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发言的司长辞职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48:03

最喜欢发言的司长辞职了
                           何忠洲  2010-07-01


    民政部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司司长王振耀,辞职赴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一事,在6月成为舆论焦点。
    王之前一直是中国政府中开明官员的代表,甚高的出镜率以及良好的名声,都构成了王在任期内突然辞职、由仕致学的最大看点。
    是仕途不顺、另寻高枝,还是倦于政事、觅途归根,抑或别有隐情?

    向来独行特立的王振耀,在临退休的前几年,又做了一个超出公众想象的决定。 (CFP/图)
    民政部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司司长王振耀今年56岁,在民政部工作20年,做了三任司长后,他辞职了。

一切看起来有点突然。
 

首先他拥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好名声:他有着时兴的“学者型官员”的称谓——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关于村民自治、救灾慈善、民主改革等方面一系列专业领域的研究论述,遍布于网络。“平民官员”他也是——比如经常要挤地铁,手机号码就印在名片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直接电话他,小到村民自治选举的投票程序、慈善救灾款项的发放、老年和孤儿津贴的救助,他都有散布于民间的身影。
    其次,体制内他也甚为安稳:三任司长,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模范”,资格颇老,在机关属于大家都敬让三分的人物。
何况早就是厅局级待遇,退休后还可以拿到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拿不到的退休金。纵使不再往上走,至多再过四年,他就可以顺利退休,无论在谁看来,都觉得这才是明智之举,功成身退之选。
    可是,他辞职了。

官学之间得与失
    民政部办公厅新闻办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王振耀的辞职完全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调动。王也是如此解释。相关人士称,民政部领导曾对王进行了挽留,王也曾犹豫许久,不过最终,还是辞官而去。
    他出任院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研究院,属于北师大和李连杰的“壹基金”合作办的,“壹基金”为此投入启动资金2000万,要打造中国公益研究的“黄埔军校”。
    而进入知识界,则是王一直以来的梦想。王说,三十多年前自己还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时,他对教授极为“仰视”。
    1977年,王振耀抓住了恢复高考的机会,24岁时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后来又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学习,后来进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所。
    这是那个时代最为牵动国人视线的部门,农业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兴衰起伏,当时的研究室主任是杜润生,研究所所长就是现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
    在政策研究部门一年后,他进入了民政部。回顾在民政部的这段历史,王不掩他的自得,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像我这样资历的老司长也不算太多”。对南方周末记者,他也说,“我还是做了一点儿事的”。
    “这点儿事”被归纳为:在基层政权司,推动村民自治选举,让“海选”成为9亿农民的共识;在救灾救济司,推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在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司,大力推广“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
    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声名甚佳,但“挂冠”而去的王振耀,还是遭到来自各方的诸多怀疑。
    一些环节被刻意提出,比如王振耀的年纪,临近退休,官场上升空间已经不大。同时,也有诸如王振耀身为官场“另类”,心生倦意的说法。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振耀否认了心生倦意的说法。他同时也说自己并没有更多地从待遇上考虑问题。
    不过在出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之前,王振耀就已经在北师大兼职,他在北师大的同事告诉本报记者,北师大为了吸引他出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专门在平安里为他租了一个小四合院——这在高楼林立的北京,有一种极为难得的闲适。
    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后,北师大也特地在京师大厦为研究员辟出了三四百平米的办公场所。
    不过如果计算的话,对王振耀个人来说,损失倒也显而易见。调到北师大后,虽然以人才引进被授予“二级教授”,就明面上的工资,王振耀所拿到的每年要比民政部司长任上高出一万多元,但是王振耀却要退了蓝卡——可以享受特殊照顾的公费医疗卡,至于退休金亦是无法和公务员相比;另外,公务员旱涝保收,研究院却要“创收”——李连杰“壹基金”所提供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其中1000万是要通过课题的方式申请才能得到的。
    “静态地说,我的收入是降低了。”王振耀对本报记者解释,这还不包括一般人意识中官场地位等等因素。

细节癖和数字癖
    既然计算起来,当院长不如当司长,为什么还要辞职?
    王的解释是,发现自己所仰视的教授们所提供的知识和实际需要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汶川大地震是一个例子。
    对于这样一个巨大事件,王发现,整个中国最后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只有两份。知识提供的不足与隔靴搔痒,使得最初对灾情的评估都显得困难重重。“任何国家的发展与转型,知识分子都应该起着先导作用。”6月,面对本报记者,王振耀毫不掩饰对中国知识界的不满与担忧。
    王振耀说,“老谈一些空泛的政策,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知识界不能提供可操作的建设性的方案与设计,政府官员就是想推也推不动。”反思之后,他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急需要改变。于是,他干脆自己当了教授。
    与上述观点对应的是,王振耀有着近乎苛刻的细节癖,而直接的刺激来自哈佛的学习经历。
    1999年,王振耀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行政管理。结果,课堂上,一本正经所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是,给几页纸订书钉,应该钉在哪里?“我们哪里会把这些当作学问呀!”王振耀在二十年后还在发出当时的惊呼,“我们都习惯于关注定义、历史地位等大话题。”
    这种对细节、对实用可操作性的癖好贯穿了王振耀的始终。他的学生与同事们向本报记者详尽地描述了他对一个表格的挑剔,不过,让他们心服口服的是,他们在王振耀的电脑上发现,他将每一张名片都细细地分类,然后扫描到电脑中,一目了然。
    他甚至以一个司长的身份极力鼓吹,大学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厕所没有卫生纸问题。他甚至笑言这个应该列入国家的“985计划”。“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必然难知百姓疾苦。”
    此前,身为救灾司司长的王振耀,还曾经为了一笔500元的个人捐款办理个人所得税免除,而通过多个部门办理足足10道手续,历时两个月就为了拿回50元的个税免除。
    与细节相对应的,是王对数字的重视。
    在中国的行政官员里面,民政部官员王振耀往往比统计局、财政局官员都还更爱说数字。采访他的记者无一不会发现,每次论证,王振耀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计算来的,虽然枯燥,却让人不会再有疑问。
    有时他甚至痛骂某部委官员对数字的无知。在甚为高端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间,面对本报记者及一干官员,他即指责某部官员把最基本的数字都搞错了。“后面掉了一个零,却拿着那个数字来说问题。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与重视细节相映照的,是王振耀对程序的强调。
    2008年9月1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成立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王振耀就明确要求“部下”做好案头工作:“中央政府机关公务员案头前进一小步,中华民族进步一大步。”
    譬如他一手推动建立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标准是透明的,规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后72小时中央的钱就到地方。“我做了这些改动,就不用再求人了。”
    他引用总理温家宝的话来论证自己的做法:“遇到一个好总理不如遇到一个好制度。”以至这个司长即将转入学校的时候,他颇为自信地说,自己的离去不会影响各方面的程序继续运转。

最喜欢发言的司长
    凡有王振耀参加的活动,他就一定是那个最喜欢抢先发言并且宣讲自己主张的人。
    3月20日,在有本报记者参加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正当经济学家们在讨论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形势的时候,提问者王振耀的声音显得特别异类:“我觉得大家是否都忘了自己将来都会老?”以此让大家关注养老问题。
    这种不太符合讨论主题的话,在另外几次本报记者所参与的会上都有发生,6月初,王振耀在孤儿养育问题上,直言劝说各级政府不要总说资金有困难;随后,他高调宣称高龄津贴发放仅6省份达标,其中发达地区高龄津贴还赶不上宁夏——他甚至将会议地点特意选在了宁夏,将矛头直指地方政府。
    而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他则历陈中国很多福利不及发展中国家。
    王振耀的发言,有时候总与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协调,发言后有时他甚至遭到冷落。
    而在当院长的第一天,他就发出一个引起争议的倡议:中国现有亿万富豪已经超过5.5万人,如果每人愿意每年拿出来100万元,仅仅亿万富豪群体每年就能够捐来500亿元,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会在慈善活动中得到解决或有效缓解。
    而“亿万富翁每年捐100万元应该成为一个责任底线”,“这话我在当司长时不敢说,容易被误会为政府的意见,现在不在政府中了,就说了出来”。
这种类似的表态在任上屡见不鲜。汶川地震后,他曾先后就“政府慈善”、“巨额股权捐赠”、“慈善基金免税”、“善款流入财政”等个案事件做过公开表态。而这在官员中,是非常罕见的。
    找着机会就要呼吁、说话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对媒体记者的态度上。对于媒体记者,王振耀简直就是一个“宠儿”,只要在管理范围内,有事,只要拨通他的电话即可。
    他同时也会毫不吝惜对记者的赞誉,虽然有时稍显夸张。本报记者曾经报道他对中国老年人高龄津贴的呼吁,再次见面,他一把抓住记者的手,“你真是救了全中国的老年人一把。”他说。
    李连杰后来解释他游说王振耀的原因时说,“他经常不顾实际的困难,也要费力弄出政策或建议。”
    在李连杰游说王振耀出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一职的时候,王振耀一度有过犹豫,但想到可能的更大空间,欣然接手,那个时候,连待遇都还未曾谈好。
    向来特立独行的王振耀,这一次,就在临退休的前几年,终于还是给自己又找了一个极具挑战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