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化少生4亿人?学者驳斥 缺乏科学根据 最多只少生1亿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22:36

一胎化少生4亿人?学者驳斥
缺乏科学根据 最多只少生1亿人

   (2010-07-02)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台湾旺报报道,大陆自1979年实施一胎化生育政策后,除了造成老龄化问题之外,男女比例也严重失衡,但大陆人口计生委高官仍频频强调计生使大陆“30年少生4亿人”,来说明政策对控制人口成长的贡献,同时作为延续独生子女政策的依据。对此,有学者撰文纠正,认为这并非事实。

  美国加州尔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复旦大学讲座教授王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人口中心研究员蔡泳在《大陆改革》杂志上撰文指出,计划生育使大陆“30年少生了4亿人”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独生子女政策自1980年代严格实施以来,最多不过使大陆少生1亿多人,但却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代价。

  近年来,大陆多位高官纷纷在多个场合公开沿用“30年少生4亿人”数据。2009年9月,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人口和计划生育让大陆30年少生4亿,创造世界人口发展奇蹟。

  高官频宣称少生4亿人

  2009年年底,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再次引用该数据,并认为计生政策为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有巨大贡献,引起国际一阵喧哗。

  其实,上述说法最早来自大陆前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2006年,张维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根据人口专家推算,到1998年底,全国少生了3亿多人;到2005年底,少生了4亿多人。”

  张维庆在上述文章中同时指出:上述估算,仅是因计生政策少生的人口数,不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教育文化提高等因素。

  忽略节育、避孕因素

  而李斌只是重述了“30年少生4亿人”的数字,但却把“少生4亿人”的时间从“1970年至2005年”改为“1980年至2008年”,并将少生的4亿人归因于大陆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其实是一种误导,缺乏人口学依据。

  上述官方说法,在论证时均引用了总和生育率概念。总和生育率,即每个妇女终其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王丰和蔡泳指出,1979年,大陆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早已由1970年的5.8降至2.75。也就是在1970年至1979年10年间,大陆虽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但在“晚(婚)、稀(生育间隔)、少(子女数)”政策下,加上普及避孕、节育药具和技术,总和生育率下降了50%。而这个时期是大陆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10年,在人口学界一直被认为计划生育的“黄金10年”。

  事实上,1979年至2009年,大陆的总和生育率仅从2.75降低到目前人口计生委认定的1.7。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无论如何计算,即便把这30年来的生育率下降全部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也少生不了4亿人。

  “少生4亿人”的数据从何而来?上世纪末,为评估计划生育的人口效益,由大陆国家计生委组成的“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研究课题组”于2000年出版《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一书。

  为了排除如社会、经济等非计划生育因素的影响,该课题组采用了趋势分析法,根据1950年至1970年粗出生率变化情况,使用曲线拟合方法推断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条件下的预期粗出生率。然后比较按预期粗出生率的出生人数与实际出生人数之差,得出了1971年至1998年间,由于计划生育而减少的出生人数累计达3.38亿。

  尽管“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研究课题组”意识到计划生育并非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其估算方法并没有直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只是采取简单而间接的方法,用粗出生率来类比粗出生率,借助一条简单的拟合曲线,得出了少生3亿多人的结论。

  预期出生水准偏高

  按照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大陆1970年实际的出生率是33.43,而拟合出来的、假设没有计划生育影响的期望出生率值,1990年是29.71,1998年是28.43。“计划生育效益课题组”在讨论该结果时强调:这种接近30的出生率水准并不能认为是估计偏高。但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大陆在1990年和1998年预期出生水准真的会接近30(千分比)吗?换句话说,这种依靠简单曲线拟合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信吗?

  由此可见,大陆高官们所引用的“计划生育30年或40年少生4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假想的“大陆生育水准过高”得出,其依据仅仅是对计划生育人口效益的十分简单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