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背负最大骂名的美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23:40
一个女人为了一个阴谋而献身,如果成功了,大多时候,我们可以给她无限的同情和很高的评价,比如西施。
但是,也有例外,一个女人为了一个阴谋而献身,虽然成功了,但是她却背负着无限的憎恨和千古的骂名,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哀姜。
为什么?
因为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注释1),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哀姜
美丽指数:五星
悲剧指数:五星
说实话哀姜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就是在这并不复杂的情节下,我突然感觉到了刺骨的寒意,嗅到了厚重血腥的恶毒阴谋的味道。
当然这个所谓的阴谋的故事是我的想象,今天的文字,大家权当一本侦探小说来看,如果看完您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没关系,该骂骂,该拍砖拍砖。但是我事先声明,我坚持我的观点。
一、拍拍尘土,打开尘封的案卷
哀姜的故事很简单,用《列女传.鲁庄哀姜》为蓝本,再结合《左传》和《史记》上的记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叙述一下这个早已被盖棺定论的惊天大案的经过。
公元前670年,鲁庄公娶了齐侯之女哀姜为夫人。
鲁庄公非常重视这次婚姻,竟然不惜“非礼”而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用金漆重新刷了父亲鲁桓公庙的柱子,第二件是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觐见哀姜时,以玉帛作为觐见的礼物。鲁大夫御孙对于这两件事情都提出了反对,第一件事情御孙嫌鲁庄公太奢靡,第二件事情御孙指出这实际是觐见男人时的礼节,并不是觐见女人时的礼节。当然,鲁庄公并没有搭理御孙。哀姜嫁给鲁庄公时,她的小妹妹叔姜也一同嫁了过来。
在这里停一下,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这种姐姐嫁人,要有一个妹妹陪嫁是春秋时的一种婚嫁习俗,叫媵(ying,四声)。《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对媵做了解释:“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致娣(di,四声)从。”这个娣就是妹妹的意思,当然这个妹妹可以是亲妹妹,也可以是堂妹。
这个制度在后来的大门户之间的婚嫁中,演变成了陪嫁丫头的制度,这种陪嫁的丫头是可以和男主人发生性关系的,他们之间可以存在一种准婚姻关系,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和平儿共侍贾琏,王熙凤话里话外都把平儿看做姐妹一般,从王熙凤的言谈里可以透露出来平儿是和贾琏发生过性关系的。
拓展了一下,下面继续讲案情。
哀姜出嫁后一直没给鲁庄公生儿子,但是她的这个陪嫁的小妹妹叔姜却给鲁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子开。但是鲁庄公最喜欢的并不是这对齐国姐妹,鲁庄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孟女的女子。孟女是大夫党氏的女儿,鲁庄公非常喜欢她。庄公三年,鲁庄公修建一座高台,与大夫党氏家隔邻。庄公在高台上看到了党氏女孟任的美貌。庄公贪恋美色,信口开河许诺立她为夫人;并且割破胳膊发毒誓,清纯的小姑娘就这样受骗了。
鲁庄公后来虽然没有立孟女为夫人,但是他很想立他们的儿子子斑为下任君王。子斑是一个比较有正义感的青年,他曾经鞭打过调戏自己妹妹(《史记》上说的是子斑的妻子梁氏女)的圉(yu,三声,指养马的地方)人荦(luo,四声)。庄公告诉子斑这个人力气很大能够把城门举起来扔出去,不如杀了他。但是在子斑的一念之仁下,他并没有杀这个马夫。佛家常说杀恶人即生善念,这很明显是有道理的,因为不杀恶人,恶人就会继续祸害好人。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演变为了日后的悲剧。
鲁庄公病重时,征求了两个弟弟叔牙和季友意见,结果叔牙支持鲁庄公的二弟庆父作君王,而季友支持子斑当君王,鲁庄公很有托孤的意思将这件事情交给了季友,季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鲁庄公的名义,毒死叔牙。 鲁庄公不久死去,季友立子斑为君王。可是这时人们发现哀姜竟然和鲁庄公的二弟庆父通奸,在子斑即位两个月后,庆父派那个马夫荦干掉了子斑,结果立了叔姜的儿子子开做了君王,也就是鲁闵公。此时季友只好跑到了陈国避难(因为他母亲就是陈国女)。
两年后,庆父派鲁国大夫卜齮(yi,三声)杀了鲁闵公,鲁国百姓不干了,要诛杀庆父,庆父跑到了莒国,而同谋哀姜,跑到了邾国。
季友趁机把公子申立为君王,这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并向莒国索要庆父归案,莒国受到了季友的贿赂,把庆父交还给了鲁国,庆父让公子鱼(这是《左传》的说法,《史记》说是大夫奚斯)去请求赦免,结果鲁僖公不同意,公子鱼哭着回来,庆父听到公子鱼的哭声,知道自己再难活命,便上吊自杀。而哀姜呢,齐桓公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向邾国索要哀姜,并在夷地杀了她,鲁僖公要求齐桓公归还了哀姜的尸体,并予以安葬。
故事讲完了,《列女传》上对哀姜的评价说:“哀姜好邪,淫于鲁庄,延及二叔,骄妒纵横。”
传统意义上说哀姜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女人,她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
事情大体如此,但是事情真的像史书上记载的这么简单吗?
就我看来,哀姜只是一个天大阴谋的一个棋子而已,说白了她就是个替死鬼。
二、疑点
有些事情,我们感觉到不对劲,却又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对来,所以很多案件被草草了结,真相也随着人们对于历史的渐渐淡忘而埋藏地下,永不见天日。
其实,这起“案件”的疑点非常多。
我列举一下:
疑点一:鲁庄公娶夫人(取其他的女人不算娶妻)时的年龄是三十六岁。
这在当时是严重的“不礼”的行为,因为当时的各诸侯国都很讲究继承人,即所谓的嫡长子。杜预注《春秋三传》上说:“天子诸侯十五而冠者,以娶必先冠,而国不可久无储二,欲仁君早有继体也。”我的疑问是鲁庄公为什么这么大岁数不娶正妻?
疑点二:哀姜的身份
《史记.齐世家》记载:“鲁闵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
照这个说法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也就是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死亡的时间是公元前698年,而鲁庄公娶哀姜的时间是公元前670年,就算齐僖公在人生的最后一年留下了遗腹子,哀姜在出嫁的那一年也是二十八岁了。当时不同现在,不讲究晚婚晚育,这个年纪才出嫁,我只能说太奇怪了。
当然有的学者称,哀姜可能是齐襄公的女儿,并不是他的妹妹。且不说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这样的说法,鲁庄公就面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那就是他要娶自己的杀父仇人的女儿做老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是很可疑。
疑点三:哀姜的态度
作为新娘的哀姜,并没有显示出作为新娘的喜悦,这场婚姻实际上从开始就别别扭扭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70年夏天鲁庄公不惜“违礼”亲自到齐国去迎接哀姜,但是很奇怪,哀姜并没有和鲁庄公一同回到鲁国,而是灰溜溜的自己先回去了,秋天的时候,哀姜才正式来到了鲁国。 程俊英的《诗经译著》一书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哀姜在路上迟迟不入鲁境,非要等鲁庄公答应她一个要求她才肯进入鲁国,这个条件就是“远媵妾”。这个事情我觉得是十分不合情理的,如果哀姜要求鲁庄公远离其他的女人还有情可原,但是这个媵妾是自己的妹妹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后来叔姜生育来看,鲁庄公并没有信守诺言,是鲁庄公没有遵守诺言,还是哀姜改了主意?
这件事情也是非常可疑的。
疑点四:鲁国和莒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莒国是传说时代少昊的后裔,曹姓的祖先,在春秋时,莒国把都城从介根(今山东胶东西)迁到了莒(山东莒县附近)。
鲁国和莒国在春秋时期,关系并不好,并时有战争发生(规模并不大)。但是在鲁庄公时期,这两个国家突然消停了下来,并且还联了姻。莒国大夫庆“非礼”越境来到鲁国迎娶了鲁庄公的女儿叔姬。令人奇怪的是这短暂的和平只维持了鲁庄公后期统治的几年而已。后来,莒国又与鲁国在财物上发生矛盾,战争再一次爆发,鲁国的公子季友大败莒国,莒国国君的弟弟也被俘虏。 有人看到这里一定会问,这和哀姜有什么关系?
没错,这和哀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把一些事情,给大家罗列出来,大家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一、在齐桓公称霸后,文姜曾两次来到莒国。
二、齐桓公正是由莒国出发,回国夺位的。
三、庆父逃走,逃亡的国家是莒国。
这些事情的共同点都是莒国,难道这是一个巧合吗?还是另有隐情?
疑点五:齐桓公对鲁国的态度
众所周知,齐桓公和鲁庄公其实是一对冤家,历史上对齐桓公评价很高,说他是“五霸之首”。当然,对于鲁庄公的评价就显得非常一般了。 但是正是这个名气并不大的鲁庄公却两次羞辱了不可一世的齐桓公。公元前683年,刚刚登上王位的齐桓公对鲁国发动了战争,但是非常奇迹的是弱小的鲁国却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我们也因此认识了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曹刿。中学时,我们就学过一篇摘自《左传》的课文“曹刿论战”,曹刿先为鲁庄公分析了打这场战争能够胜利是因为有群众基础,然后用“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耗尽了齐军的锐气,反击得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史记》并没有记录这个故事,它记录的故事更加神奇了,《史记.鲁世家》、《史记.齐世家》、《史记.刺客列传》都记述了一个叫曹沫(注释2)的勇将,在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80年,曹沫率领鲁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三次,都打了败仗,此时的鲁国非常被动,只能依靠谈判解决问题。这是一次十分搞笑的谈判,作为战胜国的齐国竟然在谈判中被抢了先机。原来曹沫在这次谈判时竟然突然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这时齐桓公慌了,左右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齐桓公质问曹沫:“你想干什么?”(子将何欲?) 曹沫毫不慌张,说出了一段正义凛然又颇为圆滑的话:“你们齐国以大欺小,欺负我们鲁国,你们现在齐国的领地已经压在我们鲁国的领地上了,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其实,攻城掠地春秋时每个国家都干过,这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但是匕首就架在齐桓公的脖子上,齐桓公也只好服了软,答应归还占领鲁国的土地。 听到这话,曹沫扔掉匕首,面不改色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齐桓公恼羞成怒想要毁约,但是这时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站了出来,这就是管仲。管仲当年是受过鲁庄公的大恩的,当年鲁国的公子纠(她的母亲是鲁女)夺位失败,管仲此时处境已经非常危险,齐国的鲍叔牙知道管仲的厉害,要求齐桓公不计前嫌,启用管仲,所以齐国找鲁国要人。但是鲁国是有明白人的,施伯对鲁庄公说,像管仲这样的人,不能用,就干脆杀了他。给齐国一具尸体算了,要不然此人必成为鲁国的大患。
但是,鲁庄公不同意,放走了管仲。
鲁庄公这个决定,造就了这次谈判的最终成功,因为这时管仲站出来,告诉齐桓公,不能背信弃义,因为失信于诸侯,就会失去外援。齐桓公因此退还了打败曹沫时所占领的土地。
但是,大家不知道鲁庄公的这个决定也同样造就了一个很恐怖的阴谋,这个阴谋使鲁国迅速衰落,再也无力与强国抗衡。
齐桓公在这两次战役之后,再也没找鲁国的麻烦,鲁国和齐国在鲁庄公期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这是非常奇怪的。
纵观齐桓公一生,打仗唯有这两次失败,但是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竟然忍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都没跟鲁国找茬,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点与线
松本清张曾经写过一本非常好的推理小说,叫做《点与线》,那里边的老警官鸟饲利用时间上的节点,发现了在四分钟的范围内的不正常的事件,并以此展开调查,把所有的疑点和线索拼在一起,最终侦破了一起以贪污工程款为背景的杀人案。
今天我想适用这种点与线的方式,把这些散落在历史各个节点上的线索重新组合一下,看看我们到底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首先是为什么鲁庄公三十多岁还不娶妻?
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但是有的人给与了解释,比如杜预在注解《春秋三传》的时候认为,鲁庄公是因为“盖为文姜所制,使必娶于母家。”杜预的意思是说鲁庄公之所以这么晚才结婚完全是因为她的母亲文姜告诉他只能娶齐女当老婆。
我对这个说法不完全认同,不完全认同的意思就是部分认同。
我感觉在这件事情上,文姜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从鲁人对她的那种厌恶的态度来看,我并不认为文姜可以在这件事情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觉得这件事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鲁庄公自己。纵观鲁庄公的一生,我认为其实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政治家,十分优秀的意思就是并不特别优秀,十分优秀的政治家懂得战术怎么运用,保证自己的统治时期不发生大的问题,鲁庄公统治鲁国整整三十二年,这是一个较比长的期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鲁国没有发生内乱,对外也没怎么吃亏,可见鲁庄公的战术运用得当。
他可以背负父仇,同杀父仇人齐襄公一起去讨伐兄弟之国卫国(《论语》:“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可以为齐襄公主持迎娶周王室王姬的婚礼;他也可以重用曹刿、曹沫打败齐国,取得军事上和外交上的双重胜利;他还可以长时间的等待着齐女的出嫁并不惜违礼屁颠屁颠地到齐国去迎亲。这些都说明鲁庄公能忍耐,善于用人,敢于争取,这都是一个十分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但是像鲁庄公这样十分优秀的政治家和特别优秀政治家的差别就在于,鲁庄公只会运用战术,却不怎么有战略眼光。比如他轻易放走了管仲,鲁庄公这次失误的结果就是,让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而且就我看来正是由于管仲的一次阴谋,彻底断送了鲁国的未来。当然就娶齐女这个问题上,鲁庄公是明智的,我只是说在政治上,他明白感情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要区分考虑的。他喜欢党氏孟女,花言巧语骗孟女跟了自己,却一直不肯给孟女正妻的名分,我只能说鲁庄公是一个龌龊的男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鲁庄公之所以一心要娶齐女,是因为他在曹沫那次侥幸的外交胜利后,看到了鲁国和齐国之间的巨大差距,齐桓公很有可能时常地派军队来鲁国转转,那时鲁国将永无宁日。鲁庄公认为能够彻底解决这种状况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和齐国联姻。
其实,鲁庄公并不知道,齐国对待鲁国的态度在悄然发生变化,因为一件天大的事情也在威胁着齐国。鲁庄公并不知道即使鲁国不娶齐女,也可以保证鲁国不受齐国的骚扰。
当然,鲁庄公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政治家,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而正是由于鲁庄公的这种心理,齐国将计就计,一个天大的阴谋就此展开。 这个阴谋是什么?还不急揭示谜底。
我们先来看看哀姜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困惑的问题,哀姜作为齐桓公的妹妹为什么一直没有出嫁。难道是另有隐情? 后来我才知道不是另有隐情,是我书看的不到位。
《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齐襄公)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见”,为家主辞,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齐国有个传统,就是留下长女不能出嫁,如果出嫁就会对本家不利。
《战国策.齐策》中引用赵威后的一句话也可以作为佐证:“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从这两条记载看,哀姜的身份很有可能是不许出嫁的齐女(齐僖公的长女)。
但是,不许嫁人的齐女还是出嫁了,而且她还要求鲁庄公不许接近陪嫁来的齐国小妹妹,这是为什么?
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哀姜是身负一种非常特殊的政治任务的,这个任务就是彻底击毁鲁国的政权体系。
这就是阴谋的谜底。
齐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很麻烦的,直接出兵消灭鲁国岂不是更为实惠些。
恩,其实我开始时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我看到管仲说的一句话后,我就彻底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左传.闵公元年》记载了管仲的话:“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这句话被后世的史家总结为“尊王攘夷”的政治思想,这个我同意,但是我感觉并不能完全体现这句话的所有意思。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尊君王,联诸侯,抗外夷”。
当时的齐国表面风光,实际上受到了少数民族的侵扰,已经自顾不暇,而且这些戎狄非常狡猾,打了就跑,抢完就走,齐国此时只能一心一意的对抗这些讨厌的家伙,他不希望自己的后院起火,这个后院其实就是鲁国,鲁国就像一根钉子一样时刻牵制着齐国,让齐国始终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对抗戎狄。
所以据我推测当时的管仲很可能想出了一个极为毒辣的办法对付鲁国,让鲁国内部自相残杀,再也无法组织起真正的力量对抗齐国。
哀姜就是这个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棋子,因为当时齐国并没有适婚年龄的公主,不到万不得已齐桓公是不可能把这个不允许出嫁的妹妹嫁给鲁庄公的。
当然作为一个特别优秀政治家的管仲,是不会让这个计划草草进行的。这个计划的关键点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莒国。 莒国在当时的小国里是比较能闹腾的一个,它和鲁国争夺鲁地周边的土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但是奇怪的是在齐桓公和鲁庄公时代的交叉点上,莒国和鲁国的关系相当的好,还联姻了,这充分说明,莒国实际也是这个阴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应该不会忘记,齐桓公就是逃亡到了莒国,并从这里出发回到齐国即位。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齐桓公的母亲其实是卫国人,当时他为什么不到卫国请求政治避难,而偏偏选择了莒国。
后来我才发现,是自己去过的地方太少了。我在一个自驾游的电子地图上测算了卫国(河南省安西的西北)和齐国(山东省淄博市)的距离,是609.5公里。而莒国(山东省莒县)和齐国的距离只有170.4公里,这比鲁国(山东曲阜)与齐国的距离252公里还要近80多公里。
这就为齐桓公和公子纠在即位赛跑大赛上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当然莒国为什么会接纳齐桓公? 我觉得只有一个可能,齐桓公已经给了莒国一定的政治许诺,让这个国家死心塌地为自己做走狗。大家想想为什么像莒国这样的小国会对鲁国屡屡叫板,这很有可能是得到了齐桓公的暗中支持。也就是说莒国实际上是齐国的一个附属国,就像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关系一样。
好了这么多线索和时间点结合在了一起,大家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在我的脑子里一个极其罪恶的计划就这么形成了。
四、犯罪现场模拟再现
对于这段历史,我只是猜测,不要求大家认同。下面我把我认为的这段历史的真相告诉大家。
文姜和齐襄公的奸情爆发后,鲁齐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的微妙。也就是说文姜并没能以太后的身份实际掌握鲁国的政权。
所以齐桓公即位后,为了控制鲁国,两次攻打鲁国。但是由于曹刿和曹沫的出色发挥,齐国都无功而返。文姜在齐桓公称霸那一年(公元前678年),到齐桓公那里去为儿子求亲,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文姜认为,就现在的形势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掌控鲁国的政权了,为今之计,只有再嫁齐女给鲁国,才有可能使齐国在政治上控制鲁国。但是齐桓公可能正在气头上,而且齐国也确实没有适婚年龄的公主,所以没有同意联姻。
文姜走了之后,管仲从后台走了出来埋怨了齐桓公的鲁莽。因为就管仲看来,对于鲁国这个虽然实力不是很强但是有广泛影响的国家,是不应该放弃用联姻的方式笼络的。但是此时齐桓公已经回绝了文姜,所以也不好再说什么。可是几年后,戎狄对于齐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戎狄的屡次进犯,让齐国已经无暇旁顾。此时齐国的后方,唯一可以威胁到齐国的就是鲁国,如果鲁国在这个时候背后统一刀子,那齐国可受不了,所以这时齐国与鲁国的联姻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鲁庄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齐国的这个大隐患,还以为自己的处境非常的不安全,其实真正应该感到不安应该是齐国才对。
此时的管仲仔细分析了鲁国的形势和鲁庄公的心理,他已经改变了主意,因为管仲知道,一时的联姻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彻底摧毁鲁国的中央政权,才能让齐国彻底消除这个大患。此时,一个惊天的阴谋已经在管仲的脑子里形成了。
首先,管仲联系了文姜,让她去联系莒国,让一向与鲁国作对的莒国突然向鲁国示好,并且表示有联姻的意思。并且告诉文姜,只要莒国可以和鲁国联姻,齐国也可以。
文姜当然不完全明白管仲的意思,但是她知道这很有可能是齐国要控制鲁国的策略。所以文姜在公元前674年和公元前673年两次出访莒国,就是为了商谈联姻的事宜。此时的鲁国得知莒国想要联姻,鲁庄公非常高兴,因为莒国这个对手实在是块狗皮膏药,非常讨厌,如果可以通过联姻解决问题,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所以莒国和鲁国定了亲,但是当时鲁庄公的女儿还小,七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66年,鲁庄公的女儿叔姬才出嫁。在这七年里,莒国没有再找鲁国的麻烦,这让鲁国相信了莒国这次联姻的诚意。当然,这只是管仲给了莒国一道死命令,在鲁庄公有生之年,不许在找鲁国的麻烦,让鲁国彻底相信你们已经是他们最可靠的姻亲。
当然不找麻烦不代表不能找麻烦,管仲另一个命令是当鲁庄公死的时候,鲁国国内无论谁跑到莒国去,一定要拿下,听候齐国发落。
可是现在齐国的问题是实在是没有适婚年龄的女儿可以嫁给鲁国,老女人倒是有一个,那就是齐僖公的长女哀姜,但是按照齐国的规定长女是不能出嫁的。此时的齐桓公只能找哀姜做工作,要她为国出嫁,哀姜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是后来经不起齐桓公和管仲的苦苦哀求,还是答应了。
当然管仲在哀姜出嫁的时候给哀姜安排了任务,任务就是让哀姜尽快生下太子,当太子长大成人后,杀死其他的鲁国贵族,这时候鲁国的政权就会掌握在哀姜的手里。公元前670年,在经过长期思想斗争之后,哀姜最终决定嫁到鲁国。
哀姜一开始的策略是不让鲁庄公动自己的妹妹叔姜,原因是只有哀姜自己生下的太子,才是鲁国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哀姜与鲁庄公的婚姻生活中渐渐发现,自己竟然不能生孩子,这可能和自己年龄很大有关系,最令人郁闷的是鲁庄公还有非常宠爱的党氏孟女,她为鲁庄公生了公子斑,公子斑很受鲁庄公信任,并且已经成年,很有可能继承鲁国大统,如果是这样,管仲的一切筹划很有可能变成泡影。这时候的哀姜其实本可以选择平静的活下去,因为管仲的计谋的失败并不能说是她的错,自己生不了孩子,这只能说是天意。但是哀姜最终决定,还是要把哥哥和管仲的阴谋进行到底,因为她手里还有一张牌,那就是自己的小妹妹叔姜也是齐国人,只要她能生孩子即位,齐国照样有可能控制鲁国。所以此时哀姜同意了鲁庄公可以与自己的妹妹发生性行为,结果很幸运,叔姜很快为鲁庄公生了个孩子子开。如果鲁庄公还能再活的长一点,或者是子开再长的大一点的话,哀姜和管仲他们的第一计划很有可能就会实现。
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鲁庄公病重,并在公元前662年死去,他死前对自己的后世进行了安排,立子斑做下任继承人,由季友辅佐,并杀死了支持庆父的叔牙。其实鲁庄公的这一安排已经几近完美。但是几近完美就是还有瑕疵,这也充分证明了鲁庄公不是个特别优秀的政治家。这个安排唯一的失误是自己应该杀死的其实是庆父。
此时的哀姜其实已经完全失去了一切,齐国的“天字一号”阴谋即将破产,但是哀姜此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她看来此事仍有转机。也就是说管仲当时很可能还预备了二号行动方案。这套方案就是让哀姜勾引庆父,挑起鲁国贵族间的矛盾,这样就可以让鲁国贵族之间互相残杀。
哀姜首先撺掇庆父干掉子斑,庆父照办,派马夫荦干掉了子斑。此时,叔姜的儿子子开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鲁国的君主,也就是鲁闵公,庆父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摄政王。但是这个结果仍然不是齐国愿意看到的,因为如果保持这个状态下去,庆父就成为了鲁国的实际统治者,鲁国在实质上仍然是稳定的。现在的关键是怎样打破鲁国这种稳定。哀姜再一次发挥了她主观能动性,撺掇庆父杀死自己妹妹的孩子鲁闵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哀姜是个天才的阴谋家,她在鲁国不可能与管仲有联系的情况下,在具体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果断的做出了决策,以最切合实际的方式让鲁国发生了内乱,当然这个方式是罪恶的,血腥的,更是毫无人道的。满以为自己可以就此当上鲁公的庆父满足了哀姜的要求。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行为遭到了鲁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他开始跑路,往哪跑?最近的友好邻邦就是莒国。结果一切如管仲所料,庆父钻进了管仲设计的最后一个圈套。其实如果他跑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卫国这些近期与鲁国有过梁子的国家,是有生还的希望的。但是莒国在这之前实在表现的太友好了,庆父的脑系也没有达到发现这个阴谋的境界,所以他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当然他前脚到了莒国,后脚就被拿下了,此时莒国正在等待着齐国的命令。
但是很奇怪,齐桓公命令莒国把庆父交给鲁国处置。
因为管仲料定,庆父活不了,让莒国处死他,势必会给自己带来嫌疑。
事实的发展正像管仲的想象一样,庆父自杀,季友把太子申立为君王,这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
但是此时,鲁国的政权内部实际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支贵族势力可以完全掌握鲁国的政权了,鲁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势力就此形成,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三桓”。即叔牙的后代叔孙氏,庆父的后代孟孙氏和季友的后代季孙氏。
鲁国的中央政权被这三大家族完全控制,这三大家族互相争斗,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鲁国此时再也没有实力和齐国叫板了。
从此齐国彻底解决了鲁国的威胁,通过一个女人完成了一个天大的阴谋。当然齐桓公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把哀姜杀死,这世上除了他和管仲之外再无他人知道这个阴谋的全部。
鲁国人面对这么多疑点,当然也怀疑过哀姜死的蹊跷。所以《左传.僖公元年》上说:“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己甚矣。”不过,死无对证,鲁人也没有任何办法。
以上就是我对哀姜淫乱事件的模拟推理,现场再现。
但是很遗憾,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我知道自己在这里的想象力稍微丰富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推理还是有根据的。
我们从中也知道了女性淫乱实际还有第四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完成政治阴谋而故意牺牲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对于哀姜的作为,我不想表示同情,也不愿表示憎恨,其实当我真正弄清这个事件的真相以后,在我的心中是一种无限的哀愁。哀姜绝不是第一个为阴谋而献身的女性,也绝不是最后一个。我只能说,她为了自己的国家,无情的断送了别人的性命,同时也献出了自己的贞洁与名声。这也许真的是悲哀的,女性的最大悲哀。 草草了结吧,真的不想多说了,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心情是很不好的。
注释1:班昭(女)替死去的哥哥班固整理并完善过《汉书》,她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修史的唯一一位女性。
注释2:造就了鲁国的两位英雄曹刿和曹沫,一直有人认为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三家注史记》上说:“左传、穀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此作“曹沫”,事约公羊为说,然彼无其名,直云“曹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