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串罢工凸显工会转型面临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04:30
● 曾昭鹏<

  近期在广东佛山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北京现代汽车车身框架及零部件供应商工厂,以及河南省平顶山市国企平棉纺织集团工厂,这些地方发生的大规模罢工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工人在工会以外自发组织的行动。

  企业工会在这连串的罢工中找不到可以扮演的角色,凸显工会与基层工人的脱节,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反映中国工会在争取工人权益的过程中,定位不清的困境。

工会被边缘化

  这致使工会名为劳工组织,却在劳资纠纷中被边缘化,无法代表工人利益与资方谈判,同时发挥调解劳资冲突的应有功能。

  研究中国劳工问题超过20年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冯同庆受访时说:“中国工会有一个转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工人队伍、企业体制,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管理制度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工会体制本身的变化是滞后的。”

  他说:“概括来说,我们的工会还是一个社会功能组织,缺乏利益代表性,(工会)应该逐步转型,成为能够代表利益的社会组织,以代表职工权益为主要角色,同时又发挥自己的社会调节功能。”

  中国工会采取的是单一制,根据《工会法》规定,所有工会都要加入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总工会与党政机关在历史上关系密切,官方色彩浓厚,目前其主席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已累计达到184万5000个;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到2亿2600万人。

  然而,这个数目并不一定代表工人对工会角色的认同。工会组织是党政机关的附属,运作过于行政化,而且倾向资方,这是一般中国工人对工会的印象。尽管《工会法》规定“ 各级工会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但现实中工会领导层的组成主要使用的是委派制,工会领导的背景与基层工人有一段距离。

  在此次的本田工人要求加薪的罢工行动中,有媒体报道工会人员还和罢工工人发生肢体冲突,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工会与工人利益的分歧。

  近年来,中国工人越来越难从国家显著的经济增长中获得相等利益的情况日益明晰,收入分配成为社会以及工人本身高度关注的课题。

  新生代制造业工人成为工人的主要群体、其法律和权利意识的提升,加上人口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情况,意味中国工人的工资议价能力将逐渐增强。经济发展的利益必须从资本所有者身上向工人方面倾斜,而类似罢工的工人维权活动预料将有所增加。

  频繁的工潮降低生产效率,将影响外资企业投资环境。但更令政府当局关注的是,一旦没有获得妥善处理,罢工可能进一步扩大,冲击社会稳定。

  中国宪法于1982年取消了公民自由罢工的权利,不经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工人罢工往往都会面对官方压力。

  一名熟悉劳工运动但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本报,事实上,中国的罢工事件每年都在增加。在劳动密集型工业比较集中的一些地方,一些党政领导和工会本身支持甚至暗中帮助工人进行比较合理的罢工行动,但他们不希望有关行动延伸到社会上,或上升到政治层面。

  他说:“实际上很多工人也没有太多政治和社会诉求,他们只是要把经济利益保护好。”

  “但现在有一个很新的变化,就是在本田的例子中,年轻的制造业工人联合采取行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迹象。如果安于过去,不能够制度化、公开透明处理,而是用一些比较模糊方法去想让事态好转,恐怕会遇到很大挑战。”

  中国工会能否有效代表新一代工人的诉求,是检验它转型成败的关键,而改与不改之间,同样都面对风险。

  冯同庆指出,工人必须有有组织和制度化的渠道让他们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然而转型滞后的工会使得这种诉求和表达缺乏有效的途径和办法。他说:“这就是风险。”

  他也说:“由于体制的行政化惯性,加上担心工人自发组织的风险,在几个环节上就形成现在的工会,不能有效维护职工权益。”但冯同庆认为“不改的风险更大”,关键在于让工人“依法依章,自主选举”。

  “更多的还是尊重工人的自主选择,让工会民主化,群众化,甚至提倡协商,职工的参与制度,工人的合作企业等等,这些都是(工会)改革被忽略的东西。”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尊重工人的意识,反而会错失很多机会,激化矛盾,甚至酿成罢工蔓延,那就是非常不理性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