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 心理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28:00

库尔特·勒温

编辑词条
  • 目录

  • •库尔特·勒温-生平
  • •库尔特·勒温-主要著作
  •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基本…
  •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重要…
  • •库尔特·勒温-勒温论学习
  •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传播…
  • •库尔特·勒温-对勒温理论…
  • •库尔特·勒温-相关词条
  • •库尔特·勒温-参考资料
  • 目录

  • • 
  • • 
  • • 
  • • 
  • • 
  • • 

库尔特·勒温-生平

编辑本段 

勒温,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勒温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他是家里 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 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 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 10 年。在 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 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库尔特·勒温-主要著作

编辑本段 

《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基本观点

编辑本段 

勒温在柏林大学期间,与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一起从事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虽说他比三位奠基人晚了几年,但他很快就成为柏林学派中的一位朝气蓬勃和极富创造性的成员,并迅速证明自己有能力加入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行列。

但是,勒温的兴趣在一些方面不同与前三者。韦特墨等人关注的是知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勒温感兴趣的是动机、个性和社会心理。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学习的问题时,认为学习者"渴望达到某些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他们关注的是通过知觉重组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勒温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并把它们与个性联系起来研究。勒温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描述系统。当然,在一个系统内可以讨论学习、动机、个性和社会行为等问题。勒温对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公式持否定的立场。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1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LsP)。这样,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P)

此外,勒温利用拓扑学和向量分析来解释心理现象。他认为,拓扑学有助于了解个体在某个特定空间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向量分析可以表明个体在某种情境里可能作出的各种行为有哪些将会成为现实。

勒温的系统中,"场"这个术语的内涵与一般的解释略有不同。"场"不仅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而且还包括认知意义。它既包括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觉到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个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简言之,勒温探讨的是认知场和知觉场。他之所以借用场论的概念,是因为他认为它是一种分析关系的起因和建立科学体系的方法(萨哈金,1991年)。

勒温的场论旨在预测个体的动机行为。他认为,答案就在"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中。如前所述,生活空间包括个体以及他的心理环境,生活空间是"决定个体在某一时间里的行为的全部事件的总和"(Lewin,1936)。对生活空间的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心理环境"这个概念。

"心理环境"这个概念比初看起来要复杂些。我们一定不要把它同物质世界混淆起来。心理环境不只是指物质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响某个个体行为的世界。因此,这个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因而对他的行为没有影响的客体,不在他心理环境之内,尽管从物质上来讲,这些客体可能离他很近。同样地,这个个体认为存在的东西,并好像它存在着一样地作出行为反应,那么即便这种东西在物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环境之内的东西。例如,一个小孩以为有一只老虎在他床上,并作出惊怕的反应,那么这只"老虎"就是他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尽管其他所有人都坚持认为这纯粹是幻觉。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由此认为,心理环境仅仅是由个人觉察到的东西构成的,因为个体可能会受他没有意识到的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说他的目标是要担任学生会领导工作,并感到自己完全能胜任。然而,每当他遇到这类机会时,总是寻找某些理由推托。如果我们根据他的话来判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没有觉察到他与他目标之间存在的障碍;如果我们根据他的行动来判断,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确实意识到他与他目标之间存在着障碍,因为他的行动表明了这一点。那么,他实际上到底觉察到这些障碍吗?我们无法回答。在勒温看来,我们无须回答这个问题。倘若个体的行动就像有障碍似的,那就说明是存在障碍的。一些教科书为了方便起见,常常把心理环境说成是"一个人所知觉的环境",但我们必须记住,勒温真正的意思是指"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环境。"(Hill,1985)。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重要理论

编辑本段  勒温虽与三位完形心理学创始人同时,而且关系密切,但他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他们三人不同。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问题,而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扩大到社会情境,从而研究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

1.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

内在的(如饥饿);
外在的(如食物);
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2.群体动力学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团体动力研究中心后,勒温再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扩大用于团体社会行为的研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团体是一个整体,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正如个人在其生活空间里形成心理场一样,团体与其环境形成社会场。团体的特点是有成员的动力相互依存性。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的区域,而他的区域又同别的区域(团体成员)相联系。团体受制于内聚力和瓦解力。当成员间阻隔交流的障碍太大时,便产生瓦解力。团体构成一力场,个体之间或吸引或排斥,取决于团体内的引拒值。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研究,对以后咨询和辅导心理学的发展,发挥了促动性的影响。其后美国心理学家莫瑞诺(Jacob Moreno, 1890-1974)所创立的会心群体(encounter group),就是以勒温团体动力理论为依据的。

此外,勒温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念,进一步从事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领导风格类型理论,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生;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此项研究对以后教育心理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性影响。

勒温能够注意到领导者的风格对组织氛围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区分出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和特性并以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这对实际管理工作和有关研究非常有意义。许多后续的理论都是从勒温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勒温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一理论仅仅注重了领导者本身的风格,没有充分考虑到领导者实际所处的情境因素,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是否有效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领导风格,还受到被领导者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

勒温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动力场、拓扑心理学和生活空间等许多新概念,形成了他独创的心理学理论。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是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因此,他在西方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将他与 S.弗洛伊德、B.斯金纳等人相提并论,以赞扬他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库尔特·勒温-勒温论学习

编辑本段 

 勒温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尤其是关于个体的动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弥补了格式塔学习理论的不足。

勒温是从场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理论的,他认为,用场论来研究学习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使用构成法(ConstruCtive method),而不是用分类法或分析法。这就是说,要用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几个构成来探讨学习的问题。这些基本构成就是生活空间,心理环境、诱发力和约束力等。
2.要对行为作动态分析,也就说,要了解作为行为之基础的各种力(forces)。他把行为变化看作是各种心理力量的结果。
3.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当时的生活空间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为主义者那样用客观的物理主义者的术语来界定刺激。
4. 要从整体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从刺激情境中抽取一两个孤立的要素。因为不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判断的。
5.行为是行为发生时场的函数。勒温认为,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取决于有机体以往的经验和强化史,这是形而上学的。因为过去的事情现在并不存在,所以不可能直接影响现在的行为。以往的事件对行为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虽说过去的心理场是现在的心理场的来源,但影响现在行为的,毕竟是现在的心理场。
6.要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述心理情境。勒温认为,几何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科学的一种工具,而作为非度量几何学的拓扑学,是表述心理情境的结构的一种最有用的工具。在勒温看来,拓扑学和向量的概念,比当时现有的心理学中的任何其它概念都更优越(lewin,1942)。
 
勒温认为,行为主义者仅仅把行为变化看作是学习,事实上,学习这个术语可用来指许多不同的现象。在研究学习时,至少必须区别这样四种变化:第一,作为认知结构(即知识)变化的学习;第二,作为动机变化的学习;第三,作为群体属性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学;第四,作为身体肌肉随意控制发生变化的学习。在勒温看来,学习理论要探讨的,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和动机的变化(Lewin,1942)。

库尔特·勒温-勒温的传播学理论

编辑本段 

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鼓励公众食用动物内脏,勒温带领学生对这一宣传活动进行研究后发现:家庭主妇对不受欢迎的食物,扮演着犹如守门人的角色。除非家庭主妇决定将动物内脏推销给她的家人,否则,她的先生和孩子是不可能吃到的。

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接着,勒温的学生怀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传播学者(如麦克内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据勒温的提示开始研究大众媒介机构中的守门人行为,如报社新闻电讯编辑就把持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新闻流向和流量。可以这样说,“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库尔特·勒温-对勒温理论的评价

编辑本段 

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内引进"场"、"生活空间"、"拓扑学"和"向量"等概念,另辟蹊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格塔理论。尽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会心理学方面,但他对行为、问题和动机等方面探讨,在当时是很有新意的。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支,勒温从心理场的角度,对刺激-反应论提出了挑战。因为在刺激反应理论看来,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完全是相同的,即包括他周围所有物质的和社会的事。由于环境是用客观的物理主义的术语来界定的,因此,任何人可以感受到其他人所感受到的一切。然而,勒温注重的是心理环境,有机体的行为取决于行为发生的的心理环境(比格,1991年)。

应该承认,勒温对学习与动机问题的解释是有独到之处的。他实验说明了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过程,尽管这类实验所涉及的认知结构是否能用来解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还是令人怀疑的。他对惩罚与奖励的分析也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不得不考虑惩罚所会带来的后果,同时对奖励的两重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勒温的场论有时被称为"黑板心理学(blackboard psychology)",因为他坚信可以用拓扑学这种非度量的几何形式,表示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可以用"地图来表示生活空间"。在他的场论中,所有行为方式都可以用图形显示出来(舒尔茨,1981年)。凭借空间概念,用数学方式处理心理学问题,这确实是勒温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勒温的"生活空间"是根据影响个体行为为环境来解释的,鉴于没有一个人能用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他人的环境,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人能精确地描述他人的环境。而且,由于生活空间还包括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同时又影响他行为的因素,所以,个体本身也不可能精确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一来,谁能精确地描述某个人的生活空间呢?最后,勒温关于诱发力、约束力和向量等概念,促使人们考虑个体动机的种种来源,但由于他只是提出了一般的解释,而没有提供比较精确的描述和判断的指南,从而使这些术语在预测行为方面用处不大。因为研究行为最终的目的,是要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并予以指导,而不仅仅是在行为发生后对此加以解释。

库尔特·勒温-相关词条

编辑本段 

韦特海默
考夫卡
柯勒

库尔特·勒温-参考资料

编辑本段 

http://www.xici.net/b81254/d17311244.htm
http://www.xici.net/b81254/d17368481.htm
 http://www.xici.net/b81254/d17368450.htm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