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现实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47:58
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现实选择

上传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 鲍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286E-5


  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经过近八年的运作,在促进国家粮棉购销政策落实、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作为国家的重要金融工具,其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实践中也日趋成熟。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将面临新的挑战。更新经营理念,转变管理方式,调整职能定位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农业发展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现实选择。

  一、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机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民增产增收,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政府一方面要运用财政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采取特殊的金融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银行今后面临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大于冲击和挑战。

  1.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需要充分利用其农业规则,加大政策性支持和保护力度,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要求,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是全方位的。在目前我国政府财力还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仅靠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十分有限;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按照协议要求,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农产品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承担起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环保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政策性贷款任务,拓展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新的服务领域和支农功能。按照《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有关规定,对上述农业支持项目贷款,不会引起市场农产品价格扭曲,可以实行政府贴息。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业支持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在农业保护政策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利用农业政策性贷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转变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财政补贴方式,由保护性价格补贴,变为支持性的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补贴,引导农民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升级。三是充分利用WT0《农业协议》“绿箱政策”中的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农业资源闲置等补贴政策,增加对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2.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期望。农业的结构性调整,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改变单一农业生产格局,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保证有效供给;三是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提升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一靠政策保障、二靠科学技术、三靠资金投入。要增加资金投入,农发行应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比如:利用农业政策性信贷政策性、专项性的特点,集中支持新技术、新成果在农业领域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开办农村助学贷款,增加对农村的智力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与引导社会对农村和农业的各种资金投入。

  3.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农村金融业务萎缩,为农业发展银行提供了新的伸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三大块。近两年,由于商业性金融的特点所决定农业银行向城市进军的步伐加快,在农村的服务覆盖面和业务量逐步减少。据对江西省部分市、县农业银行的抽样调查表明,2001年,农业银行新增农村信贷业务额已由1998年的占比70%,左右减少到35%或更低的水平。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功能不全,农业贷款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业贷款比例逐年增高。农村信贷业务萎缩,来自农村的储蓄资金流向城市或被用于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弱化,农民贷款难的状况进一步加剧。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在商业性金融不愿涉及的领域或空间,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力度、渗透力度,补充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4.粮棉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股份制改造,集团化、产业化经营的趋势,给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保护价收购量将逐步取消;国家储备粮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和棉花企业参股、兼并、组合、实行跨地区重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主体和信贷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已经摆脱了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而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粮食深加工转化还不足7%。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渗透功能,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摒弃仍把粮食生产购销与加工工业割裂开来的观点,将粮食产业链紧密连结起来,体现粮食产品和技术竞争要求,已成为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5.农业发展银行经过八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积累了政策性金融管理运作比较成熟的经验,为适应新的调整创造了积极条件。从业务代理到全面实现业务自营,从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专项贷款、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货款,到业务划转、集中精力搞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始终按照政府的意图,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与使命。积累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经验,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与办法,锻炼了一批较精干的干部队伍,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适应性、把握政策的准确性、贯彻政府意图的坚定性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

  二、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问题

  调整经营管理方式,对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性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诸多历史的原因,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不适应性。

  1.经营理念的不适应性。经营理念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核心的问题是效益观念、创新意识较差。其一,在经营管理中,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不能适时地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变为经营管理中的科学行为。其二,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风险、效益、成本、核算观念没有得到较好的凸显,从而造成执行政策的刚性要求与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断裂。其三,缺乏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对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与竞争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其四,依法管理、依法治行的理念没有系统形成。

  2.运行模式的不适应性。运行模式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机构设置的“倒金字塔”型不利于经营管理方式向企业化运行模式转轨。企业化管理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必由之路。目前,总、分行内设机构分设过细,非业务机构过多,而直接面对客户和企业的县支行人员大多不足。如:江西分行一些粮棉大县支行缺员在20%左右。二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不符合市场化经济运行的规律。尽管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但必要的盈利是其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单一地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机构与人员的闲置或浪费,也不利于信贷资金的集中、有效、合理配置,使金融与经济在结合上出现一定偏离。三是“一级法人制度”的模糊,不利于调动分支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一级法人制度”应该是产权的明晰、权责的明确。如果不赋予分支行在经营管理中一定的经营管理权利、灵活决策权利和承担经营风险的义务,就难以充分调动分支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3.管理手段的不适应性。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手段显得比较陈旧,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一是信贷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多元性,无法适应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二是财务管理沿用简单的机构加人员的指标管理方法,没有与经营效益、经营成果有机结合。三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的不灵活,分配制度的大锅饭,无法激活分、支行的经营管理活力,也阻断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四是缺乏决策管理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上级行惯用对下级行采取发文件、开会等模式布置工作,下级行机械地执行命令和应对工作,决策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五是一些管理手段的繁琐陈旧造成了基层行的重复劳动。如:信贷台账设置的重叠、过细,占用了基层行信贷人员60%左右的精力。

  4.金融产品的不适应性。金融业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取决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信贷服务对象的相对单一,决定了金融产品的单一,也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单一的融资渠道,单一的客户对象、单一的信贷品种、单一的结算手段、单一的收息来源等均阻碍了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调整与创新,也削弱了农业发展银行抵御与市场经济伴生的风险的能力,不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和壮大。

  5.人员素质的不适应性。一方面,缺少危机感和竞争的厉炼,对新的金融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缺乏,是农业发展银行员工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中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加上精通法律、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企业财会知识的专业人才不足,造成现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三、农业发展银行的调整对策

  要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任务,应对新的挑战,农业发展银行应尽快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管理方式。用超前的思维和前瞻的眼光,从发展目标、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人才储备等方面尽早做好准备。

  1.确定经营管理定位。调整经营管理方式,首先应该要有一个先进的经营理念。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商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要有一个超前的定位,应与国际惯例尽快接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突出特色、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由国家出具资本金,充好体现政策性业务,金融产品比较多样,服务功能相对齐全,内控机制比较完善,信贷资产状况良好,人才队伍素质优良,管理手段科学先进的现代政策性金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农业发展银行要顺应形势,遵循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方面严格贯彻政府的政策意图,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通过政策性信贷杠杆的调节、渗透作用,准确地进行传导、扶持;另一方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经营水平,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营成本,强化经营核算,努力防范风险,不断提高效益,把政策性与效益性高度统一、有机结合起来。

  2.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吸纳国外政策性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商业化、企业化操作管理,执行政策应体现在信贷的产业投向与投量上,而不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信贷运作方式上。农业发展银行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一是创新融资手段。改变负债结构单一的状况,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渠道,如发行金融债务,向境外融资,上市融资,发行股票,设立和管理国家农业发展基金,政府的支农资金应归口农发行作为专项存款管理,逐步开办与新业务相关的外币存贷款业务等。二是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区别不同的贷款对象、品种、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属于国家政策保护的储备贷款和其他项目贷款,在落实补贴来源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仓单抵押贷款管理方式办理贷款;对非保护价贷款,应根据贷款方式、企业信用情况、购销合同和效益等因素确定贷款风险的安全线、预警线和警戒线,依据风险程度分层次授权审批发放。建立科学、严格的审、贷、查三权分离体系,在市、县分支行设立贷款调查岗、贷款审查岗,成立贷款审批委员会,实行岗位制约,形成科学的贷款调查、评估、审批机制,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分支行以盈利、收息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目标,改革费用管理办法。可采取确定分支行一块费用基数,将费用与盈利、收息水平直接挂钩;也可改指标管理为费用率管理,激活分支行的管理活力。四是创新基础管理手段。改革信贷管理台账,信贷台账应与“八级”分类会计账进行对接,由会计人员登记台账,把基层行信贷人员从繁重的台账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参与到企业的动态监管之中,真正实现对企业的“捆绑式”管理。逐步普及电脑操作管理,实现自动化办公,提升科技在农业发展银行的运用水平,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科学化。五是创新内控制约机制。实施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必须强化内控制约机制,建立科学的内控制约和监督体系,从体制、制度、行为、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约束,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改革现行稽核管理体制,稽核机构上收一级或垂直管理,实行内部稽核管理体制的独立运行。

  3.构建法律制度体系。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性条规较少,缺少刚性的法律约束,内部的制度也缺乏科学的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如果要面向市场,依法管理,依法治行,国家应该考虑相机出台《政策性银行法》或《农业政策性金融管理条例》,将农业发展银行尽快纳入法治的轨道。农业发展银行自身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现行的资金计划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制度均要在新的框架下进行调整、修改、完善。要借鉴国内外银行业的科学制度、先进办法,根据农业发展银行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用法律、条例、制度,规范信贷对象的社会信用,规范农业发展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面对新的形势,农业发展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信贷的风险防范工作,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防范化解风险的着力点应放在“活存量、优增量、消包袱、建机制”上。活存量:加大清收老贷款、旧欠、企业内部拖欠的力度,加快新老库存轮换、改善库存结构,盘活存量贷款;督促企业对库存商品积极参加保险,防止因自然灾害产生的信贷风险。优增量: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支持企业扩大非保护价收购,要把信贷扶持的触角延伸到粮棉加工业,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努力优化信贷增量,不断提高新增贷款中担保抵押的比重。消包袱:政府要妥善解决好粮食企业的“三老”即老人、老账、老粮问题,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新老划断,为企业卸掉包袱、轻装前进。建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从信贷企业的经营利润、补贴资金、财务资金和自有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补偿基金,专户存储,以盈补亏,以丰补歉,用于贷款本息的风险补偿;建立呆、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农业政策性贷款呆、坏账准备金比例,农业发展银行应按照呆账、坏账认定和核销办法,做好呆坏账核销处理工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贷款风险考核管理责任制。细化风险防范责任,制定贷款风险管理层次分明、责任分明、奖惩分明的制度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制,严格考核、处罚,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全行的信贷行为。运用《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加大对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的风险管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5.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现代政策性金融企业,人是最关键的要素。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必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走精干高效的发展之路。应吸取过去商业银行人员扩张的惨痛教训,对人员实行动态总量控制,精减总、分行内设机构和人员、充实市、县支行,对信贷总量不足1亿元的支行可适当进行收缩。逐步改变按行政区域配置机构等级的做法,对分支行可按业务量、盈利水平实施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等级管理。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应尽快建立起公平、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吸收、吐纳、更新、储备机制,有针对性进行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内外培训,尝试建立引进境内外人才的新机制。三是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员工聘用、考核录用、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末位淘汰、提高薪水等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采取提前退养、退休的办法,对现有的员工队伍进行适量换血更新,吸收一批电脑、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

文章评论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列表 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策略选择  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如何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