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建面临新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57:11
中共党建面临新使命:须满足民主需求根治三大症状http://news.QQ.com  2009年09月14日14:38   新华网   

 

  执政党建设新使命

  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在领导13亿中国人奔向富裕文明的征程中,如何不断破解自身建设难题,如何不断展示自身建设的活力和魅力,如何不断整合社会认同,如何不断制度化巩固执政地位,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专门研究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予以回应。这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事关执政、事关中国,也事关世界。有理由相信,拥有28年革命历史和60年执政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收获执政辉煌和自身建设辉煌。

  辩证看待“7600万”的“大”与“小”

  执政党最活跃的细胞是党员,执政党最基础的认同是党员认同,在新的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挑战。

  执政6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83.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0%,1949年时这一比例仅为0.3%。这些数字反映了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党员数量的大幅度提升表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仍是中国人最主流的政治选择,高学历党员占比大幅度提升表明社会精英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仍热情不减。拥有近7600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所具有的生命能量和发展能级是不言而喻的。这无疑已经并还将继续创造世界政党史的奇迹。

  不过,对于十分重视党员“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入党后的党员先进性愈加成为党考量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点。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领域存在许多值得警惕的现象。党员来源的多元、党员身份的变化、党员收入的差异,等等,客观上使得党员的思想状态、认知感受、价值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党整合党员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比如党内既存在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党员,也存在一部分非常富裕的党员;既存在党龄达到几十年以上的党员,也存在党龄很短的党员;既存在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普通党员;既存在文化程度高的党员,也存在文化程度很低的党员;既存在工作在传统体制内,比如行政单位、国有企业的党员,也存在工作在新体制内,比如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的党员,等等。党员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财富状况、阅历状况,客观上会影响到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社会之间的亲疏关系。党员队伍以多元化的结构形态和思想形态存在,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正视的基本条件。

  123456[7]

  党员规模越大,党与社会接触的界面就越大,如何在更宽的界面上展示党员的影响力和党的形象,需要在新的实践中给予回答。从艰辛的革命道路和执政道路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每当面临重大考验时,党和党员的表现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尤其在战胜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非典等重大疫情过程中,党员都获得了表现的高分。但如何实现关键时候“冲得上”与平日里“做得好”的统一,党和党员都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社会更习惯从细节处体察党员的作为,比如在拆迁、征地中党员是如何争取自身利益的,比如群体性事件中的党员参与行为,比如遵守社会秩序中的党员表现,比如社会舆论中的党员表达,比如社区生活中的党员意识,等等。党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不可否认地存在如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正常的利益诉求和一般意义上的行为,但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党员在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抉择,党员在维护执政党形象上的自觉努力,党员联系其他社会成员的作为,等等,这些都成为社会评判党员的重要依据,坦率地说,这些领域、这些节点上的党员形象建设还面临很多难题,需要逐一予以破解。

  7000多万人的党员队伍建设是一件大事,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从小节着手,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

  求解“支部建在连上”新命题

  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组织动员的最重要载体,基层组织是党员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基层组织也是执政党执政的最重要基础。党在革命时期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执政后,共产党人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形容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执政6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获得了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371.1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这些基层组织分布在城乡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不同社会主体中,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党的社会基础,是党执政60年来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123456[7]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的人员流动、身份多元、产业业态多元等情况出现,使得“支部建在连上”的实施遇到了一些挑战,基层组织设置和运行都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压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在基层组织设置上已作出了不少探索,基层组织在有一定党员数量的“两新”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等领域设置推进较快,不少地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做到了全覆盖,有不少农村地区把党的组织建到了产业链上、建到协会中,建到合作社里,城市社区探索在楼幢、社团、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支部,等等。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在运行,运行的质量决定基层组织存在的质量。对于在新的领域里设置的党组织,须完成从追求覆盖率向追求影响力的转变,在这个方面,基层已经作了一些探索,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层组织建设形态是党的建设形态的重要体现,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组织形态,也改变着党的组织形态。从总体趋势看,哪里思想最激荡,党组织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哪里集聚的人气最旺,党组织就应该影响到哪里;哪里矛盾最复杂,党组织就应该发挥作用到哪里。“支部建到互联网上”、“支部建到手机上”、“支部建到沙龙上”,等等,这些过去未曾实践过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新形势下都有探索的必要。

  党的基层组织要建设成为有感染力、有凝聚力的组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只讲政治活动,不讲文化建设,缺少可亲可信的活动载体;一些基层组织只管普通党员,不管党员领导干部,难以做到支部活动一视同仁;一些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偏弱,尚做不到“产业工人转移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延伸到哪里”,等等。党的“强基工程”,既要强有形的阵地,更要强人心这个无形的阵地。

  摸准干部队伍建设“脉动”

  是否拥有一支思想成熟、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干部队伍,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党执政60年来,从未放松对干部队伍的建设,把干部队伍作为党的宝贵资源来建设,把干部队伍作为党执政的主体力量来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程序、考核、监督等方方面面,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一项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公共工程,涉及党管干部原则、社会公认、干部意愿等内容。因此,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123456[7]

  当前,社会最为关心的是干部选拔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尊重民意,党也把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看成比黄金还金贵,要求运用一切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办法措施。干部队伍建设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源头要活,也就是说干部源源不断从哪里来的,或者说干部成长的线路图应当是清晰的。

  需要关注的是,在一段时间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来源单一的问题,机关里出现了大量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这些干部虽然学识较高,但阅历较少,虽然热情较高,但实情了解较少,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处理矛盾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干部因为走得很顺,工作10年、8年,就级别不低、待遇不低,与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比,形成了起点的不公平,也形成了成长路径的鲜明反差,即机关提拔得快、基层提拔得慢。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干部不愿意扎根基层,千方百计往机关钻。值得欣慰的是,中央已经清醒地注意到这个倾向,鲜明提出“干部从基层来”的重大原则,并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工程,为干部来源积聚鲜活的力量。这个举措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也增进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和谐度。

  另一个在干部队伍中和社会上容易产生不和谐音的就是,部分领域内的干部收入水平过高,导致整体干部队伍和社会群体有分配不公平感。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垄断部门、一些执法部门或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中工作的干部,分配水平普遍大大超过一般部门的公务员收入水平,更超过工人的收入水平。同样是辛苦工作,同样是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收入却存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这在社会中反响很大。一部分干部岗位一换,就迅速成为富裕的群体,被社会称为“岗位一夜暴富”型干部。这些干部做上一届“老总”或“什么长”,个人资产就少则上千万元,多则数千万元。这些现象令社会不安,也让很多干部不服气。在现实的巨大反差下,使得一些干部不甘于“清贫”,于是千方百计从其他渠道使自己“多挣一些”,惯常的手段是隐蔽的权钱交易,以求得心理平衡,这对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当前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充分论证那些高薪是否定得合理,由谁来定;二是用竞争的方式为高薪岗位选配干部,而且必须能上能下。

  要在干部中树立“行行皆能成长”的导向。当前,由于存在一些领域内的干部交流过多、提拔过多,导致一些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当某领域内的干部有出息、当某某领域内的干部没出息”的比较。有少数干部阅历很简单,业绩也很一般,就是因为班子的性别或年龄需要而迅速得到重用,类似的情况在干部中形成了很多议论,也滋生了一定的不满情绪。用什么方式、选拔什么样的干部,干部很关心,社会也很关注。因此,应当通过制度创新营造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干部成长和使用环境。

  123456[7]

   多渠道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

  党员社会身份的变化与社会利益群体分化,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心理认同复杂化,当前社会整合、党内认同整合比较适用的途径、方式就是建立民主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

  党像重视党员群众“民生需求”那样,高度重视“民主需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基层对党内民主的探索进入活跃期,特别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后,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的自身建设充满新的期待,党员群众要求参与民主、实践民主的愿望比较强烈。尤其是今年“七一”前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推进党内民主和公布十七届四中全会主题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后,网民都给予了热烈回应。

  分析相关信息的网民跟帖不难发现,部分网民从反腐败的角度热议党内民主建设,认为发展民主是遏止腐败高发的利器。正如网民在网上关注党内民主一样,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包括群众都对推进党内民主给予很高的关注。一些进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的地区,党员参选率都在80%以上。在党员满意度测评中,“直选”等党内民主试点选项满意度最高,达到了95%。一些地方还用“党建创新奖”等形式对基层的探索给予鼓励和支持。

  从基层看,党员群众的“民主需求”具体而真切,且热度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希望通过选举或选择产生自己信任的“当家人”;二是希望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决策失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普遍关注的问题;三是希望通过直接参与,实现主体地位,主张属于自己的权利。基层党员最欢迎从以下方面推进党内民主的探索:党员权利对党内权力约束的实现路径;成本适度、效果显著的干部竞争性选举形式;干部能上能下的民主实现形式;党员、党代表、党代会的权力授予民主形式;以监督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民主实践。

  123456[7]

  党需要更加重视基层民主探索。正如一些研究党内民主的专家所言,现阶段,党内民主发展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以理想为导向的,因此,问题和矛盾、冲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往往是党内民主改革和创新的生长点。而基层党组织处于执政党与社会的交界处,处在执政党与群众的接触面上,也是执政党的政策和主张的直接执行者和贯彻者,因而很多矛盾冲突在基层表现得最突出,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推动着基层党组织进行民主创新。

  党内民主正处在由单项突破向系统性推进转变的关键时期,党内民主需要更高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自上而下的系统运转,在丰富的民主实践中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当前,要看到各级“一把手”的民主素养和推进民主建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因此“一把手”的民主能力建设需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各类干部培训要引入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把党的建设的知识和民主知识作为基本知识来掌握,在干部提拔环节要引入党的建设基本知识测评,作为重要参考指标;二是把民主和公开作为监督“一把手”的重要制度加以运用,并把驾驭民主的能力和推进公开的做法作为衡量“一把手”是否胜任岗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一把手”自觉提高民主建设能力;三是切实提高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意识,以党员的“民主需求”推动各级党政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