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的诗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21:00
午睡的诗话时间:2010-05-23 11:27来源:渤海早报 作者:姜维群 一说午睡似乎是中国人的事,因为在西方国家一般都不午睡,在工业发达的西方有午休制,但在英语中与之对应的NAP,确切的意义是打盹而非睡觉。前些年经济发达的深圳曾一度取消午睡,但很快就行不通了。于是,留给人一个国人懒的印象,大中午的非停止工作睡上一觉,总不如人家外国。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和《论语》中“宰予昼寝”一样,其实与实际有出入,出现歧义是在所难免的。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惹得老夫子骂他像一根朽烂的木头不能雕琢。两千年来,“昼寝”起码有三种解释,一是睡午觉;再是日上三竿赖在被窝不起;三是说宰予把寝室装饰得过于豪华,有人认为繁体的昼、画二字相近,应是“宰予画寝”,遭到了老师的不满,乃传抄有误。不论怎样,自古中国人要午睡,而且不可或缺。为什么要午睡?因为我们从古至今是农业国,处在农耕时代。本人下过乡务过农,农民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族,春夏秋三季太阳平均在早五点到晚七点出没,长长的日照人起得早,尤其中午时段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所以梁实秋的英汉大辞典经考证探源明确解释英语中的“打盹”是“在气候炎热国家的午睡”,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反诘:“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干过农活的人,或习惯早起的人,不午睡确实不舒服,因为和赖在被窝接近中午才起床毕竟不一样。但是,一些事经过文人之口,就有了潇洒的成分。如清人王渔洋的《带经堂诗话》载有一诗,把午睡之慵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槐午睡方熟,息肩者稚子。老妻撼绳床,饭熟呼不起。不能工磬折,发乱无人理。我懒我自知,不要旁人喜。”将午睡归结为慵懒折射着文人的闲适潇洒,宋人陆游有诗记载与来客午睡,颇有意趣:“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睡了整整一下午,客人走了主人酣睡不知。不仅仅是午睡,也有赖在被窝不起的,曾有官员这样记述,“矮床凹枕,齁齁美睡,无趋朝之累坐衙之扰,日将三丈始起,科头(未戴冠帽)未及理发(梳理发髻),而酒伴(酒友)已候门矣。”这大概和当代一些人的习惯相近了。更有官员坐在轿中睡的,南宋的朱翌《轿中坐睡》诗:“饮食登长道,便舆枕臂眠。鼻间真栩栩,腹内亦便便。徙倚两竿竹,咍台(打鼾声)四仆肩。偶然成小憩,放手即醒然。”这在大白天里可真叫吃得饱睡得着。当然了,人的体质不同禀赋不一,在睡眠上亦有差别,唐代诗人杜牧有睡癖,夏侯隐号睡仙,而宋代王安石更有午睡妙招,他夏天午睡用一方形枕头,他说睡久了气蒸枕热,于是转动一下睡另一面使之凉爽。然有人笑问,睡着了若再转动枕头还能睡吗?在午睡上,农民昭示的是劳苦,官员体现的是悠闲,文人则是洒脱,然而最能表现午睡禅意的还是王安石,他有诗云:“花竹幽窗午睡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睡眠是人生存之必需,睡眠是神经系统的“保护剂”,在当今失眠症患者越来越多情况下,夜睡和午睡,寻找“睡方”胜似“仙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按人体的自然节奏,每日应有一次中午小睡,而且凡坚持每天30分钟午睡习惯的心脏病患者,他们的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三分之一。看来国人的午睡恰如喝热水,于人皆有裨益。(责任编辑:新青年)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a/shenghuo/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