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成了世界话题 //中国模式的实践任重道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2:44:26
“中国模式”成了世界话题 // 中国模式的实践任重道远
2010年07月15日 14:55:5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吗?如果有,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崛起的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
西方对“中国模式”的价值低判或误判,与我国对外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力度不够、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不无关系。我们要下大气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对外阐释、介绍。

国内外各界对“中国模式”难有统一看法,这说明有很多人都在思考转型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最要不得的恐怕是那种以为“中国模式”已然成型,可以与所谓别的一些模式相抗衡的看法。
近几年,国际舆论言必称“中国模式”。通过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中国模式”备受关注。
所谓“中国模式”,概而言之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代名词,内涵丰富。其实,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早已受到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呈现出“世界上到处都在说着‘中国故事’”的局面。
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
针对“中国模式”,当今世界主要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很看好中国,主张学习“中国模式”。二是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三是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变得炙手可热。而当这个承载着西方人复杂态度的概念撞上国人的眼球和心坎,激起的是更加复杂难言的波澜。但“热闹”是一回事,对问题的“澄清”是另一回事。如同一切的喧嚣,大多数的言论烘托出的只是少数人的清醒和明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看来,“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能否认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之处,但“中国模式”的确存在困局,重要的不是定性,而是从学理上深入、理性地来思考这个“模式”是如何而来,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又陷入了何种困局,如何才能改进它使它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郑永年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所要着力探究和关心的问题。
在有关“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中,好莱坞影人把“拯救全世界”的荣耀给了中国。与电影《2012》画面不同的是: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中国上海说:“这里,我的理想在这里。”在非母语国家旅行的游客拦住一位当地人问:“请问您会讲普通话吗?”周边国家围绕着复兴的中国,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的学说、秦朝的建立、四大发明、新中国的建立变得众所周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这是英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在他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为我们描绘的“可能的未来景象”。
“如果说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么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相信马丁·雅克的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之后,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争辩会呈现一个新的热潮。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吗?如果有,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崛起的中国将会多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预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结论不重要,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搜索更多模式 的新闻
讨论中国模式应先找准自我坐标
法国《欧洲时报》:“中国模式”能走多远?
中国模式的实践任重道远
2010年07月15日 14:55:5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各类问题频发时期,必须群策群力,找到中国模式的真谛,把它变成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然而自近代以来却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

2010年4月27日,上海世博会焰火晚会首次带妆彩排,灿烂的烟花与绚丽的水景在黄浦江上交相辉映,盛况空前。据悉,30日开幕式当晚,上海世博会焰火晚会总燃放量超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量达10万余发。 中新社发 张波 摄
民富国强、民族复兴,始终不渝地打造中国模式,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强烈愿望和前赴后继的理想追求。
生长在中华民族崛起之际的炎黄子孙,必须对现在进行时的中国模式进行探索,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来思考中国模式。
中国5000年文明积累的优秀文化是中国模式的深厚土壤;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其在曲折中向前推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09年新中国60华诞的隆重庆典,举世赞叹;2008年中国汶川和2010年中国玉树的抗震救援,气壮河山;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壮美,令世界刮目相看;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为世界称赞。一时间中国模式在全球洪波涌起。
到底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能够走多远?事实证明,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中国模式开创者的中国人民,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讳谈中国模式,而应该坦坦荡荡、理直气壮地承认并注释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如果以“局外人”心态对中国模式或者躲躲闪闪,或者不予承认,或者评头论足,那至少是不明智的态度。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实验,能够推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人民普遍幸福、国力不断增强而形成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架。
中国模式包括道路、方式、动力、目标、战略等一系列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着眼于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取向,中国模式则主要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路径。这样的分析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从世界视野考察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模式来源于中国实践,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模式,同时中国模式又反过来指导中国实践。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中国实践之树常青,中国道路坚定不移,中国模式不断升华。
中国模式奠基于中国,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吸纳着世界的思想文化精华,广泛借鉴着各国、各地区积累的丰富的成功经验。
中国模式博大精深。从宏观上说,包括“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政治清廉民主、文化创新复兴、国家和平崛起、世界话语增强”等。从微观上说,包括民生、市场、产业、科技、环境等各领域、各行业,并涉及金融、能源、房地产、教育等方方面面。因此,中国模式必然关联着社会的一切方面。
对世界各国朋友关于中国模式之誉,我们当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形形色色“中国模式”之说,则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捧杀者所惑,不为威胁者所惧。
中国不向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模式,主张各国都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把握中国模式的国际话语权,并对中国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和各类问题频发时期,中国模式的实践还任重道远。因此,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找到中国模式的真谛,把它变成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激发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邹东涛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搜索更多模式 的新闻
讨论中国模式应先找准自我坐标
法国《欧洲时报》:“中国模式”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