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气象概况---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13:20

安徽省农业气候概况
[光资源及其分布] [热量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及其分布] [光、热(温)、水的配合]

        安徽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全年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温的时空分布及随高度变化较为明显,有南部高,北部低,丘陵高,山区低的特点。降水量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丘陵。初夏江淮地区有梅雨。全年降水量在770~1700毫米之间。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60%。全年无霜期在200~250天之间。≥10℃的活动积温在4600~5300度·日左右。从气候角度看,全省气候条件优越,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光、温水同步,适宜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但由于处于中纬度地带,天气形势多变,且地形地势多样,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有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光资源及其分布

1.太阳辐射

安徽省太阳年辐射总量在108~130 千卡/厘米2(1千卡/米2=41.868焦耳/米2),有北多南少、平原丘陵多山区少的特点。淮北中北部123~130千卡/厘米2,淮北南部和江淮之间北部为120~125千卡/厘米2,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在115千卡/厘米2,最小值出现在太平、石台、黄山、黟县等地,为108~110千卡/厘米2。与邻省相比,我省太阳辐射年总量与长江下游各省相当。比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少330~100千卡/厘米2,但比四川盆地多30~40千卡/厘米2。

我省各地太阳辐射年变化明显,均以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淮北北部5~6月份太阳辐射最多,合肥以南则以7~8月份最多。

2.日照

安徽省各地平均日照时数在1800~2400小时,其分布特点也是北多南少,平原多,山区少,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的等值线横穿江淮中部地区。此线以北日照丰富,萧县、砀山等地在2400小时以上,此线以南日照较少,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不足2000小时。

日照时数年变化中各地均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居中。皖南地区六月日照仅160小时左右,但七、八月份部分地区可高达250小时以上,而淮北地区夏季各月日照相差无几,变动在220~250小时之间。 

热量资源及其分布

1. 平均气温

全省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 ,淮北大部和大别山腹地在15℃以下,砀山仅14℃,为全省最低点,沿江和皖南南部平均气温较高,宿松、望江高达16.6℃,是全省最高点,南北年平均气温差达2℃多。

我省沿淮淮北全年平均气温高于10℃的月份是4~10月(共7个月),淮南地区是4~11月(共8个月),4~10月总平均气温:沿淮淮北在22℃以下,滁县、合肥、六安一线以南地区在22℃以上,根据我省的生产实践,4~10月总平均气温22℃的等值线大致可以作为我省双季稻生产的北界。

2. 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特别是冬季最低气温,对越冬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和亚热带植物(柑橘、枇杷、茶树等)安全越冬极为重要。

我省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南北相差6~7℃,淮北地区绝大多数在-12.0℃以下,涡阳最低达-13.6℃。茶树、柑橘等亚热带作物安全越冬的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指标通常定为-10℃,而我省-10℃的等值线大致从江淮中部穿过,东部从滁州起,沿江淮分水岭南侧向西南,经合肥、舒城、岳西到省境。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最低最高的地区在安庆、望江、宿松一带和屯溪盆地,为-8℃以上,这是我省种植亚热带植物“安全“越冬保证率最大的地区。

我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大体上也有北低南高的趋势,沿淮淮北大部在-20℃以下,江淮之间-14~-20℃,其他地区大部为-12~-16℃。

3. 山区气温的垂直分布和逆温现象

据考察资料,气温在山区呈垂直分布,我省实测的黄山山区气温垂直递减率全年平均0.35~0.52℃/100米,大别山区为0.35~0.46℃/100米。山区的季节变化与平原地区相比,春夏来的迟而去的早,秋冬来的早而去的迟。和相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比,高山春季时间较长,有利于茶树等亚热带作物的生长和优质;夏季高温日数的减少有利于喜凉植物及林木的越夏,以及绞股兰、魔芋等保健植物的栽培;秋季南北坡入秋时间、南坡迟于北坡,则有利于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从这一点上来说,南坡的热量条件优于北坡。

逆温是山区特有的一种温度垂直分布现象,即气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山区的逆温现象一般在晴天地面辐射较强时形成,一般可在300~400米的高度是出现,因冷平流而形成的逆温,有时可在800~1000米的高度上出现。这种逆温层即是相对的暖层,大别山南坡的暖层是热量资源最为优越的地带,宜于发展不耐寒的亚热带果林。500~800米也是逆温多见的层次,这个高层的逆温对茶树、油桐等安全越冬和优质生长都有利。

4.大型水体的调温作用

以我省巢湖为例,由于巢湖面大水深,夏季吸收大量太阳能成为“热库”,并储存起来;冬季又成为一个“热源”,向外释放热量。因而在热量方面的表现是,近湖区总积温增多,平均气温偏高,温度振幅小,无霜期加长,湖体效应非常明显。因此,巢湖东部和南部种植双季稻的热量是充裕的,和湖中姥山一样,适宜于亚热带作物(如柑橘)的生长。

5.农业指标温度和积温

通常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日间日数和积温来衡量一个地方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劣。

我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在5100~6000度·日以上,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大体而言,淮北≥0℃积温5100~5500度·日左右,江淮之间5400~5800度·日,宿松、望江、安庆一带达6000度·日以上,是我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我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4600~5300度·日左右,其分布与≥0℃积温相比,自北向南递增,萧、砀最少,为4600~4700度·日,宿松最多,达5300度·日以上。

积温的分布反映了我省耕作制度的概况,淮北气温低,积温少,作物以旱作为主,耕作上以一哦年两数或两年三数;沿江地区气温高,积温多,是我省水稻集中产区,耕作上以一年两熟、两年五熟或一年三熟。

 

水资源及其分布

我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770~1700mm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800~900mm,砀山最少,只有700mm;沿江江南1100~1700mm,祁门最多为1702mm,年雨量1000mm的等值线从我省中部穿过,东部从天长起,经滁州、巢湖、肥西、向西北沿大别山北坡经六安的木厂、霍邱的长集到西部省境。

各地年降水量的分布都以冬季为最少,南部地区春雨多于秋雨,雨量最多的月份为6月(少数在5月)而北部地区秋雨多于春雨,且雨量最多的为7月。淮北地区夏季雨量(6~8月)占年雨量的50%以上。

我省最多雨量和最少雨量的比值,各地均可达到2.5~4.0,雨量极值之差达700~1800mm,降水的不稳定性是我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 .f9grey{font-size:9pt;color:#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