张鹏  栖臣
一、    球体感是棚劲产生的源泉。
太极拳,棚劲拳。棚劲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的一部分。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棚劲。
太极拳的棚劲是运动中的棚劲,滚动中的棚劲,弧线中的棚劲,螺旋中的棚劲,缠绕中的棚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棚劲是独有的,是其它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因此,球体感是棚劲产生的源泉。
二、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诸处有球体感。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地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转动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两膊之间;两手之间。
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
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翘里合与小腿间应有球体感;五指抓地脚掌间应有球体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细微之处的球体感,读者可在练习中自行体会。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
1、立身中正,圆润顺达,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有的显著特征。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诸如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等的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就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如果你在拳架的训练中具备了这种球体感,那么您的肢体运动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在别人的感观里就不会出现诸如前俯后扬、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又一特征。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和膨胀,使你的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比如“闪通背“双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此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不欠不贪、力撑八面,是指太极拳在力的运用上具有的显著特征。具备了球体感便可以使我的力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便有了一个度。攻,不容易贪之、守,不容易欠之。可以达到力撑八面的效果。
4、
攻防无迹,化打合一,则是指太极拳在实战运用中因具备了球体感而产生的独特效果。由于肢体具备了球体感,你的的运行轨迹便一定是具备了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这种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使得对方的大脑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来适应你,从而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这种球体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更准确地说是沿着一个球体的外沿弧线完成了来和回,化和打,一气哈成,没有停顿,太极拳高手正是这样借对方的力来加重打击对方。这正是太极拳可以以弱胜强,四两拔千斤的奥妙所在。
5、多变性。太极拳中的球体感毕竟只是一种感觉,它的本质是膨胀。因此在形拳走架的过程当中,身体各部位的球体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大小、方向、角度等等。你周身的太极拳球随时可托、可按、可挤、可收、可抱、可压、可搓、可辗等等。当然,这些要靠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来完成。
6、互逆性。球体感的转换和变化还应该是有规律的。双手的上托变为下按时,球体感应从上方变为下方;双手从左捋变为右捋时,球体感应从左方变到右方;双手合抱时,有一个球体在中间,变双手外分时,中间一个大球变成了两边的两个小球;含胸时胸前有一个球,变开胸时,这个球从前边变到了后边。这些我们不妨称它为球体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才能练出球体感来
1、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这里要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主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两头卷曲产生了球体感必须的曲线和弧度;梢节领劲则使你的上、下肢形成了内撑力,梢节领劲尤其重要,否则,即使是两臂外形上状如抱球,也会缺少应的外棚力。即使下肢曲膝下坐,也形不成稳固的支撑力。因此,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形成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2、五弓齐备。
太极拳如果要形成球体感,那么任何时候你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完全挺直,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言之,假如任何一张弓一旦发生了形变,这里的球体感也就不复存在了。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沾粘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滚动者,球也。上肢的球体感使你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余,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体感的情况下,才能够松胯圆裆,虚实变化,重心稳固。(关于身备五张弓祥见<武林>杂志2001年第三期)
3、内撑外包。
比较明显的是两臂之间和两腿之间所形成的球体感。这只无形之中的球是实心的,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都是不可变形的,因此这只无形的球在你的双臂双手间,在你的双腿间跨下便有一种强烈的外撑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撑力就越大;为了保持这个球体在你的怀中和跨下的存在,你就要用双臂和双腿来用力的合抱它。这就是所谓的内撑外包。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来宽阔博大,中正圆润。
4、螺旋缠丝。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换句话说,你的肢体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强烈的外撑力,你的球体感才能存在。这个球体的旋转永远是立体的,是六个方向的,就象保龄球高手打出的旋转球一样。螺旋缠丝可以使你的攻击部位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这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
5、公转自转。
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才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这个公转,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一些球体可能就要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公转与自转”祥见<中华武术>2001年第十期)
6、节节贯穿。
球体感的产生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上肢就需要两手领劲,两肘定位,两肩放松,下肢则需要两脚抓地,两膝里扣,两胯放松。以上肢为例,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但要保持曲度),肩可伸展以策应(两腋下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基本不作大的改变)。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你的球体感也就消失了。节节贯穿”可以使你在转关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感的存在与转换,是产生和保持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7、  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球体感的形成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我们的球体感是处于运动中并且在不断的转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两手协调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反之,这些劲别也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题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于两手的相吸相系详见《武魂》2001年第四期: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
8、  周身协调。
太极拳形成球体感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周身协调了,按照一定的要求,产生球体感的部位就可能多,周身欠协调,动作一变形,球体感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周身协调是要靠大量的训练,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而产生球体感则是周身协调的最终结果。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诸处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这也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太极拳爱好者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的就是不断地去探讨、掌握太极拳的真谛,去研究和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太极拳运动中具备球体感可以视为这种目标的具备化。具备了球体感,那么您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内在美,不仅好看,而且管用。但这有一个前提,必须以科学训练为前题,必须符合我们在文中提到的8个方面的要求,必须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要求。这是否一定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日呢?不见的。我想有3年也就够了,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我是不赞成的。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敢于吃苦,肯动脑筋,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快地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