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19:28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中国银行研究员 王元龙 2010年07月02日15:4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内容提要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和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在未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把握的重点是: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改革、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国际金融体系是有关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国际金融活动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国际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关系的集中反映,构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基础,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其职能又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客观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予以配合,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开展有关国际金融监管活动。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一、国际货币与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缺陷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和弊端突出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弱化而无序,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扩张无序且无度,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畸或偏颇、其危机缓解救助机制更显狭隘,这都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大大降低了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甚至对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与局限性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始于1976年牙买加协定的签订,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的特征:

  首先,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仍然面临"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之后,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硬约束,发行规模迅速攀升。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逆差,美元大量输出,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出口推动型国家则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占比长期居于高位。尽管1999年欧元的诞生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欧元发行规模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国际货币的地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统计,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的占比仍然高达63%,远高于其他储备货币的比例。

  牙买加协议的签订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美元所面临的"特里芬难题",即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满足全球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持续的美元供应之间的矛盾。但在现行货币体系下,随着美国赤字规模的不断攀升,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日益加重,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的难度也日益加大,而与此同时,美元仍然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全球贸易的不断深化又客观要求美元的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而,美元实际上并未真正摆脱"特里芬难题"。

  其次,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多样化的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其中中间汇率制又包括爬行盯住、水平带内盯住等多种汇率制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对其187个成员国的统计,已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有86个。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对汇率制度进行了细分,将韩国也列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尽管实行纯粹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并不占绝对多数,但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储备货币发行国大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因此,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的汇率制度安排。

  再次,国际收支调解手段趋于多样化。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主权国家可用于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较多,既包括传统的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经济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其也可以较快的通过商业性的国际融资手段来获取调整国际收支的必要资源。此外,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还可以求助国际金融机构协助本国开展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尽管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由其所依存的全球实体经济格局所决定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制度性约束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根源。近年来,美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发行泛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货币供应量被无限放大,从而使得资产泡沫越积越大,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爆了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剧烈波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的国际货币汇率经常大起大落、变化不定,汇率体系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外汇风险,与其相伴的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剧烈波动,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第三,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积重难返。由于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方式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足,特别是IMF开展救援活动的严格条件性和国际商业性融资的短期快速流动性,在很大程度降低了主权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性,致使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彻底的改善。

  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缺陷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1](P6)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

  2.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出现了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逐渐向综合监管过渡;二是全球统一监管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全球银行业的监管标准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制定的有关标准日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基本依据等等。尽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必要调整,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的缺陷:

  首先,对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金融创新过度,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国际金融监管缺乏协调机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从而无法及时控制并阻断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如果说是监管不力导致危机爆发,那么监管国际合作不到位和全球治理缺失则是危机蔓延的重要根源。"[2](P34)

  再次,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失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过去也没有充分履行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应尽的监管职责,致使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断积聚,并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1](P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