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37:35
《伤寒杂病论》溯源

   
“大凡一门科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要产生多种认识的方法,以至发展成不同的流派……医学亦毫不例外。”这是任应秋教授生前的明论①。《伤寒杂病论》属于哪一流派?因历史上种种原因,一些文献一直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只有岐黄一派。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今笔者不揣浅陋,对《伤寒杂病论》的撰成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伤寒杂病论》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有着亲缘关系。

       1973年我国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不少与《内经》、《伤寒杂病论》相似或相同的内容。《帛书》成书年代早于《内经》②,它下葬于公元前168年,距《伤寒杂病论》著成时间约350年。由此可知,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能看到的医书不仅有《内经》,而且还有《帛书》、《神农本草经》等。引人注目的是,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帛书》的内容,可看到有许多息息相印的地方。如对痉病的治疗,《帛书•五十二病方》记有8处20余行,其方法有热熨发汗、药浴、外敷、祝由等,尤以发汗( “汗出到足” )为要。《伤寒杂病论》有关痉病的证治有10余条,其治疗方法也用汗法,如用葛根汤、栝蒌桂枝汤等。所不同的是,《帛书》在论述痉病的成因时,只提到了“风入伤”,而《伤寒杂病论》强调了发汗过多是痉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与《帛书》及其同期的医书有着一定联系,其中不但可以看到张仲景对前人的继承,而且还可以看到张仲景对治疗痉病不得法的批判。即张仲景通过医疗实践,对治疗痉病的经验给予了继承和发扬。如“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等,是说《帛书》中及同时期的医书所记载的一些治疗方法如大发汗、灸、熏、熨等强行发汗是不正确的,其主要错误是没有注意维护津液,而造成了痉病的发生或使痉病加重。因此,《伤寒杂病论》中不再有用热熨发汗治痉的记载。更引人注意的是,《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可知当时盛用灸法,不正确的灸法可导致痉病的发生或加重。在《伤寒杂病论》里可以看到对这些不正确治疗的批判,如“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痉病有灸疮难治”等。

     再从所用方药看,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风引汤很类似《帛书•五十二病方》的第一个方子。又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用乌头治痹痛,用烧裈散(女子布)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体虚热性病)等,都近似于《帛书》的内容。说明张仲景沿用了《帛书》的方药经验,《伤寒杂病论》与《帛书》有着一定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远比《内经》明显和密切。


二、《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任应秋老师认为中国医学最古的派别为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系神农本草一派①。这是很符合历史实际的。关于《神农本草经》一书的著作年代,医史学家争论不一。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果是如此,则《神农本草经》的撰成当是商汤以前,确切与否,有待考证。还有不少人认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即公元1~2世纪完成的作品③。”不管怎样,它成书于《伤寒杂病论》之前,这是肯定的。《伤寒杂病论》用药品90多种,其中70多种主要药物均为《神农本草经》所载。因此,高学敏教授认为,不论从临床用药、配伍法度,还是从药物制剂上看,《神农本草经》对《伤寒杂病论》都有巨大影响④。笔者认为,从药物理论上看,更能看出《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是一个体系。《神农本草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是从病证特点描述,而不见脏腑、阴阳生理理论。如干地黄、鳖甲、阿胶等后世称谓的养阴药,只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鳖甲,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灑灑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而从无论及“养阴”、“滋阴”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伤寒杂病论》也看不到“养阴”、“滋阴”之说。张仲景用鳖甲,只是取其“主治心腹癥瘕、痎疟(疟母)”,也不是用其养阴作用。
    因此,从理论体系看,《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三、《伤寒杂病论》雏形是《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经方十一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汉书》记载的是公元前24年至公元206年的史实,《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8年左右,可知张仲景不但能看到各医经家之论,而且能看到经方家各家之说。那么,他撰写《伤寒杂病论》主要受哪家的影响呢?历史上曾有一些文字记载,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 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后人因谓仲景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但是,使人生疑的是,《汉书》所记载的《汤液经法》是否就是《伊尹汤液经》呢?好长时间没有佐证,未能明晰。近有马继兴等专家经多年的考证,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使人们如拨云见日,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尤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述最详:“汉晋以远,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口,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法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晋以前许多著名的医生都看到过伊尹所撰的《汤液经法》。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从《汤液经法》检录六十首,记载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一脉相承,皆属于经方体系。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对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小补心汤方证即栝蒌薤白半夏汤方证;小泻心汤方证即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健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方证;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大阳旦汤即黄芪建中汤加入参汤方证;小阴旦汤方证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雀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炙、服法等来看,均与《伤寒杂病论》相符。因此,马继兴等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⑤”。关于《汤液经法》中方药名用二旦、六神名之,而张仲景改为以某药名之的原因,陶弘景也说得很清楚:“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


    以推主为识之耳”。可知《汤液经法》是《伤寒杂病论》的原始蓝本。
总之,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能够看到医经(《内经》等)和经方各家著作的时代。他有可能撰用过《素问》等医经著作,有待考证。只就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来说,张仲景主要依据了《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又据张仲景治学态度是“博采众方”,可知他还博采了《帛书》一类医书及其他经方家的内容。鉴此,《伤寒杂病论》应隶属《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


参考文献

北京中医学院 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7

周一谋,等 马王堆医书考注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

高学敏 试论《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2):30

马继兴,等 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