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术,长寿之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02:17

养生之术,长寿之道,古往今来,人皆求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锻炼方法。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功法的精神,笔者将“养生长寿十六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虽不敢言人人习之可得道成仙,但若持之以恒勤加修习,自会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之目的。

  养生长寿十六法,原名养生十六宜。较早推广普及于明朝,可在《遵生八笺》、《修龄要旨》中找到其雏形。成书于明末清初儒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金丹秘诀》中。此法可调气和血,摄生养性,陶冶情操,砥砺意志,是不可多得的法简效宏之功法。

  养生十六宜名目

  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搓,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修习方法之浅释如下。

  1、发宜常梳

  中医认为,发乃血之余,脑之华。又曰: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肾者,其华在发。头为诸阳之会,其发覆之,常梳理头发,可促进诸阳升发,百脉调顺,气血不衰,精神充沛,同时,亦可对头部穴位起到按摩、刺激等作用。

  每日晨起或临睡时,两手十指自然分开,屈指成龙爪状,以指代梳,自前额发际梳起,经前额、头顶、脑后,由前往后,再由后往前,循环往复,轻重适当,计数16次为宜;同时,可配以点按太阳、上星、百会、四神聪、耳上、神庭、头维、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此即所谓“栉发”,俗称“千梳头”。   常梳理,可醒脑健脑、明日降压、祛风止痒、健发乌发;并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心悸、脱发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2、面宜多擦

  中医四诊中有望诊之说。因为面部可反映人体五脏的病变,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中论述颇详。中医认为,心,其华在面。而面部分布了人体诸多重要器官及穴位,经常按摩可起到通经活络,血脉旺盛,肤华肌强,颜面娇美,预防皱纹的功效。

  两手相摩相搓时,先吸足一口气不呼,使劲搓手72次,手心发烫为宜。然后自下颌、嘴、鼻、眼睛、额头、两鬓、面颊,动作轻柔和缓,速度均匀,往复循环,至颜面温热为佳;同时双手配合按摩承浆、人中、迎香、印堂、颊车、下关、地仓,以及太阳、睛明诸穴。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数十遍;如能在掌心涂以津液,其效更佳。此法欲称之“干洗脸”。

  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延缓衰老,润颜增色;预防感冒,头痛脑胀,面部麻木,牙疼鼻塞等疾病。

  4、目宜常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又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肝肾之外候也。故而经常按摩,运转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对五脏六腑气机运转亦大有裨益。

  两眼微闭,心平气和,眼球分别沿眼眶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运转各16次。尔后,忽然睁开眼睛,向前平视3分钟,再以双手掌心相对,运用开合之法,使两掌得气,以双手掌心对着双眼烘烤3分钟。如此,再做睁眼运睛法同上。待闭眼睁眼功法做完后,再用双手点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鱼尾等穴位。

  可明目清脑,解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防治各种眼病及头昏目眩等疾病。

  4、耳宜常弹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通会于手三阴之间,坎离交则聚气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近代针灸学认为,耳部可体现人体各个官能器官,关乎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故而新针灸有耳针专科。

  两手掩耳,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弹击后脑枕骨部(风池穴附近),可闻咚咚声响,犹如击鼓之声,八段锦中谓之鸣天鼓,如是36次。尔后两手掌心忽开忽合,连续16次。再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按压于耳轮,顺时针逆时针,沿耳轮揉搓各16次。

  可清醒头脑,消除耳鸣,保护听力,增强记忆。防治耳痒、耳痛、耳聋、耳肿、耳聘等各种耳疾,并能防治头昏头痛等疾病。

  5、舌宜抵腭

  中医认为,舌舔上腭,俗称“搭鹊桥”。能接通任督二脉,利于真气运行,使小周天正常运转,从而达到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舌尖轻抵上腭,上下左右轻轻地搅动(所谓黄龙搅海是也),同时舌舔上下齿龈内外左右运转数十遍,令唾液自生。   可润燥生津,滋阴清热,帮助消化,健脾养胃,坚固牙齿,防治咽炎及牙齿疾病。

6、齿宜数叩

  中医认为,牙齿者,乃骨之萃也。肾乃骨主之,则诸经血脉津液,皆润泽清凉也。故经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又云: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双手交叉置于后脑呈抱头状。凝神静心,摒除杂念,口唇轻合,上下齿相互叩击,先叩大齿,次叩门齿,再错位叩犬齿,每日晨起和临睡时各叩一遍,每遍叩齿36次。扣齿完毕,将口内津液徐徐分三次咽下。

  可改善口腔内血液循环,坚固牙齿,使面部肤肌健美润泽,并能起到滋阴补肾,预防牙齿和口腔疾病的发生。

  7、津液数咽

  中医认为,津乃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又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通畅,诸病不生。古代养生家更是惜津如金,称其为金津、玉液、神水等。故有诗云:白玉泉边赤龙搅,养就丹田千年宝。道家的元和功,则堪称代表。

  凝神静气,心无杂念;闭目合口,舌抵上腭;口中生津,赤龙搅之;含津捣漱,叩齿捣之;汩汩下咽,以目视之;意之所到,归于丹田;元和之功,养生之宝;秘之慎之,慎之秘之。

  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保护牙齿,防止口腔及牙齿疾病;能补肾精,益五脏,抗衰老,增食欲,助消化,调脾胃,养肺腑,并可防治咽炎、牙龈炎以及溃疡疾病。

  8、浊宜常呵

  浊,指体内之各种浊废之气。中医认为,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象,气血冲和,形神俱备,乃为之全人。今之人,不知悲怒惊恐忿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嗝五噎,皆由于气也。而浊气则是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杂气。

  每日清晨,选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之所,周身放松,心无杂念,神不外驰,以鼻吸人新鲜空气,以意引至腹部丹田,当胸腹气满之时,缓缓张口,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一呼一吸为一息,六息过后,可吸长呼短,意守丹田。吸时,脚后跟抬起,舌抵上腭搭鹊桥,下缩谷道通任督;呼气时,脚跟放下,舌尖放平,念 “呵”字,勿令耳闻。如此循环往复16次,此即“吐故纳新”是也。可消除积聚,通调肺气,开胸顺气,调理七情,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预防胸闷气短,咳喘不适,以及各种噎嗝之症。

  9、背宜常暖

  中医认为,背为人身之柱。背部不但是督脉的通道,而且遍布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腧穴,更有华佗夹脊穴分布脊椎两旁,是人身重中之重,故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非常重视人身之背。

  端坐或站立均可,待心平气和后,先用右手拍打背部左侧,继以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自上而下,交替运行,左右各36遍为佳。其实,在少林易筋经中是让小儿女用双手上下揉搓百遍,或用细长谷物袋拍打揉搓均可。   经常拍打揉搓背部,同时配合点按背部腧穴,一方面可使气血流畅;另一方面可防止肺气肿、气管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10、胸宜常护

  胸部为心肺器官之所在,故宜严密保护,勿使其受撞击而损伤。,故而应经常按摩拍打胸部,如地功门的浑身拍打法,心意门的捶胸发声法,均可起到防治心肺病的作用。

  坐式或站立均可,心无杂念,神不外驰。先以右手按摩或拍打左胸部,然后用左手按摩或拍打右胸部,左右交替,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各36次为宜。

  

  可温胸强心,治疗胸闷、心慌、气急上喘、胸肋胀痛等疾病;并可预防肺气肿、冠心病、胸肌发育不良等疾病发生。

   11、腹宜常摩

  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又是人身十二经脉必经之途,重要穴位遍布其中,实为人身之重地。清代孤传“摩腹功”,宋代诗人陆游的“揉腹功”以及道家的“丹田功”和佛家的“铁肚功”等,皆注重摩腹之功用。所谓饭后百步走,常把手摩腹,正养生之道也。

  取站姿,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吸足一口气不呼,两手使劲搓热,然后,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内外劳宫穴相叠,双手按于脐上,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圈,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圈。按摩时轻缓柔和,并同时点按关元、气海、天枢、中脘、神阙诸穴。

  常习此功法,可增进消化和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温暖丹田。可防治胃痛、便秘、遗尿以及慢性肠炎和溃疡病等。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即肛门。撮者,提缩之意。撮提谷道,养生家所谓通任督与搭鹊桥相辅。谷道上提缩,自然使阴部上缩,长强穴和会阴穴自然得到锻炼,对习练小周天功大有裨益。

  取站姿,摒除杂念,周身放松,聚精凝神,以鼻吸气,缓慢匀和,稍稍用力收缩小腹,以意提起肛门及会阴,稍停,放松,缓缓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如此16次。此法即所谓“撮提谷道”。俗称“提肛”是也。   可接通任督脉气,使周天循环运转自如,固精益肾,对治疗便秘、遗精、脱肛、子宫脱垂及各种肛门疾病有一定功效。

 13、肢节宜常摇

  肢节,即人体的四肢关节。摇者,运动,旋转,锻炼之意。四肢得以运动,犹如转动的门枢不会腐朽。如五禽戏、易筋经、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都是养生之法。

  两手或握或松,均以肩关节为轴,摇转左右臂,若转动辘轳般做圆周运动,先左转后右转,名为“单辘转”;左右同摇,名为“双辘转”,各做36次;其后,两手卡腰,向前向后向侧踢腿各16次;最后以腰为轴涮腰,上体前后左右俯仰各16次。

  可使血液通畅,关节灵活,筋骨柔韧,舒展四肢。可防治关节炎、椎体骨质增生和扭挫伤诸症之发生。

  14、足心宜常搓

  搓足心,即搓摩足心肾经之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心前三分之一凹陷中,为养生保健之要穴。古来养生家及文人俱喜此法,如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等。久久行之,津液涓涓而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每晚睡前,温水濯足后,吸一口气不呼,两手相搓极热,以手掌心劳宫穴交替搓摩足心涌泉穴各36遍,当然越多越好。如觉脚心发热,可将脚活动一下,觉得疲倦时就稍稍休息一下。此即“擦涌泉穴法”是也。

  能清热降火,舒肝明目,镇静安神。可防治头昏目眩、失眠心悸和高血压等疾病。

  15、皮肤宜常干沐浴

  用手掌经常在周身皮肤干摩擦,古人称之为“干沐浴”。能使周身气血流畅,肌肤丰润。如果能用唾液摩擦,其效果更佳。

  吸气一口不呼,双手使劲相搓生热,两手自头顶百会至面,再从颈部至两肩、臂膀、胸腹、腰胯和两腿两足,来回摩搓36遍;同时,配合点按百会、太阳、膻中、关元、气海、神阙、肾俞、肩髃、曲池、内关、合谷、风市、足三里、昆仑、委中、三阴交、解溪、大敦、内庭诸穴。

  可调理气血,加强末梢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光滑肌肤,消除疲劳,使皮肤有弹性,减少皱纹等等。

  16、大小便宜闭口勿宫

  中医认为,肾司二便,固齿益肾。故古代养生家对二阴的导引相当重视。此术多见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养生之法。苏东坡言:其法初不甚觉,但积累百日,功用不可限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故长期坚持,则有固肾坚齿,保留元气,排废存正的功用。

  凡解大小便时,须闭口咬牙,舌顶上腭,两目上视,自然呼吸,勿言语,更别抽烟,则精气不泄,解毕始放松,并深出一口气,排除体内剩余浊气。此即所谓“闭天门”。

  可固齿生津益肾,保留元气,防治牙疾,通调二便,促进新陈代谢功能。

  余在习练此法时发现,解小便时,牙齿要咬紧;解大便时,眼睛要闭紧,效果也相当好。读者不妨一试。

  欲得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必究养生之道。以上所述“养生长寿十六法”中有动功,有静功,动静相合;有练法,有养法,练养相辅。读者可据情,或单式,或几式进行选修,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为了配合以上功法修习,笔者特将孙真人养生妙诀附之于后,以供参考。

   一、养性十二少

   故善养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二、养性十二多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