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深入心灵深入家庭 谈《知音》的编辑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15:13
知音》杂志创刊17年,发行量达到430万份,发行量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位居第二,在本省同类刊物中位居第一,多次受到中宣部、省新闻出版局、省妇联的表扬和嘉奖,被评为历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优秀期刊,荣获国家期刊奖,进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在内容上,深入生活,深入心灵,深入家庭,用纯洁的心灵感染人,用美好的情操陶治人,用奋进的精神鼓舞人。  《知音》自创刊之初就面临着这样一种新形势:一方面,各种文化传媒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广播、电视、报刊越来越多,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传播样式的多样化,各种传媒争夺读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音》作为我省最早实行自负盈亏的出版单位,财政不拨一分钱,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养活自己,办好刊物。在这种形势面前,刊物怎样生存发展立足于报刊市场呢?《知音》既不能以庸俗、淫秽、武打、色情等内容迎合读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板着一副“威严”的面孔“吓唬”读者,进行空洞的说教,完全不顾经济效益;既要向读者奉献高雅、精美的精神食粮,又要寻找表现内容上的“突破口”或曰“结合点”。这个“突破口”必须是:它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是符合党的“二为”方针和新闻的党性原则的;同时又是为广大读者所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坚持文章的思想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因此,编辑部制定了“深入生活、深入心灵、深入家庭”的办刊原则,坚持在文章内容上体现“人情美、人性美”的特色引导读者充实人生,完善人生,狠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呼唤人情友情,讴歌至爱真情。  向往真善美是永恒的人性。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全新而美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在无休止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冷漠起来;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商业上的竞争也使人们呼唤美好的人情友情。因此,《知音》应该把弘扬真善美、讴歌真情至爱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使《知音》真正成为广大读者的“知音”。我们开设了“爱心行动”、“人情大世界”、“爱的呼唤”等栏目,每期都推出一至两个这方面的先进典型,以重要篇幅、重要位置发表出来。这些典型无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2、状写平凡人生,歌颂奋进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种顽强拼搏、不断奋进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也正是党中央多次倡导的社会主义报刊应该弘扬的主旋律。我们注意始终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歌颂那些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普通群众在困境和逆境中与命运顽强搏斗、实现自己理想的不屈人生。而不是将镜头对准那些明星、大款或者这个“家”那“家”。我们认为,惟其这些典型生活在群众之中,惟其这些人物极为普通,才能引起千百万读者的共鸣,才能使读者感到实在而亲切。  3、坦露真实心灵,感悟人生道理。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力。真实也是文章产生巨大震撼力的所在。同时,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每天被矛盾所困扰,不断遇到诸如恋爱、婚姻、家庭、工作生活难题,他们有解决难题的喜悦,也有遇到人生难题不知所措的惊慌,还有受到人生挫折的悲哀。通过各式各样的主人公,把自己的真实人生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复杂心情袒露出来,往往能使普通读者产生触类旁通、启迪心智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在刊物中组织这类文章,使生活中的读者自己写自己,开设了“心情故事”、“人在旅途”、“围城风景”、“初恋时分”等栏目,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二、在表现形式上,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调动一切手法,加强文章的可读性。  内容决定形式,有了好的内容还须有好的形式表达,才能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吸引读者。  1、选取新视角反映文章的内容。  《知音》的文章大多写现代人每天都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不用全新的角度来反映,就会使人感到老调重弹,了无新意。因此,我们尽可能从新角度出发,从人生的某一个侧面着笔,集中写人生的某一阶段、某一侧面,避免面面俱到。  如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博士大款,真情为何难诉》,写的是一位博士与一位青年女工由相爱到反目又重新相爱的恩恩怨怨。原文重在写那位博士生对难寻人间真情的感叹,如果取这样的角度,文章没有新意。实际上,在这篇文章里,那位博士是在身无分文的时候爱上了那位离了婚的女工的,后来那位女工当了承包人,有了钱,而博士生看不惯阔起来的“贵妇人”,愤然离开学校办了一家公司,成了一位大款,于是他们离了婚。后来,那位博士生的公司破产了,当承包人的妻子也因经济问题被罚得一贫如洗,他们又再次结合了。于是编辑改了一个角度,从金钱与爱情的关系出发来写这篇文章,并把题目改成了《金钱与爱情的奇怪轮回》赋予了文章新的意义,体现了时代特征。  2、抓重点典型,以一当十,重点突破。  《知音》所刊发的文章,几乎不采用综合性、全景式的方法,而是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如同样写南下打工潮,反映南下打工妹的艰辛生活,我们只通过一位打工妹的亲身经历来写,发表了一位南下打工妹的叙述:《渴望做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这位打工妹之口,写出打工妹在南方打工几年之后,已到结婚生育年龄,但没有本地户口,不能与本地有工作、有户口的男青年结婚的复杂情况,浓缩了一代打工妹的心态,在打工妹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再比如同样是报道社会上流行的美容热,披露美容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只抓取一位新疆姑娘三下成都整容但最终花5000元钱买得一脸伤疤的典型,以《来来去去,美貌仍是一场空》为题,告诫爱美心切的姑娘们应慎重地对待美容。     3、叙述手法上的快节奏和跳跃式。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种温吞水似的长篇大论的文章显然不能适应广大读者  4、讲究标题艺术。  俗话说,“看书看封皮,看报看标题”,一篇好的文章没有一个精心制作的好标题同样达不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一篇文章的标题一定要体现独特性,它只能是这篇文章的“这一个”,而不是其它文章的“那一个”。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是不足取的。比如说,写一篇正面人物就是《……的赞歌》,《……心灵的闪光》,写反面典型的文章就是《不该发生的悲剧》,《阳光下的罪恶》,给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印象。因此,要在制作标题上舍得下功夫。下面试举几个标题为例:  原标题“一个农民通讯员的不幸经历”,修改过的标题“写文章的硬汉,你为啥走了”;原标题“飞越死亡之谷的爱情”,修改过的标题“寻找死亡时,她寻到了爱———深圳一位女工程师的人生际遇”;原标题“谁忍稚童成废人”,修改过的标题“冻伤儿童,法律怎样保护你———新疆六龄童冻伤事件最新追踪”;原标题“一对绝症恋人的网恋传奇”,修改过的标题“那口热血,溅到爱人清白的婚纱上”。  改过的标题更具象化,更明确,更有《知音》文章的独特个性,也更能激起读者的  其次,是制作引题。一篇制作得精良的引题往往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开宗明义、加强文章感染力的效果。《知音》文章的引题95%以上都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如: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面对亲生女儿的婚姻选择时是一种怎样的姿态,他能接纳这位出身在平民家庭的女婿吗?本文作者作为毛泽东的女婿,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情怀……《拜见岳父毛泽东》  告诉他,枫叶火红的时候,便是叫秋云的女孩来到的时候……《今秋之约》  这些引题有的是提问式,有的是摘要式,有的是简括式,有的是介绍背景材料式,有的是抒情式,虽然形式各异,但却取得了一个共同的效果:为强化文章内容服务,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讲究编排艺术,使每期杂志的内容既高潮迭起,重点突出,又篇篇精彩,长短相宜。  一本杂志,有了好的内容,每篇文章也有了好的表现形式,但怎样把这一篇文章和谐、协调编排在一起形成总体优势呢?  1、杂志要杂,信息量要大。  一本杂志最忌内容单调、单一、而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因此我们长期开设的栏目有二十多个。如“爱心行动”、“爱的呼唤”、“特别主题创意”、“知音报告”、“人情大世界”、“星星点灯”、“心情故事”、“蓝盾新闻”、“人在旅途”、“初恋时分”、“围城风景”、“寻梦季节”、“生命之歌”、“家庭医生”、“文摘月报”、“知音精品屋”、“本刊视点”、“海外传真”、“请到这里觅知音”等栏目,这些栏目既适应中青年读者的  2、每期抓住几篇重点文章搭好骨架,然后再精心配置其它文章。  杂志要杂并不等于说平分秋色、全面开花,没有高潮或者说“沸点”。我们在每期组稿中注意围绕本刊的宗旨和特色,抓好几个重点栏目,每个重点栏目至少保证有一篇重点文章,使每期杂志有几篇叫得响的文章,或者说几个“拳头产品”。我们着重抓的几个栏目有“爱心行动”、“生命之歌”、“知音报告”、“特别主题创意”、“人情大世界”。每期保证“爱心行动”栏目有一到两篇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反映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典型;在“知音报告”栏目每期至少抓一篇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重大事件的报告;在“人情大世界”栏目中,保证每期有1—2篇平凡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动人事迹。抓好了以上重点内容,就能保证当期的杂志质量。  3、长短搭配。  一本杂志光有长文章不行,还必须有风格各异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与之搭配才能相映生辉,和谐协调,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一样,光有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没有清淡可口的小碟小菜也会使人胃口乏味。我们在每期《知音》中除了有一半的篇幅是大块文章外,也用一半篇幅刊登一些精美的小散文和其他一些类型的小文章,特别是“文摘月报”、“知音精品屋”这两个栏目,每篇文章少则一二百字,多则五六百字,篇篇精妙,短小精悍,令人爱不释手。  (作者为《知音》杂志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