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城,热爱今日广州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35:04
根据有关研究,广州城最早的名称为任嚣城(番禺城),位置大约在今天的仓边路一带。而文明路以南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有几个小岛,今天的海珠区是以宝岗和七星岗为主的岛屿。由于河砂的沉积,逐渐形成广州今天的地貌。我们在慨叹沧海桑田之余,不免渴望寻找历史变化的遗迹。笔者为此精心制作了两辑“寻古”特辑。由于时间、资源所限,内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编辑又较混乱。在此,笔者只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望各位热心的网友补充及指正。
本特辑以图片及老照片为主,藏品超过200张,力图将多年的珍品与各位分享。一些在本站已登出的老照片在此就不多贴了。有意者可搜索站内的有关帖子:当年今日话广州;试贴广州老图一张;广州老照片,大家进来顶一顶等。

老地图一张

 1930年规划图
   民国37年印制的“广州特别市马路交通图”
  清代城区模型
  清同治年间镇海楼
 镇海楼位于广州市区北边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城墙上建五层楼,以壮广州城观瞻。楼名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平面作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高28米,红墙绿瓦,十分壮丽。楼分五层,逐层收减,似塔又似楼,稳重庄肃,俗称五层楼。其时登楼眺望,珠水云山,群峰叠翠,羊城景色,历历在目,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 “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分别是清代和现代羊城八景之一。1996年又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一。
 六百多年间,由于天然和人为的灾难,楼曾多次毁坏。明成化、嘉靖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均有重修。现楼前对峙的两只石狮子和西侧耸立的明嘉靖年间《重修镇海楼碑》,是此楼保存下来的最早刻石。1928年重修时,把楼内原来的木楼层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瓦脊及檐角的鳌鱼等装饰是在著名的陶都石湾烧制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镇海楼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博物馆建立于1929年,时称“广州博物院”。创办初始,陈列和文物都较为简陋,不久因战乱而关闭。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广州人民博物馆,随后又组织了专业考古队伍,进行考古发掘和收集文物工作。  明代北城墙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广州城,把宋代广州三城合一,并加以扩展。北跨越秀山,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文明路、大南路、文德路,西至今人民路、盘福路,后称为老城。嘉靖年间又向南扩筑新城。广州城墙大部已拆,仅存越秀山上镇海楼旁的一段,残长1100米,高1~10米。城墙下部为红砂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色大城砖。其中镇海楼一带长200余米的城墙,已由广州市政府拨款修复。


大拆城墙01
   大拆城墙02
  六榕寺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宝庄严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改名净慧寺。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来游,见寺内有老榕六棵,题“六榕”二字,后人便称为六榕寺。花塔原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内藏昙裕法师由海外携回的佛舍利。宋初,木塔被火烧毁。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新建成这座楼阁式砖塔。八角九级,每两级间设暗层,明暗共十七层,高57.6米,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顶层中央竖着元代铸造的千佛铜柱,铜柱穿出塔顶,贯穿着塔刹构建,总重量逾五吨。以铜而不以木做刹柱,全国罕见。


  怀圣寺位于光塔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古代这里曾是阿拉伯商人聚居的“蕃坊”。寺称怀圣,是教徒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之意。它是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史迹。寺门内有看月楼、长廊、碑亭、经堂、水房、礼拜殿等建筑,西南角矗立着著名的光塔。光塔又称怀圣塔。这是一座伊斯兰教塔,表砖砌筑,外表以蚬壳灰批荡,圆柱形,无层级,如银笔直指去霄。塔底直径7.5米,向上逐渐收小,总高36.3米。在塔心柱和塔壁间,有两条砖梯级盘旋登顶,互不相交。古时江岸近塔旁,每年五、六月间,教徒登上塔顶祈风讯,望阿拉伯海舶乘季风至。



 
    有岭南第一楼,又名禁钟楼,在五仙观之内,是一座城楼式的建筑。明共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建。钟楼通高约17米。上层为四面开敞的木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梁架粗大。现脊檩底部尚有 “大清乾隆岁次戊申年(1788年)季冬吉旦”“募化重建立”的楷书金字。金柱及础石较为简洁雄浑,有侧脚,具有明代遗风。钟楼下层用红砂岩砌筑,为明代遗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重约5吨的明代青铜大钟,钟底下以方形竖井下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可以使钟声宏亮,“声闻十里”。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圣心堂位于一行东路。因教堂以花岗石砌筑,故俗称“石室”。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教堂东西宽35米、南北深78.69米,建筑面积为2754平方米。南面山墙两侧为一对尖顶的石塔,高58.5米。塔顶为八角尖锥体。内分3层,东塔顶楼装有4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可击发出高低不同的宏亮钟声。西塔顶楼原安装有机械计时钟,南、西、北三方塔壁均镶有罗马字钟面。顶楼与地面有旋梯相通。教堂屋顶也以两个两坡瓦顶样交成十字形,侧面则以扶壁及华美的飞券于瓦顶上凌空斜撑。
    这座教堂堂址原为清两广总督行署,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被夷为平地。法国依据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租此地以兴建军教堂,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奠基,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历时25年。
石室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在中山七路,俗称陈家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的全族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笠举后改办学校。1957年维修后辟作广东民间工艺馆。
     书院主体建筑坐北向南,长阔均80米,前后三进,包括9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期间的6个庭院。
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