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城,热爱今日广州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56:43
广州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旧广州纺织业老板们的聚会、议事场所,为广州目前唯一幸存的行业会馆。锦纶会馆曾先后经历过五次修缮,有着300年历史的锦纶会馆,内部结构松散,大部分石柱、墙体出现严重偏歪,有的甚至偏了36厘米,而仅仅这一“纠偏”就花了一年时间。2001年,锦纶会馆连地基完整平移了百米。 



  华林寺位于广州市下九路。前身是西来庵。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首先在今广州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距今已有1400多年。由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人们把他最初登陆的地方叫西来初地。清顺治十一年(1654),西来庵扩建,改名为华林寺,寺内僧侣云集,成为当时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道光末年,建五百罗汉堂,罗汉体形逼真,姿态各异,喜怒不一。其间还塑有马可•波罗像。此外,在罗汉堂中央还有一座用1000多斤铜铸成的高4米的阿育王塔,是珍贵的文物之一。五百罗汉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已修复。



  南海神庙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隋文帝在开皇十四年(594)下诏立祠祭祀南海。唐代以来历经扩建重修,并每年派官员前来代表皇帝举行祭典。古时庙前有码头,海舶进出,按例到庙拜祭,并可在庙旁扶胥镇交易。庙西章丘顶上有浴日亭。"扶胥浴日"是宋、元时的羊城八景之一。亭内立有宋苏东坡《浴日亭》诗碑及明陈白沙步苏韵诗碑。



  李明彻,字飞云,号青来,番禺人。著有《圜天图说》一书。后为两广总督阮元延揽,为其编修《广东通志》绘画地图。李遂倡建纯阳观,并改万松山名为漱珠岗。1987年维修。
纯阳观由道士李明彻倡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建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纯阳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漱珠岗上。是广州著名道观,又是"古松怪石,溪山如画"的胜地。因为东汉学者杨孚曾在此隐居,宋代学者崔清献曾在此讲学,所以又称杨孚祠和清献祠。




  黄埔军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而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正式开学,初名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在东郊黄埔的长洲岛上,故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学生曾参加了东征、南征等战役以及北伐战争,为发展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也多出自该校。抗日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1964年复原。校内山岗上有孙中山纪念碑和孙中山铜像。孙中山纪念室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1996年修复了军校本部。



  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山南麓。原址为清代抚标箭道,后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为督军署。1921~1922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在此设立总统府,领导民主革命运动。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将其夷为平地。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他的伟大业绩,各界于此筹建纪念堂,1931年10月竣工并命名为中山纪念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高58米,是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屋顶是前后左右四个重檐歇山顶,顶盖为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蓝色琉璃瓦,庄严瑰丽。堂内周围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分上下两层共设4729个座位。堂顶为玻璃镶嵌的圆形大吊顶,大厅不见一柱,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



  广东造币厂旧址 在黄华路(今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一带)。原称广东钱局,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购地80余亩筹建,由中国驻英国公使刘瑞芬在英国购置机器,光绪十五年投产。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造币厂,宣统二年(1910)又改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改为军政府广东造币厂。厂房几已全毁,现仅存一银库楼和小凉亭。
  广东钱局聘有4名英国工程师指导生产。先铸制钱“光绪通宝”,为我国首家机制制钱;接着铸5种银元,为我国用机器大量铸造银元之始;再铸铜元(广州人称铜仙),为我国机铸铜元之始。民国广东造币厂时继续造币。广东钱局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旧址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医学堂遗址 位于沿江西路107号。现为孙逸仙纪念医院。道光十四年(1834),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兼医生彼得•伯驾到广州开设眼科医院,后迁到此扩充为博济医院。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入该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学习,并经常发表爱国言论。博济医院后因逐步扩建,楼舍原貌已改。广州乙未(1895)起义未遂,孙中山在此避难后离开广州。1935年11月,在楼前广场建“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的纪念碑。



  广雅书院 在西村西增路。是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学府。1887年筹建,1888年建成,同年6月开学,招收广东、广西两省的贡生、监生各100名。
  






  广雅书院坐北向南,四周设有护院河,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有院门、山长楼、礼堂、无邪堂、冠冕楼;两侧设东斋和西斋,分别为学生用;还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等。1901年废书院后,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又改为两广高等学堂;民国后先改为省立第一中学,1935年改为广雅中学。现只保留山长楼、濂溪先生祠后堂以及碑刻8方,冠冕楼两边的曲流小桥和部分后围墙仍为旧制。



    粤海关大楼 在沿江西路29号。粤海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楼创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一日(1899年10月5日)火灾烧毁,后重建。宣统二年五月(1910年6月)拆建,民国元年(1912)11月9日复毁于火,1914年3月重建,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



    粤海关-19世纪初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1859.
    岭南大学马丁堂 在新港路中山大学校园内。由美国纽约斯托顿事务所设计,柯林斯负责施工,建于1905年。当时由岭南大学美国董事会筹款,以马丁捐资最多,故名。该堂是岭南大学最早建筑之一。初为教室、试验室及图书馆。1965年重修。据现有资料考证,该堂是目前国内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对研究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广东大学1924成立.1926年为中山大学.
    岭南大学1918首届毕业礼在怀士堂.
    岭南大学创建1888中山大学1904年迁往现址.
    广东邮务管理大楼 在沿江西路43号。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为大清邮局所在地。原为美国华侨设计的衙署式局房,民国元年(1912)11月9日遭火烧毁。1913年该址被划给粤海关扩建新邮局,由英国工程师丹备设计,1916年建成,建筑工程金额达21.72万元。邮政业务初由粤海关兼管,1918年由广东邮务管理局接管。1938年10月23日西堤一带火灾,楼内门、窗和地板等全被焚毁。1939年在保持原大楼结构及外貌不变情况下重建,由杨永棠工程师设计,1942年1月竣工。1953年改为市邮局。



    中央银行大楼 在沿江中路193号,是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它有权发行纸币,以谋巩固金融,配合军事政治之推进。1927年,南京设国民政府后,在上海增设中央银行,广州的中央银行1929年3月改称广东中央银行,1932年1月又改称广东省银行。



    市府合署楼 位于府前路,是陈济棠主粤时建造的一座仿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官署。由广州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原设计建筑总面积3.8万多平方米,工程分三期进行,但只建成第一期,由南生公司承建,1931年7月1日奠基,1934年10月10日落成。第二、三期设计为后座、礼堂,因历史条件及资金不足而搁置下来。1949年广州解放,人民解放军入城式在此举行,以月台为检阅台。此后大楼成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1934.



    爱群大酒店 在沿江西路113号。曾改名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州分行、爱群大厦、人民大厦。是早年曾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陈卓平集海外华侨资本创办的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产业。大厦建筑由陈荣枝、李炳垣设计,1934年10月1日动工兴建,1937年4月落成,7月开幕。是广州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仿美国摩天式的高层建筑。占地800多平方米,平面为三角形,高15层64米,沿用沿街周边布置的方式。




  第一公园 即今人民公园。在广州起义路北端,面积约4.46万平方米。这里原是元代广东道肃政廉访司署、明代都指挥署,明末清初先后为南明绍武政权皇宫、平南王王府,后来成为清代广东巡抚衙门所在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后,孙中山于民国6年(1917)倡议把官署改建成供民众同乐的休息娱乐场所,次年建成开放,定名为第一公园。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参照欧美公园的风貌,四周以通透的铁条作围墙,园内以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置,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对称,排列整齐,建有音乐亭、喷水池、假石山,还将原清衙署的石狮、石鼓置于公园内。
  公园建成后,康有为等曾把他们从国外购回的白玉石雕刻人像艺术品陈列在公园内,雕像于50年代拆除。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公园改名中央公园。建国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名为人民公园。




    在中央公园内的市立美术学校.1922年.



    海珠桥 在海珠广场南面,横跨珠江南北两岸。是广州桥梁建筑历史从木、石、水泥进至钢铁阶段的里程碑。始建于1929年12月,由上海美商慎昌洋行承包,转给广州的马克敦公司承建。造价白银103.3万两。桥为三孔钢桁架桥,桥中孔原为两扇开合式活动桥,电动开关,每次需时5分钟。1933年2月建成通车,成为广州珠江第一桥。原有桥额的“海珠桥”3字为胡汉民题。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前夕,桥被国民党军队炸毁。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改为钢筋混凝土与钢梁混合结构,并固定桥面。1974年,为适应交通需要,在桥两侧各扩宽8米,作为非机动车道,桥中间为三线行车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及行人道。桥长183米(跨河部分),正桥有效总宽为33米,其中机动车道共11米,非机动车道16米,人行道6米,南北引道宽28米,中孔净高8.6米。



    天启乙丑七进士牌坊 原建于四牌楼忠贤坊(现解放中路)内。据《广州城坊志》载:最早的四牌楼系指惠爱、忠贤、孝友、贞烈四牌坊,后以其坊名其街。忠贤坊又称忠贤街。1930年修建马路改名为中华中路,1947年马路扩建,乙丑七进士牌坊迁往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



    仲元图书馆 位于越秀山镇海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而建。1929年奠基,次年建成。1957年广州美术馆成立,以该馆作馆址。
邓仲元(1886~1922),名铿,字仕元,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深受孙中山重用,先后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等职。1922年3月21日在广九车站遇刺牺牲。





    水上居民,史籍上称之为“蛋民”,“蛋”又书作“D”、“ ”。广州人称其为“蛋家”人。他们长年累月泛舟江海,以捕鱼捞虾,运输贩盐为生。根据不同的作业,又有鱼蛋、蚝蛋、木蛋之分。他们居无定所,以舟楫为家,过着水上“游牧”生活,造就了特异的性格和习俗。
水上居民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舟为居”,他们所居住的“连家船”俗称“沙艇”,部分 陆居者亦多于河沿岸搭个简易的“茅寮”或“水棚”。
由于他们善于捕捉河鲜海鲜,往往是先煮好饭才放罾“拗鱼” 觅菜;或者是先煲好粥,才去捞鱼虾,菜式自然鲜美,广州著名的“艇仔粥”就本此而来。




      水上人家一般不与陆上人通婚,一则受歧视,二则怕被同化。水上人婚娶,很富浪漫色彩。 虽然亦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近亲不避婚姻,还可通过歌唱形式,自由恋爱。有女待字,可于船尾处置一盆花。男方获知这一信息,或遣媒说合,或歌以讯之,迎娶婚宴都在船上进行。出嫁前要哭三天三夜,俗称“叹命”,由姐妹陪同,叹命歌皆出口成章,文词生动直率。饮宴时把十几只小艇泊靠一起,船头相连,用红布在上搭起凉棚,经济条件好的请来楼船紫洞艇;大排筵席,张灯结彩,非常热闹。洞房之夜,男方请来许多能歌善唱的朋友, 一边“打糖梅”,一边唱歌取乐,直至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