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09:43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

兰标玉  汪婷婷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解决个体差异和养成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偏远山区高中学生的知识掌握量不够和自我封闭的学习方式是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很多学校相继建起了连接Internet的校园局域网。通过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活动个体或集体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旨在探索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继而提高山区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主题词〕网络环境 共同体构建 实践探索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世纪,网络时代的灵魂是“连接”(Join

TheWorld)。网络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网络普遍进入山区少数民族高中学校为期不远,应该说,这是在教育质量上缩短与先进发达地区兄弟学校的距离的一个绝好机遇。事实上,在已经拥有了网络的一些学校里,仅仅视之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即以课件形式展现,仍然属于控制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版。)和办公无纸化的象征,网络技术和资源远未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述“教学过程”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其精髓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即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的提供。构建学习共同体正是进一步落实这四个要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共同体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学习共同体是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以及课程资源来达到目的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精神,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共享等综合的途径,达到共同提高、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类型

张建伟先生在《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一文中是这样定义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2〕学习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网络学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网络的广联性使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3〕

目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类型主要有下列四种:〔4〕

(一)虚拟课堂式学习:是在校园局域网上或在宽带网络上进行的类似于课堂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或开发者预先设计好了的同步学习资料,此学习方式适宜于各种层次的学生。

(二)课件方式学习:是学生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选择自己需要的CAI课件,进行深化学习和巩固练习,以弥补听课的遗漏部分,此学习方式多见于后进生身上。

(三)在线方式学习:是学生通过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上,自由选择时间上网接受教育,教师或开发者进行信息反馈和辅导。这是基于网络环境最常见、最实用的学习方式。

(四)客户化学习: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客户可以将要求告诉系统,系统则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系统资源自动组合教材,这样可以使网上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只有少数学生有能力支付客户费。如果学校引进数字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可以部分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需求。这也是高中学校网络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交互性分为两种,即学习者与信息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其他人(老师、辅导者、同伴等)之间的互动。这两种交互形式都是学习过程的重要侧面。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活动则使这两种方式形成多向互动、多维度互动和动态的互动。

1.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从“知识的提供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与学生对话(教学即对话),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鉴于山区高中生自身的局限性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等因素,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课堂教学的互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在人力方面,宜采用小组形式和课件方式来整合进行,这避免了学生个体由于存在差异而羞于开口的尴尬局面。优秀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拉动后进生,使他们的心态趋于平常,活动趋于活跃,增加自我效能感。2)在物力方面,宜采用教学内容和及其呈现的课件化方式。课件化的教学内容以其严谨的设计、资源的丰富、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友好的界面使得课堂活跃程度高,思维连贯,活动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3)在教学策略上,宜采用“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教师提出问题,建立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和汇总,然后进行交流、评价和总结,使学生在小组、全班这种共同体交互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和能力。

2.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外活动的互动

具体表现在:学习者课外时间利用e-mail、BBS等,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评价,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互动可以:丰富学习者的理解,扩充自己的知识;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提高自我效能感。

3.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互动

新课程改革中增加的内容之一是“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学校在执行和实践层面上却存在着“无为”的举动,个中的原因就是缺乏资源和操作策略。

在资源方面,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说应有尽有。如果学校能配置电子阅览室、局域网资源库以及相关操作平台、远程教育资源等,加上传统的传媒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可以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把浩瀚的知识信息在顷刻间整合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涵,这种互动性的程度之高非其它一般性互动所能够比拟的。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将: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初步具备创造性能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策略方面,宜采用“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习单元,要求共同体充当问题的解决者,通过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主题、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养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教师必须适时适量给予指导,并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有了互动的意味。同时,鉴于学生知识量和能力的不足,学习共同体活动就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了。

4.基于网络环境的个性化学习的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样阐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个性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要求“特别注意受教育者的能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6〕网络环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实效性的平台。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了自学、观察、分析、判断、概括和总结等能力、自我识别能力、自我评价及自我控制能力。在这种环境中,虽然个体的行为甚于团体行为,但仍然存在着师生、生生互动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在大力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学生之间应该达成有效的共同体意向,发展互相间多种多样的交往,共享成绩和果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高一层次的个体化发展打下更良好的基础。

四、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活动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评价在合作活动中的作用;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能力;

6、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与教材、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整合。

五、面临和讨论的问题

(一)学校的核心群体观念落后可能成为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活动开展的拦路虎,使学校失去了提升办学质量的极好机遇。

(二)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有待健全。虽然有些学校也有鼓励教师的言辞,但具体到实际落实的时候,又回归老一套,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中找不到有关网络技术运用的要求条文。评价机制没能与时俱进、与人的发展俱进,削弱了教师群体的战斗力。

(三)计算机操作为技术门槛难越过,相当部分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电脑操作不大熟练或者根本不会操作,脸面效应所使然。

(四)资源投入不足,影响了网络环境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开展。

(五)技术薄弱,网络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形成瓶颈态势。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足为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曲折过程。如果学校校长和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及意识,上述困难也就迎应而解了。

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已逐渐凸显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活动实践在山区高中学校生根开花,其教学理念也会回应这样的要求:“教学即对话,教学即合作,教学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