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体制内外,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8:07
2007年05月19日 17:16人民论坛投票数:2顶一下  【大中小】
同工不同酬
成 军(某行政单位非在编人员):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其中的人事制度改革却严重滞后,特别是县级行政单位,存在公务员、事业编人员、企业编人员,他们同工不同酬。作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是与建设和谐社会、廉洁社会息息相关的。然而我们的财政却养不起一支必须的公务员队伍,大量一线工作人员以企业编制使用,工资很低,希望政府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刘 明(原央企员工): 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我一直在南方某省属大型发电集团任职,我所在的发电集团,在人员聘用上实行双轨制,体制内招聘和体制外招聘,在薪酬体系上也实行同样的“双轨价格”。一般来说,发电集团在各电力高校、电力中专等电力专业学校招聘的工人,还有招聘进来的那些“高学历”、“关系户”,均属于体制内招聘员工;而挂靠在央企旗下的一些“多经”企业(央企过去大搞多种经营的遗留物),除了企业高中层领导外,大都属于体制外招聘员工。
体制内外招聘的员工,在薪酬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一般来说,普通员工之间的工资对比,体制内员工比体制外员工大概多一倍——这还没有包括其他福利,比如说我所在的央企(总部),体制内员工比体制外员工多出的福利包括:住房公积金(普通员工在2000元左右)、年终奖(前几年发放比较多,每年都能在2万元以上,后因中央出台措施严格监控,2006年的年终奖降了下来)等,在“三金”方面,体制内员工基本按最高标准缴纳,而体制外员工则是最低标准。
不要太在意体制内外不同
左玉堂(媒体工作者): 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了工作又不满意,一些大学生干起了个体营生。于是,有人便以为“很不正常”。这种观点对所谓的“正常”暗含了旧有体制的“框框”:惟有在体制内就业才叫“工作”,干个体就是失去“工作”。
什么叫工作?讲完整一点,就是通过合法途径,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钱,就是工作。
以前,我们把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就业称为“体制内”,到外资民营企业或自己干个体看做是“体制外”。如今,改革已经逐渐拆除造成体制内外差别的那堵大墙,相互的流动已成必然趋势,再抱着“体制框框”不放,无异于作茧自缚。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不应排斥“体制外”就业者
洪可柱(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去年全国人大检查组到地方展开劳动法执法检查时,有些企业劳动基本条件很差,劳动合同法遵守较差、劳动时间严重超时,节假日没有休息,也没有高于平时的加班工资,然而企业负责人干脆就说“我就这条件,报酬就这些。留下来的都是自愿干的。”这些情况虽明明冲击了法律,但是却存在“民不告、官不究”,导致从违法不合法变成长期可以维持、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怪现状。司法应依法追究,维护法律权威。
另外,我认为,涉及利益分配格局,由个别几个部门拿方案不合适,而应有企事业单位、学者,甚至包括体制外的人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避免两极分化,完善收入分配改革,要慎重研究,国民收入分配方案,不应政府管,人大应该统筹起来,成立有关委员会,组织研究、听证。
转型期体制内外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吴蓬生(学者): 体制内外就业之所以这么引人关注,关键在于,转型期体制内外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双轨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差别,而更多地表现为体制内外的制度性壁垒。
社会习惯讲体制内和体制外,学生招生有体制内、体制外;单位职工有体制内、体制外;资金供应、划拨、承兑也有体制内、体制外;物资的流动也有体制内、体制外;机构设置也有体制内、体制外。这些事情,名堂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有一些还是少不了投射原有计划的阴影。这一部分投射还是离不开权力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