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56:16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语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不仅仅在于这种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走出了传统教室,还在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迁。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改变为以学员个人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以各种途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加以积极的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处于竞争机制之中。“优等”成绩是与“劣等”成绩相比之下而存在的。一个学生的成功需要其他学生的失败作为代价。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Negative Interdependence(具有负面意义的相互依赖)。使用合作小组活动的方式学习英语,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因素。因为在合作学习中个体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间的竞争已退居二线,而愉快的合作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每一个学生的收获都是整个小组的收获,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再者,一个小组能得到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品质的培养, 是一种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通过与传统教学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
传统教学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知识的传递与拷贝
强调知识的建构
单向传输
双向沟通
学生被动接收
学生主动参与
自我中心
注重人际关系
服从权威
尊重个人看法及他人意见
重视学习结果
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
扼杀创造力
激发创造力、活泼想象力
约翰逊等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如下优势:
⒈ 使学习者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洞察力、认知能力、道德推理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力、更敏锐的批判性思维和更深的记忆。
⒉ 使学习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产生更多更有效行为, 更少破坏行为;保持更好的心理健康, 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更高的自尊和自信,更强的社交能力。
⒊ 激发学习者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 对学习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⒋ 更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能够在不同种族、性别、社会阶层、健康状况的学习者之间建立积极的、支持的同伴关系,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
⒌ 有利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⒍ 能够使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更容易被监测、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常用模式
1.拼图法(Jigsaw):
由教师先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数部分,接着将学生三至六位不同能力者分为一组,小组中的每一成员被分配一部分教学内容并负责研读该部分内容,之后,各组研读相同部分之成员集合成为专家小组(expert group)进行讨论,而后每位专家小组成员返回原所属小组跟大家分享自己得到的信息资料,介绍自己的成果。最后,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组员担任特定的“角色”,如:一个做主席,主持会议;一个做秘书,记录大家的发言;一个做小组发言人,准备到大班上代表小组发言;一个维持课堂纪律,确保小组讨论时大家轮流发言,低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组讨论。
2.小组调查法(Group-Investigation)
将学生分成每组二至六人,每组就教师指定教材范围选择一主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每组将调查研究结果做一摘要。
3.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udent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STAD)
把四位不同能力之学生被分为一组,教师先进行教学,之后小组成员共同研习并协助同组其他同学学习,教师每周施予测验,学生测验分数超越前次时将获得点数,小组分数为全组成员点数之总和,当小组分数达到某种标准时将受到表扬。
4.共同学习法(Learning Together)、
将学生分成四至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教师所发工作单(work sheet)或作业单(assignment sheet)所列活动,学生成绩乃根据工作单活动完成之优劣而定。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分派学习小组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随机分组,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
在合作学习实施的初期阶段,教师通常是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为一组,需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勤奋程度等因素。这样的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教师在经过事先调查与深思熟虑,并征求学生意见之后确定的。一经确定,便可固定一段时间,然后根据课堂观察及学生反馈适度调整。在实施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考虑根据学习任务采取课堂随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组的方式主要有纵排分组、横排分组、数数字分组等。此分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学习伙伴的适应性,从而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至于小组人数,一般来说是组越小,组员发言的机会就越多,完成任务的速度也就越快。同时,较小的学习小组对管理技巧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因而,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每小组一般两或三人即可。随着合作学习实施的深入,任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这时学习小组的人数就需依据学习任务来安排。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因素。适当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合作学习顺利实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全面发展。而不适宜的任务则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认真分析,仔细考虑,精心设计。
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闻报道时,可设计任务叫学生搜集相关新闻素材。四个学生成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上网、阅读课外报刊等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互相讨论,并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或用多媒体演示。演示的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全班同学都能从中获益,从而达到进一步开阔眼界的目的。教师根据演示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时代性和演示效果综合打分,小组的得分就是每个成员的分数。所以小组内成员必须共享资源,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充分互动,以求完成任务。而小组间却有竞争,最后看哪个组演示最为出色。
在学习某篇文学作品时,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教师可随机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要求各小组找到包括该作者在内的4个作家,如下4个方面的材料:
1.传记细节
2. 所出作品名单
3. 一小段能表明作者撰写风格的文章
4. 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一小时的阅读活动中, 查找资料的责任分给每个小组成员, 在与另一组成员分享信息资料之后,每一个学生将整理出来的某位作家的资料汇编成册工下次活动使用。在下一次阅读活动中又成立合作小组, 使每个小组都分别有一位专家全面了解某个作者。 整理出来的研究资料被分享并向全班同学介绍。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
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要有组员自评、组员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比如,在让学生完成一篇有关奥运会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应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介绍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并进行评价,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奥运会的介绍。任务完成之后,小组轮流上台汇报,其余学生当评委并对各组的汇报进行现场评分。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分析任务完成较好小组的成功之处,提出其他小组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七.结论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合作学习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精心设计组织小组活动,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俏:《合作学习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3] Sharon, Shlomo. Handbook 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44.
[4] Slavin P E. Cooperative Learning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转载自中国网络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