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中国情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43:22
陈特安《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9日   23 版)

矗立在贝尚松的雨果雕像。
我多次造访过巴黎,总渴望有一天能前往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故居,但一直未能如愿。年前重访巴黎,夙愿终圆。
从巴士底广场地铁站出来,沿圣·安托万路前行,经过博马舍雕像,继续往前至第二个路口右拐,行至浮日广场,再右拐沿走廊走到尽头,就是浮日广场6号雨果故居。雨果一家1832年住进这座280平方米的公寓,当年仅30岁的他就已经驰名法国文坛。雨果在此居住长达16年之久,正是在此处,他完成了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写就了名著《悲惨世界》的绝大部分。在眺临风景秀丽的浮日广场的厅堂中,他常常会见同时代的文豪们。1902年,在雨果百年诞辰之际,巴黎市政府将此公寓辟为雨果故居纪念馆。
雨果故居纪念馆共有三层,一楼摆满了图片和文字介绍,二楼为工作室、客厅和生活起居物品陈列室,三楼陈列书籍等出版物和影像资料。进门免费领取参观票后,我们沿楼梯拾级而上,看到楼梯墙壁上有多幅《悲惨世界》电影海报图片。来到二楼,我更是大饱眼福。从前厅到最后的卧室,在连绵不断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历经岁月沧桑而泛黄的《悲惨世界》等著作的珍贵手稿,以及见证其创作与出版的诸多往来手书邮件等等。有限的空间里浓缩了一代文豪极其丰富而不平凡的一生。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生于法国贝尚松。他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画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他以其如椽巨笔,史诗般地记述了法国历史的凝重,在抨击社会黑暗的同时,表达了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成为人民喜爱的伟大作家。
步入第三展厅,我不由得愣住了。映入眼帘的尽是中国的各式挂幅:陶瓷、漆画、木雕、佛像……在两幅彩绘的国画中,一幅描绘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场景。这可是一间味道十足的中式客厅!厅中央挂了一个红灯笼,客厅里挂着雨果的画《热情洋溢的中国人》,画中那条甩得高高的辫子,活灵活现,神采奕奕。更令人惊叹的是, 雨果还创作了整整一组的“中国题材画”,包括19幅铅笔画、钢笔画和38幅“烙画”,共57幅。雨果酷爱中国艺术,这间客厅里洋溢着中国情调的全部木雕作品,如花草、肖像和生活场景等,都是他亲手创作并彩绘完成的。在很多作品上,雨果都巧妙地镶嵌着他名字的首字母“V·H”。
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巴黎雨果故居里,竟能见到一间地地道道的“中国客厅”,不禁令我感动和骄傲。雨果需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制作、设计和搜集这满满一厅的中国艺术品!雨果对中国艺术是何等地景仰和迷恋,才会有如此的创作热情,画出整整一厅的“中国题材画”。这是多么真诚而珍贵的中国情思啊!
我在“中国客厅”留连忘返,一任思绪似江河奔腾。雨果在游记《莱茵河》和《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里为中国的仗义执言不禁在我耳边响起:“英国在企图毒害、至少是企图催眠中国之后,此时此刻,正在猛力攻打中国。”这是雨果在1841年呐喊着揭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险恶用心。在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珍贵文物并放火焚毁圆明园后,雨果又第一个站出来义正词严地讨伐“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强烈谴责焚毁洗劫东方文明的野蛮罪行,并对遭受列强蹂躏的中国寄予了深切同情,赞颂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东方艺术的最高典范,把圆明园和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并列为艺术的“两种起源”,希望“铲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过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这是雨果中国情结的一次深层次的喷发。
在那阴雨如磐、暗无天日的殖民掠夺年代,雨果第一个在殖民帝国内部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正义呼声,该是何等地正气凛然!在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危难关头,能够得到如此真挚的友情,又是何等地珍贵!在一个伟大作家心中,公道永驻,爱憎是何等分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