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二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8:10

一稿二登

最近,有关对我国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议论的较多,特别在网上说的更“激烈”一些。由于这些公开发行的报刊种种不理想“状况”,有的甚至提出今后不准备再订阅。当然,更多的是指出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

《集邮》杂志上什么“沈阳大连”,我还说笑话,错误幸好出在北京报刊上,如是大连报刊,这个编辑不是“下岗”,起码是个“处分”。尽管现在不敢公开搞“文字狱”,至少是与人家市委提了那么多年的“大大连”唱反调,你看,连一份小小的邮刊都跟风叫“大大连”,再别扭,是为了“独立”,现在还要叫沈阳人去管“大连”,那不是顶风?至于漏个字,写错个字,也无非是眼睛“老化”的问题。说实在,现在电脑有时也会作“怪”,产生一些意想不到“差错”。我们不能仅仅以这些小问题去否定。但一份报刊“编辑”没有责任性,连续三番出一些“愚弄”读者的错误,却不是小问题。

一稿二登,原本是指作者一稿多投后的“成果”。这里“一稿二登”是指编辑。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一些编辑怎样在“糊弄”自己的报刊,按时髦语言捣“糨糊”。

 

2009年4月17日第29期(总1376期)第6版《中集》,有一文“从邮票中谈标志设计的艺术规律”,作者庄焕阳。但该文在3月20日第21期(总1368期)第4版上,早已刊登过,题目、文字、插图、作者一致,分明是一稿二登。请读者注意,相差时间不满一月。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它刊登在不同栏目中,版面编辑也不是一人,各自所取。有道理。这里也不排斥作者分别向二位编辑投稿可能。但不管如何,版面编辑可能工作太忙,可以不关心、不去阅读其它版面。各自扫清门前雪,只不过不道德,但不犯法。但我觉得这样一份中央级公开发行的,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刊,起码有统稿、审稿,再说还有主编“在干什么”,也起码每期要扫描一下。这里确实无法“解释”……

其实《中集》报不同版面叙说和报道同一类事,撞车现象特别严重,有时看报时还会怀疑已换了一张报纸。

    那再看看下面同一栏目、同一个编辑是怎样捣“糨糊”。

2008年4月4日第26期(总1273期)第6版,有一文“从历史档案看赣西南1分赤色邮票的使用”,作者杜德玉。想不到,也许该文有价值,在四个月多一天,即2008年8月5日第60期(总1307期)第6版,同文、同作者,同栏目、同编辑,再照登一遍。

 

也许有人又会说,毕竟四个月,编辑会健忘,读者更会忘。那下面再看还是同一个编辑在不到二个月时间里的“杰作”。

2008年7月25日第57期(总1304期)第6版,有一文“浅议清‘蟠龙邮票’三次加盖”,作者李宝库。2008年9月19日第72期(总1319期)第5版,仅仅不到二月,除题目少了“浅议”两字外,又是同作者、同内容照登一遍。



在这里我也不想再举例,也不想再作评论。让阅读此文的读者自己去“品味”。

 

题外话:

其实《中集》报近年来的“问题”不少,邮友们聚在一起,也常常以此说“笑话”;也经常在“民间报刊”看到此类“问题”披露。我曾提醒一些邮友,可以直接投稿纠正,登在其他报刊上毕竟“隔靴抓痒”,搞不好还会影响“刊与刊”之间的关系。他们说,他们是“从来”不会理睬这些“问题”。开始,我也不信。想不到去年和今年我也有二次“严重错误”的纠正(主要与原文作者有不同观点),发现确实也是“石沉大海”,最后连一个信件已收到的回音也没有。

看来,要解决该报编辑“不务正业”,与读者捣“糨糊”,也只有通过其他“媒体”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