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疗法理论与实践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4:49
陕西中医学院基础部心理教研室(712083)  张 颖

  现代医学认为, 情绪与情感是脑的功能。它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等对人的健康产生双重影响。不良情绪与情感成为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并导致疾病恶化, 影响治疗与康复的效果。而积极的情绪与情感可作为一种调适手段, 用于很多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这一理论, 其实早在古代医典《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 并在其后长达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被运用, 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

  1 情志疗法的涵义 中医学认为, 人的精神与形体、情志与情志之间, 在生理上、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当某些情志偏盛时, 可导致人体气机逆乱、阴阳失调, 从而影响到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活动, 引发精神与躯体疾病, 病理上常见“气上”、“气下”、“气结”、“气郁化火”等变化。根据“有余者折之”、“实则泻之”等治疗思想, 对于因情志过盛所致疾病, 在治疗上应“以情制情”。即用一种情志去抵消或制约另一种情志反应过激的“量”, 以重新恢复“五行相生”、“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 直至痊愈。情志疗法即是根据不同情志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 运用某种方式以唤起患者新的情志来抑制原有的过盛之情志, 从而消除其心理障碍, 使躯体疾病得以痊愈的一类心理疗法。它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大特色,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2 情志疗法的几种技术与操作 在临床使用上, 按其所依据的理论不同, 情志疗法可具体分为五志相胜疗法和阴阳情志疗法两类。

  2. 1 五志相胜疗法: 又称以情胜情疗法。它是以中医五行相克理论为依据而使用的一类方法。中医理论认为, 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有喜、怒、忧、思、悲、恐、惊, 可分属于五脏为五志, 即喜属心火、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悲(忧) 属肺金、恐属肾水。按照五行相克规律, 可以推出五志相胜的理论, 从而形成五志相胜疗法。①喜胜悲(忧) 疗法: 即用各种方法使患者快乐起来, 以克制其原有的悲忧过度的情绪障碍及相关的躯体疾病。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 医生可“以谑浪亵狎之言”使患者高兴起来, 以消除因过度悲伤忧愁所致疾病; 其二, 若患者是因意念未遂、所求不得而郁郁寡欢积久成疾者, 医生则“以顺其意, 使病者情志舒畅而得愈”。

  《素问·移精变气论》对于患者的意愿, 医生应结合病情进行分析。若其意愿合情合理, 应予以满足。若客观条件暂不具备, 应创造条件, 精心策划, 借助某些手段、场景, 使患者得到满足, 同时配以说理、开导、劝慰等措施, 改变其不合理观念, 以免病情反复。对那些完全脱离实际或淫邪放纵的意愿, 则应明确指出其利害, 晓之以理, 不可故息迁就。②悲胜怒疗法: 即用各种方法识概念虽然较多, 但并非是经验事实的本质反映, 甚至未能形成基础知识体系, 是与临床证候概念十非散在的混杂在一起, 因而临床实践也并非是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操作过程。整个的医学体系表现出基础理论与实践之间, 实际存在着一种相互分离、各自独立运动的小循环圈。加之自身的知识概念与现代文化知识体系的脱离, 它的思维方式又难以被现代唯物主义者接受运用, 所以出现了基础理论萎缩、技术难以突破的学术发展现象, 全部医学过程, 仅依赖于药物配伍应用来支撑的临床操作现象。临床的学科分化仅是一种形式, 一名医生可以包揽儿、妇、内、外等临床科室的诊治工作, 教育过程当然而然的就缺乏诸如实验技术、临床操作技术、诊断标准体系以及当代的文化成果理论等。总之, 中医是建立在农耕时代文明基础上的传统医学, 要生存、要发展, 就要研究如何向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医学过度, 这是理论与实践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和必须完成的任
务。

  使患者产生悲哀的情绪, 以克制其原有的愤怒过度的情绪障碍及相关的躯体疾病。在具体做法上, 医生可创设不同情境, 或“以怆恻苦楚之言”感化患者, 唤起他悲痛的情志; 或用威吓的语言震慑患者, 使其恐惧, 继而转悲, 悲则气消, 胸中郁怒之气得以排解。③怒胜思疗法: 即用各种方法使患者发怒, 以克制其原有思虑过度所致情绪障碍及相关的躯体疾病。使其怒的方法很多。医生可根据患者个性特点, 或采取不恭之行为, 或“以污辱欺罔之言”, 设计激怒患者, 其忧思之情便可化解。若遇肝阳上亢、肝火易升、心经实火的患者, 应禁用此法。④思胜恐疗法: 即采用让患者思考问题的方法, 以克制其原有的惊恐过度等情绪障碍及相关躯体疾病。临床上, 医生可“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通过说理开导, 促其反思, 并在理念支配下去领悟事物真实状况, 主动排解惊恐等不良情志,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轻松、愉快, 其病自可渐愈。⑤恐胜喜疗法: 即用各种方法使患者产生惊恐, 以克制其原有的因喜乐过极所致情绪障碍及相关躯体疾病。在操作上, 医生可“以迫遽死亡之言”等恐吓手段刺激患者, 使其在惊恐、惧怕的情志中逐渐消除“神散”的症状。张子和是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大师, 他对五志相胜理论有着精辟的见解, 并创立了相关治法用于临床。他指出:“凡此五者(即五种情疗), 必诡诈谲怪, 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 易人视听”。然而, 人们在使用五志相胜疗法时, 常因使用不当而导致不良后效。若出现这种问题, 可用朱丹溪的“活套法”来补救。《丹溪心法》曰:“五志之火, 因七情而起, ..宜以人事治之, 非药石所能疗也, 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 以忧胜之, 以恐解之; 喜伤于心者, 以恐胜之, 以怒解之; 思伤于脾者, 以怒胜之, 以喜解之; 忧伤于肺者, 以喜胜之, 以思解之; 恐伤于肾者, 以思胜之, 以忧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这一理论提示人们: 使用五志相胜疗法应慎重。

  2. 2 阴阳情志疗法: 是依据中医阴阳理论而产生的一类情志疗法。它利用情志活动在阴阳属性上的对立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某种制情方法治疗患者因情志过盛所致疾病。根据情志的性质及其所引发的脏腑气机变化特点, 情志活动也有阴阳属性之分。当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 只要采用与之相对的情志之偏, 即可矫正, 并不一定拘泥于五行相胜理论。例如, 喜与恐、乐与愁、喜与悲、喜与思、喜与怒、怒与恐、怒与思、惊与恐、惊与思等, 都是彼此相反的情志活动, 它们可互为调节控制, 使阴阳重新趋于平衡, 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疗法不再只起单向循环作用, 而是利用了阴阳情志间的互相抑制, 同时具有以一种情志制约多种情志或多种情志制约一种情志的作用。尤其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情志疾病, 此疗法更显其独到的作用。以喜悲等为例, 喜可胜悲, 而悲之“气消”也可制约因过喜之“心气涣散不收”; 喜不仅胜悲, 还可以“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素问·举 痛论》) 解愁忧之“气闭塞而不行”、思之“气结”等。
  对于思之“气结”, 不仅喜可解之, 还可以怒之“气上、”“气逆”冲散之, 以惊恐之法散乱之。由此看来, 阴阳情志疗法扩大了情志疗法的使用范围。

  3 使用情志疗法的注意事宜 ①应用本疗法时,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个性特点、异常的情志反应、生活工作环境等, 结合脏腑气血虚实, 确定治疗方案。②临证时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及生克制化规律。依据情志法则, 审时度势, 巧妙构思, 切中要害, 以期收到良好效果。③在给予情志刺激时, 应选择适当的量, 量过或不足, 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刺激的方式及时间的长短等, 也要准确把握, 合理使用。④在使用情志刺激(尤其是怒、恐、惊等) 之前, 还应充分考虑其不良后效, 并做好准备以防不测。⑤对于体质虚弱、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人格障碍者, 应慎用或不用某些情志疗法。

  总之, 情志疗法在具体运用时, 不应简单地照搬照套, 而应根据五行相制或阴阳制约的规律, 结合患者心身状况,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对所患心理或躯体疾病, 或用五志相胜之法, 或用阴阳情志疗法进行针对性治疗。正如张子和所言:“若胸中无材器之人, 亦不能用此法也。”显然, 使用本法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来源中国NLP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