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音乐歌舞是怎样产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5:04
乐律,是人们创造出的用于表现情感需求、刺激情感器官和渲泻情感行为的一种专门文化现象。乐律,是音乐和舞蹈的总称。人们专门用一定的肢体动作,在张弛有序的变化过程中所组成的乐律,就称为舞蹈。人们专门用一定的声音,在高低强弱的有序的变化过程中所组成的乐律,就称为音乐。
乐律起源于歌舞。人类最早用于表达情感和渲泻情绪的主要方式,就是歌舞。一般认为,歌舞是先于语言出现的人类文化现象。
一、 歌舞的产生
歌舞,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专门用于表达人的主观欲望和倾诉人的情感意志的行为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情感行为。人的情感行为,是对人的主观意志行为状态的直接反映。人产生了主观愿望,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意志。人产生了一定的主观意志,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就必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行为。人产生了一定的主观意志,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就必须要产生一定的情感行为。
人的情感行为,在状态上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类型是在人的主观意志在客观事物的帮助下顺利实施时情感器官的行为状态,称为良性行为状态。此种类型的情感行为主要表现为舒心、快乐、愉悦、兴奋等等;另一种类型是在人的主观意志受到客观事物的阻碍不能实施时情感器官的行为状态,称为恶性行为状态。此种类型的情感行为主要表现为悲伤、沮丧、发怒、灰心等等。
当人的主观意志得以顺畅的实施,主观欲望得以畅快地满足时,人的情感行为就表现为良性的行为状态。此时,人的情绪就高涨,人的心情就非常地舒畅。当人的主观意志受到挫折时,人的情感行为就表现为恶性的行为状态。此时,人的情绪就低落,人的心情也就非常的难受。
当人的情感行为处于良性行为状态时,有时人的情绪会特别的高涨,人的情感行为就表现为兴高彩烈,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欢蹦乱跳和欢呼乱叫。当人的情感行为处于恶性行为状态时,尤其是有时人的情绪会特别糟,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悲伤痛苦,甚至还会哭泣哀嚎。
人在情绪高涨时会欢蹦乱跳和欢呼高叫,这在许多动物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行为现象。如,马鹿群在高兴的时候,会集体或单个地在草原上象舞蹈似地跳跃着。毛驴群在高兴的时候,会集体或单个在草原上绕着圈地欢跑和高叫。乌鸦群在高兴的时候,会集体在高空快速地盘旋飞舞和鸣叫。猴群在高兴的时候,会集体在树上或地上又跳又叫。
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手舞足蹈和又喊又叫的行为现象,称为人的歌舞现象。那种欢蹦乱跳和欢呼高叫的歌舞,是人类最原始的歌舞。歌舞,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化娱乐形式。人类最初的歌舞形式,就是情绪高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高声地乱喊乱叫,随意地乱舞乱跳乱跑乱摇乱打乱敲等等。最初的歌舞是没有节奏的。节奏被发现和被运用在歌舞中以后,歌舞才产生了韵律的好感和美感。
在歌舞时,人的器官行为主要分为运动器官行为和发声器官行为两类。在歌舞时,人的发声器官产生的行为称为歌唱,人的运动器官产生的行为称为舞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歌唱和舞蹈行为,有时候各自单独发生,有时候混合发生。
二、歌 唱
人的发声器官,不仅仅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天生会发出欢叫声。其实,人在痛苦的时候,天生就会发出哭嚎声。人在愤怒的时候,天生还会发出怒吼声。当人的语言出现以后,人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还能够发出话语声等等。
人在痛苦的时候都想哭嚎,这是人的天生的悲伤欲望所决定的。但是,人们的文化约定却限制和压制人们的哭嚎行为。尤其是成年人的哭嚎行为,被认为是有损自我社会形象的不光彩行为。对于男人,尤其更是如此。社会文化限制和压制人们的哭嚎行为,主要是因为人的哭嚎声音会严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尤其会严重影响男人们的情绪,使他人的情感器官产生出烦躁痛苦的行为。就算是婴儿的哭嚎声,都会使最痛爱他的母亲的情感器官产生出烦躁行为。从古到今,似乎任何人听了他人的哭嚎声,都会产生痛苦和烦躁的感觉。
人在情感器官感觉痛苦的时候都非常想哭嚎,而人们的文化约定却否定哭嚎,他人也都不希望听到哭嚎声。于是,人们很早就创造了一种似哭非哭的文化形式来代替哭嚎,用于排遣情感器官所产生的悲伤哀怨,以满足人们对悲伤行为的需求。这种文化形式,就是歌唱。古人的“长歌当哭”就说的这个意思。歌唱,不是人们天生就会的,而是一种文化创造。人们创造出这种文化形式,专门用于抒发人们哀怨忧郁的情感。这种似哭非哭的歌唱形式,自己唱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悲伤欲望,他人听起来也不感觉烦躁。唱得好的人,甚至能够使他人觉得非常悦耳,并且同时还能很好地满足他人的悲伤欲望。这种歌唱形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二十世纪末还有流传。妇女在干活的时候,通常主要是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一边洗衣,一边哭唱,非常委婉动听。这种歌唱形式,称为悲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倾诉。尤其是人们在寻求满足性行为需求的过程中,往往更需要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和情感倾诉。人们对性生活的需求,往往包含着很多的缺憾与哀怨。这些缺憾与哀怨,总使人们沉浸于悲伤的心境之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最早出现的悲歌式的歌唱,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为了企盼和召唤性伙伴的到来,及倾诉没有性伙伴的痛苦的情歌。最早出现的情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排遣因为失恋所产生的悲伤哀怨的情感而发出的深沉、拖着腔调、无词、或有简单虚词的呻吟式歌唱。
歌唱的主要功能,是抒发人的情感行为和倾诉人的思想观念。当人的语言还不能够表达思想观念时,人们的歌唱完全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行为。人的情感行为主要根据人的主观意志状态的如愿和不如愿,分为欢乐、痛苦两大类。所以,在抒发人的情感行为时,歌唱,就主要分为抒发愉悦欢乐的情感行为的欢歌和抒发哀怨痛苦的情感行为的悲歌两大类。
悲歌起源于人的哭嚎,悲歌是对人的哭嚎的文化替代。人的哭嚎,包含了人的多种意志状态。其中包含了企盼、乞求、乞怜、怨恨、抗拒、委屈、悲伤等等。所以,悲歌,就是对人的乞求、怨恨、抗拒、委屈、悲伤等等意志状态和情感状态的最好的倾诉和最直接的表现。当人的主观愿望不能够实现时,人就会产生哭嚎的欲望,人就会非常想唱悲歌和非常想听悲歌。在人们产生的主观愿望中,企盼爱情的主观愿望往往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所以,悲歌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往往是情歌。比如,当人苦苦地企盼爱情赶快到来的时候,会唱起忧郁的情歌。当人痴痴地乞求和乞怜爱情的时候,会唱起忧怨的情歌。当人痛苦地失去爱情的时候,会唱起忧伤的情歌等等。当然,当人获得了甜蜜的爱情的时候,就会唱起幸福的欢歌。
欢歌,产生于人的主观意志处于顺畅状态,主观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此时,人的情感行为表现为愉悦和欢快,人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欢歌。欢歌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对欢乐的表达和对幸福的赞美。欢歌,起源于人在快乐时刻的欢叫和欢吟。
语言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领会他人的思想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更加方便地相互交流,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人的倾诉欲望,包括了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情感行为欲望和向他人倾诉自己思想观念。歌唱,是人的一种倾诉方式。所以,当人的语言出现以后,歌唱,在倾诉内容上,就主要分为倾诉情感行为和倾诉思想观念两大类。
比如:“我的爱人走了,我的灵魂没有了”就属于情感行为的倾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属于思想观念的倾诉。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歌唱,总是同时包含了倾诉情感行为和倾诉思想观念。
人们的情感行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愿望的缺憾状态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企盼爱情的主观愿望经常处于缺憾状态中。所以,人们对爱情所产生出的情感行为最多,人们对爱情所产生出的思想观念也出最多。因此,从古到今,情歌,一直是人们歌唱的主要内容。
人的情感行为,能够感染他人的情感行为。人的思想观念,能够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人的哭嚎,会使他人感到难受。但是,人一边哭嚎,一边把自己哭嚎的原因讲述出来,就会引起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就会引起他人的爱抚的欲望。更重要的是,用哭嚎的腔调把自己忧伤的原因讲述出来,非常容易引起具有相同的主观愿望缺憾的人的情感行为的相同形态的反应。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有倾诉的欲望。人们都想非常畅快地倾诉自己的情感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相对于人们的丰富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观念,人们所掌握的语言技能及其他的情感和意志的表达技能,以及社会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约束等等,都使人们对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能力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非常准确和非常充分地用语言和肢体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观念。人们存在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而人们自己的表达能力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人们自己的倾诉欲望。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的技能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缺憾。这种缺憾,是造成人们的倾诉欲望的普遍缺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这种缺憾的存在,如果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观念时,他人所创造出的某些词语或某种表情行为,能够非常准确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情感行为和思想观念,就会使自己的情感器官和认知器官产生出非常强烈的好感。这就是人们通常都非常喜欢欣赏他人的高水平的情感倾诉和思想表达,尤其是喜欢欣赏专门从事情感倾诉和思想表达的艺人们的创作表演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
在人们倾诉对爱情的企盼之情时,尤其是美貌的女人倾诉对爱情的企盼之情时,美貌的女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急切需求,这给正在寻求爱情的男人们增强了追求的希望、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励起男人们更强的追求欲望。因此,人们在倾诉对爱情的企盼之情时,通常会使中意于倾诉者的寻求爱情的人们对其产生出强烈的美感。
歌唱,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倾诉方式和倾诉技能。歌唱由唱词和唱腔构成。唱词和唱腔都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倾诉技能。歌唱中和唱词和唱腔,都能给唱者和听者同时带来好感。歌唱给唱者带来的好感,产生于唱者用唱词和唱腔对自己情感行为和思想观念的畅快倾诉,及听者对自己所创造出的唱词和唱腔的赞美和喝彩。歌唱给听者带来的好感,产生于唱者所创造出的唱词所形成的认知意境和用特有的嗓音所创造出的特有的腔调所形成的情感形态。从所获得的好感程度上讲,听者所获得的好感程度通常要胜过唱者所获得的好感程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操纵嗓音所创造出的唱腔所形成的情感形态,唱者自己并不能够完全感受到。这就是因为多有疯狂痴迷的听者(歌迷)而少有疯狂痴迷的唱者的原因。这就同爱情一样,多有痴迷的爱者而少有痴迷的自爱者。
歌唱的倾诉功能,是由唱词的倾诉功能和唱腔的倾诉功能共同组成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创造出的唱词能够很准确和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某种倾诉需求。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的某些倾诉需求不能够被一定的唱词所准确地表达,只能够被唱腔所形成的情感形态概括性地表达。尤其是人们心中常常有些深层次的、朦胧不定的倾诉需求,很难找到相关的歌词与之对应,就只能通过包含了深沉的情感形态的唱腔来倾诉。这就是无词的歌唱,往往能更好地排遣和倾诉人们无名的心绪的根本原因。用那种着意于曲调、音质和力度的音韵,更容易连通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感受到音韵所特有的好感和美感。器乐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管弦乐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对无词歌唱的发展和代替。
歌唱给人带来的美感,产生于优秀的歌唱者的特有形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歌唱得很美,人们就会感觉到他的形态也很美。人们对企盼爱情的倾诉,更能增加倾诉者在对其中意者心中的美感。如果一个妙龄女郎因为企盼爱情而歌唱或哭泣,她的歌声或泪眼,对每一个男人都会有无穷的征服能力。
歌唱的原始功能主要是倾诉,倾诉情感和倾诉观念。
尽管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种倾诉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聊天,把心绪写成日记,写成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等。书画,也是一种倾诉方式。但是,任何一种倾诉方式都比不上歌唱所特有的抚慰情感器官的效果。这就是喜欢歌唱和喜欢听歌唱的人最多,好的歌唱艺人赚钱也最多的根本原因。
无论歌唱或其他的倾诉方式发展得如何完善,然而,对人们最有效的倾诉方式仍要数哭泣。尤其是女人,较大的情感器官的痛苦和较大的情感器官的幸福,一般都是要用动情的哭泣来排遣和倾诉才行。由于哭泣是人们最有效的倾诉方式,所以,由哭泣演变成的委婉哀怨的乐曲,通常就最能打动人们常处于幽怨的心灵。如果人有了用哭泣都不能够排遣的悲伤心绪,那就只有放弃人生,走向天国了。
三、舞 蹈
舞蹈,起源于人们在情绪高涨时的欢蹦乱跳。
人们舞蹈,也是为了倾诉和表达。最初的舞蹈,是为了倾诉心中的喜悦,表达欢乐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舞蹈,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随着舞蹈文化的发展,专门有人从事舞蹈表演之后,舞蹈语言的表达技能有了很大的丰富,使舞蹈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愉悦欢乐的情感行为,还能够表达人的痛苦哀伤的情感行为,甚至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
四、乐律的节奏
最初的乐律是那种无序的舞蹈和无词的歌唱。人类早期文明中的那种集体性的乱喊乱叫、乱蹦乱跳的渲泄行为,和自我拖着腔调的呻吟,就是乐律最初的萌芽。
舞蹈和歌唱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最有意义的环节,是节奏和音律的出现。当然,语言的出现对于歌唱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能低估的。
乐律中的音律,产生于乐器演奏可能性较大。而乐律中的节奏的产生,则完全是源于歌舞自身。
歌舞的发展,在形态上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杂乱的随意性发展到讲究一定的规则和程式。也就是说,在外在形态上,歌舞从无序发展成了有序。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是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歌舞在形态上的主观需求,是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最早的歌唱和舞蹈是合一的。载歌载舞,是歌舞的基本特点。又喊又叫,又蹦又跳,是最初的歌舞在形态上的最基本特征。最初的歌舞,是人们为表达激动兴奋和快乐愉悦的情感器官行为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人们当然需要的是热闹。要使歌舞达到最大限度的热闹程度,必然就需要歌舞者们叫喊的声音大,舞的动作大,跳的幅度高,踏的声音响。甚至还要手拿棍棒,敲击出更多的响声等等。当然,肯定还要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
在最原始的歌舞中,无论歌舞者的行为动作是怎样的无序,但每个人在歌舞过程中的蹦蹦跳跳拍拍打打,都必然会弄出响声,而每个人弄出的响声都会有自己天然的节律。在歌舞时弄出响声,是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乐趣所在。大家弄出的响声连成一片,为歌舞增加了特有的热闹气氛。在最初的歌舞中,大家弄出的响声连成一片,是杂乱的。但是,偶尔也会出现大家弄出的响声齐响齐落的现象。就如同奔驰的马群,蹄踏声多是隆隆一片,但偶尔也经常会出现群马齐迈齐跨,蹄踏声的节律出现整齐一致的现象一样。在歌舞过程中,人们在一起弄出热闹的响声来,是一种很好的乐趣。并且,人们更会很自然地感觉到和最终认识到,大家一起弄出整齐一致的响声来,会具有更加奇妙的乐趣。人们认识到了整齐一致的歌舞动作更具乐趣后,必然就会在歌舞动作中追求整齐一致的效果。人们在追求歌舞动作的整齐一致效果的实践中,就会很自然地发现,掌握具有稳定间隔的节奏,对于歌舞动作的整齐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人们发现(也可以说是发明)了歌舞中的节奏。从此,节奏就成了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了歌舞的灵魂。现代歌舞的关键技术之一,就在于人的器官行为动作对于节奏的掌握和驾驭。
节奏的发现和应用,是歌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节奏的应用,能够使共同歌舞的人们在技术上具有了做到各种器官动作在歌舞的过程中整齐化一的可能性。节奏的应用,能够使集体歌舞的组织编排者在技术上能够实现让众多的歌舞者表演出动作整齐、步踏声一致、吆呵声一致、在整齐的基础上不断变幻花样的大型歌舞来,以满足人们欣赏欲的需求,其中最主要是为了满足权力阶层的人们在大型社会活动时的欣赏需求及大型的宗教仪式的排场需要。
人类最早发明(准确地说首先是发现)的乐器,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出现,当然是源于人们在歌舞时对响声的需求。节奏在歌舞中出现后,打击乐的有节奏的响声就成了歌舞者对节奏指示的主观需求。打击乐的出现,使歌舞者们有了明确响亮的节奏作为统一动作的依据和章法。打击乐所表现出的节奏章法,更带给歌舞者一种从节奏的韵律中感受出的独特的好感。打击乐主要表现的是节奏的韵律,这种韵律体现在节奏的力度、速度及其不断地变化之中。歌舞中应用了打击乐器,促进了打击乐的发展。打击乐器的发展,又促进了歌舞的发展,其中尤其是促进了集体舞蹈的发展。歌舞,尤其是集体舞蹈与打击乐在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直到现在,所有的民间歌舞的音乐伴奏,几乎都是以打击乐为主。“鼓舞”一词的字意组合,非常准确和形象地点出了舞蹈与打击乐的密切关系。
歌舞,尤其是集体歌舞,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是歌舞爱好者们不断总结和探索的结果。歌舞爱好者们在实践总结和探索认知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发现和应用了节奏。可以肯定地认为,节奏,是在歌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诞生的。
许多人一直坚持乐律的节奏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劳动的观点。
人在生产劳动中,虽然经常会产生具有节奏性的动作。但是,乐律中的节奏应用,产生于劳动的可能性,要比产生于舞蹈的可能性小得多。这是因为:
其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的集体性歌舞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于人类的社会劳动的产生,更要早于人的集体合力性劳动的产生。并且,任何集体性生产劳动或个人的生产劳动,对于节奏的准确性和主观性要求,都不会比集体性歌舞对于节奏的准确性和主观性要求更加明确和严格;
其二,有一定劳动经验和一定乐律水平及善于思考的人,都可能会感觉和认识到,人在劳动中所发生的一些节律性肢体动作与歌舞中所表现出的跟随节奏的肢体动作,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两种在形式上类似的节奏性动作,在实际上就根本不相通。人在劳动中所发生的一些具有节律性的动作,通常就根本没有丝毫的乐趣可言。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艰苦、单调和不断重复的生产劳动动作从来都是厌倦的,很难想象有人会受到那些枯燥重复的劳作动作的启发,从而创造出具有无穷乐趣的歌舞节奏;
其三,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通过训练,掌握某些具有节律性动作的劳动技能的人,如铁匠、弹棉花匠、石匠、轿夫等等,其劳动技能动作都具有明显的节律特征。我们每个人的行走动作,也具有明显的节律特征。但是,这些人在学习驾御歌舞节奏方面,往往根本毫无优势可言。精通歌舞的人,在学习具有节律特征的劳动技能方面,同其他初学者一样,都是同样的笨手笨脚。所以,很难想象,人们在劳动中对肢体运动所固有的自然节律的无动机的认知水平,会高于人们在歌舞活动中由于对节奏的主观需求而产生的对歌舞节奏的认知水平。很难想象,人们会想到把在劳动中产生的很难引起人的认知行为的自然性动作节律,以认知成果的形式引入到娱乐性的歌舞中来,而不是对歌舞的节律直接产生认知成果。
其四,具有节律特点的动作行为,在动物中并不少见。猴子能有节奏地拍掌和打鼓,大象能有节奏地摇晃身躯,人走路时有节奏地迈步和摆臂,大雁整齐的队形和有节奏的奋翅等等。但是,这些都不属于歌舞的节律。这些节律现象,是动物的肢体动作顺应了一定的节律在运动力学上的最省力特性的结果。而歌舞所表现出的节奏,则是人的肢体在运动中,放弃了固有的自然省力的和客观存在的节律,去追逐主观认定的、公众约定的、更加费力的乐律节奏的结果。
节奏的应用,给歌舞者在技术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虽然,歌舞的节奏在形式上非常简单。但要使人的肢体动作从自然节奏运动习惯中完全遵从和适应于歌舞节奏,并不是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做到的。让肢体动作准确地按照节奏的指令起伏变化,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歌舞节奏的韵律美感,实际上是歌舞中最难以熟练掌握的技术。
虽然熟练掌握节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节奏却给歌舞者带来了非常美妙的好感,也给欣赏者带来了非常美妙的美感。这种好感和美感,产生于歌舞者的肢体动作对节奏的精彩驾御和征服的挥洒中。这种驾御节奏的技艺所产生的那种神奇美妙的美感和好感,称为韵律美感和韵律好感。歌舞的韵律好感和美感的实质,就是歌舞者的意志灌注于运动的肢体,自由从容地驾御乐律节奏,辗转驰骋于高难技术上的娴熟的美感和征服的好感。广义地讲,韵律好感和美感的实质,就是不同形式的物质在相联系的时空中运动时,所产生的动态组合及其变化,在人的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文化素养及实践经验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认知机能的识别下,对人的情感器官的刺激。
节奏引入到歌舞中后,驾驭节奏就成了歌舞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不能够熟练地驾驭节奏,就无法自如地进行歌舞。
影响歌舞的倾诉和表现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人的器官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文化含义,二是人的主观意志状态和情感行为状态,三是歌舞者对节奏驾驭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对节奏的熟练驾驭,是歌舞的好感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者豪迈的意志状态引导着充沛的体能、强健的肢体和宏亮的嗓音,勇猛潇洒地与节奏搏击于情节之上,能够表现出歌舞韵律中强大英武的力量美。歌舞者娇羞的笑意扶着柔弱的体能、柔美的腰肢和娇喘的话语,轻谩地挑逗节奏于掌股之中,能够表现出歌舞韵律中浪漫柔情的性感美。
五、舞蹈与节奏
自从节奏应用到舞蹈中后,舞蹈,实际上就成了人的体能和技艺与节奏的较量。在较量过程中,人的主观愿望通过体能和技艺驾驭节奏,从而使人获得驾驭和征服的好感。舞蹈者与节奏的较量,与生活中的人们与生活的较量一样,有些人喜欢孤胆独行,大多数人都喜欢结伴而行。结伴而行,能够得到意志上的相互扶持和情感上的相互慰籍。在结伴而行的舞蹈中,舞蹈者在体能上的相互扶持,在技艺上的相互依托,在信念上的相互鼓励,在情感上的相互趋从,协同一致地挑战和驯服狂奔的节奏,别有一番发自情感和谐和意志征服的快乐。
有跳交谊舞经验的人,都感受过这种美妙的发自情感和谐和意志征服的快乐。跳交谊舞,需要男女两人协作完成。交谊舞中,相互中意的男女两人在性美感的吸引下,以在交谊舞中才能够被允许的非常近的身体距离,被舞步自然而紧密地联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非常亲近的两人世界。男女间在鼻息相对中所产生的一切甜美的企盼,都会在两人对节奏的默契之中,快速地酝酿和发展。好的舞伴,在音乐节奏的联接和催促下,两人的舞蹈意志在与节奏的周旋中相辅相成,两人的情感意志在节奏的起伏中相承相托,默契驾驭着节奏,用生命的活力舒展出各种复杂的舞蹈技艺,驾驭的好感相得益彰,情感的交流鱼水相欢。舒缓的节奏,象轻波慢摇着两朵情感的浮萍,越摇越近。欢快的节奏,象细浪中摇荡的两只意志的小船,相牵相随,欢乐地飘向爱河的彼岸。在手牵步随的共舞中,两人的这种相盼相依的情感和意志,在节奏的波浪之中牵攀扶摇,和谐化成轻风绿波上的一叶白帆,驰骋荡漾在情感之海上,共同享受着驾御节奏的欢娱。此种用情感交织出的韵律好感,真是美妙极了。所以,好的舞伴就象是好的生活伴侣一样,总是让舞迷难以相舍,永难相忘。
舞蹈的技艺水平有高低之分。舞蹈的技艺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蹈者对节奏的驾驭能力,二是舞蹈者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舒展协调程度,三是舞蹈者肢体动作的技术难度。
高水平的舞蹈能够让人们欣赏。高水平舞蹈者的驾驭节奏的娴熟的技艺、丰富的面部表情、舒展协调和高难度的肢体动作,能够给舞蹈欣赏爱好者带来无穷的美感。舞蹈者的美貌给人们的美感不属于舞蹈的美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高水平舞蹈的欣赏需求,促使一些人专门从事舞蹈表演。人们对舞蹈技艺的欣赏需求,促进了舞蹈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
低水平的舞蹈能够让人们用来自娱自乐。用舞蹈自娱自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中都非常流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组织由众人参加的舞会,众人在舞会上自跳自乐,其兴致比欣赏他人跳舞更高,气氛也往往更热闹。人们参加自娱自乐的舞蹈时,在主观上总是希望自己的舞蹈技艺高人一筹,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但在客观上,无论舞蹈技艺高低,谁都可以参加舞会,谁都能够尽情地跳舞。自娱自乐的舞蹈是人们自己为自己跳舞。自己跳得好与不好,虽然会引得他人在一旁议论,但并不能阻止自己在欢快的舞蹈中获得乐趣。在客观上,自娱自乐型舞蹈一般不太讲究舞蹈的技艺水平,主要讲究自我肢体动作在驾御节奏时的感觉,主要追求的是自我肢体动作成功驾御节奏时的好感。在客观上,技艺的美感对自娱型舞蹈者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自己只能感受到自己征服节奏时的肢体好感,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技艺美感。自己的技艺美感只能被他人感觉到。自娱自乐型舞蹈的好感,主要产生于舞蹈者的肢体动作对各种节奏的征服和驾御中。当然,如果有旁人对自己舞蹈技艺加以赞许和喝彩,舞蹈者还能够产生表现的好感。
六、 歌唱与节奏
除了最初的狂歌乱舞之外,人类最原始的歌唱形式,就是人们独自拖着腔调的叹息、念叨和呻吟。那时的歌唱,其主要功能对郁闷愁苦情绪的排遣。
语言出现以后,促进了歌唱文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各有特色的歌唱形式。其中歌唱与舞蹈合一的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就是为民众所喜爱的歌唱形式之一。歌唱与舞蹈合一,歌唱在行腔和念词上就必然要受到舞蹈节奏的影响和约束。歌唱的节奏来源于舞蹈,是最理所当然的解释。因为,排遣郁闷愁苦心情的歌唱,往往都是独自进行的。歌唱本身在抒发幽怨之情的功能发挥上,并不需要节奏来增加倾诉效果。在舞蹈文化不很发达的历史上的中国主流文化,流传下来的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优秀古曲,大都没有很明显的节奏。这些没有很明显的节奏的乐曲,与西方的节奏明快的抒情曲相比,其抒情的效果毫不逊色。但在歌舞合一的歌唱形式中,为了使歌唱与舞蹈相协调,歌唱就必需要引入节奏了。
节奏的引入,给歌唱在技术上增加了难度。但节奏的引入,给歌唱开辟出了更加广阔天地,促进了歌唱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有了节奏,歌唱才能够从自由的独唱形式,发展出需要准确掌握和控制节奏才能够实现的齐唱、合唱、器乐伴唱和舞蹈伴唱等等众多的歌唱形式。有了节奏,歌唱才能够产生出驾驭节奏的好感和美感。
歌唱的技艺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歌唱的技艺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音律的准确把握,二是对节奏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行腔的准确把握,四是嗓音质量。
歌唱给人的好感,主要产生于歌唱者的歌唱技艺和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歌唱,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倾诉情感和倾诉观念的方式和技艺。所以,高技艺水平的歌唱,通常具有很强的欣赏功能。由于人们对歌唱的欣赏需求,促使了一些人专门从事歌唱表演,促使了歌唱表演技艺的不断发展。歌唱表演,要求歌唱者的嗓音条件、把握节奏和音律准确的娴熟度及表情感染力,都要具备高于一般人的水平。对于歌唱者,歌唱表演的好感,主要产生于欣赏者们赞美的掌声和喝彩声。没有欣赏者的赞美声,表演者的表演再出色,也不会自己产生出表演的好感。
歌唱除了很强的倾诉功能外,还有很强的自娱自乐功能。由于歌唱的自娱自乐功能非常好,又不需要过多的娱乐设施。所以,歌唱,在各阶层民众中都具有最为广泛的爱好者。
自娱自乐型歌唱,主要追求的是歌唱者的行腔对歌曲节奏变化的驾御,嗓音对音律和音程的驾御,腔调对名人的模仿及词曲对内心情绪的排遣等等。现代人创造出的卡拉ok,是最能发挥出自娱自乐功能的歌唱形式。自娱自乐型歌唱,主要强调的是自我的好感。只要自己唱得过瘾,唱得痛快,吐尽了自己压抑的心绪就行。唱得好,有大家的赞美那当然最好,就可以大声唱,又出风头又过瘾。唱得不好,没人愿意听,就小声唱自己听。连小声唱的勇气和信心都没有,那就听别人唱,会欣赏他人的才艺也能获得好心情。
七、 音 律
歌唱,是由曲调和唱词组成的。曲调,又称为乐曲,是在一定的节奏控制下,由高低不同和长短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在曲调中,人们用乐理对音阶、音程等等音高变化方面的文化约定的总和,称为音律。乐理中对音阶的规定,对音程的规定,音阶的八度音特性等等,都属于音律的范畴。确切是说,曲调,由符合音律约定的声音,在节奏的控制下,进行长短和高低变化组合而成的。
人们对音律的发现,产生于人们对器乐的发明和使用。乐器中出现了弦乐器和管乐器以后,人们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和认识了音律。音律是器乐演奏者在演奏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的。音律的发现,大大促进了声乐和器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管乐器,通常都是管状的发声物体,人用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吹气,就能够发出一定的声音。在制作和吹管状物体的实践中,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不同的管状物,由于长短不同或粗细不同,就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在管状物上加工一些孔,在吹管状物时,用手指把这些孔堵上和放开,管状物也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如果在管状物上加工许多的孔,管状物就会被吹出许多不同音高的声音。在实践中,人们很自然地还会发现:同一件管状物,由于吹的力量不同,就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并且,同一种管状物在相同的状态下(孔的堵上和放开的程度不变),这种音高只有两、三种变化,最多也只能吹出四种不同的音高。而且,不同的音高之间的差都是固定的,中间不会有其他音高的过度现象。如果有两件不同的管状物,用相同的力量对其吹气,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如果增加一定的力量对其吹气,两件管状物发出声音的音高都会增加相同的幅度。原先两件物品发出声音的音高相差多少,音高幅度增加后,两件物品发出声音的音高相差仍然是多少。对这种现象的感觉和认识,是人们发现八度音阶特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人们发现了八度音阶,在八度音阶的基础上约定了一定的音程。于是,完整的音律就可能会产生。
用一定的方式吹一定形状的管状物,能够使管状物发出声音,从而产生了管乐器。弹拔一根绷紧的绳索,也会使绳索发出声音。并且,由于绳索的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绷的紧张度不同,绳索就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人们发现了这些非常普通的现象之后,很自然地,弦乐器就产生了。
音律的产生,是音乐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了音律和节奏,管乐器和弦乐器就能够演奏出更加优美的乐曲,歌唱的曲调也变得更加优美。
八、声乐和器乐
歌唱给人带来的好感,包括歌声的好感、曲调的好感和歌词的好感。
歌声的好感,主要体现在人们倾诉情感时,情感笼罩下的人声在音质、音律和腔调上给唱者和听者带来的好感。例如,怀春的人们用歌唱表达和召唤爱情时,从歌唱者的音质、音律和腔调中,能够让听者产生出一种非常动人的美好感觉。这种美好感觉,产生于唱者和听者对企盼爱情的情感共鸣,产生于歌者和听者的主观意志在凄然的缺憾之中发出的呼唤和祈求的心灵共鸣。
曲调的好感,表现在构成曲调的节奏和音律在组织上的悦耳上。通常,节奏和音律在组织上的流畅、亲切和新奇,就能够达到悦耳的效果。
歌词的好感,包括歌词的内容好感和技艺好感。表达人们强烈生活欲望和不平静的生活感受,如爱情、亲情、事业、压迫、仇恨等等的歌词,能够使人们产生情感和愿望的共鸣。能够准确和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技艺,能够使人们产生倾诉的顺畅好感。
歌唱,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抒情文化方式和欣赏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欢迎。歌唱,不但有很好的抒情功能和欣赏功能,还有非常好的娱乐功能。歌唱,不但是人们的一种抒情和娱乐方式,还是一门技艺。嗓音条件好,技艺水平高的人,歌唱起来就非常好听。歌唱得非常好听的人,通常就会引起他人关注、关情、瞩目和赞美。所以,学习歌唱,很自然地就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观需要。
歌唱,源于人们最原始的倾诉情感的行为方式--悲伤时的哭嚎和快乐时的喊叫。所以,歌唱,是人们除了哭嚎和欢叫以外的最痛快的情感倾诉和意志表现方式,是人们情感行为和意志行为的最直接和最生动的表露,是最容易使他人的情感行为和意志行为受到感染的交流方式。因此,歌唱,通常是最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情感交流方式和娱乐形式。似乎在任何时候,歌唱活动的参与者和歌唱表演的欣赏者,在数量上和欣赏激情上要远远超过其他的乐律形式。
现代的歌唱,分为许多的唱法和许多的歌唱形式。在唱法上,通常分为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等。在歌唱形式上,通常有独唱、对唱、齐唱、重唱、合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等。
在唱法上,通俗唱法是最早出现的歌唱唱法。在发声的方式上,通俗唱法最接近哭泣、哀嚎和呼叫。在情感器官的行为特征上,通俗唱法也最接近哭泣、哀嚎和呼叫。通俗唱法通常没有一个特定的发声技术,或者说是没有一个特定的发声约定。就如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哭泣、哀嚎和喊叫一样,没有约定的哭法和叫法,非常顺其自然,怎么样痛快怎么样哭,怎么样舒畅怎么样唱。也就是说,通俗唱法,是最原始和最自然的一种歌唱方法,其发声的方式最能够倾诉人的情感行为和意志状态。虽然,通俗唱法最顺应人的自然情感,歌唱者最能够倾诉情感需求。但是,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这种唱法要么就是声音小,要么就是声音噪,只适合自己唱和较少的人听,不适合很多的人听。
在歌唱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善于歌唱的人,或者说是一些善于歌唱表演的人,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发声方法,能够使歌唱的声音清脆、嘹亮、悠扬和柔美。这种唱法唱出的歌声,非常适合在大厅广众之下供人们欣赏,并且能够给欣赏者带来美好的感觉。这种用一定的发声方法进行的歌唱,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唱法、戏曲唱法、美声唱法等等许多不同发声技术的唱法。在歌唱中,发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歌唱表演的需求和推动。在大厅广众之下进行歌唱表演,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能让大家听得清楚,听得舒服,最需要的是声音的大、亮、高、飘、厚等等。所以,在发声技术的探索上,都不约而同地主要追求声音的嘹亮、清脆、传得远,让众人听得清。只是不同的发声音技术所追求的声音风格有所不同而已。
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发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发声歌唱,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文化训练。而欣赏用一定的唱法进行的歌唱,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化训练。也就是说,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发声音的歌唱给歌唱者和欣赏者带来的好感与美感,完全属于文化型的。没有经过相应的文化训练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其好感与美感的。比如,没有经过戏曲文化影响的人,是不会感觉出戏曲歌唱的好感与美感的。没有经过美声唱法文化影响的人,也是不会感觉出美声歌唱的好感与美感的。
通俗唱法就不同了。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的文化训练,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通俗歌唱的好感与美感。比如,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歌唱训练的小孩子,听母亲给他唱歌。他感觉最亲切和最好听的,通常一定是母亲用通俗唱法唱的歌。如果母亲用戏曲唱法给他唱京戏,或用美声唱法给他唱歌剧,他一定在最初会感觉到不舒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扩音设备出现以后,给通俗唱法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扩音器能够把歌唱者似唱似泣的非常细微的腔调变化都清楚地展现给听众,使听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唱者与自己最自然的情感交流。通俗歌曲给听者的好感,主要在于歌唱者情感行为的最自然的表现,和歌唱者在自然发声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腔调特色。这种腔调特色体现在有的人以轻声的哭泣腔调为特点,有的人以高声的哀嚎腔调为特点,有的人以粗犷的呼叫腔调为特点等等。不用经过专门的文化训练,或不需要经过多少专门的文化影响,任何人都能够感觉到通俗歌曲给人带来的好感。有了现代的卡拉ok,不需要经过多少专门的训练,任何人都能够演唱通俗歌曲,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感觉到演唱通俗歌曲的好感。这就是目前通俗歌曲比其他任何歌唱形式都更容易非常广泛地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驾驭了一定的歌唱技术的歌唱,能够给歌唱者和懂得技术的听者带来好感。用驾驭了一定技术的歌唱表达一定的情感行为,也能给歌唱者和听者带来好感。两者结合起来,更能够给人以双倍的好感。这就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文化训练后,一些人会非常痴迷于具有特定技术的唱法的歌唱的原因。
优美的歌唱会使听者对唱者产生美感。如果唱者同时具备了容貌和身材的性美感,听者对唱者所产生的美感就更加强烈了。高水平的歌唱技术,加上优美的曲调和歌词,再加上演唱者美丽的容貌和娇羞浪漫的风姿,就能成倍地增加歌唱给听众的情感和技艺感染力。
曲调和歌词,是歌唱的两个独立组成部分。单独的曲调,也具有非常好的倾诉和表达功能。通常,人们把曲调称为音乐。音乐,可以用人的嗓音来表现,也可以用器乐的声音来表现。所以,音乐通常分为两大类。用人的嗓音表现出的音乐,称为声乐。用乐器的声音表现出的音乐,称为器乐。
器乐,是人通过演奏乐器而产生的。乐器,是人创造出的专门为演奏音乐的器具。人们用一定的技艺使乐器产生音乐的行为过程,称为演奏。根据演奏的方式不同,乐器主要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三大类。所演奏出的音乐,也相应地分为打击乐、弦乐和管乐。此外,现在又出现了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
打击乐器,是用专门的物体击打而使其发出音乐的乐器,其最大特点是演奏的节奏性强,以表现节奏明显的乐曲见长。
打击乐几乎是同原始舞蹈一同产生和发展的。从打击乐的发源上和功能上来定义,打击乐实际上是原始歌舞的组成部分。因为,原始歌舞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又打又敲、又蹦又跳、又喊又叫。又喊又叫和又蹦又跳是最初的歌舞,又打又敲就是歌舞中包含的最初的打击乐。
弦乐器,是通过磨擦和弹拔琴弦而使其发出音乐的乐器,其最大特点是能演奏具有明显音律的乐曲,非常适合人的情感倾诉。
弦乐器的产生,最可能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有关。在过去原始的生活中,弓箭是人们发明出的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只有弓箭的制作,才需要用韧性很强的材料做成绷得很紧的弓弦。绷得很紧的弓弦是会弹出声音的。弓弦的特殊发声性能,很容易使人们对弹拔弓弦发出悦耳的特殊声音感兴趣。音律的产生和发展,与弦乐器的出现可能最相关。弦的松紧、粗细和长短,能变幻出高低的不同多种音调的声音,很自然地就会使人产生声音有不同高度的感觉和认识。再加上人们在吹管状物的过程中对八度音高规律的感觉和认识,就促使人们创造出了与现在的音乐原理在主体上相同的完整的音律。拨弄丝弦,发出高、低、长、短、急、缓等不同的悦耳声音,既能够产生创造声音的愉快,又是对人的郁闷、哀伤心绪的倾诉。有了弦乐器按音律产生出的悦耳声音,带有音律的歌唱很自然就诞生了。真正意义的带有音律腔调的歌唱,完全可能是人声应和弦声的产物。带有音律腔调的歌唱,大大增加了歌唱的文化乐趣。
管乐器,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吹气使其发出音乐的乐器,其最大特点是能演奏具有明显音律的乐曲,同弦乐器一样,非常适合人的情感倾诉。
管乐器的产生,源于最原始的骨哨和其他用嘴吹的管状发声物品。用嘴吹的管状发声物的出现,可能要早于弓箭的出现。但用管状发声物有目的地表现不同音调的声音,可能要晚于对弦乐器的发明和应用。弦在发声上的特殊性能,使人很自然地认识音高。因为,人们很容易发现,改变弦的长短和松紧度,就能够使弦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管状发声物在发声上的特殊性能,使人很自然地认识八度音程。因为,人们很容易发现,吹管状发声物时,管状物只能发出单一音高的声音。通常,最初的管状发声物只有一个发声孔。不同的管状物,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用不同的力度吹,管状物发出的声音就会从一个音阶跳跃八度到本音阶的另一个八度音阶。人们对音高和八度音阶的认识,是人们创造了音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们认识了音高和八度音阶,就不断地发明和制造出能够表现完整音律的不同的弦乐器和管乐器。
电子乐器的产生,源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在音乐上的应用。电子乐器可以模拟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声音效果,也可以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效果。电声乐器的出现和发展,使音乐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不管器乐是如何产生的,器乐的产生和发展,在客观上大大增加了歌舞的美感效果和好感效果。器乐与歌舞一起组成了完整的乐律,并且使乐律在练习、表演和欣赏方面,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活动。
最初的歌唱,是人声应和着弹拔弓弦声音的产物。所以,带音律的歌唱产生于弦乐器出现之后。然而,现在的人们往往都是先学会歌唱,然后才喜欢音乐;先学会清唱,然后再学会用音乐伴唱的。
一首美丽的歌,百听之后,用乐器演奏出来,会另有一种独有的好感,也很能引百听此歌的人入另一种乐律胜境。用乐器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其给人的独特好感经常是用嗓音无法表现出的。这就是歌唱爱好者和歌唱欣赏爱好者最终都会成为器乐欣赏爱好者的原因。
高水平的乐器演奏能使欣赏者产生好感,高技艺的乐器演奏者能使欣赏者产生美感。乐器演奏使欣赏者产生的好感,产生于欣赏者对乐曲的欣赏过程中。乐器演奏者使欣赏者产生的美感,产生于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由肢体动作所表现出的演奏技艺的视觉形态。在乐器演奏给欣赏者的好感与美感中,文化型好感与美感的成份居多。虽然一些乐器演奏出的乐曲能够使许多不懂乐器演奏的人产生好感,但欣赏大多数的乐器演奏乐曲,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有些甚至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积累。
音乐,是人们用于倾诉情感的专门技艺,也是人们用于娱乐的重要技艺。在社会生活中,总有许多的人喜爱音乐,迷恋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迷恋于音乐技艺的创新和改进。在无数代音乐爱好者的努力下,音乐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音乐形式从独唱、独奏发展到齐唱、齐奏,然后再发展到各种乐器和各种声部合奏和合唱。从简单的弦乐、管乐和打击乐演奏,发展到交响音乐的出现等等。交响音乐,是音乐演奏和音乐欣赏的最高层次,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奏训练或欣赏训练的人,才能够体会到交响音乐所表现出的特殊好感与美感。
音乐能够带给人无限的好感,音乐表演者能带给人一定程度的美感。表演者的风姿和美貌虽然能够增加对欣赏者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只能算作是对音乐的一种外包装,这种外包装对音乐给人的好感并不能够起到加强作用,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包装反而会影响欣赏者对音乐的专注欣赏。许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听音乐要比看音乐具有更广的品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