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进入“签约”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28:40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公派出国的留学研究生学成后需要回国服务两年,如果不遵守需要偿还所有的资助费用并支付30%的违约金。(9月27日《京华时报》)

  记得6月份,教育部下发与免费师范生签订协议工作的通知,此次教育部又与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公派留学生与推选单位签订协议——一时间中国教育似乎进入了“签约”时代。

  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教育部门凡事想到以一纸“协议”来保证信用,恰是摆脱计划和权力经济思维的一种进步。但是,信用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信用不仅指双方当事人遵守既定契约,广义的信用还包含能够使双方都满意的市场发达程度和适应市场需要的社会人文环境。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条件好,教育环境、教师待遇十分优越,那么不管免费师范生还是自费师范生,相信他们都不会轻易改变当初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的。因为教育的“市场环境”和教师这个岗位的待遇,足以吸引他们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反之,若教育条件不好,教育环境和教师待遇恶化,那么教师这个岗位对于师范生来说当然没有吸引力,他们中途改行的几率就会增大。免费师范生虽然可以吸引部分家境不好的学生“加盟”,但教育部用签订协议的方式规定他们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的年限,表面上看,你情我愿,很符合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可这种契约实际上欠缺公平。政府凭借强势的公共资源制约弱势公民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仅转嫁了对教育的“欠账”,而且违背了市场经济法则。

  中国的人才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都不能吸引留学人员学成归国的情况下,利用“签约”来控制一些公派留学生,再次成了教育部的“杀手锏”。但这种契约依然存在公平性的问题。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效率和效益,人才尤其是留学生中的高级人才,本应该朝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流动,被能够自由进行学术研究,有充分优越条件拓展学术空间的地方吸引。据新华社不久前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只有20多万留学生学成归国,不到留学生总数的三成。这充分说明我国的人才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多的是思想文化观念层面的。大批受到“西式”教育的留学人员看到了这种“反差”,致使很多留学人员(包括公派留学者)空怀报国志,不进报国门。

  当市场混乱而不得整治的时候,人们开始认识到信用经济的重要。教育部两次下发文件与不同教育对象进行“签约”,正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其实,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以交易为主要行为方式的经济形态,信用和契约精神本来就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太肤浅太功利了。教育部和公派留学生或者免费师范生之间签订协议,教育部是绝对的“主角”。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公派留学和免费读师范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毕竟存在相当的吸引力,教育部当然不愁找不到“下家”。只是笔者提醒若不从源头上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改善教育和人才成长环境上寻求历史性的突破,那么将来的问题就不是靠“签约”能够解决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