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17:10
《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碑类别:漫游世界 | 浏览(1735) | 评论(5) 2009年03月16日 星期一 08:25

 

      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95区,有一座掩映在青枝绿叶中的墓碑,这里埋葬着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革命诗人、《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这座墓的底座是一整块长方形花岗石,正面镌刻着“欧仁·鲍狄埃 1816-1887”。墓碑像一册打开的书本,铭文中有《国际歌》的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经常有人来此凭吊献花,先前的花束干枯了,新鲜的红玫瑰又献上来。 

 

【巴黎漫游之五】

《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碑

——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参访凭吊鲍狄埃墓

 

图.文/李振盛 

 

    有一首歌响遍全世界,那就是《国际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巴黎公社幸存的一位战士欧仁·鲍狄埃所写的,每每唱响这首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就会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95区,我终于寻访到一座掩映在青枝绿叶中的墓碑,这里埋葬着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革命诗人、《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 

    从拉雪兹神父公墓编号第95区往前走不远,就是掩映在青枝绿叶中的《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碑。(李振盛摄影)


 鲍狄埃的墓碑别具风格质朴无华

    鲍狄埃的墓碑底座是一整块长方形花岗石,正面镌刻着“欧仁·鲍狄埃 1816-1887”的字样。底座的上面的墓碑恰似斜放着的一册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打开的书本,左页镌刻的铭文是:“献给歌手/欧仁·鲍狄埃/巴黎公社社员/1816~187l~1887/他的朋友和景仰者们敬献/1905”;右页的铭文是:“起义者/让·米泽尔/蛛网/面包的话/地球之死/国际歌”等鲍狄埃所作诗歌的题目。还有《国际歌》的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座墓没有任何多余的华丽的装饰,朴实无华中透出这位革命者的刚毅风骨。

    鲍狄埃墓碑前经常有人来此凭吊献花,先前的花束已经干枯了,又有新鲜的红玫瑰又献上来。我前去参访的那一天,刚有人献上一支红玫瑰,在秋日斜阳的逆光中显得格外鲜艳,像火样红。 

      《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碑底座是一整块长方形花岗石,正面镌刻着“欧仁·鲍狄埃 1816-1887”。(李振盛摄影)

 

    鲍狄埃的墓碑设计很别致,状似斜放着一册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打开的书本,铭文是:“献给歌手/欧仁·鲍狄埃/巴黎公社社员/1816-187l-1887/他的朋友和景仰者们敬献/1905”;右页的铭文是:“起义者/让·米泽尔/蛛网/面包的话/地球之死/国际歌”等鲍狄埃所作诗歌题目。还有《国际歌》的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李振盛摄影)


 

 

巴黎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写下《国际歌》 

    欧仁·鲍狄埃(1816-1887)生于巴黎一个木箱和包装工匠的家庭里。因家境贫困,13岁辍学,在父亲的木箱店当徒工。鲍狄埃从少年时代起热爱诗歌,立志为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贡献力量。14岁时发表第一部诗集《年轻的女诗神》,列宁曾赞扬其中的歌颂革命斗争的《自由万岁》一诗,这首诗为他一生诗歌创作指明方向。

    1830年7月,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给鲍狄埃以极大的鼓舞,他的诗歌热情地赞颂起义的英雄们。1848年巴黎工人阶级再一次武装起义。鲍狄埃勇敢地参加街垒战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前夕,鲍狄埃经营着一个图案画的作坊,他发动工人组织工会。这个拥有500多人的工会集体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法国支部。1870年7月20日,普法战争爆发的第二天,鲍狄埃在国际工人协会巴黎支部联合会《告全世界各民族工人书》上签了名, 他在《1870年10月31日》一诗中最早提出"快成立红色的公社"的口号,号召各国工人阶级起来反对侵略战争。同年9月,普鲁士侵略军围困巴黎,鲍狄埃勇敢地参加国民自卫军。

    1871年3月至5月, 英勇的巴黎工人与市民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巴黎公社。在巴黎公社进行革命斗争的72天中,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公社委员等革命职务,被同志们赞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和公社战士一起在街垒浴血战斗,在5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战斗里,鲍狄埃右手受伤残废,他仍坚持战斗,为保卫巴黎公社一直战斗到"流血周"的最后一天。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鲍狄埃在众人的掩护下幸免于难。在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躲藏在巴黎郊区小巷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上写下一首题为《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又称《国际》)的诗,这就是不朽的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国际歌》全部六节歌词,向全世界宣示巴黎公社的精神不死。

  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鲍狄埃7月被迫出逃,被凡尔赛法庭缺席判处死刑的,他先后在英国、美国流亡将近十年,积极参加国际工人运动,从未间断诗歌创作, 就在这一段流亡时期,他以纪念公社、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反映无产阶级的苦难和斗争为中心题材,创作《白色恐怖》、《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巴黎公社》等大量革命诗篇,大力宣扬革命思想,鼓励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奋勇斗争。列宁在纪念鲍狄埃逝世25周年时撰文高度赞扬他的长诗《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赞誉鲍狄埃是"最伟大的用诗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欧仁·鲍狄埃 

    1880年法国大赦,鲍狄埃回到故国,参加法国工人党,生活异常困苦,但仍然坚持参加工人运动,并继续不懈地为革命创作诗歌。1887年出版了《革命歌集》,其中包括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国际》。此时,鲍狄埃已患重病,同年他在贫困中逝世。巴黎人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埋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95区。

    在鲍狄埃奋笔疾书写下那首著名的《国际》诗歌的17年后,也就是在他逝世的第二年,1888年6月,比鲍狄埃年轻32岁的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发现了这首诗,以满腔激情连夜为其谱曲,遂成为《国际歌》。狄盖特在一次集会上指挥合唱团首次演唱这支歌,《国际歌》迅速传遍整个法国,随后又便传播到全世界,它成了无产者最喜爱的一首战歌。

 

《国际歌》是世界各国左翼政党的"同一首歌"

    《国际歌》成为世界各左翼政党共同高唱的"同一首歌",在这首歌扩展传播的最初阶段,正是第二国际领导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在各个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大会上,都要齐声高唱《国际歌》。无论各国的各类左派政党、团体之间存在多大分歧,但高唱《国际歌》永远是他们的共同点。全世界的共产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和无政府主义者组织,在集会时都会高唱《国际歌》,就连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执政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在高唱这首歌。

    但是,各种左翼力量唱出的歌词并不完全相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只唱六段歌词中的三节。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柯茨将《国际歌》译成俄文,从六段歌词中只选译了一、二、六的三节,省略删掉了三、四、五的三个章节。1918年,《国际歌》被苏联定为代国歌,一直使用到1944年,都是只有这三节歌词。1952年,联共(布)改名为苏联共产党,但《国际歌》一直是联共(布)和苏联共产党的党歌,依然只有三节歌词。《国际歌》的中译本也是照搬了俄文版的这三节歌词。

    鲍狄埃撰写的《国际歌》共有六节歌词,被省略删掉的第三、四、五节歌词的大意如下: 

    (第三节)国家在压迫/法律在欺骗/赋税把倒霉人敲诈/富人不承担任何义务/穷人的权利是句空话/仰人鼻息的苦恼受够了/平等要靠另外的法律/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

    (第四节)那些矿山和铁道的帝王们/骑在人头上令人心惊/除了劫掠劳动果实/他们可曾干过别的事情/众人创造的一切都落进了/这些家伙们坚固的保险箱/人们要求归还他们的一切/只希望享有所应享有的/

    (第五节)帝王们用梦想麻醉我们/对自己人讲和平/对暴君要作战/要在军队中间鼓动罢工/朝空中挥舞枪托/把队伍解散/如果他们/那些吃人野兽/坚持要我们去当兵/他们很快会明白我们的子弹/属于我们自己的将军/ 

    被苏俄政权省略删掉的《国际歌》三节歌词,除了可能因为歌词过长,不便于合唱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原因:

    从鲍狄埃创作歌词的时代背景来看,第三节歌词是反对国家、法律和赋税;第四节歌词是号召人人争取自己应得的一份;第五节歌词则号召解散军队和反戈一击。这一切当然是针对资产阶级政权而言。

    俄译本之所以未译出这三节,或许是怕误导群众走上无政府主义、平均主义的歧途。让人民群众高唱"只希望享有所应享有的",或许怕会引发"群体个事件"也未可知,这样会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国际歌》曾是国共两党的"同一首歌"

 据报章介绍,早在20世纪初,《国际歌》传入中国,最初在中国刊物上出现的是未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本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的,但是只有歌词,没有附曲,无法演唱。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1920年应北京晨报之聘,奉派赴苏俄考察采访赤色政权,10月间沿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时,瞿秋白应邀参加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集会,第一次听到俄国和中国的铁路工人用俄语演唱《国际歌》,他感到“声浪雄壮的很”。由此判断,俄文版的《国际歌》应是早在1920年就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传入中国,哈尔滨可能是中国最早唱《国际歌》的城市。    在中国最早正式译配并唱响《国际歌》的正是瞿秋白。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依照俄文版翻译了中文版歌词,他把“Internationale”(原意为“国际”)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传唱的《国际歌》,是诗人萧三1923年从俄文版转译,由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的次子陈乔年配歌的,他们将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1924年,莫斯科东大中国班的同学们在校园里首次用中文演唱《国际歌》。不久,几位同学奉调回国,把萧三与陈乔年合译的《国际歌》带回国内,首先在《工人读本》和《工人之路》中刊登,很快便在神州大地传开了。       《国际歌》在中国最初诞生的先是中文国语版,后来香港有了粤语的《国际歌》,台湾也有闽南语的《国际歌》。     有关史料显示,《国际歌》在中国曾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传唱的“同一首歌”。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55周年纪念日,国民革命军印发了《国际歌》唱本,国民革命军高唱《国际歌》参加北伐战争的。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布成立时,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被定为国歌。1935年2月,36岁的瞿秋白在江西被国民党杀害,临刑前他昂首唱自已翻译的《国际歌》,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后来人们在瑞金发现了红军时代的《国际歌》油印件可为佐证。     2005年9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代表一起参加,当年国共两党的抗日志士济济一堂,这次大会的主题歌正是《国际歌》。-   “东方国家”国际歌唱得震天响,从不付版税     撰写这篇博文上网搜索资料时,我看到2007年3月《上海译报》一篇题为“《国际歌》作者外孙女一直在拿版税”的报道(见http://history.163.com/07/0307/13/3901UV5400011248.html),鲍狄埃的外孙女埃克尔夫人一直享有《国际歌》的版税继承权,这一版税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到她的住处,平均90天就有一大笔钱款,最近一次为2,680法郎。埃克尔至今还保存着外公鲍狄埃写的《国际歌》手稿。     在记者采访中,83岁的埃克尔夫人抱怨道:“我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版税,只有东方国家例外,虽然那里的人平均每五分钟就会唱一次《国际歌》。记得有一年,我写信给铁托总统。在他们的国家里,《国际歌》声飘扬不断,而我却收不到一点点版税。铁托总统在回信中却断然拒绝了我的要求。他认为这首歌是一位工人同志为工人同志们创作的,他不知道还应该存在钱的问题。”尽管在“东方国家”里“平均每五分钟就会唱一次《国际歌》”,但是却从没有支付版税的。     据悉,按照法律规定,从2006年起《国际歌》的版税失效。这样一来,原先依照国际惯例支付版税的“西方国家”再也不用支付了,而从未支付过版税的“东方国家”就更“有法可依”了。

    鲍狄埃的外孙女所说是“东方国家”,显然是指当年以前苏联为首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推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国家,凡是这类国家都会像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一样,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首歌是一位工人同志为工人同志们创作的”,怎么还会“存在钱的问题”呢?我料想,《国际歌》自八十多年前传入中国,成为国共两党的“同一首歌”,几十年来国共两党政府大概都没有依照国际版权法支付《国际歌》的版税吧。他们或许有一个共同的“东方理念”:这钱不能付!

  附录:

  1906年被苏俄政权删改后在“东方国家”广为传唱的《国际歌》歌词: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的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2009年3月1518:48于纽约无为斋 

      欧仁·鲍狄埃的墓紧靠在右侧一座高大的像房屋似的坟墓的旁边,没有任何多余的华丽的装饰,朴实无华中透出这位革命者的刚毅风骨。(李振盛摄影)

从小就唱《国际歌》的人,终于见到了鲍狄埃墓,总是不舍得离去。(于洋摄影)

 

质朴无华的鲍狄埃墓。(李振盛摄影)  

别具风格的鲍狄埃墓碑。(李振盛摄影)

 临别时,还对着别风格的鲍狄埃墓碑不断按动快门。(于洋摄影)

愿这里的青松常绿,愿这里的鲜花不败。(李振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