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12:31
黄芪功效与作用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临床报道:  1.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a. 黄芪 15g、大枣10g, 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 成人每次1包, 日服2次.可有效的防止感冒发生, 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 2. 治疗慢性气管炎 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 制成浸膏片, 每次2片, 日服3次, 连服30日.
3. 治疗肺结核盗汗 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 生熟地各15g, 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9g, 水煎服, 每日1剂. 4. 治疗肺心病 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 水煎服, 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 一般服药2至3剂, 症状可明显好转,
5. 治疗早搏 黄芪30g, 苦参、柏子仁各15g, 当归9g, 水煎服. 6. 治疗脑血栓形成 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6g、山楂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7. 治疗颅内血肿   a. 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40g, 水煎服.每日1剂.  b. 黄芪60~120g, 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 石决明、丹参各30g, 天麻、制大黄各10g, 随证加减, 水煎服, 每日1剂. 8. 治疗萎缩性胃炎 黄芪30~60g, 莪术10~15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 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 9.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芪800g, 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 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250g, 研为细末, 每次10~15g, 日服3次. 10. 治疗乙型肝炎 黄芪150g, 虎杖、白术各94g, 黄芩、土茯苓各68g, 紫草37.5g, 浓煎成500ml, 每日服3次, 每次25ml. 11. 治疗慢性肾炎 生黄芪30g, 白蒺藜30g, 车前子30g, 蝉蜕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兰10g, 菟丝子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白不消者, 疗效确切 12.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a. 川生黄芪30g, 苏条参15g, 小红枣20个, 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 疗效良好  b. 黄芪18g, 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 鸡血藤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 有效50例, 一般用药1~ 2疗程收效 13.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黄芪、血余炭各30g, 当归10g, 生甘草、仙鹤草各15g, 随证加减. 14. 治疗尿潴留 生黄芪200g, 宣木瓜30g, 葱白10茎, 水煎至1500ml, 熏洗会阴15分钟, 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 15. 治疗关节炎 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 远志15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

16.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芪30~90g, 水煎服, 每日1剂.

17. 治疗前列腺肥大症 生黄芪100g、滑石 30g, 水煎两次, 其药液和匀, 另取琥珀3g, 研粉兑入, 空腹分服.治疗52例, 症状消失, 小便能畅,  18. 治疗外科溃疡 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 水煎服, 日1剂. 19.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黄芪, 1岁以上5g, 1岁以下3g, 水煎服, 每日1次; 20.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黄芪30g, 制附片 10g(先煎), 白术、甘草各10g, 苡仁20g, 土茯苓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2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生黄芪、丹参各30g, 川芎9g , 水煎50分钟, 取汁500ml, 每日早晚饭后分服.
22、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23、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24、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2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26、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27、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28、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方剂选用:

  1. 治疗自汗: 防风、黄耆各一两, 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 水一盅半, 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 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 肢体劳倦, 胸中烦悸, 时常焦渴, 唇干口燥, 面色萎黄, 不能饮食, 或先渴而欲发疮疖, 或病痈疽而后渴者: 黄耆六两(去芦, 蜜涂炙), 甘草一两(炙).上细切, 每日二钱, 水一盏, 枣一枚, 煎七分, 去滓温服, 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 黄耆三两, 茯神三两, 栝楼三两, 甘草(炙)三两, 麦门冬(去心)三两, 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 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耆汤)

  5. 治疗尿血沙淋, 痛不可忍: 黄耆、人参等分.为末, 以大萝卜一个, 切一指厚大四、五片, 蜜二两, 淹炙令尽, 不令焦, 点末, 食无时, 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6. 治疗老人大便秘涩: 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 于银、石器内煎, 候有乳起, 即入白蜜一大匙, 再煎令沸, 调药末, 空心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耆汤)

  7. 治疗白浊: 黄耆盐炒半两, 茯苓一两.上为末, 每服一、二钱, 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8. 治疗风湿脉浮, 身重, 汗出恶风者: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 每抄五钱匕,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水盏半, 煎八分, 去滓温服, 良久再服.(《金匮要略》防己黄耆汤)

  9. 治疗痈疽诸毒内脓已成, 不穿破者: 黄耆四钱, 山甲(炒末)一钱, 皂角针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川芎三钱.水二钟, 煎一半, 随病前后, 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10. 治疗石疽皮色不变, 久不作脓: 黄耆(炙)二两, 大附子(去皮脐, 姜汁浸透, 切片, 火煨炙, 以姜汁一盅尽为度)七钱, 菟丝子(酒浸, 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 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 每日二服, 空心, 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耆丸)

  11. 治疗气虚胎动, 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 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 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 绵黄耆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 煎至五分, 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治疗小儿营卫不和, 肌瘦盗汗, 骨蒸多渴, 不思乳食, 腹满泄泻, 气虚少力: 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 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 每服一钱, 生姜二片, 枣子半个, 水半盏, 煎至三分, 去滓, 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配伍效用:

  黄芪配伍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止汗.二者相须为用, 补中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引起之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黄芪配伍穿山甲 黄芪补气而托毒生肌;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二者合用, 有益气消肿、溃脓生肌之功效, 用于治疗痈疽日久、脓成不溃, 或溃脓清稀、排泄不畅者.

  黄芪配伍当归 黄芪甘温, 功擅补气;当归甘平柔润, 长于补血.二者相使为用, 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效, 用于治疗失血、妇女崩漏、产后血虚发热以及疮疡溃后, 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虚弱者.

  黄芪配伍防风 黄芪甘温, 补气扶正、固表止汗;防风辛散, 祛风胜湿、解表祛邪.二者伍用, 补正祛邪并施.黄芪得防风, 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固表止汗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外感之自汗恶风、面色晄白等症以及虚人易患外感者.

  黄芪配伍茯苓 黄芪甘温, 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 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二者伍用, 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脾虚气弱之体倦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泄泻;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浊、白带等症.

  黄芪配伍桂枝 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脉.二者合用, 有益气温经通脉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症.

  黄芪配伍牡蛎 黄芪甘温, 益气升阳、卫外固表以止汗;牡蛎咸寒, 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者合用, 有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或阳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黄芪配伍升麻 黄芪甘温, 益气升阳;升麻轻浮上行, 功善升举清阳之气.二者炙用相伍, 共奏补气、升阳、举陷之功, 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气短懒言、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若二者生品合用, 则有透托邪毒之效, 用于治疗疮疡日久不愈, 证属气血不足者.

 〖注意事项〗  宜忌: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副作用:三种肾虚 慎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