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时:逃离北上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39:00

[大千世界]又是一年毕业时:逃离北上广

xilei 发布于 2010-7-14 8:49:00


 

逃离“北上广”

“协议签完了,在心头纠结了小半年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了,现在就等着毕业后去报到。”来自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的2010届毕业生王彦君说。10天前,王彦君正式签约广东省江门市的一家三甲医院。

这与他当初的理想有点偏差:三年前来广州读书,他一门心思想留在广州工作生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王彦君说:“这是形势所迫。”

上学第一天,王彦君的导师就给他泼过冷水:“你们这批同学毕业后肯定很难留在学校的几家附属医院,留在广州其他好一点的医院都比较难。”

在随后的三年里,每每谈起毕业后找工作的事情,导师总是善意地提醒他:“去二、三线城市挺好的。以学校的名声,研究生毕业之后至少能进当地最好的医院。即使留在广州,房子这么贵,工作竞争那么激烈,生活质量肯定好不起来。”

真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业形势正如导师之前的判断。此时广州的物价和房价比三年前涨了近一倍,想要他的是一家镇医院,开的薪水还比不上江门那家医院出的条件。

王彦君决定去看看江门的那家医院。

“去了以后才发现这家医院真不错,算是粤中南部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了,关键是院方对我有非常大的兴趣,积极邀请我来这里工作。”

“侨乡江门城市小但干净整齐。交通其实也挺便利,开车去广州大约1个小时。”最让他动心的还是这里的房价,市中心最贵的商品房均价也只有每平米五六千元,而广州房价则是动辄上万甚至几万。

与王彦君这样万般纠结不同的是,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小罗直接放弃了在北京找工作的想法。

这位来自海南的小伙子最近刚刚签约了海南公安消防总队。他一共只投了两份简历,投的都是海南的单位。

“即使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不解决户口,福利待遇也不高,将来生活压力肯定会比较大。”小罗说像他这样理工类的本科毕业生,如果留在北京,很有可能是去比较偏远的科技园或生产基地工作,而在二、三线城市,从事一样的工作,待遇也不比北京差多少,但消费肯定会比北京低很多,两相权衡,他还是觉得在地方“生活得舒服”。

据小罗介绍,他们班共35个人,有10多个选择考研,大约六七个同学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其中包含了两名京籍学生,剩下来的都回到了二、三线城市。

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蓝皮书)》显示,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去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达44%。“今年这个比例一定会更高,离开一线城市已经成为趋势。”麦可思研究院负责人王伯庆说。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也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

二、三线城市的机会

来自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毕业班徐博,曾经找到过留京的机会,但在西安的另一offer面前,他放弃了北京。

去年12月下旬,经过几轮考验,徐博顺利得到了四大会计事务所 (以下简称“四大”)之一德勤的offer。“四大的招聘进行得很早,一开始我很想留北京,所以接到offer后,就签下了这家公司。”

由于自己不是会计专业出身,徐博对未来职业发展还是有些担心。所以接下来的日子,他仍然留意着校园网的招聘信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博注意到西安一家航空工业领域研究机构要招聘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工作地点就在自己的老家西安。徐博决定再去一试。

一个星期后徐博接到了录用通知。随后他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纠结和反复,“这个公司以前从没有招聘过国际贸易专业的人,起初我也担心在这样的专业机构中做边缘业务会不会被重用。”

后来徐博了解到,这家公司正在和美国该行业的领军企业商谈成立合资公司的事宜,急需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人才来帮助他们进行前期准备、商务谈判、合同法规的翻译等工作,而一旦合作达成,还会有后期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做。所以徐博认为,在这样的成长型企业里工作,他可以在一整套流程中学到制定商务合同、谈判技巧、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最近几十年西安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外企进驻西安,台商、港商都到西安开发项目。两相权衡,徐博说服了自己回西安。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与上海市教委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今年上海市的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决定离开上海,愿意到上海周边的杭州、宁波、南京甚至合肥的毕业生占到了离沪毕业生80%以上。调查还显示,这批打算离开的毕业生中,除了认为一线城市“房价高、压力大、生活质量低”的原因之外,很多学生认为地方区域经济崛起为他们提供了同样广阔的舞台。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一位要求匿名的负责人表示:“在近几年来,新兴区域经济规划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已经纳入区域振兴规划的后发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缺口也正成为掣肘,为此有很多地方不惜开出优越的条件来吸引优秀毕业生。”

“繁华属于城市,而我要的是生活。”小罗如此解释他选择回老家的理由。

大城市的节奏快,大城市的竞争激烈压力大,大城市的开销大,大城市的房价太高,这些是逃离“北上广”的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因为住房压力,这两年至少“吓”跑了30%的青年科研精英。

智联招聘的另一个调查就比较能说明这个问题,不管是工作生活在四个一线城市的职场人还是其他城市的职场人,建议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职场人比例高达八成。

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工作的职场人中,近八成职场人偶尔会有离开一线城市的念头,具体比例为76.2%。进一步假设,如果确实有就业机会,80.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确实会去二、三线城市就业。

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逃离大城市的首要原因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比例为61.7%。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比例将近五成。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人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令人难以忍受。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许多回流发展的大学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来自安徽合肥一位媒体采编人员金林就以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己现在的选择多么正确。金林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他的同学一半以上都留在了一线城市的媒体,回来就业的金林幸福感非常强:有房有车,社会地位不错。“在这里起码我还算得上是一枚金币吧,在大城市连尘埃都不是!”金林说。

就业压力大也是毕业生们选择回流二、三线城市的一个原因。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赵立指出,由于这四个一线城市的高等院校较多,因此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高校所在地就业,而其他城市的毕业生也被一线城市的各种机会所吸引,因此形成了高校毕业生扎堆在一线城市就业的现象,同时给一线城市的就业带来较高的竞争压力。

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印证了这个观点:“虽然目前还没有拿到准确的在京高校生源就业的具体数据,相比较往年,尤其是本科类毕业的大学生离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的趋势明显。”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共计21.9万人,北京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共计9.9万人。截至今年4月,已签约的毕业生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约为5万人,但当时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岗位数仅8780余个。可以想见,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的压力有多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大学生就业回流现象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生活成本,其次是就业压力。另外,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中小城市就业,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

坚守者

大城市也有坚守者。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张聪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一直在茫茫的大上海寻找着属于自己的offer。“来这里读书四年了,我怎么可能说离开就离开呢。”

只有一个星期就要毕业了,到现在为止,张聪还没有拿到一份让自己能够满意的offer。但这位22岁的年轻人决心坚定,他说:“自己把人生最美丽的四年留在这里了,今后我还要把人生最壮美的时光交予上海。”

张聪最近每天应聘,夜晚回来,走在校园的林荫小路上,他忍不住要哼唱那句“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常常会满心疲惫地坐在校园广场的台阶上仰望星空“发发呆”。

张聪坚定地选择留在上海,在他看来,上海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中国的社会资源较长时期集中于一线城市。这里有最好的大学、便利的交通、先进的医疗设施。虽然大城市房价高、生活压力大、存在着种种尴尬,但比起家乡的信息闭塞、机会不均来说,还是留下坚守好。”

张聪承认,在一线城市确实竞争激烈,“但是竞争环境相对透明,只要有能力,养活自己不成问题。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受制于体制机制,如果没有关系和背景就只能和理想中的职位擦肩而过,更不要说创业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