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可怕的国家主义幽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35:14

余秋雨:可怕的国家主义幽灵

访问量[28921] 评论数[290] 王志安的博客 发布于:2008-06-11 18:24

 

余秋雨含泪书文劝告灾民之后,受到网络上的一片挞伐。其间最主要的讨伐点,都指向余的“冷血”。可在笔者看来,如果冷静地看待余文,其间蕴含的国家主义幽灵,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这次汶川地震,受灾的到底是谁?无疑是一个个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民。但是,在救灾的过程中,这个概念正悄悄被置换为国家。所谓“多难兴邦”,潜台词是,公民遭受劫难能激励整个社会团结奋进,克服困难,最后赢来邦国兴盛。但这句话的另一种读解,是国家成了目的,而公民和公民的苦难,仅仅是国家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中文意思多意,两种解释全看引用者的需要。这后一种解释中蕴藏的国家主义观念,在地震后的确很有市场。余秋雨先生含泪书写的文章,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所谓的“反华媒体”反的是谁?是灾民吗?我想不是,而是政府!余文的意思,是这些死去孩子的灾民不够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外有反华媒体刁难,内要抗震救灾,你们这些小家死了孩子,虽然伤痛但却不能和国家闹情绪,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国家添麻烦。这种论调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国家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是目的,第一位的,而个人是从属的,是手段,第二位的。

应该说,国家主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一方面来自于传统中国对集体的认同,对个性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来自建国以后意识形态的强化。改革开放,如果从权利价值观上讲,可以解读为公民权利觉醒和彰显的历史。但是,这个过程直到今天,还远没有结束。有人说,这次汶川地震,有不少志愿者和民间力量介入救灾,这是中国进入了公民社会的发轫。但细究公民社会的本意,其核心在于在公共事务领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本着公民权利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原则去处理。如果按照这个原则去观察,中国离公民社会尚远矣。尤其是在灾难面前,我们当然看到有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在发挥作用,但是,政府在赈灾救灾中的主导力量更为明显,甚至,政府的权利在灾难那种还有扩大的迹象。而审视整个救灾过程,公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异于平常的尊重,甚至在某方面,还有退步的迹象。这表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灾难中的应激反应,首先是往回走,而不是向前看。

就拿灾区学校的建筑质量问题而言,对这里面到底有无腐败和渎职的责任调查,正是对公民权利的合法维护。目前,许多灾区的建筑已经进入清理的阶段,一旦现场清理完毕,又如何能详细调查事故的非地震原因?余秋雨先生劝导灾民给政府宽限一些时间,本质上的原因,还是认为作为公民个体的痛苦和整个救灾这件事情相比,是属于次一等可以放一放的事情。但是,在更多的人看来,救灾并不仅仅在于让失去家园的公民暂时得到安置,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主张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济,每一份正义都能得到及时的伸张。而只有这样,天灾才不会演化为社会灾难,整个社会才会在灾难面前学会进步。这本身就是救灾的一部份。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一个民族遭遇多大的灾难,都不能轻易忽视甚至牺牲公民的权利,不管这位公民在许多人眼中多么微不足道。也不能刻意将公民的权利和集体利益相比较,掂量出孰轻孰重而后要求公民放弃小我,而成全大我。更不应该制造一个抽象的政府和国家,然后让我们每一个公民,以牺牲自己的权利为代价,去维护之。一位政治家曾经说过:只有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得到彰显,国家才有尊严。这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道的常识。从这点上讲,余秋雨先生虽然饱读诗书,虽然经历过文革,但思想上却仍然是一个称职的臣民,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国家主义在灾难面前的复兴,有吾国吾民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其彰显中国跨越传统迈向现代国家之路充满着坎坷。但是,越是面临灾难,整个社会越是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让我们的社会三十年来的改革付诸东流。这方面,身为公众人物的余秋雨先生,本应清醒地高声断喝,没想到却卖力地推销陈腐的国家主义论调。引来骂声一片,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10095-29.htmlhttp://www.xkb.com.cn/view.php?id=271262 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2008-6-5)  08.06.08 一个已经成为“菩萨”的小朋友给余秋雨的天堂来信(2008-6-7)  0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