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持续翻倍变身中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23:33

中低收入持续翻倍变身中产

2010-07-18 14:35:25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跟贴 58 条 手机看股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一句 “我们已经具备条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在国内掀起热评,而且在国外也备受关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前主席戴尔·乔根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如果中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会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中产阶层”这一社会地位,而更多的人也将因此摆脱贫困。

倍增计划

中低收入者最受益

“一亿总中流”(1亿人都是中产阶层),50年前,日本发明了国民收入倍增,经济斗转,而百姓自此也在转角之后身份大变。总共1.26亿人口的日本,当年却号称“一亿总中流”。

不问出处,不求详解,心急的平民百姓率先涌上心头的疑问估计是,“我在受益之列吗?”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底哪个阶层的人才是最大受益者?《日经新闻》报道称,中国这一行动旨在借政策给力,推动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上涨,平复贫富差距的不满。

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美国乔治敦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盖保德。他认为,整体来说,这一“五年计划”主要的受益群体将是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

他说:“按照我的理解,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是提高城市地区的居民收入。”

盖保德告诉记者,这一计划的主要机制似乎是通过立法的调整提高各个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从这方面来说,对富人阶层或是上层阶级(有高额薪资的企业家或雇员)并没有多大的收益。

整体来说,这一计划主要的受益群体将是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而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会影响到城市的农民工,或者它是否会面向不同的工资标准。如果这一“收入倍增最低工资”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农民工,那么对一大批较为贫穷的农民工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而当记者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会给居民带来怎样的实际利益时,盖保德称,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将会同时提高商品和服务(包括旅游)的消费,而国民为医疗、教育、退休而储备的存款将会增加。这些获益都是实实在在的。

贫富差距

呼唤中产阶层迅速壮大

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后遗症正逐渐显现。新加坡《联合早报》就说,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改革之后,出现了相当显著的贫富差距。

报道指出,目前贫富差距最小的是北欧国家,中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5,接近于拉丁美洲和非洲。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该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低,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高,贫富悬殊越小;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低,贫富悬殊越大。

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逐渐成了人们抱怨的焦点。据报道,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就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薪酬更是天价。

中国社会整体逐渐这样塑形,“洋葱头形”——那就是底层仍然很大,中间阶层成长不良。

2008年,《每日电讯报》刊文称,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威胁经济发展。文章指出,收入、医疗以及教育这些可以衡量一个人财富水平的因素,在中国富裕城市,比如上海都已经接近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是其他一些地方还相差很远。

于是,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我们需要‘橄榄形’结构的社会”,让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社会中间阶层迅速成规模。

日本《日经新闻》就援引苏海南的话说,如果中国人的工资每年能至少增长15%,那么5年能翻倍。

何为中产

网上回答 啥样都有

走“橄榄形”路线,这就不禁让人发问,你中产了吗?而这样的帖子,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浮出水面时,也张贴在了各大网站。

有人干脆给“中产生活”来了个总结:中产者是这样生活的:三分之一以上月收入过万;开着日本轿车;住着明星楼盘;使用国际品牌笔记本电脑办公;用苹果诺基亚的智能手机;经常出入于中国大饭店、北京嘉里中心、上海新锦江大饭店这样的豪华酒店;无论是购物还是娱乐,都习惯刷卡消费;最向往的旅游地点是法国、东南亚以及东部非洲。

不难发现,民众对中产阶层的议论纷纷,主要还是因为中产阶层并没有一个权威标准让大家都来称一称自己。而国外界定中产阶层,是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

专家称年薪8万到12万

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层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那么,如何定义中产,记者采访了三位国外知名专家,对于中产的概念,答案相同:“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美国乔治敦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盖保德接受采访时称,中产阶层这一概念在中国它似乎意味着城市的概念,但是如果从收入和消费的最高或是最低来定义中产阶层的话将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中产阶层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其他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说的。

哈佛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德怀特·帕金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产阶层这一概念在任何国家都难以定义,在中国也如此。不过,他向记者表示:“我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少于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据传2005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首次为“中产”划下了这样一条数字化的底线:家庭年薪6万至50万元。

而苏海南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如今的中国,年薪8万至12万可以算是中产阶层。

未来十年

中国人的收入将持续翻倍

虽然中产占我们人口比例还不大,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其发展势头。而且中国人“翻薪”是指日可待的。

盖保德告诉记者,中国中产阶层的地位似乎等同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他们能够对新的住房选择做出自己的决定,能够承担得起私人的交通工具,能够休假旅行。”

他说,中国商品和服务总产出增长得非常迅速,中国正常的工人收入和消费水平自然而然地将会得到提升。甚至这一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快于GDP的增速,以弥补过去数年来相对较低的工资增长。对此,帕金斯也说,中国人的收入大体来说每8到9年翻倍一次,如果中国以这样的速度发展,那么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收入将持续翻倍。尽管居民家庭收入并不如GDP增长那么快,但是现在的增长速度已足以实现完成翻倍这一目标。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根森对中国的情况则更为看好,他认为中国工人的收入增长速度现在要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未来五年内将翻一番。

乔根森说,如果中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会使更多人获得“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而更多人将因此摆脱贫困。收入的增加也将从沿海扩展到内地。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