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假象因无高峰可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51:59
   学术假象因无高峰可攀
  (2010-07-14)
  ● 陈迎竹
  中国早点-黄浦新陈
  中国人文学术界最近又爆发抄袭争议,而且涉及著名上海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朱学勤表示不会像另一名被指论文抄袭的清华学者汪晖一样沉默,正在起草回应文章,准备对爆料者的说法逐一反驳。外界非常关注并期待他的回应。
  中国学术界抄袭之类的争议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涉及者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授甚至院士级人物,但每每嚷嚷一番就不了了之,大众看不到什么实际的制裁结果或者令人怵然警惕的后果。
  一些评论认为类似的争议爆发,背后涉及学人之间甚至学派之间的斗争,但这说法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对某一学人或学派的不满,不是通过学理的辩驳来表达,反而一定可以从其学术作品中找到抄袭漏洞。
  也有人认为二三十年前的环境下产生的学术论文,本来规范性就不高。这一看法比较具有同情心理,也可能更接近中国现实。在数十年的学术真空和文化偏废之后,大量引进西方知识和思想成为文革后知识分子的重心工作,然而同一时代也出现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各自上升空间与攀爬而“洋为中用”、“拥西学以自强”的做法,这应该都不是孤立而偶然的事件。
  学术理论,尤其是人文领域的学术,是孤独而寂寞的道路,悟性稍低或能耐稍微不足,都可能穷一生做不出成绩,能在某一方面从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两个独立观点已是不易,更不要说建立理论甚至自成一家。
  政治挂帅的时代学术荒废,是对知识分子和民族思想能力最大的伤害,改革开放以经济挂帅,人文思潮的引入力度未必比得上清末和民国时期,对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的累积还是不足。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笔者无法判断,但议题的设置与开拓较诸西方长期累积的深刻与广阔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有人把学术界的抄袭或造假与中国社会其他领域的造假和山寨现象等同,其实是最大的悲哀。因为其他领域的造假、仿冒莫不涉及商业和金钱利益,但学术界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思考能力,如果假象频频,说明的是什么呢?
  中国科研和技术领域的工作者近年来频频为自身的成就感到自豪,无论是新能源的开发、粮食生产技术或者火箭、卫星,成就斐然的理由之一就是需求所引发的创造力以及人多市场大所带来的实验成果。但人文领域的突破有限,如果说是思考能力不足显然不能成立,因为同样的思考力用于科学与经济商业领域均有所成;如果说是需求不够,也很难令人相信。
  评论者在谴责“学术腐败”或文化界其他“腐败”现象的时候,常常针对学者的道德良知以及有关惩处的规范制度,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官方针对民间知识分子(有别于在学术体制内的)言论的处罚甚至威吓动作,这些言论因为传统发表空间无法接纳,必须借助新时代的网络工具或境外出版管道。但这些尖锐观点所呈现的,其实有许多更是发人深思的批评与意见。
  尖锐的批评未必都深刻或真实,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思想也未必都有益,但它对大众与知识界的最大提示是思想没有边界,即使有边界也没有警察。
  如果社会与体制有如网络游戏一样处处陷阱和危险,学术界如果要事事担心、自我警惕,注意有没有违背政治上的最高原则与政策,思想必然无法开花。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看不到高峰,看不到巨人,反而身处酒色财气的黄金时代,也许就要把潜心向学看成一种酷刑,一旦有捷径可抄,何必坚持走大道?
  清末民初的学界其实创意也不多,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许多名家也多是借用西方理论和经验来谈中国,但他们胜在敢于冲决时代禁忌,敢言敢想敢作敢当,对后世的启发是身教言教多于学术,那是思想与精神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