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下的治疗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1:16
作者:朱营周 |  文章出处:《心理世界》


    催眠是用一定的诱导方法把人引导到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听命于诱导者的指导,从而产生感觉、知觉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不少人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睡眠是大脑处于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控制完全丧失,与外环境的联系中断,失去行为反应能力。催眠实际是被催眠者在催眠者的诱导之下进入“单一观念”状态。此时,虽然人的自主意识控制力极低,但与外界的联系并未隔绝,他们同诱导者保持着“单线联系”,能按照其要求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如在催眠状态,被催眠者对周围的声、光等刺激失去感受能力,任凭其它人怎样喊叫他都充耳不闻,而独对诱导者的指令非常清晰、百依百顺。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诱导而产生的诸如感知歪曲、痛觉丧失、意识分裂、记忆改变、年龄回归等催眠现象也显示出催眠与睡眠的迥然不同。

催眠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暗示者的技法和反应者的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让其产生最强有力的暗示反应。作为暗示反应,反应者的意识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把注意力“固守”在诱导者的“指导语”上,完全听命于此,失去自主意识能力。诱导者据此可以作出种种暗示和发出指令、控制其心理和反应,而反应者此时是以“指导语”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判别刺激、作出反应,所以会出现感觉、知识、记忆、态度、个性等异常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催眠现象。如在催眠状态,诱导者指着一杯白开水告诉诱导对象这是一杯酒,他就真的对其产生甜、辣的感觉,喝起来会醉;把他的手放到冰水里并告知这水不凉,他就真的感到水不凉,不知冻手;如果被诱导者被告知他将失去感觉,皮肤已完全麻痹,渐渐地,他会失去痛觉,即使针扎、刀割也不知疼痛。这就是催眠麻醉。过去麻醉药物不先进,人们就是用这种方法缓解手术时的疼痛的,这种方法至今仍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使用。催眠还可以使人产生“年龄回归”(倒退),使人格表现发生变化。按照诱导,被催眠者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完全进入儿时的心理状态,扮演儿童的角色。最为神奇的催眠现象是“人桥现象”。被催眠者被告知“你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硬,象一根铁棒一样坚硬”,他的身体逐渐僵直,然后把他平放到两只凳子上,分别支住首尾两端搭一人桥,他的身体不会弯曲,身体上面还能承担一定的重量(甚至让一个人从上面行走)。在表演中,催眠师常以这种惊险的表演招睐观众,这种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思议的。

催眠者对被摧眠者的暗示不仅在催眠状态显现,而且还会持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这就是催眠后暗示,其反应称为“催眠后现象”。如催眠者对催眠对象在催眠状态作了这样的暗示指导:“你今晚8点睡觉,明早7点起床,喝水”。觉醒后,被催眠者对暗示指导内容一点也回忆不起来,但到近8点时,突然感到非常疲惫、困倦,进而睡眠。第二天早上7点起床铃声一响准时醒来,并感到口渴(尽管平时不是这样),他自己也搞不清为什么会这样。心理治疗正是利用这一现象采用不同的催眠后暗示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上例即是一治疗失眠症的实例。催眠对治疗厌食症、恐惧症,消除紧张、克服不良嗜好及习惯(戒烟、酒)等非常有效。如一职业女性,对考试紧张、恐惧,不适。后来发展到每遇考试就月经(即便明显不在月经期间),腹疼难忍,无法应付考试。其心理上的恐惧已转化为生理上的不适,而生理上的不适成为潜意识的逃避考试的最好借口。对她来讲,心理紧张是病因,只要消除了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生理不适反应也会消失。治疗者在对其催眠后作了这样的暗示指导“你对考充满信心,考试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不适的感觉”。两、三次治疗后,其症状完全消失,顺利通过了考试。

催眠者是通过催眠后暗示本来改变被催眠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这就是催眠治疗的原理。为什么这种暗示有如此神奇的影响力呢?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之后,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已逐渐为人们认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既受意识控制,又受潜意识的影响。人们的理智的、有目的行为受意识控制,而一些养成习惯的行为、非理智行为和形成的心理障碍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心理定型,失去意识控制而滑入无意识领域。人们有时莫明其妙地高兴或悲哀、毫无理由地做某事,其实都是潜意识在作怪。如上例由恐惧到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这时再通过意识来控制往往达不到效果,只有接通与潜意识的联系,通过潜意识才能达到控制效果。分析催眠状态下的心理不难发现,被催眠者的意识控制几乎丧失,其心理主要在潜意识控制之下。而催眠者是和被催眠者潜意识沟通的唯一人,他实际上是和被催眠者的潜意识对话、交流,把自己的指导融进其潜意识中,调整和改变潜意识以改变其觉醒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目前,催眠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它对一些心理障碍独特的治疗效果得到心理治疗者的赏识,有人甚至称它为心理治疗的“杀手锏”。它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催眠诱导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要求诱导者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对患者催眠状态的特异表现及隐私等问题应该为其保密,避免泄漏出去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催眠状态患者对催眠者特殊的依赖、服从关系也会让一些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对患者(特别是异性)产生非分之想,或做出非礼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因而,要对催眠者的道德情操提出严格的要求。其次,创造被催眠者良好的心理定势。催眠不是诱导者单方面的事情,没有被催眠者的配合是不行的。在催眠开始以前,首先应通过面谈与被催眠者形成一种亲善的气氛。一方面要消除其思想顾虑,解除其对催眠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如害怕暴露隐私、害怕意识丧失会做出违反自己意志的事等)。要向他讲明,心理治疗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目的是为患者解除痛苦,决不会做出对患者不利的行为,并负责为患者保密;另一方面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使被催眠者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权威感”和“信任感”;再者是要向其讲明催眠治疗的良好效果。总之,使其消除“心理阻抗”,渐渐地产生渴望被催眠的动机。第三,催眠者要时刻把握催眠对象的反应、循序渐进。催眠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浅度、中度和深度,一到中度催眠就开始发挥效力。人们的催眠感受性是不同的,因而达到的程度和进行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催眠者应该根据其对象的反应准确制定其催眠程度,调整催眠步骤,防止催眠对象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虚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第四,严格限定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对患者的治疗是通过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来实现的,这种暗示将会改变其心理和行为,因而,“指导语”要非常慎重,既能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又不能诱发其它不良反应。如一催眠者对一肥胖虑患者下了这样的指导语“你厌恶吃饭、吃饭时会呕吐”,结果患者会食欲减退,虽然体重下降了,但又患上了“厌食症”,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另外,催眠后暗示的“指导语”要简洁,明了,便于潜意识接受。如果患者同时有多种疾病,一次只能暗示一少部分,通过多次暗示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