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会不会“说话”,根在思想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27:55
官员会不会“说话”,根在思想意识   作者:国之良 于 2010-07-09 21:03:30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既然为官,身肩职责,能在平常的或特殊的场合说该说的话,说得恰到好处,应变得体,这个标准并不算高。讲话的水准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的日常工作是不是踏实用心,其行政能力是强是弱,核心在于心中有没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在广州,市政府法制办一公务员在下班前半小时拒绝为百姓办理业务,大吼大叫,态度恶劣,被送称号“咆哮哥”,调离岗位;在江西,洪水涛涛,省防总办一位官员不回答央视主持人“居民是否疏散”,只顾汇报“领导指示+领导指示”,招致非议;在江苏睢宁,一篇标题很大、工作打算只有280字的讲话稿,“荣登”“最差讲话稿”榜首。

近来,个别公务人员面对公众,说话、讲话不对路、不得体、分寸失当,屡屡引来公众质疑,这对一些官员也形成了某种压力。

被媒体曝光的几桩事和人,可能不排除偶然因素,兴许当事人觉得委屈:“怎么偏偏轮上我?”“媒体怎么偏偏跟我过不去?”

是公众苛责吗?现代传媒手段可以将一个特殊场合的人的几句话放大、广而告知全国人民,这可能确实是一种压力。但话说回来,既然为官,身肩职责,能在平常的或特殊的场合说该说的话,说得恰到好处,应变得体,这个标准并不算高。

无论是接待前来办事的百姓,还是在某个会议上的讲话,或是接受记者采访,讲话的水准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的日常工作是不是踏实用心,其行政能力是强是弱,核心在于心中有没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其中,不排除如“咆哮哥”等有个人能力、情绪因素,但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直接面对前来办事的百姓,公务人员如果脑子里没有“我的工作就是为百姓服务”、“我领的工资来自百姓的税”,如果依然习惯于“你是来求我的”,高高在上,那么,心中的“牛气”总会不经意流露出来——今天是快下班了,明天可能是心情不好,后天可能是要打牌上网或聊天,对前来办事的人冷脸相向、甚至恶言恶语,也是难免的。

大大小小会议上,如果要求官员的每次讲话,句句都有创新之见、有惊人之见,显然过于苛刻。而实事求是地说,不少讲话稿空话、套话、费话连篇,实质性内容寥寥,穿靴戴帽,东抄西凑,词不达意,敷衍应付,既无指导下级工作之功,也无推进工作改进之用。而即使是某个领域的日常工作会议,也可能左右一方百姓利益,影响一方发展,官员的讲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真货”,反映的是工作用没用心、有没有深入研究、思考与创见——哪一条说起来也不是小事吧?

突发事件来临,回答记者提问,向公众提供真实信息,是官员分内之责。如果平日习惯于按固定模式讲话,“娓娓道来”,那么,在紧急情况下,有没有应变能力,是不是心里装着百姓安危,则是对官员行政能力的考验。

就社会层面而言,这些事件的曝光,对更多公务人员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很现实的警示意义。“如今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公众舆论是一种压力。站在公众立场,更希望公务人员能明了时代发展趋势,牢记自身职责,摆正自己位置,随时随地接受公众的监督。

官员面对公众会不会说话,看似是态度问题,是工作作风问题,是工作能力问题,而根在思想意识。我们固然不能因为一两句话而否定一个官员多年的工作业绩,但是,由于官员不会说话而屡屡招致公众质疑,我们有必要反思。一来,作为官员,要从为官的理念、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及作风等多方面认真检点、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公众舆论,在睁大监督双眼的同时,也要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的立场。
(作者:刘文宁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