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女士,如此解《论语》,您心安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12:09
标题:于丹女士,如此解《论语》,您心安吗? 黎 鸣=文
《于丹〖论语〗心得》据说在中国发行了上百万册,图书排行榜上稳居榜首。随便到街上任何一个书摊上看看,不仅可看到于丹谈《论语》,而且又有了于丹谈老子、庄子、孙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易经,甚至还有《三十六计》等等等等。真是一位全方位的“国学”家,当今中国的才女;而且还做到了多方共赢。光于丹女士扬了名、立了腕、挣了钱不算,还可以让有关的出版社弄个盆满钵满,更重要的是,偷着乐的人也不会少,又让他们得意了;而让我遗憾的是,中国又有多少百万人被愚弄了。
在书市中,解孔、解老、解庄、解这解那的旧版书,真不知道有多少,只不过全都没有于丹女士的风光。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也就不过注“解”了古代“圣人”中的某一位,今天于丹女士一下子就来了一都撸,真是笔可飞车,可喜可贺,只但愿不会是“垃圾”。
说句心里话,老学究们的“解”这“解”那,我有时还会翻一翻,虽没有多少新意,但他们做人作文比较老实,或许从故纸堆里他们还真可能发现一两点罕见的史料。这样的作者我虽然不佩服,但还心存一点敬意。
现在新一代的“国学家”们如何呢?我还真不知道。
在书摊上随便翻了翻《于丹〖论语〗心得》,看了开篇第一章“天地人之道”,便让我感到实在无法理喻,简直在信口胡说。
整个一章重点都在后面的谈“子贡问政”,这也就是开篇第一章“天地人之道”中的所谓说“道”。于丹女士究竟说了什么“道”呢?
首先我就奇怪,“子贡问政”在《论语》中属《颜渊第十二》,应该是比较后面了,何以于丹女士要特别挑出来,而且还要那么郑重地放在她《心得》的第一章,名之曰“天地人之道”,这是为什么呢?
再看她的解释,则不由得我不大叫“胡说”了。我只能说“幼稚”、“无知”,连起码的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常识都没有,或者就是曲意谄媚当政者,那就有点“卑鄙”了。要想真正判断古代圣人的价值,不要以为光懂得一点古文就行了,如果缺乏今天词语的广泛常识,再加上缺乏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准则,而一任胡作选择,一味媚权媚钱,那就不光误己,而且更加误人,甚而误国。
下面,我们不妨把这一段《论语》的原文列出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令我不解的是,于丹女士引文中却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居然篡改了孔老夫子原来说话的顺序。不知何故,于丹女士对“兵”如此敬重。
再来看于丹女士的解释:
一,国家机器要强大,要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可以丰衣足食;
三,老百姓要信仰国家。(与崇拜国家何异?)
原来于丹女士的“天地人之道”中的“道”,说的竟是信仰国家啊!这叫什么信仰?这
能叫信仰吗?于丹女士有没有一点起码的政治哲学以及宗教信仰的常识?
且不说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关于政治的话原本就没有多少价值,而且多半是昏话,
想不到两千多年后21世纪的今天,于丹女士却仍旧奉为至宝,而且还添油加醋,昏上更加昏。何为孔夫子的“昏话”,何为于丹女士的“昏上更加昏”?请看:
孔夫子的原话,如果当作今天的话来理解,人们绝对会认为,中国人实在太下贱了,自己把自己不当人看。为什么?只要有人一手拿着刀威摄(足兵),另一手再拿着“吃的”让你活着(足食),中国人就都会乖乖地“信之矣”;何况“吃的”(足食)还都是中国人自己劳动得来的。这不是中国人的下贱是什么?这不是中国人自愿与牛、马、猪、羊等畜牲同列是什么?只要有“吃的”,中国人就“信之矣”,中国人何以就这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还心甘情愿?这么一来,中国人还要思考的“脑袋”干什么,还要会说话的“嘴”干什么,还要会表情的“心”干什么?一个脑袋不能思维、嘴巴不能说话、心不能表情的民族,还能算是人类么?这不是孔夫子的“昏话”是什么?孔老夫子把“政”看得如此简单、如此缺乏起码的人道,于丹女士却奉为至宝,用它来作为她《心得》开篇的“天地人之道”,还要中国人继续走这条“道”,于丹女士又把中国人当作了什么呢?
再来看于丹女士的“昏上更加昏”:
过去的老学究解这句话,多半只说“信”是“信服”,最多也只说是“信任”,而于丹女士偏偏解曰:“信仰”,而且还要求信仰“国家”,这其实也就是在宣扬崇拜“国家”。于丹女士,您有没有半点政治哲学的常识?您懂不懂如此宣扬的后果?
光“信任”,就已经把中国人贬抑得不像人了,于丹女士居然还让老百姓对“国家”“信”而“仰”之。“仰”是什么意思?只有对至高无上者才称得上“仰之”,而只有“兵”和“食”的国家能够至高无上么?世界上只有法西斯主义者才会把这样的国家看作至高无上,从而信而仰之,也即无尚崇拜之。
过去的中国人把国家——圣上视为至高无上,这原本就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变得越来越愚蠢的根源。现在看来,总根的确还在孔夫子。令人遗憾,现在更又有了大量永远在继续的新孔夫子,像于丹女士之类的人们,他们要求中国人不仅要“信服”、“信任”“国家”,还更要求“信仰”“国家”、崇拜“国家”。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我一直在谈信仰,我说得很清楚,任何人信仰的对象都只应该是超越的抽象的东西,例如上帝,真理,或在社会生活和国家中,至少也必须是类似真理的副本——宪法,除此之外,决不可能也不应该信仰任何具体存在的实体,特别是作为国家实体代表的被奉为偶像的个人或人群。
国家是什么?国家能够被信仰么?国家可以被知、被爱,但决不可以被信仰。于丹女士,您信仰国家的什么呢?如果您也同意说信仰国家的“宪法”,那么孔子的当时有至高无上的“宪法”么?即使我们中国的今天,也没有把宪法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不然,怎么允许发生大量“违宪”的事情竟得不到“弹劾”。中国的今天,严格地讲,还仍旧不能说是一个实行了“宪政”的国家,因为只有在实行了宪政的国家,宪法才可能真正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连宪政都未能真正确立的国家,您信仰国家的什么呢?如果您自己都不知道信仰国家什么,那么,您把“信仰国家”也即崇拜“国家”当成“天地人之道”来鼓吹,当成中国人今天的“道”来宣扬,那您究竟用意何在?
于丹女士,别仅仅为了钱为了名而误人子弟了!更别坑害了中国!
如此解《论语》,您心安吗?
2007-01-25 22:59:37缺书店太保 (广州)
不管怎幺说,就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而言,于丹女士和孔子一样,无疑都是
伟大的;我也从来不怀疑于丹女士是个好人——我能想象,在她那温和的外表和
幽雅的谈吐之下,是她的那颗血淋淋的好心。
这颗通红的好心是她作品的“灵魂之焦”,是她书本得以大卖的原因,值得
我们十二分的敬重。然而,伟大的精神并不能保证作品的伟大,好心也并不能保
证一定做好事。相反,在我读过《论语心得》以后,我发觉,这本书真他妈的毒
气熏天,里面的东西和我本人的某些理念有着根本性的抵触,我对里面传达出来
的错误而混乱的思想有着本能的敏感。我实在憋不住,我认为我有必要写出一篇
文章给予批评。
二,什幺样的“女子”?
今天,我们中华儿女之所以批判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
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女性不公平,儒家的“礼教”在两千多年里残酷的压迫
女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批判,使女性的价值得以彰现,使两性真正的平等,也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两性关系才能真正的和谐、愉悦。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是没有人格的。找一下老祖宗们关于女人待遇的记载: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效特
牲》)
“妇人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
夏传》)
“女者,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妇者,事
人者也。”(《白虎通义·卷九·嫁娶》)
换句话说,女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没有人格——她们的人格已经被吸收。她
们没有个人自由、没有意志、没有工作、没有地位、没有受教育机会、没有法律
上的平等。虽然,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改的还是不尽
如人意,很多妇女依旧被歧视,中国社会目前依旧是个“男权中心”的重灾区。
(请参看《纪龙天:“处女情结”剖析》)
按说,凡是要了解儒家的女人,都无法规避这个问题。即使可以无视儒家的
“吃人礼教”,至少也躲不过《论语·阳货篇》末尾记载孔子的那句话:“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在毛子水的《论语
今译》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里,大意都一样。)
于丹就躲不过。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很多对《论语》的见解,她说:
“在人们心里面,那些朴素的真理是恒定不变的,可以说《论语》和今天之
间并没有一道鸿沟,它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完全适用。”
“我们要弄清《论语》作为一种国学与作为一种朴素真理……《论语》的道
理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是朴素和简单的。……真正的道理永远是朴素温暖的,
贴近人心的,它离人一定不远。”
在罗嗦了这幺多“朴素简单的”、“恒定不变的”、“完全适用”的真理之
后,在《百家讲坛》的访谈中,有观众问她是如何看待孔子那句“难养”的话时,
她的回答是:
“关于这个解读,……有很多解释。我自己的看法呢,就是这里的小人是指
小孩子,也就是说呢,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
捉摸不定。”
——这是多么暧昧的解读!于丹女士真是太让人“捉摸不定”了,她的解释
太不“朴素简单”了,太不“完全适用”了!
据我所知,孔子的那句话并没有“很多解释”,除了朱熹和钱穆认为“小人”
是仆人,“女子”是妾之外,并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在二十卷的《论语注疏
解经》里已经印的明明白白:“正义曰:正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所以
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逊……此言女人,举其大率耳。”(卷十七)
在中华书局的《论语集释》里,也有:“杜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
远之则忿怨无已”(页1244)
正因为是“举其大率”、是“妇女之志”,所以孔子的那句话里的“女子”
是泛指。指的是:包括于大美人在内的所有女人。
据于丹说,她从4岁到40岁都在读《论语》,并且在大学讲了十几年的《论
语》,是《论语》的研究学者,以她这样的地位的资历,她不可能没有看过《论
语注疏解经》和《论语集释》这种原始文献,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于丹女士对
待观众的态度不够诚实。她明明知道那是泛指,但为了让孔子的“朴素真理”达
到“完全适用”的地步,她连时下比较时髦的“批判继承”这种小把戏都不用了,
她有着极强的策略,策略就是用“捉摸不定”的言辞来向观众们撒谎。
当于丹被记者问及“(这样的解读)可能歪曲孔子的真实面目”时,于丹回
答说:“有人质疑我的研究方法,首先我想声明一点,这不是一种研究方法。……
我只求点的突破,求一己心得,和故事性的体验、感悟式的解读。我不相信现在
的观众可以被一种声音误导,这太低估我们的观众了。”
看呀,再也不“朴素真理”、“完全适用”了,“感悟”的多么快呀,多么
会玩“乾坤挪移大法”呀。我想请问的是:你用的既然不是“研究方法”,而是
“一己心得”,你又怎么能说孔子“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完全适用”、是“朴素真
理”?你是怎么得出这个妙论的?因此,低估观众的不是别人,正是于丹女士。
在央视那个占着庞大资源的“喉舌”上,她已经在误导观众了。
于丹表示要“超越性别”去感受孔子的“朴素真理”,然而,离开了儒家文
化的核心“礼教”,离开了儒家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而单单去解读《论
语》。请问:这种做法岂不是在真空中探讨物体的重量吗?在女性角色尚未完全
凸现的今天,作为女性的一员,于丹这样的解读,岂不正摆下圈套,让其他的女
性往下跳吗?
在唐代,有一个傻女人叫宋若莘,她写出了一本《女论语》,整个的意思就
是女人要“守妇道”,要听“圣人之言”之类,再对比一下二十一世纪的于丹
《论语心得》中胡编乱解的“朴素真理”,我们怎么能不感到惊叹!我们怎么能
不指出:
于丹,当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宋若莘;《论语心得》这部书,它的毒素,比
《女论语》更上了一层!它使善良的女性们对传统文化生成了更加错误的观念,
凝固出了更加暧昧的幻影!使孔老二这个中华民族的撒旦“穿越千年的尘埃”,
拐带着儒家的教条偷渡到我们这个社会,继续推销他那朴素而严酷的“等级礼
纲”,继续来祸害这个古老民族!
三,什么样的“孔子”?
孔子说的某些大道理,是人类的本能和常识,在世界上每种文化中都存在,
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启蒙,这样的道理是可以实行的。但是孔子的很多教条却是
空洞的、不可行的,至少在操作层面是带着很大的疑问的(譬如三年之丧)。因
此,也就只能放在嘴上说说,显示一下清高,并不真的想着去实行。
孔子自己标榜“温良恭俭让”,但是我们可以有趣的发现,孔子本人都做不
到。譬如:
喜欢以杖扣人膝盖,号召鸣鼓攻人。请问:这又算什幺“温”?
郑国的起义奴隶全部被杀时,孔子本人拍手大叫“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
纠之以猛”(《左传·鲁昭公二十年》)请问:这种毫无同情心的说法,又算什
幺“良”?
用恶作剧来恶搞、作弄孺悲。请问:这算什幺“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食……不食……不食……不食……不食……
不食……不食”请问:这幺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有什幺“俭”?
专门在背后说人闲话,道人长短,请问:这种“长舌妇”,有什幺“诚”?
颜回的父亲怎么求,孔子也不肯卖车葬颜回。请问:这算什么“让”?
换句话说,违反儒家精神的不是别人,正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人。这
事太妙了。因此,孔子的很多教条只是放在嘴上说说,并不是时时、事事、人人
都可行的。行不过偏要行的,磕不过要死磕的,只好营养不良或死或病(如子弟
颜回、清颜习斋),或者人格和精神同时分裂(如程颢、朱熹、袁子才、海瑞
等)。
四,什么样的“仁”?
于丹在《论语心得》屡次拿孔子的“仁”来说事。她的解释是:爱别人就叫
仁。
只要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错误。事实
上,儒家所谓的“仁爱”,并不是现代标准下的普世博爱,更与西方文艺复兴时
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完全沾不上边。确实,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仁”确
实是一种不错的品质,但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们应该把儒家中的“仁”归到儒
家的整个伦理体系中来解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的
“仁”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仁爱,而是一种特指。为什幺呢?
因为,儒家的“仁”并非独立的、无条件的存在,而是和儒家自己规定出来
的“礼”一直在紧紧的挂钩着,譬如“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再如“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记·
乐记》)。
“仁”只是表面,“礼”才是儒家的核心。离开了儒家制定出来的“礼”,
所谓的“仁”只是被抽干了的器皿。你要“仁”,那么你就必须要“克己复礼”,
而所“复”的“礼”又是什么呢?正是儒家的那套严酷的“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夫夫、妻妻”的“等级礼纲”。
儒家学说中,没有丝毫现代的“人权意识”的影子。“人权意识”的出现基
础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认为作为一个人,“我”的权益应当受到
正当的保护,当人人在思想中都确立了这种意识之后,社会上才会出现“人权”。
因此,“人权”其实就是一种“有我”的状态。然而,在儒家所谓的“仁爱”的
美妙说辞之下,人们却心甘情愿的、傻傻的献身,做一颗“礼纲”中紧紧钉牢的
“螺丝钉”,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
说,儒家的“仁”,与当代出现的“螺丝钉精神”实乃一脉相承也。
现代意义上的仁爱,作为一种美德,它必须是在尊重彼此人格和权利的基础
上,自由的选择和自觉的奉献,然而,儒家中的“仁爱”,却是首先剥夺了人的
独立人格,完全无视个体权利与自由意志。
因此,儒家的所谓“仁爱”根本就没有爱,它只不过是一种扼杀个体意识和
个人自由的伪爱,它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延长专制统治而已。
我在《纪龙天:我,为何如此坚定的反对祭孔?!》中,就综合了从新文化
运动开始,各种批判儒家学说的观点,列出了儒家的十种毒素:依附权力;没有
仁爱;伤害宪政;绝对复古;缺乏法治精神;缺乏诚信;原教旨主义;泛道德主
义;高调空言;专制愚民。(这些观点早就被前人说过无数次了,我只是把它们
再次综合起来)
我的这些言论都是十分到位的大实话,都是很符合“现代化精神”的,虽然
我的方式是奔放激烈的,但整个大的框架是严谨而理性的。可以说,于丹最大错
误就在于,她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儒家,她只是收集起各种各样的小笔记、小故
事,在那里穿凿附会的去理解孔老二那套“完全适用”的“朴素真理”。
五,什幺样的“天人合一”?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事实上,于丹是沿用了时下的那些老顽固们的解读(譬如季羡林、张岱年、
南怀谨、原教旨主义新儒家等)。老顽固们认为西方“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
猛打”,所以要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去拯救西方于水深火热之中,使西
方也能够像中国一样“人与自然和谐”。
现在的中国人一般认为,保护大自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从西方舶来的“现
代环保意识”,另一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那么,“天人合
一”指的真是“人与自然和谐”吗?
——当然不是。当然是老妖们读书不求甚解的结果,当然是阿Q们意淫的产
品。“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在先秦时代,譬如《孟子》中就有“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告子下》)
后来,这种思想被董仲舒大大的发挥,在《春秋繁露》中,有“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董仲舒那里,什么是“天”呢?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也”、“人之性情,有由天者
矣”
正所谓“人副天数”,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意志的,人类本身则是
“天”按自己的目的进行创造的,“人有喜、怒、哀、乐之容,春夏秋冬之类
也”,因此,人从形体到情感到意识到精神都“上应于天”、“天人感应”。
到了宋代,宋儒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
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程颢说:“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程氏遗书》卷二,上)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指的是天命、天道、天理,是一位有意
志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惟独不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摆弄虚学、胡思乱想、装神弄鬼的典型,是用一种自恋人格去意
淫老天爷的行为。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天人合一”有时常表现为破坏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最典型就是中医。中医
也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在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中,脑子十分狂热。中
医根据“阴阳生克”、“物类相感”、“取象比类”等巫术臆想原则,至今还把
濒危动植物的器官当成宝贝(譬如虎鞭、熊胆、猴脑、犀角、灵猫阴户、人形首
乌、雪莲、灵芝、沙漠腹地的发菜等等)。总之,越稀有的濒危动植物,在中医
那里就越可贵,遭到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都遭到了严重的
摧残。可见,“天人合一”在传统文化里,表现的常常是“对大自然的穷追猛
打”。这不就是于丹所说的:“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吗?
六,什幺样的社会和为人?
这是《论语心得》这本书里最让我看不惯的地方。于丹女士“气定神闲、从
容淡定”的说: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
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
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
份恬淡和安宁。”
于大美人又说: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
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
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
苦难。”
于大美人接着说:
“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
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我们常常会听到有
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多好呀!多伟大呀!多么充分的发挥了“喉舌”的功能呀!于丹的举的几个
例子都很有阿Q色彩,让人感觉相当滑稽。譬如那个茶师,不管他的心态有多平
和,他本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任何改变;譬如那个戴花的小姑娘,她一下就变得
自信了、幸福了,但事实上,她的生活完全没有改变,她终究要回到原来的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于丹说当一个人被莫名其妙的暴打一顿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
有效率,更有好心情。”——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为什么被你打?你有什么资格
打我?我们当然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挺身而斗,而不是“让它尽快过去”。
可以说,整部《论语心得》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告戒人们要知天命,要知礼,
要务本。我真不知道,这个“天命”是他妈的什么“命”,这个“礼”又是他妈
的什么“礼”,老子们干嘛要“务本”?
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今天,中国的底层没有发展的空间,
自己的权益保障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今天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大道理,中
国需要的是法治的完善,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一个福利社会,而这些东西,又应
该通过“改革”去完成。
而在这时,于丹拎着一本《论语》登堂入室,反复的咀嚼着孔老二的教条,
她如果要玩古典小女人的调调,这完全可以。但是,她却反过来质问我们“他们
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然后叫我们不要揭露“社会不公”,不要“怨天尤
人”,而是应该“反躬自省”,要“安于贫贱”,要忍着,要挺住,要“用平和
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这算什么?请问:如果不揭露“社会
不公”,不对其进行批判,社会怎么能在良性循环中往好的方向发展?怎么能建
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毕竟不是叫一群心发慌的穷光蛋来忍着、挺住的,俺们毕竟不
是圣人,我们需要的是个人权益的保障,需要的是有钱,因此需要发展的空间。
安贫乐道的人并没有什么可自豪的,我们不要相信什么“百万富翁心灵空虚”的
鬼话,因为金钱本身并不具有任何道德评判的因素在内,心灵空虚的百万富翁如
果在一夜之间突然一贫如洗了,他会更加空虚。对待金钱,我们大可采取斯迈尔
斯和理查德森的那种健康的金钱观。
于丹大赞那种“安于贫贱”、“安贫乐道”的人生,赞扬颜回的精神,这只
不过是传统观念中“泛道德主义”的作祟而已。在传统的观念里,认为钱是脏的,
所以要 “君子固穷”,最高境界就是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我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狗屁观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病态虚伪的
人生观。他们一边要装出清高的样子,鄙视金钱,把什么罪恶都归到金钱上,但
心里面又想钱想的要死。于是,在他们获取金钱的时候,他们又制造了无数的罪
恶。
我在多篇文章中就已说过:人性是限度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需要过日子,
金钱固然买不来我们的自由,但我们的自由却会因为贫困而失去。
于丹在对待颜回的问题上,没有发挥这种“金钱无罪”的观点,而是一个劲
的赞扬颜回是“真正令人敬佩的”、“乐观的态度”——即使颜回再他妈的乐观,
他在穷困中早死,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真是于丹的大失误,从这种失误里,我们
可以看到,于丹依旧在传统的观念里乱转。在缺乏对“金钱观”做一次起码厘定
的前提下,她就稀里哗啦地大赞“君子固穷”的精神。这也太让人不敢领教了。
于丹自然是衣食无忧、文化感富足的,她似乎活在“真空”里,似乎在她那
里,中国社会中的人生活相差并不大,所以她才会天真的质问我们“他们的生活
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是啊,社会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嘛!一切都已经没问
题了!大家在生活方面已经进入共产社会了!剩下的就是请于大美人来开导心灵
了!
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境界”?
不可否认的,于丹女士在心灵方面的开导是尽了全力的,她的好心是血淋淋
的,她的努力是动人的,她的怀抱是美好的,但是,我还是要写《于丹错在哪
儿?》来批评她。因为我实在忍不住。
于丹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了解大众的心态,只能说我要顺应传播的规律,也就是说记忆点永远比
信息量更有用。……大家之所以欢迎,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的价值判断由于
多元而更加迷惑。当人的行动越多选择的时候,人越希望内心有一种简单的准则,
《论语》受欢迎就是因为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最简单的依据。……它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畅销书,它是一种经典的大众解读,它的方式是道不远人,是贴近人心的。”
上面的这些“顺应”“大众的心态”、“贴近人心”的话,在我看来统统是
“媚俗”的话。这种“献媚”的嘴脸真是让人无法忍受。只要看过勒庞的《乌合
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的人,都会知道,有时候“人民群众”是很可怕的一群
——“人民群众”常常是狂热的、乌合的、随波逐流的、集体无意识的。因此,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学者或一个写文章自命的人,应该保持住自己的独立性,坚
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不要降格献媚,我们该相信,老子们才是牛逼烘烘的,
由老子们来鼓动风潮,带动舆论,造成时势,“人民群众”请靠边站。当“人民
群众”昏头昏脑的时候,我们就该批判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跟我们变得一致,
从而把中国拉进 “现代化”。
于丹又是否知道,不管她的动机多么善良,但在今天的中国,她的这种言论
在客观上消解了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当不能改革的时候,人们就只能乞灵于
“心灵的富足”,一旦他们梦醒,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还是那样,他们
还是要因为生活的受困而感到心灵的受困。这样的大罪状,又是善良的于丹所能
够想象得到的吗?
当然想象不到!我们这位“文化奶妈”,只不过是梦游而已,她只是让自己
活大学的“真空包装”里,她只是让自己活大学的“真空包装”里,在那里梦游
太虚幻境,然后把她梦中感悟到的“孔子的人生之道”搬到讲台上,再印成铅字,
甘露普被般的洒到大众的头上。这个梦里,有各种各样的境界,神于天圣于地的
境界,贫而乐的境界,人间最好的境界,宏阔的境界,融合境界,更高境界,极
高境界,乃至最高境界,反正,境界是五花八门的,就是没有一句实在话、大实
话、痛快话,就是没有现代化的那七个价值。在跟随着于丹一起梦游的境界里,
人们从此“过上了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然而,当他们把书闭上,
把电视机的关上,他们醒了,也更加的失落了。
无疑的,于丹是“献媚”献的比较成功的一位学者。《论语心得》大卖之后,
使她知道,原来这种故弄玄虚的调调是这么的受欢迎,于是,她毅然的抛弃了
“我爱”的孔子,开始向“我更爱”的庄子“抛媚眼”了。不久之后,她又要熬
出一碗《庄子心得》的逍遥游式的“心灵鸡汤”。像这种“气定神闲、从容淡定”
的捞钱策略,这种腻味的“鸡汤”,这种梦游的境界,叫我们怎么消受?
我认为,于丹应该洗心革面,走出她的自己的固定认识。她该知道,这个世
界,尤其是中国,底层的生活和既得利益者的生活,差距是卡大卡大的;她该知
道,实实在在的生活的改变,实实在在的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改变。
那种生活贫困心灵超脱的故事,本不过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些小段落而已。
在今天的中国,什么样的鸟人我们都看得到,就是没有那种敢于抗争、敢于
批判、一身傲骨的男子汉,就是没有那种绝世独立、以冷眼来对待世俗的冷眼、
洒脱而蛮不在乎的女性。这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大悲哀。
作为一个女性,于丹应该向李银河女士学习,为女性说话,为那些边缘的群
体争取应得的权利。《论语心得》已经使她暴得大名、捞得大钱,因此,作为一
个优秀的学者,于丹真该主动做出一点社会承担,因为她有那么好的资源,她该
“以今日之我”来对“昨日之我”做一次反戈一击,至少她也可以利用“喉舌”
来说点实在话听听。她该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气定神闲、从容淡定”,更不
是孔老二的教条,不是五花八门的境界和肉麻兮兮、铺张横陈的大道理,而是一
个大目标——现代化。
如果于丹女士能做到这样,那她就真的达到了《论语心得》里面定出来的
“最高境界”了!
纪龙天http://blog.sina.com.cn/u/1217515491
2007-02-02 14:50:22秋虫
OH MY GOD
三个字
骂得好!!!
2007-02-06 12:44:58妖嬈女巫
有些地方似乎太偏激了
不過孔子這些老人要是看見現在的人這麽熱衷於此,一定還是會高興的
2007-02-09 03:45:21昧旦
太长了.我没怎么看完.
也没看她讲的论语心得
只看了新人物周刊对她的采访,说话很有感染力
至于对与错的问题,请别说你别误倒或含糊掉,人人都要进步,学会判断是应该的
2007-02-09 10:16:15范仲淹 (北京)
没看过,也没听过,不予置评
2007-02-09 14:18:17缺书店太保 (广州)
学术上的严谨是一名学者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一说一,更不能将学术泛政治化。
仅仅是说话有感染力是不够的,希特勒说话也很有感染力。
中国的读者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聪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判断能力。
2007-02-09 14:52:27sorrylee (北京)
此文作者批于丹,顺便把孔子也批了。满口的批孔腔调,读之令人生厌。以今人价值观苛责孔子,过矣。
至于此人的古文水准。看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发出如此感慨:“孔夫子的原话,如果当作今天的话来理解,人们绝对会认为,中国人实在太下贱了,自己把自己不当人看。为什么?只要有人一手拿着刀威摄(足兵),另一手再拿着“吃的”让你活着(足食),中国人就都会乖乖地“信之矣”;何况“吃的”(足食)还都是中国人自己劳动得来的。这不是中国人的下贱是什么?”恐怕尚不如于丹
2007-02-09 14:58:04缺书店太保 (广州)
麻烦你认真读文字!
2007-02-09 15:43:17缺书店太保 (广州)
硬伤 - 《三联》上一封读者来信
2006-12-30 20:07:50   来自: pubb (长沙)
作者: 天津·梦泽
鸡子馄饨
“除非有硬伤,我会让人立即通知我,并且马上改正。至于理论探讨,我的态度是三个字——不争论。”易中天教授至理名言。
楼难看一点没关系,只要能经得住地震。可如果地基打不牢,房子再漂亮,砸死人也是早晚的事。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心得”,想来是想以《论语》为地基来盖自己的大楼吧。
“音形义”是理解一切文章的基础。于教授是在电视台录像,“口传心授”,无字形可言。但音、义之误,比比皆是。先说错音。开坛第一讲中的“天地混沌如鸡子”,“混沌”,hùndùn念成了“húntún”——离“馄饨”不远了。余者念错的——如“便辟”(便,pián误读为biàn——离“便秘”不远了)、“无适也”(适,dí误读为shì)、“大庇天下寒士”(庇,bì误读为pì)、“讷于言”(讷,nè误读为nà)、“吾与点也”(与,yù误读为 yǔ)——真是不胜枚举。这些字大凡现在好好上完了高中的人都不该读错的。
再说错义。“小人怀土”,土应训为本土、乡土,教授说是家里的房子。“乡党称弟”,弟即孝悌之悌(儿女对父母好为“孝”,弟妹对哥姐好为“悌”),读如 tì,教授不仅按dì读了,也按“兄弟”解了,于是“乡党之人都称赞他具有‘悌’这种美德”就成了“乡党都引以为兄弟”……
至于《交友之道》一篇,则是从头到尾都建筑在误读的基础之上。“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于丹教授把“谅”(诚信)解释为“宽容”;“便辟”(谄媚奉承)解释为“脾气暴躁”;“善柔”(工于媚悦,背后反复)解释为“优柔寡断”;“便佞”(夸夸其谈)解释为“心怀鬼胎”(至于把“友”字“结交”之义结尾了“朋友”,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由此生发,讲了整整一节课——正如在豆腐渣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盖了一栋古怪的大楼,偏偏说孔老夫子当年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只要通读过任何一种带注疏的《论语》——从三国何晏到现代杨伯峻——上述望字生音,望文生义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就连画漫画的蔡志忠,也要比于丹教授严谨得多。
于教授这样讲了,央视这样播了,15岁的孩子们就这样信了。还是在努力地弘扬传统,还是在变相地杀死文化呢?既然于教授是讲《论语》的,就应该知道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因此,予“虽不敏”,“不敢不告也”!然而我更希望是我辈读书太少,于教授腹笥渊博,自有所本。期盼教授能拨冗撰文,以教面墙。
2007-02-09 19:29:10sorrylee (北京)
2007-02-09 14:58:04: 缺书店太保 (广州)
麻烦你认真读文字!
第一篇文章就是在批判孔子,我本来就是认真读文字的
2007-02-26 16:11:17非典型性伪球迷 (重庆)
我还在看于丹的书,看完后再来看你ZT的文章吧
2007-05-11 11:17:57碧柳
此文作者的古文水准实在是太差了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乃是并列的治国三要素,并非因果关系。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此文作者还会错误理解,而且还不知羞耻地批评别人?可悲呀!
2007-05-11 11:33:13不耕还读 (烟台)
我买了一本于丹给老婆看,李零这本自己看,牛泽群那本还没有见到。
2007-05-11 11:58:40C.leyenda (深圳)
“过去的中国人把国家——圣上视为至高无上,这原本就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变得越来越愚蠢的根源。现在看来,总根的确还在孔夫子。”
——
太高看孔老二了吧
2007-05-11 19:17:1699..『勤學苦練世界語..』 (广州)
I HATE 孔子.....
DON‘T KNOW WHY...
2007-05-11 20:06:30baozii (广州)
于丹女士可能言语上有些偏颇,但也毕竟是一家之言。
反观第一篇文章里,出现了“缺乏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准则,而一任胡作选择,一味媚权媚钱”这样的字句,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且不论这是否属于人身攻击,正常的学术讨论,至少是在一个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环境底下进行的。
这篇檄文以一种道德审判者的姿态,居高临下指责别人的观点,这本身已经让人反感。
2007-05-13 09:54:02legist (天津)
于丹女士是一文墨不多的超女。
你看他的眼神、面相,就没有任何深度。
只不过是一特殊时代的产物与幸运儿而已。
于丹女士的影响力与其自身的功力之间的比例就好像那些娱乐明星。