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读【黄帝内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12:50

清净读【黄帝内经】

默认分类 2010-04-25 11:55:21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

清净感悟编辑整理:

汉氏琴家蔡邕著《琴操》云:“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反其天真。”

《尚书》云:“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舜以乐而王天下。可见远古之人以五音东汉初年琴家谭《新论》云:“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於物。”而能知人性以治天下太平。五音:角 徵 宫商羽,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应人五脏: 肝  心 脾肺肾,由于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相同,但出生时间与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五脏气质与气机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对音乐的感受上的不一。

从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应四季春、夏、长夏、秋、冬、再应五音:角、徵、宫、商、羽。从而可知。

一。《黄帝内经》云: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黄帝内经》:“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中医看宇宙、天、地、人三才合一。人体的变化,受二十四节气、地理环境的影响。十二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子时一阳生胆经当令。《黄帝内经》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人十一藏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黄帝内经》云:"人卧则血归肝"、子夜十一时----一时胆经当令、人应子时前入眠,以养肝血补胆液。

脾统血,脾为痰之源.。脾阳虚,便稀。脾阳不足肌肉酸懒,懒动,情绪抑郁,疑心重。如胃火过旺则便秘。

肾通脑主智,肾气足则聪明藏智。肾阳虚则不能藏智多忘误事。肾为喘之源。

肾阳虚:怕冷。肾阳不足则易生恐惧心理、多疑少自信。

肾阴虚:怕热。健忘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

肝阴虚:眼内凹干涩、眼疲倦,性情焦躁。

肝胆气不足,易胆小、目倦神疲,腰膝酸软,多梦少睡。

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素问.风论》云:肝实则好淫。肝风善怒------虚则憎女子。自当以调治肝肾诸经为主。病因相火妄动与下焦湿热。实: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主治。虚:以柴芩温胆汤加减主治。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中焦气急不畅,胃气不得和降,并非有形之实邪,治以辛开苦降,行气和胃为正法。消导、攻下、祛痰、泻火、均非所宜。治以泻心汤、启膈散方。

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眩,目前黑也,指头晕、目眩的症状。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脉上颠顶,病则筋脉失养而振摇不止,或头晕目眩。“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肢体、头部振动是外观振摇,头晕、目眩为自觉摇动,皆属“风”象。

(以下此病例摘自《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
注:(例1。35岁、男、3年"书写痉挛症"双手颤抖,右侧甚,胃脘胀满,睡眠不安,大便调,右脉眩缓,左脉眩细,舌红苔薄黄。

2.。40岁、头晕目眩,呕吐痰涎,不思饮食,口苦,多梦。左脉眩细,右脉沉眩。

证属:肝胆郁热,兼有痰浊。治以疏泻肝胆,[肝热则筋脉失柔而动摇,胆热则胆小善惊。]用柴芩温胆汤加减。

“帕金森氏证”脾肾两虚,风痰内扰,治当补益脾肾,祛痰息风。兼通经脉,和脾胃,补肝肾。

“帕金森氏综合证”肝肾亏损,虚风内动,治以息风潜阳,滋补肾肝,佐以开窍。

中医药以补肾填精、平肝潜阳为主,兼顾脾胃,阴精气血充足,筋脉得柔,肝风自息而掉摇可止。

年逾古稀者,肝肾虚于下为病本。脉滑、苔腻是痰浊内生之标。左半身肢体软弱无力,是肝肾不足,筋骨疲惫;头晕、身麻为风痰互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治震颤麻痹 取穴法:(以下摘自网络)
 王氏取穴法:刺泻法取百会、太冲穴 ,刺以补法:少海、外关、合谷、绝骨穴 。

郑氏采用头针(枕顶带、额顶带、运动区、舞蹈震颤 )及舌针(心、肝、脾、肾、上肢、下肢、聚泉 ),

配合辨证取穴 :

肝胃不足型:加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阳交、太冲、夏溜、肾俞、肝俞 ,

气血两虚型:加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 ,

气滞痰阻型:加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丰隆、太冲、三阴交。

边氏采用头针 (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 )配合体针 (风池、完骨、极泉、曲池、环跳等 ),两种针法的结合运用 ,大大激发了人体经气内循外连 ,平衡协调的作用。

任氏采用头针 (顶颞前斜线 )配合体针 (消颤穴、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 ,气血不足型加足三里 ,肝肾阴虚型加三阴交、复溜 ,痰热动风型加阴陵泉、丰隆 )。

周氏采用头针 (额顶线后 1/3,顶颞前斜线 )配合体针 (人中、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溪、太阳。痰多加丰隆 ,抖重者加太冲 )治疗本病。

冉氏采用头针 (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 )配合体针 (头颤明显者刺大椎 ,上肢抖动明显者刺曲池、合谷 ,下肢行走不稳、肌肉僵硬者刺阳陵泉、太冲、太溪 )治疗本病。

刘氏采用穴位注射 (膈俞、心俞和风府 ,上肢及头面部震颤严重者加大椎 ,下肢振颤严重者加命门 )配合头针(取患者健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或双侧 )治疗本病。刘氏等应用隐性感传线和高声线定位 ,针刺加给氧治疗本病。

李氏采用针刺 (大椎、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行间、太溪 )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