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和森巴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47:37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属于印度控制区。面积4 5110平方公里。官方语言为藏语(拉达克方言)和乌尔都语。拉达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位于喜马拉雅山南沿与克什米尔山谷的东北面。拉达克全境,介於海拔3,000~6,000米之间,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3,000公尺的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首府列城(Leh).  

[编辑本段]简介

  拉达克 (藏文: ???????,拉丁转写: la-dwags, 国际音标: [lad?ɑks];印地语: ???????,印地语国际音标: [l?d?.d?ɑ?x];乌尔都语: ????? ;英语:Ladakh)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拉达克传统上还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无论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皆接近西藏。事实上,拉达克历史上原是西藏的一部分,到清朝时为受驻藏大臣节制的西藏藩属。

[编辑本段]历史

  该地区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个地区。拉达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这些早期居民被希罗多德的著作和往世书记载下来。大约公元一世纪,拉达克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2世纪的时候,佛教经过克什米尔传入西拉达克,而此时东拉达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纪的时候玄奘也记录的这个地区。  8世纪,拉达克东部的吐蕃扩张,拉达克北部的中亚被中国唐朝控制,拉达克卷入了唐蕃冲突,其宗主权在唐帝国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员尼马唝(Nyima-Gon)由于王室内乱,逃往吐蕃西部,脱离吐蕃王国,吞并拉达克,建立独立的拉达克王朝。这个时期拉达克涌入了大量藏人,随之藏化。王朝从印度东北地区尤其是克什米尔引入佛教思想,史称藏人的“第二次佛教传播”。  13世纪面临伊斯兰教征服南亚,拉达克谋求从西藏获得佛教事务的指导。随后的大约两个世纪里,直到1600年,拉达克面临穆斯林邻国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达克开始衰落,并且部分人转信伊斯兰教。  之后巴干王重新统一了拉达克,并建立了“胜利王朝”,此后国力渐强。这个地区王朝一直持续到今天。为了对付穆斯林在该地区摧毁佛教、实现伊斯兰化的企图,王朝的历代国君驱逐了来自中亚的入侵者,并且一度把王国扩张到尼泊尔。17世纪前期,胜利王朝为修复佛教圣器和庙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国版图向北扩张到了臧斯噶(Zanskar)等地区。然而王国后来被已经吞并克什米尔和巴尔蒂斯坦的莫卧儿帝国击败,但是王国保持了独立。  17世纪后期,拉达克在不丹和西藏的争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进攻。克什米尔穆斯林民族帮助重建拉达克政权,但是条件是拉达克王室允许在首都列城(Leh)里建清真寺并且国王皈依伊斯兰教。1684年西藏和拉达克签约解决了双方之间的争端,拉达克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严厉的限制。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帝国的支持和率领下两次入侵拉达克,拉达克两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驻藏大臣拒不发兵,拉达克沦陷。1842年拉达克人起义失败,拉达克被并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达克战争及其后的临时协议和条约并没有改变拉达克的归属和地位,但由于清朝政府陷于鸦片战争的困境而自顾不暇,克什米尔公国通过战争威胁和扶植傀儡而加强了控制,这其后并没有任何协议或者中国与拉达克参与缔结的条约。此后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对该地区的控制更多是军事占领的继续,并没有法律依据。该协议反而证明印度声称的拉达克于1842年并入克什米尔毫无根据。而多格拉人对拉达克的军事占领和控制成为英国入侵和蚕食中国西藏的跳板。  1842年拉达克战争后,拉达克王室被允许在拉达克保留部分王权,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1850年代起,欧洲影响逐渐强烈。  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该地区,并且占领了卡吉尔(Kargil)和臧斯噶,军队距离雷城不到30公里。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签约加入印度之后,印度派军队进入该地区。1949年中国关闭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边界,封锁了传统的边贸道路。1950年中国军政人员进入西藏导致大量藏人逃入拉达克。1962年以前中国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钦地区,使自清末以来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重新回到中国的有效管理中。 中国还建设了喀喇昆仑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间,印度建设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从十六天缩短到两天。目前整个查谟-克什米尔邦处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争端之中。卡吉尔曾经是1947年、1965年、1971年印巴冲突的战场。也是1999年卡吉尔战争中潜在核冲突的目标。1979年拉达克被分成卡吉尔和列城两个行政区。1989年,曾爆发过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和骚乱。之后拉达克政府要求从克什米尔邦独立出来,1993年成立了拉达克自治委员会。  人口 约26 0000,主要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多数信藏传佛教。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

  1.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  “拉达克地区”,是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主要包括列城及其周围地区,海拔在3000~6000米之间。然而,在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据马大正主编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绍,早在公元9世纪,拉达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纪统一于中国的元朝,后来统治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曾侵入拉达克,迫使其成为藩属,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拉达克在清代重新归属中国西藏管辖,拉达克王由驻藏大臣“节制”。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就年年向西藏进贡。1826年,拉达克部长奉驻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缉拿逃亡拉达克的张格尔匪徒100余人,并立即派人禀报驻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赏给拉达克部长五品顶戴花翎。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中,有1820年的全中国地图,该图把拉达克划为中国西藏的一部分。那么,拉达克地区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呢?这还得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扩张的过程中,对拉达克等西藏西部地区日益关注,因为该地区扼住了英国通往亚洲腹地之路。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拉达克搜集情报。1834年,得到英国支持的锡克王国查谟土邦总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献中一般称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尔(今查谟东北)地方长官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藏文史料记载为“倭色尔”),率领约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达克。拉达克王派人至拉萨向清朝驻藏大臣求援,但是驻藏大臣拒绝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军击溃拉达克军主力,攻抵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沦为查谟的附属国。但拉达克人不断反抗,在道格拉军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达克之后,查谟的统治才相对巩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内,此前也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2.配合英军,森巴人入侵西藏  阿里在向东扩张连连得手之后,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指挥的道格拉军队向中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西藏阿里地区发动侵略,藏军和西藏民众英勇反抗,这场战争在藏文史料中被称为西藏-森巴战争。中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战争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战争的起因来看,与鸦片关系密切。鸦片是克什米尔商人通过拉达克运往中国新疆叶尔羌(今莎车)的重要商品和利润来源,但中国政府1839年(即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一年)在全国推行的禁烟运动,使居住在叶尔羌的克什米尔商贩损失了数十万卢比,还断了他们的财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圣山圣湖为借口发动侵略,其实是想吞并中国西藏和新疆南部。第二,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道格拉军队侵略西藏,确实配合了英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进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属印度政府,声称他是“通过对中国西部边境的入侵,来与英国政府进行军事合作”。第三,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英国最终夺取了对拉达克的“保护权”。西藏阿里地区承平日久,防备松懈,侵略军接连得手。当时清朝在东南沿海前线吃紧,无法调集内地军队支援西藏。幸亏当时有藏军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  3.藏军非地方武装,而属中央军队  根据廖立的《中国藏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的研究,藏军并非地方武装,而是“吃皇粮”的中央军队。藏军军官由清朝军机处任命,军官、教官中有不少满人、汉人,士兵大多为熟悉当地环境的藏人,军械、军粮由中央提供,军事行动由驻藏大臣指挥。在清军中,藏军的装备相当精良,50%的士兵使用火绳枪,还有14门当时清军最先进的野战攻坚武器——“劈山大炮”。1841年6月,清朝驻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语音译,意为箭官)比喜赴前线组织抵抗,但由于路途遥远,救援不及,道格拉军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长官噶本驻地噶大克,大肆杀戮掠夺。同年8月,孟保先后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线。据朱维群主编的《中国西藏》视点丛书中的《西藏史话》,孟保还将从内地运来的22门“劈山大炮”交藏军使用。道格拉军得知藏军准备反攻,送信约和,但要求获得战争赔款,被孟保拒绝。在班禅额尔德尼等西藏上层人士的动员下,西藏各阶层积极行动,不畏艰险,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将粮饷运到前线,创造了后勤史上的奇迹(直到当代,拉萨到阿里的公路都不能全年通车)。  4.藏军英勇抗敌,打死侵略军主帅  1841年冬,藏军冒着风雪严寒,发动反击,接连取胜。12月11日至14日,双方决战于多玉,森巴侵略军主帅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被藏军火绳枪射中后滚落马下,勇敢的藏军士兵用长矛将其刺死,6000多人的道格拉军全线崩溃,只有1500人逃脱。到1842年3月,藏军收复了全部阿里地区。据孟保向道光皇帝奏报,藏军击毙侵略者军官40多名,俘虏道格拉兵和被逼参战的拉达克兵共836名。这些俘虏大多不愿返回,其子孙今天仍居西藏。1842年4月,比喜(又译笔喜)统帅的藏军推进至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人民发动起义配合藏军,并通过西藏地方提出回归中国,表示“情愿各防边界,协力堵御”。但是,古拉伯·辛格派和其宗主锡克王国都派出重兵,双方死伤惨重,藏军退到班公湖南的咙沃,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  5.中国从未承认拉达克属于英属印度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主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政府噶伦(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索康、藏军代本比喜与道格拉代表在列城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要点为:1.双方停战,各自维持旧有边界,承诺不使用武力改变;2.双方按战前办法进行贸易;3.拉达克王的王后和两个王兄弟从西藏回到拉达克,拉达克照旧向西藏朝贡。这一协议,使得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将道格拉人逐出拉达克,失去了对拉达克的实际控制,仅维持了拉达克照旧“年贡”的虚名,为以后英国直接侵略拉达克留下可乘之机。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未正式承认拉达克归道格拉人管辖。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签字的双方代表仅是各自国家地方当局的代表,而且没有得到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战协定,而不是划分边界的条约。而且,所谓维持旧有边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辖的阿里地区,与作为中国西藏藩属的拉达克王辖区之间的中国内部的行政边界。道格拉与锡克人的军事力量在侵略拉达克和阿里的过程中受到削弱。英国利用这一机会,于1845发动对锡克王国的战争,古拉伯·辛格统治的克什米尔,在184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土邦。接下来,英国就想继承道格拉的侵略遗产,通过与中国签署正式条约的形式,把对拉达克的“保护关系”合法化,并废除拉达克向中国西藏的朝贡制度。1846年,英属印度总督哈定通过第二任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耆英转呈了要求划界通商谈判的提议。同时,当时的驻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过边境头人和西藏地方政府转交的内容相同的信件。哈定在信中说,他希望中国西藏地方当局派遣官员,一起划定英国所属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界。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指示琦善:与英国的关系,以现有条约(即《南京条约》)为准,其余一切拒绝,维持西藏、拉达克旧界,不与英方划界;对英交涉由耆英在广东统一办理。耆英随即以“西藏本有定界,毋庸再勘”,驳回英国要求。但英国竟然单方面组织了划界委员会,在没有征得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土邦同意的情况下,以“分水岭原则”,划出了若干点,就草草收场,这条所谓边界线是非法的、无效的。清廷拒绝与英国划界,避免了中国领土主权的损失。几十年后,英国在藏南地区故伎重演,以“分水岭原则”抛出了“麦克马洪线”。此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正式承认过拉达克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双方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战争,战后印度控制了拉达克。印方曾声称,中印边界西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划定,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直到今天,中印边界西段问题仍悬而未决。  拉达克与森巴战争  据藏文文献记载,很早以前,拉达克的统治者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时常发生战争。后统一于吐蕃。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后,朗达玛的孙子吉德尼玛衮逃至西藏西部羊同地区的乍布朗(今西藏达扎县),娶羊同地方官之女没卢氏为妻,生有三子。此后,长子贝吉衮占据玛域地区,以原拉达克的首府今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成为拉达克的首领,其后代遂世世代代成为拉达克的统治者。吉德尼玛衮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成为普兰和古格王。这兄弟三人藏史统称为“拉堆三衮”。  拉达克是西藏同中亚和印度交通、贸易的中心和门户。到了近代,东印度公司输入我国的鸦片,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沿克什米尔通过拉达克运销到新疆叶尔羌地区,再从叶尔羌转运到中原各地的。因此,东印度公司一直就有控制拉达克、进而深入西藏的企图。  18世纪60年代,素有“旁遮普雄狮”之称的兰季特·辛格以今天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锡克帝国。1819年,在查漠地区道格拉部落酋长古朗普·辛格的大力帮助下,锡克帝国出兵统治了克什米尔地区。这样,19世纪前期,在印度除了东印度公司外,另一支迅速崛起的强大力量就是锡克帝国。锡克帝国的壮大,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和地位。因此,东印度公司极力拉拢和扶植道格拉王室,力图从内部瓦解锡克帝国的势力。待兰季特死后,随着锡克帝国的衰落,道格拉王室逐渐取代锡克帝国,最终成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英帝国主义忠实的侵略鹰犬。  “森巴”是西藏群众对道格拉部落的称呼。汉文史志记载:“森巴者,其部落有三,最大而远者曰然吉森,次曰索热森,曰谷朗森”。1834年8月,为了表示对主子的忠诚,讨得主子的欢心,道格拉统治者派其大将索热部森巴头人倭色尔率一万多人侵入拉达克,废除拉达克王拉拉,另立恩珠丹增为傀儡,并迫其签定了城下之盟,即拉达克必须每年进贡道格拉王室两万卢比后才率部分军队返回印度。  1840年底,倭色尔以拉达克不履行承诺为借口,再次率兵七千左右进入拉达克,占领列城。森巴人两次入侵时,拉达克都曾向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驻藏大臣拒不发兵,终使拉达克陷入道格拉之手,西藏也失去了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这样,鸦片战争爆发时,我国西南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从西藏东南部的察隅以南到西北部的班公湖以西地区,都被英国势力侵占或控制。森巴人既占克什米尔,又吞拉达克,于是势力大增、有恃无恐。他们整顿队伍、厉兵秣马,准备配合英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活动,随时深入我国领土西藏的腹心地带。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森巴人就按其主子的旨意,大动干戈,挥师东进。  1841年,英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进攻遭到了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领的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更使英帝国主义侵略者损失惨重、胆颤心惊。道格拉统治者看到主子在东南沿海吃紧,于是派倭色尔率领由森巴人、拉达克人和巴尔底斯坦人组成的联军共七千多人,以朝雪山圣湖为名,分三路侵入阿里地区,以减轻英国在东南沿海的压力。上路沿班公湖东进,由倭色尔亲自坐镇指挥,目标是占领日土宗,以防御从新疆阿克赛钦南下的清朝援军。驻守在日土宗内的二百五十多名藏兵仓促应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中路由倭色尔的大将诺诺四朗率领,他们沿狮泉河谷前进,一路攻克了扎西岗、噶尔雅沙(今噶尔县)等地,然后又向阿里重镇噶尔昆沙推进。在玛旁雍错湖附近森巴人才遇到了西藏武装力量第一次有组织的抵抗。下路由倭色尔的得力助手塔那塔月指挥,这支侵略军溯象泉河而上,扬言要收复芒玉纳以西的地区。驻扎在达卡、扎仁两宗的藏兵虽奋起抵抗,但终因缺乏充足准备而以失败告终。接着,这路侵略军又占领了乍布朗和托林等地。对于森巴军队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清王朝与西藏地方政府毫无准备,因此,森巴侵略军节节胜利、步步深入,三路侵略军在噶尔昆沙汇合后,气势汹汹,长驱直入普兰宗,军行所至,村落寺院皆被洗劫一空。  西藏地方政府接到告急消息后,一方面飞报清政府西藏形势的危急,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先派噶伦索康、热嘎夏和戴蚌白席哇率部分军队前往阿里战场,随后,又命令热悉军务的噶伦才旦多杰和久美·策旺班觉带领藏军一千三百人奔赴前线。就彼此势力而言,双方相差十分悬殊。森巴军队有七、八千之多,而藏军只有三千余人;武器方面森巴人更占优势,他们使用的是英国提供的现代化装备洋枪洋炮,而藏军使用的武器十分原始,除有少数的蒙古与西藏大炮外,大部分士兵使用的是火绳枪、大刀和棍棒。所以,战争开始时,藏军屡遭败绩、节节后退,森巴人则推进迅速,几乎占领了整个阿里地区。  面对森巴人狂飙般的进攻,西藏人民全体动员“一经调派,立即驰赴前线”,踊跃投入了反侵略战争。札什伦布寺所属百姓男女老幼齐出动,运足了半年以上的军粮,保证了充裕的后方供应。当时的驻藏大臣孟保和帮办大臣海朴以大局为重,密切与西藏地方政府配合,全力支持西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他们在与西藏地方政府协同指挥作战、搞好后勤供应的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罚赏制度,“如有奋勉出力者,立即出名加赏,尚有畏葸不前者,查出从重惩办”。清政府得到森巴军队入侵的奏疏后大为震惊,恐前门未静后院起火,严令驻藏大臣和西藏官兵对森巴侵略军要“痛加惩创,不得任意耽延”,并特命驻藏大臣从武库中取出劈山大炮二尊,交付藏军使用“以资攻剿”。其实,当时清政府已被鸦片战争的烽火烧的焦头烂额,除了责令西藏官兵守土御敌呈报战况外,根本抽调不出兵力来支援西藏军民的反侵略战争,它能够做的也就仅此而已。  倭色尔率领的森巴侵略军占领普兰后,以达拉为中心,集中兵力驻扎于茹妥、扎西岗和茹补却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做,侵略气焰十分嚣张。藏军虽多次组织反击,但均未能取胜。西藏地方政府又增派二名代本率领五百民兵队伍火速开赴阿里增援,收复了补仁等营官寨。森巴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毕竟是乌合之众,在藏族军民的英勇抵抗下,开始慢慢退却。时值数九寒天,阿里地区连降大雪,森巴人手脚发僵、不堪寒冷,快枪快炮优势难以发挥。藏军则乘天时地利人和连战连捷,他们在玛旁雍错湖南面的多玉设下埋伏,当森巴人进入包围圈后,一声令下,藏军四面跃起,冲入敌群,用刀枪棍棒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森巴军队被藏军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慌成一团。倭色尔乘一匹快马驰前奔后指挥,竭力想稳住阵脚,冲出藏军包围圈。藏军丁蚌米玛在乱军之中认出了倭色尔,他左冲右突奋勇向前,看准时机将自己的长矛直插入倭色尔的胸膛。森巴人见首领已死,便四散逃命、溃不成军,藏军乘胜追击,直到拉达克首府列城附近的顿姆热才安营扎寨。这一仗藏军大获全胜,击毙了包括倭色尔在内的侵略军头目四十余名,七百多森巴军队和两名拉达克大臣作了藏军俘虏,仅有一千多人保住性命逃到了列城。  多玉之战,森巴人虽遭惨败,但侵略野心并未就此收敛。道格拉王室又按东印度公司的指令,派遣倭色尔的妻子和另一森巴头目巴占率领八千多人,开赴阿里,声言要替倭色尔报仇雪恨。早有准备的藏军经过连续儿昼夜的浴血奋战,又击毙巴占,打败了森巴人的疯狂进攻。倭色尔的妻子被迫要求停战,进行讲和。在这次战役中,噶伦久美策旺班觉得到森巴人再次入侵的消息后,从阿里率领援军,翻山越岭、昼夜兼行,赶赴前线,不幸在行军马背上“因忧劳过度,以致呕血,立时身故”。久美策旺班觉是森巴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和参予者之一,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同时期在东南沿海前线为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而英勇捐躯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一样,久美策旺班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民族英雄,他不愧是高原上的雄鹰,藏族人民的骄傲!  森巴人表面上答应和谈,实际上并不甘心失败。1842年4月,趁第十一世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典礼”之机,道格拉树立的傀儡克什米尔大君斯日马哈热咱派德旺哈日尖和瓦孜热登率军夜袭藏军营地顿姆热,索康、白席哇和六十多名藏兵被俘。西藏地方政府立即派代表赴列城,严厉谴责了道格拉统治者背信弃义的卑鄙行径,几经交涉,双方达成了临时协议:  (一)藏军和森巴军队同时撤出拉达克;  (二)双方释放俘虏、交换马匹;  (三)余事以后派代表另行商议;  此后不久,索康、白席哇等人被释放,重新返回藏军中。被俘的森巴军队中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不愿返回,西藏地方政府就把他们安置在雅砻、穷结等气候湿润、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生产和生活,并把杏、梨、苹果和葡萄等的种植技术介绍给当地的藏族群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场由英帝国主义撑腰、森巴人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同年9月,西藏地方政府派索康、白席哇等三人为代表前往列城,与克什米尔方面的代表德旺哈日尖、瓦孜热登和拉达克方面的代表举行正式谈判。几经周旋,三方代表最后签订了《拉达克条约》和《西藏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西藏和拉达克握手言和如旧,以后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斯日马哈热咱承认历史上就形成的西藏与拉达克之间的边界,从此拉藏双方各守其境,永不生事端;  (三)克什米尔方面答应让原拉达克国王拉拉的王后及二位兄弟返回列城,并做妥善安排;  (四)拉达克一如既往,仍旧每年按期致达赖喇嘛以年贡,永不中断,克什米尔大君对此不得干涉;  (五)西藏和拉达克之间贸易如旧。西藏地方政府仍按惯例给在拉萨的拉达克商人提供交通运输便利和食宿供应;拉萨方面每年照常供给拉达克所需要的羊毛、茶叶等;  (六)对于西藏地方政府官商来往于拉达克之间拉达克方面应支马匹及拉达克每年向达赖喇嘛进贡时西藏地方政府需支的乌拉(即差役)双方仍按以前之惯例办理。  这样,经过近两年的英勇斗争,森巴战争终于以西藏军民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所谓的“雅利安人种”成员是讲印欧诸语言的人,有利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人,并宣称优越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这种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已被人类学家们所抛弃,但却被希特勒和纳粹分子所利用,并以之作为德国政府政策的依据,对犹太人、罗姆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采取灭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