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品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2:42:41
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生活幸福程度,教育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发展成功的基本途径,学习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市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让全体市民在共创生活品质中共享品质教育,促进城市化与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对品质教育的认识
考察品质教育,可以从以下角度认识:从教育的目标来考察,品质教育应当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品质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发展性,幸福是一种感受,关乎人的精神世界;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居民收入的高低、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教师素质、人口因素等均能反映出教育品质的高低。品质教育应当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师待遇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从教育的过程来考察,教育品质包括课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要素。品质教育应当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是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包括学生家庭)及其构成的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关系的教育;从教育的效果来考察,教育品质包括学生学习成就表现、进步情形、学习满足感、学生未来发展等。品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教育。
杭州在2001年已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已建成有品质的教育。共建教育品质、共享品质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核心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实现个人发展、享受品质生活与体现能力、贡献社会这两股动力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的有机契合。追求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完善间接服务功能。它将涵盖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过程。
共建是路径、是手段,共享是目标、是理想。
建设品质学校
一个人接受的学校教育越好,其生活品质、生命质量也就越高。当前,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提升学校品质,建设品质学校,是共建教育品质的基本要求,要努力使之成为共享品质教育的标杆与窗口。
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品质。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需要实施全面校本品质管理。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日渐复杂,特别是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情况下,学校应对自身发展需求,建立科学、规范、民主的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与学校有关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责任、管理、利益、教学、协作、监督等各种关系,要界定这些关系并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和谐,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矛盾和纠纷的消解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使各个主体围绕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校和师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各展其能。
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提升教师资源品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有共同愿景、有爱心、有创造力、自信诚实、善抓机遇、宽容尊重、经常反思,自我超越的品质特征。一流的师资是一流教育品质的保证,名师是名校最重要的品牌。要全面实施全员聘任制,创新培养引进机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扩大优质师资队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要激励教师发挥专业自主空间,建构团队合作模式,共同设计,协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品位,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重视校园精神培育,提升学校文化品质。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品牌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是学校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文化绝不只表现为校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应当融于师生血液之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师生言行之中。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基于尊重、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生态。要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校、师、生三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在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造学校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品质。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发挥教育满足需求与引领社会的双重功能,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健康发展与实现升学或就业愿望的有机统一。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让能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让能走的孩子走得更远。
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后勤服务品质。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形成什么样的氛围,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青少年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寄宿制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润物细无声,要与时俱进地营造温馨平安的校园环境和后勤服务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提升校园生活的幸福感,爱校乐学。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结合的大教育网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共建全社会和广大家长理解、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