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個著名古鎮 看看你都去过吗?(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16:49
江南六個著名古鎮 看看你都去过吗?(图)

   
〈一〉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上图是周庄很有特色的一条街道,桥栏杆是在歪斜的石柱上穿的几根竹杆。这条河与街巷多次被拍入电影。


水乡风光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
下图和右图是张厅院中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当然这也是一条公用的河道。也有的导游介绍说这条小河是宅主人用来晚上偷偷会女人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上图是从张厅院落中间流过的一条小河“箸泾”

〈二〉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
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中国魅力名镇前10佳”。
《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
2、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
3、水、桥多。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
 镇中最有名的园林是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


退思园、

在江南古镇旅游,最好能住在古镇中,以感受古镇古朴的气氛,
万顺民居客栈临河而建,采用过街楼形式,游船都从客栈经过。
恩泽堂民居客栈




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 

小桥也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









同里古镇上有许多明清的古民居

明代的柱石用来压腌肉





古镇上宽仅80公分的串心巷


〈三〉甪直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故名。明代村落聚镇改名甪直,古镇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镇内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景色美好。
甪直的特点是水多桥多,桥多而密,有一些桥是建于宋代、明代的桥梁,这里同周庄一样也是很有江南水乡特色的。
为了保护古甪直镇,镇里规划了四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保护古镇的面貌,并在镇外建了新镇。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纪念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中的牌坊
保圣寺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近1500年。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明代建筑天王殿等,最珍贵的文物是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塑壁,融雕塑绘画于一体,虽历经千年苍桑,却仍然保存完好。1918年,顾领刚、陈万里先生来到甪直,发现了这座行将颓设的古寺和这堂形神兼备、实得塑中三味的罗汉像。于是就在报刊中将这些罗汉公之于众,并为千年的艺术珍品呼救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郭沫若先生曾说“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保圣寺山门
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现已修复。
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殿     

保圣寺门口的井亭

幡杆夹石,俗称旗杆石,武康石质, 宋代遗物,夹石高2.81米,宽0.64米,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
甪直镇不但水秀美,甪直镇的桥更美。历来有“桥梁之乡”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5.6公里的河道上最多时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有人称甪直为“桥梁博物馆”。其中建於宋代的桥1座,建於明代的桥有12座,建於清代的桥19座。

三元桥,俗名三官桥,花岗岩石梁梁式平桥,建于清朝乾隆之前,桥联:东溯眠牛净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该桥与万安桥构成了典型的三步两桥。
万安桥,俗名矮凳桥,花岗岩石砌成梁式平桥,建清朝乾隆之前。

和丰桥,原名中美桥,建于宋代初叶,是甪直镇历史最悠久的古桥。拱形结构,每块桥面石上均施浮雕,图案典雅,雕刻精美耐看,为镇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右图正面)
环玉桥,俗名剥狗桥,位于中美桥南侧,始建于明朝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与中美桥构成双桥。


环玉桥上的双龙图案








〈四〉古镇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公里,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 “越角人家”之称。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遍布全镇的廊棚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点,西塘旅游环境和治安都比较好,民风古朴,卫生也比较好,临河的居民很多人家用墩布擦洗长廊地面。




生火做饭的老人与小画家

临水而居的人家
在西塘临河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传说过去有一位老人看到船工们在太阳下工作很辛苦,就用木头和瓦搭起了廊棚,为船工们遮阳。以后古道衷肠的西塘人家家都在门前搭起了廊棚,有些人家还在廊棚中建了亭子和椅子供人们休息,廊棚在西塘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西塘人的诚朴由此可见,这一点您到西塘旅游时可以亲身体会到。


高高的风火墙,长长的廊棚,从高低相错的廊棚可以看出在西塘,临水人家都要在房前搭建廓棚







雨中西塘



渔船码头,游客可以自己买鱼回去加工






送子来凤桥

送子来凤桥。桥的一边为斜坡,一边为台阶,据传说新婚夫妇走有台阶的一边,可以生儿子,走斜坡的一边可以生女儿。


西塘掠影









〈五〉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形体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小莲庄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百间楼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婢仆从居家而建,初建成时为一百间左右,故称百间楼

张石铭的故居为欧式建筑,这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是绝无仅有的,许多建筑材料是从法国进口的,如彩色玻璃等。该建筑深藏在平凡的院墙内,大院的最深处,说明其主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中还有一欧式舞厅,当外边的女人还裹着小脚时,里边的人却在伴着华尔兹翩翩起舞。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的。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园子里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别致。其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回廊式的藏书楼。与南浔相距7里远的辑里村是著名的辑里丝的产地,辑里村第三等的蚕丝被作成丝棉被。另外湖州的双林镇,还以生产绫出名,双林镇出的绫在清代就是装裱字画的主要材料,直到现在故宫博物院还从双林镇购买绫。


洪济桥,洪济桥明万历时地方志中已有记载,俗称新桥 
小莲庄紧挨着藏书楼,是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以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始建于光绪十一年,占地二十七亩,因慕元代大书画家赵子昂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日“小莲庄”,是刘镛三代用了40多年的时间建成的。小莲庄景致与其他的江南园林相仿,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比较有特色的是园子西边由数十棵古香樟树组成的古树长廊。园子的外园有10亩荷花池,池边有逶迤的中式长廊和尖顶的西式小姐绣楼。




园内大厅中升、斗型的屋顶利用墙角制作的亭子

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 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 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图藏书楼白色的柱子是空心的,中间是雨漏屋顶上的雨水通过它流到院内的下水沟中。藏书楼的每一扇窗户上都有“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字做成的漏窗(上图)


刘承干曾以巨资购得宋刻本《史记》、《前汉》、《后汉》、《三国志》,统称前四史,并以此为底本影印出版,号为镇库之宝,特设“宋四史斋”专藏。上左为宋四史斋,右为印书的木版)



南浔-石雕与花园 
下图为第一进院落中的石雕。





花园


墙角小景旧居中非常名贵的鹰石,可惜鹰头被砸掉
〈六〉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处,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旅游的主要景点。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乌镇从1998年开始发展旅游业,目标是使乌镇保持一百年前的老样子。

乌镇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中国魅力名镇前10佳”。


古镇晨曦


茅盾故居
1999 年在乌镇人的一家小饭馆,听老板介绍说,沈雁冰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回过二次乌镇,一次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他听家乡人说,家乡吃不上饭。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他回家乡到镇上找到一户人家,请那家人做点饭,才发现那户人家里真的没有粮食。茅盾先生应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和将来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的旅游收入。 
乌镇的小吃很多,杭白菊、丝棉被等都是很有名的,东栅的“林家铺子”也应该去看看。

老房子上文革时期的标语“全国都应成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1999年拍摄)不知此房子现在拆了没有。参观古镇就像是参观博物馆一样,它不可能搬到城市里,这也提出了古镇应如何建设的问题,有时候花十几个亿改造和建设古镇,效果适得其反。


古镇街道






镇子上用传统工艺进行纺纱、织布的工人



镇子里的戏台及屋顶上的装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