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佛、医家等各家养神法 - 中国元素 - 中国形象|图说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d by Discu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05:02

道、儒、佛、医家等各家养神法

333.jpg (33.08 KB)
2010-1-6 09:10

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贵身”是老庄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 四大”,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像重视大患一样重视身体。他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 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反复强调,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不以生死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庄 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对死亡持自然态度,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 宿,无怨无悔地接受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日中则仄,月 满则亏,物壮则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安然面对死亡。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自由自在、 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 态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亡的原 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追求富贵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右手割破自己的喉 咙,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所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能得道。

道家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以平等的心胸对待万物,天地万物都存有平等的价值。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虚 静。老子主张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无为自然,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神主张。 《老子·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从而开创了中华养生学的“静神学派”。

庄子推崇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主张静以养神。《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在宥》提出了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的养生主张。

和平论坛

  • 第二批赴索马里的舰载海直九机上加装了重机枪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沙发 发表于 2010-1-6 09:11 只看该作者 庄 子提倡以“坐忘”、“心斋”、“撄宁”等心态面对生命。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是有分别的,把它们都忘了吧,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心斋”是说要专心一意,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领会,用气去感应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空明的心境。《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说自己解牛的时候不是 用眼睛看,而是用神、用心感应,“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心静气,安然无欲。

道家的生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精神养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全心、大心作为 最理想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的养生方法,一是正心。不但形体要正,而且内心要正,要平和中正。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人不能正心, 就会有害生命。二是静心。心神要静,《管子》提出了著名的“静因之道”,不要把自我的东西强加给外物,要遵循事物本来的面目。内心要无为、虚静。三是专 心。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物干扰,从而保持心身安乐。《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 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指出忧、悲、喜、怒都有失养生之道,人应该安神定志,才能增福增寿。

《淮南子》坚持形气神三者统一的生命整体观,认为神清志平、五脏皆安是养生的根本,而一味追求膏粱厚味、荣华富贵等是违背养生之旨的。《淮南子·精神 训》说“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要操劳过度,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还说:“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 居之”,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东晋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叫葛洪,自号抱朴子,写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事;外篇主要讲 人间得失,评论世事。《抱朴子》认为养生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是养生的关键,他 说养生要做到“无心”,不是没心,而是老子无为、虚静养生观念的一种延伸。

南朝的陶弘景有一本书叫《养性延命录》,从书中的思想来推断,陶弘景应该属于道家。他主张养生要闲心寡欲以养神。他说人赖以生存的是神,神所依托的是 形。神形分离人就会死亡,死了就不可再生,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他认为“恣意极情”是养生的大忌,人要注意颐养性情,不要随着欲望而胡作非为,还提到 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板凳 发表于 2010-1-6 09:12 只看该作者 我 们知道,道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仙。道教认为宇宙万物有主宰的神仙,神仙是不会死的,人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也可成为神仙,所以人应该好生、尊生、 养生。因此,道教有一系列的养生理论与实际修炼方法,比如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但都是以精神养生为第一位的。 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命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以神为性,气为命。用神驭气,神凝气结而成丹,就叫性命双修。《上仙经》说:“修性不修命, 如何能入圣?修命先修性,方入修行径。”认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肉体生命具有价值,但为了某种原则我们应该抛却生命。

儒家的生命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观。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以及 死后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个人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尽 天年。

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在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西。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有一个充实 的道德人生。当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大我”的尊严。人的生命因“仁”、“义”而有价值,个体生 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儒家的养生观是一种重视养心和养德的养生观。和道家比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身体的修炼,而是重在建立和谐社会,使人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儒家的 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千百年来,鼓舞了很多仁人志士,直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尽性、礼乐等,也可视为精神养生的方法。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地板 发表于 2010-1-6 09:12  只看该作者 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养生要谨守中庸之道,才能颐养天年。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说“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重要根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孟子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孟子养神得法,活 了84岁。孔圣人活了73岁,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我自去”。《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 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 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讲的是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实际上是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气法。养气的根本是 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孟子·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寡矣。”养生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欲望太多,会身心疲惫的。

荀子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以“礼”来修身养性,就是要扶弱抑强,调之使平。荀子认为修身养性必须遵礼守法。凡是在动用血气、意志、思虑上,都要遵循礼道,这样才能平正通达。不遵守礼道,就会导致混乱。遵礼守法是治气养生、修身自强的基础。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一篇《养生》,主张“少学而至老不倦”,认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长寿有利,颜之推还列举了圣贤做 榜样,认为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健康。他说:“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 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1-6 09:13 只看该作者 离苦得乐的佛家养神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舶来品,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它的宗旨是以修心为主。所以讲中国的精神养生,不能不讲佛教的精神养生。佛教经典中经 常赞叹佛陀安详从容、充满智慧,平时我们去寺庙的时候,看到的释迦牟尼像也都端庄祥和。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即使是恶人,也可以“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成,一切众相皆是虚妄。身体也不过是假合之身,其中脓血夹杂,七窍不净,整个是“臭皮囊”。如果四大不 调,还会生病。佛教认为病痛缠身,是不能安心修道的,所以应该具有健康体魄,以“借假修真”。《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所以,嗔恨、贪婪、愚痴“三毒”,能毒害心灵,养生之道就是抛却三毒。

彻底净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细烦恼的污染和无明的遮蔽,令心识本具的清净光明像烈日驱散阴云般朗然显现,从而解脱一切痛苦,获得圆满的自我实现,是佛教所有修证法门的核心。佛教认为自净其心、自净其意,才是最彻底的精神养生。

佛家的修习禅定就是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的养生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神、修心的方法。长期修习禅定的僧人,平均寿命一般都超出常人,比 如我们熟悉的龙树、慧昭、纯陀等人,都是高寿之人。据说憨山大师30岁时在五台山参禅修定,食物仅有三斗米和麦麸,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余。定中发悟之 后,变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转经轮期间,由他主持操办,“经营九十昼夜,目不交睫”,仍然精力充沛,没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陆佛事七昼夜,他“七日之内,粒 米不餐,但饮水而已,然应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极限。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停息,可以使人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使被紧张和压力导致恶化的生理机能得到自行调整,从而产生健身效果,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自行痊愈。

佛教讲的养生,并不是仅仅指自己的生命,还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修炼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七支发心法,其中第一条就是知母心。大乘 佛法讲的是利益众生,自渡渡他。现世的众多生命,不管你认识不认识,都始终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人不应该仅仅重视自己的幸福安乐,还应该把一切生命看 作自己的母亲一般去爱护、尊重、善待,只有从众生的解脱中获得大乐,才是真正目标。不能只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发起为了一切众生修行的信念,向最后成佛之路 迈进。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楼 发表于 2010-1-6 09:13 只看该作者 调理阴阳的医家养神

中医在养生方面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对精神养生非常重视。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中医将情 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也是有利有弊。

历代医家养神之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谈到养生的重要性,他责怪和痛斥当时的医生和一般群众不重视养生,“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道追逐荣华富贵,这样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等都很重视精神养生。张子和重视心理治疗,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刘完素提出“养生之要,无为无事”的观点,反对恣情纵欲。指出,“凡此六欲七情之邪,而为祸患之本,死亡之因”。六欲七情太过必然影响人体脏腑内生六 气变化,导致脏腑间“和平”破坏,引发疾病。在“调神”上,刘完素推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智者顺四时,不逆阴阳之道,而不失五味损益之 理,故形与神俱久矣,乃尽其天年而去” 。

朱丹溪认为,养生应该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以聚阴精,不使相火妄动。清心寡欲对于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火主动,为延续生命所必需,然相火妄动又能伤 阴精,加快衰老。所以,相火之动必须保持“动皆中节”。但是,人生在世,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人很难做到眼不见、心不动,关键是要“中节”。妄 念、妄动都可引起阴精的耗伤,肾主封藏,肝主疏泄,肝肾二脏内藏精血,又寓相火,而相火系于心,如心为外物所感,“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 而起”。所谓“精走”,当指广义的精。既然“情欲无涯”,如不能正心、主静,原本已阳有余阴不足之人体,进一步耗伤阴精,从而加剧了阴不足的进程,导致疾 病丛生。

针对动易静难,朱丹溪特别重视养性,强调“主之以静”。要做到静,必须收心养心,使心不乱,通过道德修养来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也就是所谓“人心听命乎 道心”,使心火凝然不动,相火守位禀命,阴精内奉而健康长寿,即是怡养寡欲以聚存阴精,不使相火妄动。朱丹溪还从存阴气的观念出发,以节欲保精作为养生的 重要原则,提出晚婚的主张。他说:“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明清时期,精神养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比如《摄生集览》提出了很多保养之法,但是“养神为首”,养神是第一位的。指出失眠与和情志有关,认为要保持良好的睡眠,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8 
最后登录
2010-6-2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回复 TOP

天辰木

版主

帖子
53310 
精华
741 
积分
53051 
名誉
4899 点 
金币
92784 个 
贡献
0 点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楼 发表于 2010-1-6 09:14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养神之道

《黄帝内经》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指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所谓“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 不实行养生之道;所谓“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而养生之道的核心即是“形与神俱”,即“形神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寡欲。

《黄帝内经》注重调摄精神,认为精神的调养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一是摄养意志,二是调和情志。摄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灵枢·本神篇》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 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意思是说,情志,即七情五志,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不是致病因素,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 动反映。如果外界刺激太强,超过人体机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发疾病。情志致病会伤害人身的精、气、神三宝。七情五志都可伤神,所以在情志病中,伤神是主要 的,所以治病的时候,也要首先治神。人的疾病很多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所以调神、治神乃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情志过激、寒热偏盛、疲劳过度等因素,都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如由于精神刺激太过引起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症;由气候因素引起的寒则气收、热则气泄;由生活起居方面引起的劳则气耗等。可见,许多内外因素,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 变,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说明了情志致病的危害性,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调和情志。

那么,怎样才能调养精神呢?《黄帝内经》认为,要想健康长寿、防病延年,不仅要对外来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内在的精神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代养生家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导致发病和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如何做到“精神内守”呢?《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可能是一种运行真气的方法;“精 神内守”是一种内求、内证的养生方法。第二,“恬憺虚无”,使精神处于一种安静、虚无的状态。静可以养神,神气清静,则可长生。这是因为神主持生命,有任 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气在人体常处于易动而难以安静的状态。第三,少私寡欲,“志闲而少欲”、“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私心太 重,嗜欲不止,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而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就会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

《黄帝内经》对非常重视情志养生,认为人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静定内守,正气旺盛,才能抗 病邪而避免疾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养精神,顺调意志,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就会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引发 许多内伤疾病。情志变化能够使气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黄帝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而且《内经》也强调调养精神的同时必 须重德。因此,情志得调,气机流畅,阴阳合和,就能使内脏机能平衡、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道、儒、佛、医家等各家养神法 - 中国元素 - 中国形象|图说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d by Discuz! 中国的衰落之路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d ... 2009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 - 中国形象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 女人开心的良法 - 情感空间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d... 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战争路线图(转载)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战争路线图(转载)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韩国、日本、印度--背后的感觉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五论中国的战略危险期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 Powered by Disc... 人体24小时使用手册 - 百姓茶馆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 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 - 10---新闻贴图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 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 - 18--新闻贴图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e... 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也谈格俄冲突及我们的策略!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 Powered by D... 精英在朝核问题上实现了美国梦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 解决中国房地产危机的根本途径 - 舆情观察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 世界公认最健康的十大类水果 - 百姓茶馆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 辽宁空降重庆公安局长“单挑”黑帮 - 百姓茶馆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毛泽东妙语点评十大元帅 - 军史秘闻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 总结中越战争惨败教训 - 军史秘闻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ower... “烟票腐败”新花招突显“老毛病” - 舆情观察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一位置老医生:学生献血危害大 - 百姓茶馆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P... 愿当台湾省长:蒋家只差一步促和统 - 祖国统一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 西藏风光:青藏铁路图片 [35P] - 西藏讨论区 - 中国网和平论坛 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世界大势下,看俄格“军事冲突” - 和平中国 - 中国网和平论坛 -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