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为什么这么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0:32

引用通告分类: 未归类
(一年前写的,所以引用的论文也是一年前的)
减肥难就难在控制食欲,食欲为什么这么难控制?并不完全是因为饿,而是因为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就拿味觉来说吧,人类的许多饮食习惯,尤其是吃零食的习惯,都是由于美味的诱惑而不是营养需要。味道的产生依赖于舌头上的味蕾,人舌头上分布着大约1万个味蕾,每种味蕾只负责一种味道。中国人喜欢说“五味”,也就是酸甜苦辣咸。可是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不认为辣属于味道的范畴,而是把它看作一种强烈的刺激而已。近年来,有一种新的味蕾被鉴定出来了,这就是“鲜”,味精就是一种典型的“鲜味”物质。因此,被科学家承认的五味是酸甜苦咸香。
2005年11月,法国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新味蕾,专门用来感受脂肪的味道。其实很早就有人提出舌头上存在脂肪味蕾的假说,但是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法国勃艮第大学营养学家菲利普·贝斯纳德(Philippe Besnard)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培育出一种带有遗传缺陷的老鼠,其编码CD36蛋白质的基因被人为地去掉了。这种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很多种组织之中,在舌头表面就有大量的CD36蛋白质存在。
贝斯纳德比较了正常老鼠与这种经过基因改造后的老鼠的饮食习惯,他发现没有CD36蛋白质的老鼠对脂肪食品根本不感兴趣,而普通老鼠都是见了脂肪就没命的馋鬼。更为奇妙的是,普通老鼠只要一尝到脂肪的滋味,胃里就会立即开始分泌脂肪消化液,小肠也会立即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脂肪做好吸收的准备工作。而缺少了CD36蛋白质的老鼠则根本没有这种反应,显示CD36与老鼠的脂肪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鼠的味觉系统和人类的基本相同,因此贝斯纳德推测人类的舌头上也有类似的脂肪味蕾,负责让人类喜欢上含有脂肪的食物,并启动人类的脂肪代谢。众所周知,脂肪是所有食品中热含量最高的一种,同样重量下,脂肪的热含量大约是淀粉的2倍。因此,食用脂肪对于那些总是处于饥饿状态的野生老鼠来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劳动,当然要提倡。可是对于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来说,对脂肪的渴求却带来了显著的副作用。贝斯纳德相信,如果将来科学家搞清了CD36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生产出抑止CD36的药物,或者生产出专门刺激CD36的“假脂肪”。那时减肥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可以天天吃这种美味的“假脂肪”,却不会发胖。
人类的许多生理功能都是在多年艰苦的野外生活中进化而来的,而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的时间其实很短,因此这些生理功能暂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比如,味觉的产生对于早期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来说十分重要,酸和咸的感觉和体液平衡很有关系,因此过量的酸和咸都会带来不愉快的感觉。火锅?苦味的食物大多数都是有毒的,因此基本上属于一种讨厌的味道。甜则代表了糖分,这是人类获取热量的最主要的来源,一定要鼓励,因此甜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好味道。而鲜味就是蛋白质的味道,当然属于好味道。人类对甜味和鲜味都是来者不拒,就是因为糖和蛋白质都是生存必需品,一定要多多储存。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糖尿病。美洲印第安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很高,比如一个名叫“皮玛”(Pima)的印第安部落其成员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而且几乎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是胖子。历史资料表明,过去皮玛族人很少得糖尿病,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病”。1962年,一个名叫詹姆斯·尼尔(James Neel)的遗传学家提出了一种“节俭基因”理论,该理论认为皮玛印第安人过去一直是靠天吃饭,他们经常要面对很长时间吃不到东西的情况。因此他们进化出一种比较极端的代谢方式,储存脂肪的能力特别强。分析研究表明,19世纪时他们的食物中只有15%是脂肪,而目前他们的食物中有高达40%的热量来自脂肪,他们的新陈代谢完全不能适应这种突发的情况,于是就造成了糖尿病的高发病率。
对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类而言,生存条件的变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比皮玛人要适应得更好一些。不过,人类仍然需要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问题,食物过量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是在同本能作斗争,或者换句话说,你的对手是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长胖是因味觉偏爱脂肪食物Tag: 减肥
长胖的根源是人口腔中的一种味觉基因偏爱富含脂肪的食物,结果导致摄入脂肪过多而长胖,一份发表在11月1日的《临床调查》杂志上的研究称。
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年龄、活动量、疾病、高脂肪食物、药物等等都是导致人长胖的因素。其中高脂肪饮食的热量高,容易使身体积聚脂肪,而且脂肪每克含9卡路里,比任何营养素的热量都要高(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只有4卡路里)。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肥胖者的口腔中有一种偏爱脂肪食物的基因“CD36”,从而刺激人的大脑潜意识地选择大量高脂肪食物。
研究人员希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能够为肥胖者找到一剂减肥的良方,让那些经受抽脂之苦的肥胖者轻松减肥。
热量限制与长寿- -Tag: 长寿    热量    减肥
从酵母到哺乳类动物,降低热量摄取能延长生物体的寿命。一项新研究为经受了3到12个月热量限制的小鼠身上发生了什么提供了线索。当小鼠的热量摄取降低30%到40%时,它们血管内部表面的细胞更多地生产一种酶,这种酶制造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一氧化氮。此外,这些血管表面的内皮细胞还增加了一个叫cGMP的细胞内信使的形成,Enzo  Nisoli与他的意大利和英国的同事说。与这些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新线立体的生产、氧耗增加、ATP的生产以及一个过去被发现与热量限制和寿命的联系有关的蛋白的表达。这些效应在缺少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变异小鼠身上大为降低。所以文章作者说,一氧化氮在热量限制引发的过程以及哺乳动物寿命延长上可能起作用。
舌头天生爱脂肪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5年11月24日17时42分 星辰在线
奶酪蛋糕、法式烧烤、黄油曲奇……为什么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总是让人觉得更为可口?法国科学家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动物味蕾中含有一种蛋白质,对脂肪尤为敏感。人体内这一物质的含量却因人而异。科学家认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嗜高脂食物如命,有人对它却无甚依赖.
“脂肪接收器”否认舌头只辨五味
以啮齿类动物为研究对象,科学家们在动物舌尖找到一种蛋白质,发现它特别擅长“侦察”食物中的脂肪酸。这一成果甚至动摇了传统认知,因为按人们业已接受的说法,舌头只能分辨出5种味道,即“酸、甜、苦、咸、鲜”。他们推测,动物舌头上可能含有某种“脂肪接收器”。法国勃艮第大学教授菲利普·贝纳德斯的研究首次令这一神秘“接收器”现身。他把这种蛋白质命名为“CD36”,又称“脂肪酸传输者”,英文简称FAT。
研究还发现,CD36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内,功用之一即囤积脂肪。研究人员说,新发现或许能给减肥者带来一丝福音。菲利普·贝纳德斯推测,CD36具有偏爱脂肪和唤起消化物分泌的特性,在饥荒年代,它可被视为一种进化优势。而在食物充裕的今天,它就成了“腰围杀手”。
理解肥胖成因 寻找减肥良策
CD36“欢迎”脂肪的特性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贝纳德斯用老鼠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老鼠和人类一样对含脂肪食物有天然偏好,而且已确定老鼠味蕾中含有CD36。
先前有研究表明,胖人总比瘦子更难对高脂肪食物说“不”。在此基础上,贝纳德斯大胆推断:CD36分泌失调可能是肥胖成因之一。研究发现,人们对不同滋味的接受能力各有差别,遗传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据估计,美国人中约有一半属“中级味觉”;四分之一属“味觉不敏感”,一般只对一种味道比较敏感;另四分之一则拥有“超级味觉”,这类人会觉得有好几种滋味都过于强烈。
以上因素如何造就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体重,目前还难以说明。但华盛顿大学教授娜达·A·阿布姆拉德认为,从CD36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肥胖成因并非毫无道理。她在评价贝纳德斯的研究时写道:“随着人们对这种蛋白质机能和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人们或许能找到良策,来对付某些特定类型的肥胖。”
(据中国日报网)
http://www.kankan.cn/SuperLibtary/freearticle.asp?aid=10407
揭开人类饮食之谜
兰政文
【本来已经吃饱了,可一见到巧克力和冰激凌一类甜食又觉得胃口大开,忍不住要吃上一两支——这样的体验你不会没有吧。】
甜食诱人之谜
本来已经吃饱了,可一见到巧克力和冰激凌一类甜食又觉得胃口大开,忍不住要吃上一两支——这样的体验你不会没有吧。
那么,甜食何来如此大的诱惑力呢?英国科学家为揭开个中之谜做了一个试验:挑选一批志愿受试人员,先让他们看一些美食图片,同时吹送香草冰激凌或是花生酱的气息,然后给他们吃一些花生酱和冰激凌,并进行脑部扫描。这些受试者的脑电波,在看到美食图片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而吃过美食以后这种反应便减弱甚至消失了。这表明图片信号与食欲建立了联系,而吃了图片所代表的食物后,由这种信号引起的食欲得到了抑制,于是特殊的脑电波减弱或消失了。
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多种信号可以激发人的食欲,人虽然吃饱了,但并没有满足所有引起食欲的信号,甜品起到了新信号的作用,让人控制不住产生新的尝试,尽管吃后肚子撑得难受,但你并不后悔。
咖啡醒神之谜
当你疲倦了,或者恹恹欲睡之际,喝上一杯咖啡,顿时神清气爽睡意全消。咖啡何来如此魔力呢?日本科学家新近解开了这一谜团,这得益于一种名为“腺苷A2A”的蛋白质。
一位叫良博的研究员研究发现,人的脑细胞膜上存在一种蛋白质,叫做“腺苷A2A”,而咖啡中含有咖啡因,一杯咖啡喝下肚后,咖啡因便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与“腺苷A2A”受体结合,刺激大脑,使人兴奋,从而消除睡意。
良博的发现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比如开发增强“腺苷A2A”作用的物质,可以制造出抑制睡眠的药物;反之,如果开发阻碍“腺苷A2A”作用的物质,则可以研制出治疗失眠的药物,进而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肥肉好吃之谜
尽管肥肉的饱和脂肪含量高,不利于心脑血管保健,可不少人仍然难以割舍,始终不离不弃,这是什么缘故呢?日本的伏木亨教授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人对脂肪有一种特别的“味觉”,这缘自专门感受脂肪味道的受体蛋白质。
以前认为,人之所以能感受酸甜苦辣咸五味,缘于舌头上有感觉五味的受体,但对脂肪也有同样的受体尚属首次发现。伏木亨教授观察到,舌头味蕾的味细胞中有一种受体蛋白质CD36,专门发挥感受脂肪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将脂肪酸放在老鼠面前,正常老鼠会觉得脂肪酸好吃,会用舌头舔脂肪酸,而没有CD36这种受体的老鼠,对脂肪酸没有兴趣。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舌头上存在的CD36有识别脂肪的作用,脂肪味道与五味的信号一样可以传到大脑。
另外,美国专家米哈博士的研究表明,一个人长时间食用高脂肪食物,会越来越上瘾,这应了一句俗语:吃肉越多嘴巴越谗。但是,过量食用高脂肪食物会损害大脑功能,破坏认知能力。研究资料显示,吃高脂肪食物3个月以后,实验白鼠表现出学习与记忆大范围严重损伤。
西瓜解渴之谜
夏日炎炎,口渴难当,但只要吃上几块多汁的西瓜,口舌立刻凉润清爽——西瓜的解渴效力如此神奇。原来,人体除了缺水可以引起口渴外,大量出汗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专家分析,1 000 mL汗液中约含维生素C 20~200 ?滋g,另外还有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如B1、B2等。比较起来,维生素C的影响力最大。奥妙在于维生素C可以促进细胞对氧气的吸收,减轻机体对外界高温的反应,增加唾液的分泌。一句话,西瓜之所以解渴,主要原因就是富含维生素C。同样道理,酸甜可口、饱含汁液的番茄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因为番茄也是维生素C的“富矿”,维生素C的蕴藏量可与西瓜媲美。
贪食之谜
有些人特别贪吃,白天三餐不少,晚上还要加餐,不折不扣属于夜宵一族,结果既影响睡眠,又引起肥胖。不过,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已。
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美国雷德·图雷克博士及其同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基因上。他们发现,那些体内控制生理节奏的“生物钟”基因发生突变的老鼠,在普通老鼠入睡期间,依然格外活跃,毫无睡意,检测体内的2种荷尔蒙莱普亭(又叫做瘦素)与葛瑞林(又称为饥饿激素)含量异常,而这2种荷尔蒙恰恰与食欲有某种瓜葛。因此,“生物钟”基因变异的老鼠通常贪食。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普通老鼠相比,“生物钟”基因变异的老鼠更容易变胖。它们只需吃普通食物,就能和吃高脂肪食物的正常老鼠长得一样快,如果让它们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自然会长得更胖,并引发新陈代谢紊乱,出现诸如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病理变化。
马无夜草不肥之谜
有些人对夜宵情有独钟,而常吃夜宵的人又易与肥胖结缘,“马无夜草不肥”一句俗语可谓形象地概括。有科学道理吗?
日本学者榛叶繁纪等人证明了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并找到了物质基础,原来是一种称为BMAL1的蛋白质在起作用。这种蛋白质的生理使命之一就是促进脂肪细胞的积聚,而这种蛋白质的产生规律就是白天减少,夜间则增多。
动物如此,人体亦然。据榛叶繁纪测定,这种蛋白质在晚上10点到翌日凌晨2点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下午3点左右降到低谷,只有高峰时的5%。
弄清了这个秘密,可以用来指导减肥。根据BMAL1在体内的消长规律调整进食量,避免在其高峰阶段进食,特别是纠正吃夜宵的习惯,有助于肥男胖女瘦身成功。
酒鬼之谜
有人为什么对酒类饮料特别有兴趣,即使获得“酒鬼”的坏名声也在所不惜?是环境使然,还是缺乏家庭教养?可能都有关联,但都未说到点子上。科学家强调,一个人是否有酒精依赖症,以及酒量的大小,基因才是幕后的真正黑手。
澳大利亚学者调查了2万多对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前者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后者有半数基因相似,这些双胞胎在同一个家庭与相同的背景下生活。前者在饮酒习惯上比后者相似得多,酗酒的特性有70%相吻合,表明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要么都好酒,要么都是滴酒不沾,或是喝得很少。看来,酗酒与贪食一样,都是基因惹的祸。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得像对付贪食一样,需要借助于基因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