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企高管的薪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15:03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支特别力量,一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另一方面仍然在前所未有的转轨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管治还是管理风格,都面对希望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继能源和电信等中央直属企业陆续上市之后,近年的金融企业也纷纷粉墨登场,使得国企的前途让国际社会更加关注。
当然,企业最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离不开钱。日前八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2006年年报,招商银行行长以446万1800元年薪居各位行长之首,收入最低的是兴业银行行长年薪为101万1000元。银行高管的年薪均在百万之上,还是引发了社会的大讨论,甚至还有点论战的味道。有些认为太高,有些认为并不高甚至太低了。
认为薪酬过低的,是参照了海外银行行长的薪酬。区区几百万年薪折合美元也不过50几万,按照金融业的国际薪金水平,简直可以说是相当吝啬。既然是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就应当给予相应的待遇。所以,按照国际定价标准招聘的外籍人士,得到了相应薪酬,例如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法兰克纽曼曾经担任过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他在所有的行长中工资最高,年薪达到995万元。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因为是海归,更是以561万8777元的年薪,超过本行董事长的年薪。相比之下,中国本土高管的薪水倒挂具有中国特色,越发耐人寻味。
认为薪酬过高的,实际上选择了两种比照对象,其一是以银行普通员工的收入为参照,其二则是以国家公务员为参照。因为,这些企业的性质是央企,职务是国家任命的,在履行管理职责时,是半官方的,央企负责人实际上是准国家干部。既然是国家干部,当然不能拿这么高的薪酬。这里面的潜台词已经很清楚:
其一,对这些央企负责人工作能力有怀疑,并且认为其所获得的收入与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对等;其二,认为央企负责人的准官员地位,为其在薪酬之外获得了很多其他收益,不该给予如此高的酬劳。这其中自然有民众宣泄情绪甚至仇富的情感因素,但更主要的问题是国企领导人的遴选和薪酬标准不透明。
目前国资委在不遗余力地实施央企的董事会试点,而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涉及国家安全以外的大多数央企实现市场化。其中,央企高管的遴选和薪酬标准是这一个重要内容。
换言之,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应当加速和国际接轨,在国企领导的遴选机制和薪酬标准上实现程序化、透明化、市场化。笔者相信,中国公众关心的不是某人拿了年薪几百万,而是关心他为企业和社会所做了多少贡献。企业的管理者就是管理者,不存在所谓正局级或副部级之说。有能力的国企管理者可以大大方方地获取应得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