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文化人的联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20:27
来源:大众科技网    时间:2005-1-26 15:56:37
作者:赵宏洲
最近读了《诗经植物图鉴》,突然涌起无限联想。《诗经》,人文艺术也,历代多少文人想解读清楚,可是由于其中提到的草木鸟兽鱼虫与现今相距太远,名物实难相符,因此也使《诗经》难以解读。因为诗之比、兴等都是由物而起,都不明白是何物,又如何能解释得了诗的主旨呢。所以历代对《诗经》的注疏都把释物作为重点。而今此书的作者从植物学的角度把这些物证一一做了解释,《诗经》中的诗意也大致可以明白了。《图鉴》的作者不是人文学者,而是一位植物学家,所以他能把《诗经》中的植物解释得如此明晰。我感到读这样的《诗经图鉴》,也是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
当然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不同,那位作者只能解释植物的种类和属性,至于怎么用比,怎么用兴是难以解释的,更不可能作非常精确的解释,否则诗的味道就没有了。就像何兆武所说,“人文有一部分不是自然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所能解释的,它是超出科学范围以外的,它不能违反科学,但是科学并不能充分解说它。”解说人文作品最后还是要用人文学科的方法。
事实并不总是如此,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唯科学主义也一度在全球兴起,不仅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对其它学科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国外的不说,记忆犹新的是从1970年代末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起,科技潮曾席卷神州大地。科技热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也不能例外。除了科技图书的走俏,文学家用各种文学体裁写作科学题材的作品也在全国大红大紫风光了好一阵子。科技方面的一些观点概念也毫不客气地进入并占领了人文学科的某些领域。当时处于显学地位的文艺批评中,一大批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新概念如“控制”、“反馈”和“熵”等屡屡可见,利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来评论文学作品还被视为新发明新创造。
这当然引起了文学界的忧虑,当年刘再复主编的《文学评论》中,就有不少论者开始重视文学和科学的不同特性和各自的功能并作深入的探讨,对文学主体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有论者还对当时提倡的“文艺为科学服务”等口号进行了质疑,认为这些口号是“忽略了文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能够满足人民的一切需要吗?”这种反弹事实上加深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隔漠与分歧。
虽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争论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了。当年英国学者C.P.斯诺就曾提出,在我们这个时代,实际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知识分子代表的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家代表的科学文化。两者之间,很难沟通,有着很深的鸿沟。对此他产生了很深的忧虑,因为这两种文化的对立或者割裂,实际上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害,将给文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重提往事,就是想到了在科学传播阶段如何科普的问题。当今世界自然学科,各个专业越分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于是把这些人类的文明成果加以普及,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确实任重道远。科普工作是如此的重要,以至要用法的形式加以规定。两年前,人类史上第一部相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明确提出,科普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的事业,它需要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科普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和方法,还包含着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等层面。事实上,科普也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它需要借助各种其它学科的手段共同来完成,这里包括哲学、文学、传播学等等人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科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么糟。西方科学史上明确记载,自然科学脱胎于哲学。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等本身也是科学家。就近代科学的发源地欧洲来说,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同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带来了现代科学的普及和发展。其中的两个代表人物就很能说明问题: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启蒙运动的主将伏尔泰不仅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物理学家,当年牛顿风行法国就是伏尔泰的功劳。
如今在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在人文学科上大展身手的也是大有人在,他们有的像《诗经图鉴》作者那样,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解释人文作品中的一些科学问题,这方面我看到的还有江晓原用天文学知识解决历史断代问题的《回天》,钱定平的解说钱钟书作品的《破围》等等。还有是完全进入文学的领域进行创作的,如蔡天新的《数字与玫瑰》,一些科学家写的散文等等。当然还有进入哲学、宗教方面讨论的科学家。我们在这些科学家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他们确实不是为科学而写科学,但无论他们的作品如何文学,如何哲学,里面总会静静地渗透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亮光。有人把这些人认定为“科学文化人”,我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准确的概括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直白地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但是其中所孕育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不少的青年人和其他阅读者们。
从颠覆人文的科学到科学文化人,这不是简单的辩证统一,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