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适度宽松政策是在自抽耳光 -朱大鸣-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31:02
央行适度宽松政策是在自抽耳光
     中国经济下半年二次探底的风险极大,其后果是实体企业再次面临破产,失业大军将会浩浩荡荡,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紧缩政策与打压政策再次证明是存在很多盲目性。
 
    央行货币委员会日前发布消息说,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这一表态没有什么悬念,因为稍有理性的人都可以看到,半年多大搞紧缩政策和楼市调控已经给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这次央行货币委员会的坚持说,是一种宣言吗?还是一种正确的废话,多次重复的套话?还是央行对上半年从紧政策在自抽耳光?
 
    联想到此前该委员会的猛人李稻葵强烈要求加息和升值,夏斌主张经济放缓休养论,让分析人士不得不想到央行有变。但此消息发布之后,这种争论似乎可以平息了。留给人们不解的是,作为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在任期间不得发布与央行相对的言论。

    但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华尔街日报在评价此次央行货币委员会的消息却与以前迥异。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要保持信贷适度增长》的新闻稿指出,今年以来,为防范完全是捕风捉影的所谓恶性通货膨胀,中国金融部门不断推出货币紧缩措施,使得尚处于恢复之中的经济难以承受,正常发展所需流动性明显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投资行为。同时,因紧缩导致的资本市场暴跌,则加剧了对工业、投资、消费等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而在以前,华尔街日报对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异常的关注,西方所谓的经济学大家也频频指出,中国的经济怎样过热,中国的楼市泡泡怎样大,通货膨胀压力怎么沉重。鼓动中国挤泡沫的政客和鼓吹加息对付通胀的专家,多如牛毛,但时间过了不到半年,他们又踢个乌龙球,才承认现在依然是产品过剩阶段,认为恶性通胀是“捕风捉影”,对工业、投资和消费各个方面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少人指责说,反对加息、加税和升值是为了房地产利益集团。其实,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三则都是助涨房地产市场的,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在这个阶段不要轻易乱动这方面的工具,主要是从整个经济基本面角度来考量的。我们认为,即使到了现在,还是处于产品过剩阶段,中国以及全世界面对最大的危险不是捕风捉影的“通胀”,而是实实在在看不见的通缩;因为即使是资产价格上涨,一个重要的机理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的通缩,资本转移到这方面而来的。不解决此事,货币政策和汇改以及加税都是相反的政策,还可能使得经济突然停滞,使得大好形势骤然逆转。
    最牛的加息国家澳洲央行再次宣布维持原来的利率不动,他们还特别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至更加可持续的水平”。反正现在全球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从美元和欧元的强弱切换过程,可以看出,危机又从欧洲开始转移到了美国,现在美国的政客已经有些神经质了,到处全球惹事以便转移矛盾,其国内大牌经济学家也在警告不要收缩政策,克鲁格曼甚至认为世界可能陷入第三次萧条。
    IMF警告说,由于新出现的金融动荡,经济的下行风险已经急剧上升。而且,在日本,经济刺激措施失效、股市疲弱,以及政府提议将全国销售税的税率提高至10%以减少赤字,都在拖累经济增长。
    但是,笔者早就指出,现在已经不是2008年危机骤然而至全球共同抗击灾难的情势了,全球只会在争论中形成各种分裂的观点,浪费各种自救的机会。因此现在,各国政府已经在救助中失去了工具,手中能够打出的牌是越来越少;还有的是很多人已经被冷热交替的经济乱象搞昏了头,根本不知道该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因此,对于刺激政策全球分为三派,一种是观望派,模棱两可,中国是其一;另一种是继续派,日本和美国可归为此种。还有一种是坚决退出派,去年的澳洲和现在的部分新兴国家。至于欧洲,介于这三者之间,混乱不堪。
    在中国,一些人甚至认为,CPI刚超过3%就是超过红线了,请问经济增速达到了11%还多,3%是哪门子的红线啊?就自己骗自己去吧。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有一帮人在斗气,到处罗织通胀的证据,好印证“通胀”确实很厉害。这种类型的有打着民粹旗帜的达人,有身居高位的学者和官员,还有一些从众心理很强的投资者。但事实已经告诉他们,斗气是不能改变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只能让经济更失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现在所处的阶段,现在明白还不晚。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加薪潮在中国兴起。我们认为,这是对微利的中国制造有些不利,特别是实体企业依然处于去库存化阶段,何况,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又是如此猛烈呢?企业确实吃不消,企业吃不消又难以支付越来越高的工资,势必两败俱伤。我们承认,中国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但中国消费不足的最核心部分还是政府储蓄过多和福利制度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