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爱玲: 新疆印象 - 蒋兆勇的博客 | 蒋兆勇的博客 | 博联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42:18

覃爱玲: 新疆印象

­

 

从新疆回来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却一直没有。­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会不停质疑自己:这样匆匆地观察,真地能够形成有价值地判断么?­

但是在七五一周年这样的令人无法释怀的日子,我还是忍不住敲下了键盘。无论如何,新疆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精力和情感来关注。­

这次去新疆居然待了差不多二十天。想想才发现,又没做成什么事情。

只能大致谈谈简单的印象。­

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乌鲁木齐和喀什。­

乌鲁木齐的整体印象是紧张与隔膜。虽然去之前,在北京,所接触的人已经都给我打过预防针,言及在新疆采访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怪状,但是,当地所遇人士的紧张态度,还是让我感慨。­

在国内采访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找了那么多媒体同行,打电话过去,会被警惕地拒绝见面。­

好容易有朋友找来熟人,想聊一聊,却全然顾左右而言他,而且分明怀疑我的用心,席间甚至有人担心我会将这并没有内容的谈话录下来,作为他们的某种罪状。我从来没有在国内任何地方碰到过这样尴尬而紧张气息。­

用"文革气息"来形容,我觉得是并不为过的。­

不过,换了一个舆论上相对"开明能干"的一把手,以及中央政府大规模的援疆宣传,让当地的无论少数民族和汉族,负面对立的情绪还是有所缓解。许多人是一种"等等看"的谨慎乐观态度。当然,除了一些政府高官,据说很多人正算计着前途是否有变。­

在这样相对压抑与破碎的印象中,令我欣慰的是,我仍然碰到不少此前完全不相识,但是却对我那么信任,推心置腹地说出他们关于种种敏感问题和日常生活中困惑的朋友和师长,无论维汉。­

我记得在海德酒店咖啡吧里对我忧心重重地谈起治疆之难的陈平老师,新疆社科院的李晓霞老师,以及新疆师大民族学人类学各位言辞坦承的学者,也忘不了与几位维族朋友去一家当地装修华美的维族饭店晚餐,现场表演的漂亮维族姑娘热情地请我共舞时的微笑,同样忘不了,跟一位维族朋友坐在一家大排档宵夜,他平静地向我感慨:半年前,像我们这样一汉一维坐在露天大排档朋友般地喝酒聊天,是不可想象地,都会被"同族人"指为耻辱。­

喀什却让我觉得意外地阳光。­

这里不仅是维族占90%以上的聚居区,而且自喀喇汗王朝以来,历经千年,一直是维族的文化中心,被某些维族"精英"视作"圣地"一样的地方。一向,它又被官方指为"反恐前沿"。单从这样两极对立的描述中,就能感受到一种紧张。如果新疆真有严重的维反汉情况,在这里,应该可以得到最淋漓的表现。­

去之前,乌市有好心的朋友一再提醒我,不要一个人去偏僻之处。在读过一些关于恐怖主义的资料,被北京的知识分子和乌市的朋友几重熏陶过后,说我内心里没有警惕与恐怖之感,是不真实的。­

刚到喀什时,甚至一个人走在喀什的大街上,我也会不时地四处观察形势,以防意外。­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我非常欣慰地是,虽然军车和武警日日夜夜在街上穿行,提醒着此地的特殊与"险恶",当地人,无论维汉,绝大部分在跟我谈话时,谈吐都是那么自然无间,完全没有乌市的那种警惕与提防。­

--无论是宣传部接待我的办事员,朋友饭桌上偶然碰到的国保大队长,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专员,或是对当地情况有所不满的当地维族居民。­

当地老城区不满拆迁情况的居民用摩托车载着我,穿行于尘土飞扬的老城改造现场,推开一扇扇居民的家门;英吉沙县不满当地工商资源被外来汉族商人垄断的当地维族商人,开车带着我去看一个个外来汉人开办的制砖厂;在老城偶尔遇到的导游,请我去他们家里作客,介结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给我认识~~­

他们第一次见到我,就对我有着那样深的信任,向我投诉他们遇到种种不公正待遇,也诉说他们的种种梦想。所以,如果你现在跟我说,"维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汉族"有很强的排斥甚至仇恨心理,我是不能同意的。­

我不是否认民族关系有问题,但是想来,那应该是一种综合而复杂的情绪,不是单纯地"反汉"那样简单。否则,很难解释,以我单身一陌生"汉人女子",如何能让他们有那样自然地信任感。­

但在喀什期间,最让我感触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那些阳光而上进的当地维族青年。­

在种种流行的说法中(我在喀什当地接触的众多汉族朋友同样这样向我描述),维族不喜欢艰苦地工作,他们挣了钱就花光,没钱再说,没有什么长远打算;或者他们一心只崇拜"真主",有钱就想着去朝觐;或者他们"素质不行",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专业化的工作或是大型企业的管理,只擅长"做生意"(小规模的商贸买卖,这是作为商业要道居民的维吾尔人重要的传统工作之一。),如此等等。­

里面有好多类似的话,其实是多年以前,西方人用来描述印度人或今日中国你我的祖先的。我因为读过不少那时的资料,一听之下,真是内心感慨。­

我接触的面有限,并不能代表整体"维族人"怎样怎样。但是有限的接触中,却让我对这些"刻板印象"式的说法不能同意。­

我特意去了一家在喀什当地算不错的企业,了解维族工人的工作生活情况。­

这家工厂是05年建的,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多半是从内地请来的,因为当地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厂长说,开时一两年确实有维族工人流动性大、技术不行的问题,比如发了工资就直接走了,招呼也不打,钱花完了再来找工作;嫌上夜班辛苦,哪怕多给工资也不肯上夜班等等情况,但是这一两年,随着工厂产品销路更好,各方面正规化后,工人是比较稳定的,种种工厂制度完全能够得到遵守。­

厂里三班倒,晚班是六点开始。我们谈话时是大约五点半,厂长指给我看,从大门进来的三三俩俩的青年男女,说他们现在一般都知道会提前点来。­

只是他抱怨技术传授还是有问题,如果不是当地政府一定要"解决少数民族就业问题",他一定会多招汉族工人。--因为技术误差,产品的损耗率太高。­

我随机在工厂里找了些工人问。那十多个搬运工多半是来自周边县农村的,能说出来的东西有限,但他们大多在这里工作的时间不短,有两三年的,还有一个伽师县的从一开始就在这里做,已经四年了。据说搬运工比较辛苦,但是比别的较轻的活能每月多挣三四百块,他们每月的平均工资大约是1300-1400。­

另外在厂里做包装或检翻检工作青年,显然比这些搬运工有更多的想法,他们大多来自喀什城里。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两个都是18岁的青年,一男一女。都说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供不起,所以就不念高中了,两个人都想自己打工攒了钱后,再去念书或者学门专业技能。我不能忘记那个一脸阳光灿烂的女孩跟我说,她要攒钱去念幼师,然后去当幼儿老师。

我想,她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幼师的。­

还有那个门卫,21岁,家住老城,他说自己天天下班后去学计算机,已经有六个月了,他说以后自己想开广告公司。­

还有几个零散接触的当地维族青年。一个当地的公安局的公务员,26岁,10多天前刚刚结婚,阳光、开朗、帅气。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工作已经两年。这在失业率相当高的当地,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去年,他还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他家族较为传统,从小上的是维语学校,所以是"民考民"上的大学,进大学后才学的汉语,跟记者用汉语交流时,有点断断续续。­

令人惊讶地是,他打算辞职。因为他的理想不是做公务员,而是成为一个"企业家"。这个词,是在他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表达清楚的。因为要区别于"做生意"。对于当地维族人,像他哥哥那样的中小贸易是最常见的职业之一。而那,显然不是他所想要的。问他打算具体做什么行业,他说还没有想好。­

但是他准备先复习考研。因为"觉得自己很多东西都不懂",另外,"汉语没学好,维语也没学好。"­

他目光坚定、用无庸质疑地语气对我说:大家都有了钱,有了工作,就"不会有人闹事了。"­

似乎当地大部分汉族都不认为解决了经济社会问题,就能解决"民族问题",而接触的大部分维族人,却都跟我说,主要问题就出在青年人没有工作上。­

甚至有一个维族司机因为我夸他认识问题直接准确(青年人没有工作是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定不肯收我五块钱的车费。­

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琢磨的现象。­

还有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的底层喀什社会。在清真寺前的广场上,每晚聚集着大量农闲时从附近县乡来打工的农民工。­

我走过去问了几句,马上有三四十个中青年男子围上来七嘴八舌聊了起来。目光中有好奇,但是善意的。他们分别来自喀什下属的巴楚、英吉沙等县,也有来自和田的。农闲时主要到喀什和乌鲁木齐打工,也有去过库尔勒和阿克苏等地的。只有一个21岁的青年表示他曾经去过疆外:有老板让他去烤羊肉串,结果不肯给工钱。他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是会去内地。­

在喀什像这样的零工,每天挣50到70元。每天住宿花大约10元,吃饭花10块元。有时找不到工,就只能白吃。到6月底,很多人就要回家忙农活了。­

问及他们挣了钱后想干什么,异口同声的说法是:攒起来给孩子念书,上好的大学,让他们找到好的工作,­

"不用像我们现在这样干农活,到处打零工"。­

这个回答,让我真的很"雷"。主要是我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主流"。­

我去看了两家他们住的旅馆,就在广场对面没多远的小巷子里。两三层楼,一家最低价每晚10元,一家最低价5元。5元的床位是12人间,一间十二平米大小的房间,摆着几张上下铺。­

说实在话,三更半夜十一点多钟,穿过漆黑的小巷,跟一个当地翻译到那样想象中"南疆流浪工人"的集中地,不是没有害怕的。但是进了门,老板都非常热情,马上打消了我的顾虑。­

一家店老板21岁的儿子白天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晚上在店里帮父亲照看店。他中专毕业后找不着工作,自学大专后,已经通过司法考试。再实习一年,就可以当律师了。­

他爱看新闻,还特意在电脑上给我打出他最爱看的新华网国际频道,并特意找出厚厚几本维文版的司法考试用书给记者看。看得出,他对自己通过司法考试感到自豪。­

想到喀什,我就会想起他们。我觉得,他们是喀什真正的希望,如果政策得当,这些这么上进的人,完全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

 

说了这么多口水观感,我觉得谈到新疆问题,有些大的背景性的东西不能忘记:­

 

一:不能过高估计维族大众的分裂意识和排汉意识。过份考虑分裂意识,处处区别对待,最后反而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听一些汉族官员和学者一说起"反恐"、"反分裂",动不动就提起49年前甚至清朝时的维族人如何"杀汉排汉"。这种思维是很可怕的。­

以史为鉴,这没什么错。但另一点也不应忘记:历史是变化的。­

如果我们有谁,现在天天还因为想着满清入关"扬州十屠",甚至国民党"四一二大屠杀",内心里对某族某党充满仇恨,一定会被人认为脑子有毛病。­

但是,在一些人的煽动下,不仅维族内有一些人信了,一些汉族人甚至会认为,绝大部分的维族人都会信,由此有可能再次"全民族起来杀汉排汉"。­

对一个甚至绝大部分民众至今崇拜中共建国领袖毛泽东的民族而言,对一个最喜爱艺术家(迪力拜尔、巴哈尔古丽,2000年7月,姚维)都是由是由所谓的"汉族"培养的民族而言,我认为,夸大这种分裂意识是荒誔的。­

当然,会有一批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等精英层受泛突厥主义或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有种种梦想,但是,正是这样,你能不把这些并无此想的民众推开,推到他们那边去么?­

    民族关系是一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乌鲁木齐和喀什,原来被认为融合交往最好的乌市,在经过这样惨烈的事件后,隔膜如此之深。而原来被认为可能是"排汉情绪"最严重的维族文化中心喀什,目前的关系却是如此松驰。

 

二:在新疆的维族人,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的确受到当地汉族人相当严重的歧视,从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到商业网络、职位的上升通道等等。这种情况不改变,政府搞任何名堂都是白搞。­

在乌鲁木齐,一些汉族学者跟我说,在单位里,过去好多年,汉维学者之间基本很难就民族问题进行深入真实地交流,因为立场相差太远,很难说一块。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在工作需要时进行必须的简单沟通。

在喀什,问了好多当地的汉族朋友,他们一般对"维族"都有许多的说法,"他们"如此这般等等。但是,当我希望这些许多是土生土长、或者在喀什待了多年的汉族朋友介绍对维族社区有深入了解的汉族朋友或者关系好的维族朋友认识时,他们基本上是想了一想后,说,还真找不着。而以我在新疆待的短短一段时间,跟当地维族人接触得来的信息,我发现他们很多时候对维族的描述是带有不小偏见的。

我自己在喀什有过两次很难受的经历。

在去一家工厂的时候,我带着一个20多岁的当地翻译一起去的。一进门,那个来自湖北的厂长半斜着眼睛从头到脚一寸寸打量了一遍该青年。然后直接跟我说,让我换个翻译。他我说应该找个报社或电视台的维族人才行。我跟他解释说,这个翻译不错,跟了我好几天了。

他颇为傲然地说,"我什么人都见过,一看就知道对方是什么人。"那维族青年非常生气,我看得出来。他没说什么,走到外面等我去了。

还有一次,是去英吉沙县附近一个村里的砖厂。带我去的是县城里的两个维族中年人,一个在行政单位工作,一个开着一家不小的商店,在当地都算是过得不错的。我们去的两家砖厂,一家是一个老板的亲戚在帮忙管理,一家是老板在。他们以为我是想去当地投资的,对我还是挺亲切客气的。

而对那两位当地人,则基本没什么正言说话的态度。那位管事的,当着两位的面,大谈当地人如何落后,他们是来帮助当地发展的云云。

回来路上,一个维族人跟我发牢骚,说,要是平时他自己想去工厂看看,根本就不让靠近,说"走开,走开。没什么好看的。"

 "我去哈萨克斯坦,去中亚别的地方,想看什么,别人都是欢迎的。"他想来是信任我,才这样心无芥蒂地向我抱怨。

他本是当地卖英吉沙小刀的商家,有两家不小的小刀店。七五事件后,一方面是刀具管制严格,一方面是游客来得少,所以刀具生意很差。他于是关了其中的一家店,花了十多万开了一家空心砖厂。

麻烦接着来了,他发现,自己根本打不进当地几乎已被外来汉人垄断的建材市场。不用说砖的销售有问题,他尤其气愤地是,附近一家原料厂,连原料也不卖给他,害得他只好花更多的运费从喀什买来需要的原料。

这样的种种场景发生得如此自然,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常态。正是这种常态,才让我觉得如此可怕。我想像了一下,对于刚烈率直的维族人,这种累积的屈辱感,如果一旦被什么东西引发出来,会有多么的可怕。

新疆目前已被七五恶化的民族情绪,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需要用更为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作为这个国家的弱小民族,很多维族人,其实心理非常脆弱而敏感。很多时候,这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完全没有想过的。我自己常常被一些维族朋友的种种敏感、没有安全感所惊。­

除了钱,好处,其实,我认为维族人最希望得到的,是汉族人的尊重和善意,不带功利心的那种。而这个,恰好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能提供的。­

而多少年来,对内地的中产阶层而言,新疆只是一个审美的地方,遥远,神秘,带有异国情调的,自然主义的。它的社会问题和民间困苦,都不在内地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

 

三:这个问题本来跟上面是一体的,为了表示重视特意单拎出来说。­

新疆的新一轮发展中,不仅要给当地维族人提供最简单的工作和最低保障,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士为主的中产阶层,以及作为成功人士象征的优秀企业家,这是保证维族人尊严的最重要保障。­

切记切记,十多年前的"西部大开发",以为能给当地带来硕大好处,结果,也许很大程度上是无意,造成维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被边缘化。­

现在,在维族整体面临严重失业危机的情况下,以"解决就业"这样的基本诉求来制定政策,当然没错,但如果看得远点,一二十年后,工作倒是都有了,但是全疆中上层全是汉族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低层的职位全是维族,跟今日的失业效果,对一个民族的负面心理,是有得一拼的。­

 

四:新疆不能再这样自外于整个中国,也许还应该包括西藏。­

"民族地区"一词,使得在这些地方发生的种种不公事件,可以被无限地政治化。最后,好了,本来同一个体制下,在社会转型阶段,内地矛盾都激化成这样,那些地方的矛盾被不靠谱的地方政府一率打成"民族问题",严重而直白点说,就是疆独藏独,这日子还有法过么?­

内地的传统媒体也好,网络人肉好,对那些地方完全无效。因为那些坚强布尔什维克正在给你守卫边疆,反对敌人,OK,这里的情况很复杂,媒体你不要乱说,我哪里都敏感。­

而我在新疆接触的几乎所有非政府官员,说起新疆的问题来,无论维汉,一开口就说:把上上下下的官员换一遍再说。贪墨,无能,欺上瞒下,这些都是最主要的指摘。

我自己在喀什有过一次比较啼笑皆非的经历。在地委宣传部备过案后,我去了艾提尕尔大清真寺所属的吾斯塘博依街道办,想看一看老城区拆迁的情况和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特意没要宣传部的人跟着,一个人去的。

我坐在某书记办公室的时候,街道迁拆办主任进来了,向他汇报最新的拆迁进度。跟我说话斯条慢理的书记一下子火了,指着汇报材料严厉地训斥道:"谁让你按这个数字报上去的?!谁都知道事实上我们街道拆得是最快的,别的几个街道根本没有我们拆得快,但是他们报的数字就是高,市里指挥部也是知道实际情况的,但还是按上报的材料来排名。以后,上报的数字要先经我看过!"

扎实墩厚的拆迁办主任大概三四十岁的样子。我能看到的是他的背影。面对某书记,那是一个完全变形了的背影。包括他跟某书记说话的语气,完全是一种无助的小孩子的状态。那是一种我几乎从未见过的很怪异的无助感。

后来,我又看到一位女办公室主任跟我说话的不同表情:未曾打破疑虑时的满脸警惕,使得整个脸有着一种奇怪的变形感;等到她缓下来跟我自然说话时,我才发现,其实她应该是长得比较美的。但是之前看起来却真的是有点吓人。

再后来,我从街道办出来后,顺着老城的巷子往外走。看到一户人家门口站着俩当地居民,就过去跟他们聊了起来。

聊了一阵,忽然发现,一青年男一中年女神出鬼没地站在我眼皮子底下了。

那男青年不能说长得丑,还笑着,但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他炫耀般地拿着一台DV还是相机,朝我拍着。如果用通感来形容,我大约很像是突然发现蚂蟥叮在脚脖子上的感觉。

那女中年还脸上搽着粉、描着眉、抹着嘴,照说五官也不能算长得差,但是你看到她的那张脸,就会马上从脑海里浮现出"丑恶"这样的词来。

我都忘记了当时到底是谁先开口说话的,他们有没有说过什么不靠谱的话。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被这么丑的俩人给气着了。加上本来都跟政府部门打过招呼了,有点有恃无恐。总之他们问我是谁,在这干什么,拿证件给他们看的时候,我态度并不算好,一幅凛然的样子。最后拥簇到附近的拆迁办才算了,因为那主任认识我。汗。

上面绘声绘色细描了好几个具体人的神情,主要是想感慨一句:哪怕你的政策是天天给我下蜜水,由这么些人来送,我也不见得高兴。

    更重要的是,我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才会使得他们原本端正的脸和躯体,变成那样地扭曲呢?

 

五:西方媒体关于疆藏的大部分报道,除了基本事实外,很多分析,应该当作是他们的想像来看。­

一些维族精英知识份子的很多话,比如说双语教育,喀什老城区改造,只能代表他们自己。认为他们代表是大部分维族人,我认为,你已经被忽悠了。­

此次去新疆之前,因为在北京受一些维族知识分子的影响,我会认为,政府对维族的文化不够重视,是导致族群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在乌鲁木齐,在有包括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等参与的学术讨论会上,我仍认为,双语教育,如果维族大众的抵触真的强,没有必要那么快地去推进。

我还记得,当时我跟两个在场的关系不错的少数民族知识份子开玩笑说:对于同化你们,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搞笑的是,按照中国现在的"民族"划分,我自己本来就属于某"少数民族"。只是我从来不知道那个属性对我有任何影响。我的身份认同意识牢牢地固定在"湖南人"和"中国人"上面。)

但是,在喀什转了几天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语言与文化完全与主体民族不同、而又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绝对弱势地位的民族,如果永远拒绝接受主体民族的文化,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技术和教育如此重要的社会,边缘化将是他们无可选择的处境。而由此导致的问题,会如同小猫咬尾巴一样,永远没有解决办法地因果循环。

所以,我现在会说,在新疆大力推行双语教育,是一项根本性重要的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切记切记,不能只要求维族学习汉语,也要非常大力地要求、鼓励甚至奖励当地汉族学习维语,尤其是跟公共服务相关的职业。这样的交流如果顺利,二三十年过去后,将是另一种景象。

有一批维族知识份子,寄希望能将他们原来生活的这块土地重新圈起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这样他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保存,发展机会也不会被"外来汉人"所抢占。

我认为这种想法基本只可能是一种主观愿望。

 

一是,你想,"万恶的汉人"会放手吗?苏联解体的情况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目前看起来很小很小。当然你也可以等。如果你相信彩票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世间总是什么样的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二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现在新疆的"汉人"已经处于半壁江山,尤其是资源丰富的北疆,"汉人"数量已经大大超过维族,已经没有全民族退出的任何可能性。按照最激烈地可能性计算(虽然其实我认为是没有可能的),维族人也只可能退守南疆,那个地球上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他们的命运,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的身上就能看出来。

 

三是,即使"汉人"完全不管他们,维族人仍然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和每个个人都必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这些声息相通的民族和国家,仍然是他们最可能成为的。

"汉人"主导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也必将还出现更多问题。但是,没有"汉人"的现代化,是不是会更好?这是一个值得维族民族主义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仅是中亚,当今世界,整个伊斯兰社会,面对西方现代化、工业化冲击的回应能力,仍然是破碎而散乱的。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至少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即使站得那么地狼狈与不美,带动一个两千万人口区域的发展能力还是有的。

有些维族知识份子喜欢用"殖民"一词来批判"汉人"对新疆的政策。其实我个人觉得,"汉人"从传统上非常爱面子,而并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样爱功利。以为中国主流社会主要是贪图新疆的石油和资源,并且有将自己搞成"主人",弄个"劣等民族"来供自己使唤的爱好,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想像出来的。并不符合"天朝"从朝廷到民众的主体真实心理。天朝顶多是有点烦跟自己不一样的"非我族类",希望给他们点甜头,大家都老老实实待着就好了。至于实际中做没做到,那是另一回事。

 

美国随手又抓住了个把手来骚扰本国和贵党,接了热大妈过去,还搞了些"新疆工程"什么的。有些维族精英们就很兴奋,以为此生有靠了。幼稚成这样,简直都能达到我的水平了。

不过说实在的,也许美国境内就喜欢提供这种好莱坞式的政治梦想。我记得曾经读过一些资料,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美国国内还有很强的舆论,骂他访华就是支持万恶的贵党。

这是个例行骂法,没有什么。打动我的,是骂的后面还有说理,意思是说,永远光荣正确的美国人应该做的是,把几年前因某众所周知的事件,流亡到他们那疙瘩的"正派人士"派回中国来当头头,以望中国也能光荣正确起来。

偶滴神,大约我读那资料是已经是2000年后,世界发生变化太快,简直有时空错乱之感。

但是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送回去那些,让我真明白,他们开玩笑和认真起来,做的事情有时差不多,当然是对自己无害时。

至于说,因为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的经验,西方某些同志发现民族分裂对于彻底打击对手很有效。我觉得对中国而言,也很难说。

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比例实在太高太高太高了。虽然唯一还能有点打击效应的藏族和维族占的地盘大,但是人口比例实在相差太远。要说维族伤害性大些还有可能,藏独再怎么搞,其实是翻不起什么浪的。

可是西方对这些分离势力的支持态度忍不住表现得太积极时,客观上就造成10多亿主体汉族中国人们"看清了欧美帝国主义的真正面孔"。以前你们宣扬的那些人权啊自由啊什么的,本来对很多中小知识份子有很大诱惑的,现在就不行了。人家会说,哦,你都是忽悠我的。你是看不得我好啊!要不然为什么成天挑拨这些?

要知道,这么几千年时候了,大多数汉族群众,虽然有时非常非常厌恶这么个国家,但是,你要说把哪怕一厘米的地方给分走了,虽然他一点好处也没损失,那都是要恨死的。

一旦被打上盼着中国分裂的记号,贵党的号召可就有效起来了:你看,帝国主义分分秒秒都盼着咱们裂成碎片,你们还跟我较劲!这样,主体民族反而内聚力加强了。看看三一四过后世界各地华人的表现就知道了。

这样考量一下,到底哪方面益效更大,可很难说。

 

六:中国的"全球化"在自70年代末的前20年,基本眼睛盯着欧美,近10年来,对于非洲拉美等地区,因为有着资源和市场的需要,开始有了更多关注。对于伊斯兰世界这个冷战后最重大的战略区域,一直有点事不关己,看热闹的意思。

七五一闹,这倒好,中国可算是彻底进入"全球化"行列了,因为与"全球"同步,"伊斯兰威胁"开始成为中国决策者和公共问题关注者的必要知识之一。

有维族精英吓我说,贵中央再不听某些维族人的话,他们就联合起来乱搞,把什么伊斯兰恐怖主义、大突厥子民都组织起来。还说美国现在跟伊斯兰好起来了,他们可以跟美国一起,把伊斯兰的恐怖主义爱好者都搞到新疆来。

别笑,这是个"国际上"炙手可热的精英跟我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特意在放这里。

其实,这世界所有的重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几乎最困扰的问题之一就是伊斯兰相关问题,比如美国的中东之战,俄罗斯的车臣问题,欧洲的"伊斯兰化",哪个不是焦头烂额?

连新加坡近日都抓住了好几个据说要去中东"打圣战"的"回教激进分子",包括一个来自军队内部。虽然政府和各界宗教领袖一伙伙地出来安慰民众,说这只是个案。这种大张旗鼓的安慰本身,就是一种惊恐的表现。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不过是赶上了这趟全球伊斯兰复兴的时髦。要重视,但是过于焦虑,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尽人事听天命吧。这么一想,王老板也好像更能被谅解了。--是的,我反恐的确反得维汉离心,但是跟车臣比起来,咱们这儿就平静繁荣得跟苏杭差不离啦。

况且,我觉得今日的中国人,应该比别的那些地方的人更能理解伊斯兰教区域民众的情感才对。

一是,中国与他们一样,曾有过面对西方势力入侵,传统社会崩溃的漫长阵痛,即使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这种历程。

二是,本国目前的执政党,在当政之前,对于搞个爆炸暗杀什么的,那是相当地在行。试看今日歌颂早年革命者的那些主旋律片,多少少年英雄在机智地进行对反革命分子的仇杀活动?

我偶尔看那些电视连续剧里高昂的革命表扬热情,就想到那些"被诅咒"的恐怖主义者们。在他们的那个环境里,他们也是这样被奉为英雄的吧?

今日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许多党派,跟当年共产国际职业革命家的组织形式都那么像,比如,政府天天视为标杆的伊扎布特。有没有跟共产国际学习过呢?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