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矛盾的症结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57:50
师生矛盾的症结在哪里? 作者:杨雪芹   文章来源:乳山市育黎初级中学   更新时间:2007-12-19 11:00:49   点击: 390

 

经常听到同事们这样说:“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一茬不如一茬……”看一看,想一想,种种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声音嘶哑,学生却旁若无人地神游武林;老师备课、批改累得腰酸背痛,学生不交作业却心安理得;老师教育学生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以敢于顶撞、蔑视老师为荣。这些现象使我感到忧心忡忡的同时,也让我经常思索: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买老师的账?是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模糊,还是教师的劳动贬值?儿子的一番话让我略有所悟。

那是一次饭后闲聊,儿子跟我讲,有一次,他跟同学一块出去玩,在路上看到一位医生开着一辆桑塔纳轿车。儿子愤懑地说:“他的车肯定是腐败来的。”同学则说:“你肯定是心理不健康,你应该想到的是‘知识就是财富’。”儿子对我感慨地说:“他说的或许对,我怎么眼里只有医德医风的堕落,而没有想到人家是靠知识致富的呢……”儿子的一番话让我的头脑里闪过一道亮光:我们做老师的总是抱怨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时常发出“5+2=0”的感叹,可为什么同龄人的一句话却能使儿子的思想彻底改变呢?我由此醒悟到: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是因为心与心之间没有距离;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关键在于师生心灵间存在着鸿沟。那么这条鸿沟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教育环境与教育目的异化是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快乐学习”的口号。的确,学习本应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但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厌学情绪象瘟疫一样在中小学生中蔓延,据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有8.4%,初中生10.7%,而高中生仅有4.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学生不思进取,还是老师不称职?都不是。因为求知欲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会拒绝文明的教化;而如果教师都是不合格的教师,那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岌岌可危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和教育目的的异化。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求知,而成为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功利性行为。正是由于学习目的的异化,学校教育也不再是单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是成为制造分数的工厂。可以说,学的功利性直接派生出教的功利性,而且这种功利性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学校的社会声誉挂钩,比如:上级考核学校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要看升学率,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先选优、就业竞争还要看升学率。层层压力迫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更显得急功近利。在这种“唯目的论”思想影响下,教师为实现目的而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教育方式也就见怪不怪了,比如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罚写作业等等。天性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自然对这些粗暴的教育方法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抗拒,师生之间能不产生矛盾吗?

二、教师的家长作风加强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度。新课改大力倡导师生平等,目前师生的关系已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在学生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把学生的“异己”思想和不同声音视为离经叛道,不假思索地统统予以棒杀,按照传统“道”的模式加以矫正。这种畸形的教育观念像一把可怕的刻刀,把每一个生命的个性和创造性打磨殆尽,把一代又一代人从充满张扬个性的生命体雕琢成千人一面的模具,使扁平化的教育模式和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成为一对对立的矛盾。而被压抑的人性总是要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因而师道与人道的矛盾直接外化为师生间的矛盾。

三、师生年龄的“代沟”导致了彼此心灵的隔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做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往往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差距,彼此在思想观念、心理发育、人格特征等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迥异,作为成人的教师习惯用有色眼镜看待未成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教师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管理学生,矫正学生,势必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但人的成长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象拔苗助长一样,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短时间内变得像成人一样成熟。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蹲下身子,贴近学生。难点就在于如何使教师蹲下身子。在许多人看来,让成年的教师重新回到孩提和青春时代,用稚嫩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未免勉为其难。可见,对教师来说,保持一颗童心是多么难能可贵和必要。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青年教师跟学生的关系要比老教师融洽,因为他们跟学生的年龄接近,心灵上更容易沟通。许多教师就是因为转不过弯,抹不开面子,不愿抛开成人的有色眼镜,也就无法填平与学生之间的鸿沟。

在这三个因素里,第一个是体制的问题,而后两者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师生矛盾。虽然体制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走近学生。后两个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能消除心灵隔阂。其实,蹲下身子,跟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并不是什么难事,霍懋征、邹有云等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给学生一点尊重和理解,给学生一点关怀和信心,哪怕只是一句暖心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很可能带给学生一生的光明和希望,催生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我做起!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