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40:07
丰田悲剧的播种者与催化剂


新华网 ( 2010-04-07 15:42:06 ) 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
■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张可喜
登上顶峰是否就意味着没落的开始?作为日本国家的象征,丰田用了20年时间,终于在2008年从产、销两方面超过美国通用,实现夙愿,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攀登上“世界之最”不久,它就暴露出严重的质量问题,迄今被宣布召回的汽车数量(1000余万辆)远远超过日本全国2009年一年的总产量(793万辆)。
丰田的质量问题有多严重?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自1997年底推向市场以来,共销售大约51万辆,其中半数销往美国。据报道,在日、美两国,指它出现刹车失灵现象的投诉共有200件,即200比510000,不合格率为0.0392%,就是说,1万辆中有4辆存在质量问题,合格率在99.9%以上!
播种者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日本在二战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方式——日本式经营,其内涵众说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终身就业、年功序列、集体主义、企业内工会、企业系列、技术立社等。其中,以前三条为最重要,虽然并非名副其实,但它能够让企业员工安心工作,做到“以社(公司)为家”,同心协力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能力。1990年以来,长期的经济低迷,特别引进美国的以竞争机制和个人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日本企业大量采用小时工、季节工及派遣工等合同工,实行能力主义、成果主义的薪金制度等。有统计说,正式职工与上述各种非正式职工的比例达到2∶1,也就是说,非正式职工占就业总人数的大约1/3。就业的不稳定性与收入差距扩大等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及凝聚力大为降低,日本式经营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劳动态度及作业质量,最终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而在大量使用临时工(季节工)方面,丰田是个先行者。显然,丰田抛弃了它提倡的“尊重人性”的企业理念。
播种者二:“大国主义”思想
日本总想做“大国”,而且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二战前有“大日本帝国”之类的口号;被美国打败之后,情绪一落千丈,出现了所谓的“一亿人总忏悔”;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渐渐恢复了先前的自信,如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言,不仅要在世界上做“经济大国”,而且要做“政治大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泡沫经济”高涨期,到9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要取代美国做“世界第一”,开创所谓的“日本文明”时代,政治家们也开始和美国较真说“不”。
丰田的经营者无疑受到上述思想的熏陶与感染。他们一直以超过美国通用,做“世界最大”为目标。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所说的发展速度过快,实际上就是赶超心切,就是要尽快达成世界第一、全球最大的宏伟目标。换言之,它因为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忘记了产品质量。
播种者三:“岛国意识”
日本这个国家的“岛国意识”和丰田公司这个家族企业的封闭性也投影在这次的质量问题上。
丰田早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51家,遍及26个国家,其生产、销售、管理等都实现了“当地化”。这一点上,它比其他日本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92年制定的“丰田基本理念”里,丰田还把“当地化”提高到企业的“基本理念”的高度:“通过全球化的创造性经营努力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正如不少媒体所指出的,在总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中,目前没有一个外籍高管。而且,海外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并不畅顺,等待总公司的最后决策需要时日。这成为“召回”事件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直接原因之一。不妨说,这是丰田没有很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播种者四:贪婪成性的资本
二战后,日本人工作态度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已经成为日本文化或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这种文化或精神为二战后日本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制造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的工业产品,实现“贸易立国”战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泡沫经济”后遗症的折磨,最大化利润的驱使,使包括丰田在内的日本企业把制造成本降低到极限,如各种车型尽量使用通用零部件,尽可能减少个性化的研究开发,省略本来不可省略的实验等等。能省则省取代了以前的过于认真,不可避免地为产品质量下降埋下祸根,增大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不少媒体指出,隐瞒事故,拖延对应致使丰田蒙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的无节制的贪婪性。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丰田为了增强竞争力,迄今为止曾数度要求零件生产厂家降低生产成本30%。无休止地追求最低成本的实质是为了获得最高利润。
催化剂:日美关系
“日美贸易战”旷日持久:上个世纪60~80年代,首先是纺织品,后来是钢铁、电视机,接着是汽车、半导体元器件、数控机床等,随着日本对美出口剧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不断引发美国政府与有关业界对日本的敲打。
在汽车工业方面,日本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出口与“当地化产销”并重的战略,到1991年,丰田、本田、日产等厂家的小轿车对美出口达207.6万辆,在美国制造产量达到155万辆,占据了美国内市场的30.3%的份额。
作为对策,美国先是要求日方对出口进行“自助限制”,然后是一再压日元大幅升值,最后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手段,逼迫日本采用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进行结构改革,改变日本的经济制度和企业经营方式。这种经济上的打压几乎使日本陷入一蹶不振的困境。日美贸易摩擦因此也消停了多年。不过,日本对美贸易盈余虽有所减少,但仍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
目前,美国尚未彻底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深渊里爬出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国家出口构想”,提出5年内要实现“出口倍增”,要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制造业”,特别是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在政治关系上,日本民主党政府标榜要建立“密切而对等的日美关系”,表明了想挣脱美国的控制的意愿。因此可以想见,美国对丰田的打压会继续下去,也会一如既往,使用汇率、反倾销等手段保护国内市场,遏制日本乃至欧洲和中国等竞争对手。
美国政府欲借“召回”事件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在经济上,通过打压丰田,扶植本国陷入困境的汽车工业;在政治上,牵制日本脱离美国的动向。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借机敲打丰田已经产生了它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